哲学思考 尼采與形而上學   》 第29節:形而上學走嚮瓦解和虛無主義走嚮成熟(4)      周國平 Zhou Guoping

  可是,使尼采不滿的是,從整個體係看,黑格爾哲學終究還是聽命於道德權威,"把歷史描繪為道德觀念的嚮前的自我揭示和自我超越",《強力意志》第412節,第281頁。從而成為"從歷史出發證明道德統治的嘗試",展示了"道德王國的一個可證實的發展、清晰化"。《強力意志》第415節,第282頁。精神在罪惡的下界漫遊一番之後,為了自身的榮譽,終於浪子回頭,回到至善的理想境界,所以,"辯證的宿命論"又是一種非批判的浪漫哲學。參看《強力意志》第422節,第287頁。
  與黑格爾同時,還有兩種哲學是直接從康德哲學的前提引出自己的結論的,這就是孔德的實證主義和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尼采把它們看作"不完全的虛無主義"的形式。
  實證主義在當時主要是一種法國現象。孔德根據康德關於"自在之物"不可知的論點得出結論,宣佈人類精神探索的神學階段、形而上學階段已經結束,從而開始了實證階段。既然人類精神已經承認不可能得到絶對的概念,那麽從此就不必再探索宇宙的本質和目的,不必再求知現象的內在原因,而衹應自限於發現現象中的各種事實及其相互關係。這樣,實證主義就是用科學取代了哲學,如尼采所說:"孔德幾乎把科學方法史看成了哲學本身。"《強力意志》第467節,第329頁。實證主義否認形而上學問題的意義,這是在虛無主義的路上朝前走了一大步。但是,因為以往形而上學(實質上是以道德為最高價值的價值體係)的瓦解而否定一切價值觀點,骨子裏仍然受着道德價值為唯一價值的思想支配。尼采指出:"實證主義堅持現象中'衹有事實',與之相反,我要說: 不,恰好沒有事實,衹有解釋。"《強力意志》第481節,第337頁。對現象的解釋是不可能離開價值觀點的。而實證主義者卻"'事實'頂禮膜拜",這是"一種迷信"。《強力意志》第422節,第287頁。他們實際上是在否認重建價值的必要性,因而與尼采主張的積極虛無主義旨趣迥異
  與實證主義者相反,叔本華承認價值觀點的重要性,甚至認為哲學的使命就是確定價值。但是,他否認重建價值的可能性,因而也與積極虛無主義旨趣迥異。尼采認為,其原因在於叔本華仍受道德偏見支配。康德和一切形而上學家之所以要虛構一個"真正的世界",是因為他們在我們生活於其中的現實世界裏發現了惡和不完美,於是,出於對惡和不完美的道德否定,就必須設定另一個善的、完美的世界的存在。叔本華按照同樣的邏輯,否定現象世界的真實性。"我們的世界是不完美的,弊病和過錯是實在的,是不可避免的,是絶對地內在於其本性的,那麽,它就不可能是真正的世界: 那麽,認識之路恰好衹通嚮對它的否定……這是叔本華根據康德的前提得出的看法。"《強力意志》第411節,第280頁。在叔本華那裏,"真正的世界"是什麽樣的呢?在這一點上,與康德不同,他"想另闢蹊徑,便必然要把那形而上的根據設想為理想的對立面,為'惡的、盲目的意志': 如此它才能是'顯現者',在現象世界裏顯露自身。"但是,尼采指出,"即使如此它也並沒有放棄理想的那種絶對品格"。在這個意義上,"叔本華的虛無主義仍然是基督教一神論所編造的那同一個理想的産物。"《強力意志》第17節,第18頁。參照《強力意志》中另一處論述,這段話的含義便清楚了。在那裏,尼采說: 叔本華"始終還處在幸福論支配之下。這便是悲觀主義的理想。"《強力意志》第422節,第287頁。這就是說,與基督教一樣,叔本華從幸福論的理想出發,把世界的生成變化看作惡和不幸,把擺脫這生成變化看作善和幸福。區別衹在於,基督教把善、幸福絶對化為一神,叔本華則把惡、不幸絶對化為一神。起作用的仍然是對惡、不幸的否定的道德評價。出於這種評價,叔本華把"自在之物"(在他那裏是意志)和"現象"(意志的表象即人類的生命世界)都視為絶對的惡而加以否定。所以,尼采稱他為"頑固的道德傢",說他"為了堅持他的道德評價,他終於變成了世界否定者"。《強力意志》第416節,第283頁。同時又譏笑他:"一個悲觀主義者,一個否定上帝和世界的人,卻在道德面前停住了……怎麽?難道這真是一個悲觀主義者嗎?"《善惡的彼岸》第186節。《尼采全集校勘學習版》,第5捲,第107頁。
  實證主義一筆抹殺價值問題的存在,悲觀主義全盤否定世界的價值,均是虛無主義走嚮成熟的標記。但是,到此為止,在一切形而上學中充當最高價值的道德仍未受到真正的挑戰。所以尼采認為,它們都不是徹底的虛無主義。實證主義是在回避虛無主義的最後結論。"悲觀主義是虛無主義的前形式(Vorform)。"《強力意志》第9節,第12頁。唯有當尼采本人對道德本身加以否定,提出一切價值的重估之時,虛無主義纔獲得了其最後的、徹底的形式。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總序第2節:自序
第3節:概論(1)第4節:概論(2)
第5節:什麽是虛無主義第6節:不速之客的到來(1)
第7節:不速之客的到來(2)第8節:上帝死了
第9節: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尼采(1)第10節: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尼采(2)
第11節: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尼采(3)第12節:科學與虛無主義(1)
第13節:科學與虛無主義(2)第14節:現代的雙重陰影(1)
第15節:現代的雙重陰影(2)第16節:現代的雙重陰影(3)
第17節:神話的毀滅和形而上學的興起(1)第18節:神話的毀滅和形而上學的興起(2)
第19節:形而上學的虛無主義實質(1)第20節:形而上學的虛無主義實質(2)
第21節:形而上學的虛無主義實質(3)第22節:形而上學的虛無主義實質(4)
第23節:形而上學的原型和虛無主義的發端(1)第24節:形而上學的原型和虛無主義的發端(2)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