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义说部 民国春秋   》 第一卷·第二十九章 “老猿”称王      刘凤舞 Liu Fengwu

  2月26日,欢迎团的汪精卫、唐绍仪先一天到达北京,袁世凯组织了盛大的欢迎仪式,所经之路均有军队夹道而立,火车站且有军乐队一班,人民观者如堵。
  当晚,唐、汪晤袁,唐道:“国都建设北京,孙逸仙断无反对之理,惟虽定都北京,总统必先赴南京一行庶可化南北畛域,使南京布置略定,再回北京方可。”
  袁世凯答道:“若赴南,以后北方军队,恐有猜疑而有破坏秩序之举动。可派大公子袁克定先行南下。”
  次日,欢迎团全部抵京。那袁世凯便在迎宾馆与欢迎专使蔡元培等开会,他拿出京外人民各团体条陈不可迁都之电呈一百余件,评述宜在北京奠都。
  孙中山已在定都问题上退让,他密授专使:都城地点,决之于袁,但必先请袁赴宁一行,以与旧总统面议各事。蔡元培便道:“袁公当莅南京就临时大总统职,为法理上不可破之条件。故袁公之就职于南京,准之理论,按之时局,实为神圣不可侵犯之条件。而培等欢迎之目的,专属于是,与其他建都问题及临时政府地点问题,均了无关系者也。”
  老谋深算的袁世凯不但反对迁都南京,而且也不肯南下就职。但他在与蔡元培等会谈时表示:“此两日间与各统制及民政首领商留守之人,行期不能骤定。”他表现出打算南下的姿态,给欢迎团造成很大的幻想。
  正当欢迎团准备陪同袁世凯一起南下时,袁世凯却导演着一场闹剧,他授意心腹在北京、天津等地发动兵变,并与外国特使通气,让他们调兵入京以“保护”使馆为名,与所谓的兵变相配合,故意制造北方的混乱局势,造成袁世凯不能离开北京的假像。
  那天晚上,蔡元培又去外交大楼催请袁世凯早日动身南下。袁世凯对蔡元培道:“正准备着,准备就绪就一同南下!”
  并执意留下蔡元培共进晚餐。
  7时30分,突然枪声四起,火光冲天,人声喧噪,袁世凯当着蔡元培的面,立即假装打电话询问情况,“才知道”袁世凯最亲信的士兵和卫队、曹锟所部第3镇整队兵变,在东安门及前门一带放火行劫。不到半小时,电话再也打不出去。
  顿时,外交大楼里大乱,人心惶惶,仿佛大难临头一般。江朝宗、姜桂题请示袁世凯,要带所部去弹压兵变,但是,袁世凯对他们命令道:
  “你们要调度好自己的军队,必须守卫好自己的防卫地带,切不可擅离防地去打兵变,只要你们守好自己的驻防地区,不叫变兵进来,北京城就乱不了。对付变兵,我自有办法。”
  袁世凯命令江朝宗要随时报告外面的情况。江朝宗于是马不停蹄,东奔西走,不断进出外交大楼,向袁世凯报告外面闹到什么地方去了,死了多少人,什么地方又放火了。
  袁世凯虽然遇事不慌,对于外面的曹锟兵变心中暗自有数,但他为了防备万一,也忙着做些应变准备。他换上短装,穿上马裤,登上一双青布便鞋,并收拾好了几箱细软,打点了随身穿用之杂物,让蔡元培留在他身边,选好了几个护从,不离左右。看来,袁世凯对外面的兵变是真是假,他自己也没有多大把握了,如果真的闹大了,他也有动身逃避的准备。
  曹锟的假兵变,一夜未停,商民有数千家被烧被劫,假兵变成了“北京正月十二兵变”。
  这一夜,外交大楼里的人一夜未睡,种种猜测、谣言四起,越说使人越感惊恐不安。
  一会谣传说:“听说亲贵中有人主张杀尽北京城内的汉人。民政部早就把巡警里的汉人,一律换由旗人充当了。”
  一会谣传说:“禁卫军要进城了!”
  一会又谣传说:“宗社党早就买通了曹锟!”
  欢迎团的其他几个人正在下榻的馆所里准备吃晚饭。饭菜刚刚摆好,就听到外面枪声大作,人声嘈杂,继尔,又看到四处火光冲天。不久,枪声越来越近。有人慌忙进来报告说:“北京驻军因为反对袁宫保离开北京,闹兵变了。”
  欢迎员们看看那人,并不认识,但听到枪声逼近,就都坐不住了。接着,那人又说:“隔壁是个礼拜堂,那里有洋兵保护,乱兵不敢进去,墙根有个梯子,不如过去躲躲。”
  众欢迎员听了,觉得有理,就忙把饭菜端了出来,爬上梯子,往那边教堂里递过去。是时,馆所外面像是已被乱兵困住,吵闹声乱哄哄地传来。众人端着饭菜刚刚翻过墙去,乱兵们便持枪一哄而进,把馆所抄了个底朝天。
  欢迎团在礼拜堂内躲了一夜,第二天天未亮,就逃到东交民巷六国饭店里去了。
  各国公使,暗中配合兵变,借口保护在北京城内的使馆,纷纷调兵进京。大街上,处处可见外国军队,尤其日本军队最多,使北京人心惶惶。
  袁世凯又派梁士诒来到六国饭店,看望困留在那里的欢迎团,他说道:“现在全国倡行革命,人心动荡,北方秩序很难维持,像目前这种情形,如果不能及时地调部队弹压,确保地方安谧,就很容易引起外国对我国用兵的祸事,这一点是应该切实注意的。”
  欢迎团受到兵变的惊吓,又目睹了外国出兵的猖狂,再听梁士诒这么一说,不但心里发慌,而且也没有了主意。经过与梁士诒反复磋商,蔡元培于3月2日,致电南京临时政府和临时参议院,报告北京的局势,陈述袁世凯不能南下就职的原因,并提出建议。电文称:
  “北京兵变,外人极为激昂,日本已派兵入京。设使再有此事发生,外人自由行动,恐不可免。培等睹此情形,集议认为速建统一政府,为今日最重要问题,馀尽可迁就,以定大局。”
  袁世凯唆使兵变玩弄骗局,不但没有被揭露,反而得到旧官僚、军阀、原立宪派人和一部分革命党人的拥护。支持袁世凯在北京就职的呼声高了。有的甚至将兵变归罪于南京临时政府。
  袁世凯的大将段祺瑞、冯国璋,姜桂题等在3月4日发布通电说:“宣布共和已逾两旬,专使到京,亦已7日,而临时政府设置何处,袁大总统受任何时,统一政府如何组织,迄无定议,北京秩序似难维持,满蠢将再牵动,使馆卫队昨已调集、六国发兵既见电报,若徒事无理之争执,功亏一篑,更召灭亡,谁尸其咎?各方面观之,临时政府必应设于北京,大总统受任必暂难离京一步。”
  国民协会致电孙中山,声称:“京兵构乱,外患日迫,全由争持临时政府地点致统一政府不能成立,倘在迁延,必至内乱环生,外人藉口,大局何堪设想,请速电袁暂缓南下,就近组织统一政府,以维人心而杜外患,存亡之机间不容发,幸早定大计。”
  立宪派报纸《时报》发表的一篇社论,实在恶毒,它说:“如当道不满意于项城,可以不举项城,既举项城矣,则凡事对于项城,宜尽力让步,岂能因争持临时政府地点之故,两相龃龉。……当道诸公,如以国家为前提也,为今之计,第一宜地点让步,第二宜阁员让步,第三宜临时宪法让步,百事皆弃捐,务须于此旬日内建成一统一之临时政府。统一之临时政府既设立,南京之政府,即宜取销,使全国之统治权出于一,全国之内不论如何军队,如何地方行政长官,皆当服从新政府之巩固,新政府既巩固,然后可以望秩序之回复。”
  江苏省议会通电指责临时政府,强行要袁南下,致统一政府乞未成立,奸人乘机煽惑,遂肇京、保之变。今全国大多数皆主临时政府设在北京,所见既同,自应协力以达公共之主张,岂可挟私见争意气者败坏大局,惟有请孙总统速电袁总统在北京受任组织政府。
  黎元洪也乘机说风凉话。他发布万万火急通电说:“顷闻京、津乱党操戈,首难虽平,余孳未靖,祸变之来,将未有艾,外人对此,极为激昂,某国并潜谋运兵入规京辅,瓜分之祸,即在目前。时机万分危迫,舍南京不至乱,舍北京必至亡,纵金陵形势为胜燕京,犹当度时审势,量为迁就,况利便之势,相判天渊乎?”
  在反对南京临时政府、拥袁定都北京的大合唱中,一些省份的都督和民军将领阎锡山、谭延闿、马毓宝、孙道仁、将尊簋、蔡锷、蓝天蔚、朱瑞、蒋雁行等人,纷纷出台表演。
  革命党人也有反袁的激进派,但是,孙中山等已决定把大总统让给了袁世凯,而在定都问题上同袁世凯争论,只不过是扬汤止沸而已,那些坚决反袁的激进派,已是寒心,不再给孙、黄以有力的支持。因而在这场斗争中,陷于极为孤立的境地。
  各国帝国主义在北京兵变之后,纷纷调兵入京,进行恫吓,通过它们在中国办的报纸,散布“不让袁世凯组织政府,即将进行干涉”的种种消息。
  袁世凯搞的假兵变,使蔡元培等欢迎专使,完全上了圈套。他们惊恐之余,一再上书孙中山和南京临时参议院说:“内变既起,外人干涉之象既现,无政府之状态,其害不可终日。培等会议数次,全体一致不能不牺牲我等此来之目的,以全垂危之大局。”
  蔡元培等提出两项主旨与袁世凯作最后交涉,即:“消灭袁君南行之要求”和“确定临时政府之地点为北京”。
  孙中山在国内、国外的压力下,不得不完全放弃他辞职时所提的三项条件中的二项。3月6日,南京参议院正式决议:同意袁世凯在北京就职。于是,袁世凯立即派唐在礼与范源濂作为代表前往南京。临行前,袁世凯的亲信梁士诒找到唐在礼对他说:“现在上边派你和范源濂为北方代表、尽快到南京去对南京临时政府和临时参议院声明,说宫保由于北方局势的关系,无法离京到南京就职,为民国计,请他们从权考虑。这是件大事,请你们二位到南边把宫保的意思妥为转达,使他们承认通过。”
  梁士诒又小声道:“南方的临时政府和参议院方面,通过蔡元培等已经预先接洽好,并且不少的参议员也已经打点好了,我想这次到南京应当是没有什么困难的。”
  袁世凯也接见了唐在礼和范源濂。袁淡淡地对他们说:“你们二位辛苦一趟,到南京对他们把北方的情形说一说,我看你们只要说一说就行了。”
  唐在礼、范源濂二人抵达南京,孙中山带着他们来到南京临时参议院会议厅,当着全体参议员的面把他们作了介绍,说明了他们的来意。唐在礼便从口袋里掏出一个事先拟好的发言稿照本宣科地读道:
  “自世凯被选为临时大总统以来,南京临时政府一再敦促南下就职,并于2月18日特派专使北上迎接,自当早日南下,以副公等厚意。奈北方局势颇不稳定,各省官长及军队等函电频来,咸欲世凯暂勿离京,以维大局,甚致有妄以哗变劝阻世凯南下者,此风殊不可长。为亟弭此风,不拂众意,遂不克离京南下就职,谅诸公等必以国是为重,不拘仪节,从权考虑,俞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
  唐在礼读完发言稿,众参议员一致鼓掌通过。接着,参议院议决了从袁世凯受职至孙中山解职的6项程序:
  (1)电知袁大总统允其在北京就职;
  (2)袁大总统接电后,即电参议院宣誓;
  (3)参议院接到宣誓之电后,即复承认为授职,并通告全国;
  (4)袁大总统受职后,即将拟派之国务总理及国务员姓名电知参议院,征求同意;
  (5)国务总理及国务员任定后,即在南京接收临时政府,交待事宜;
  (6)孙大总统于交待之日,始行解职,由参议院电达。
  实际上,以上六条早已讨论安排,现在只是履行手续罢了。先是孙中山向北京六国饭店迎袁使团致电:“经参义院决议电允袁总统在北京受职。”
  接着,袁世凯致电孙中山:“自经此变,北方商民愈不欲凯南行,函电吁留,日数千起。而南京政府亦鉴北方事之方殷,谅南行之宜缓。连日筹商办法,以凯既暂难南来,应请黎副总统代赴南京受职。”
  不久,袁世凯便在北京宣誓就职,专使蔡元培等,也参加了典礼。袁在就职宣誓词中,宣誓遵守《临时约法》。这样,袁世凯终于如愿以偿了。
  对于南京临时政府的一再妥协,老百姓看得十分清楚,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
  横商量,竖商量,
  摘下果子别人尝。
  今也让,明也让,
  吃人的老猿称霸王。
  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大总统前夕,便致电孙中山,提出唐绍仪为内阁总理,由孙中山送交参议院通过。参议院讨论时提出,总理必须是同盟会会员。便有赵凤昌提出,由他劝唐绍仪加入同盟会,孙中山、黄兴拍手赞成,欢迎唐绍仪入党,于是参议院便通过唐绍仪为国务总理。唐绍仪被正式任命为总理,于3月下旬赴南京组阁,由黄兴和蔡元培介绍参入了同盟会。
  内阁总理的人选经双方达成协义后,袁世凯便向孙中山提出内阁成员名单。袁拟定的内阁名单没有同盟会会员,孙中山力保宋教仁、陈其美、王宠惠等为阁员。袁世凯对政府中的要害部门,如军政、内政、财政、外交各部门,牢牢地抓住不放。革命党人对内阁重要席位,也是十分重视,他们力主必须由黄兴来任陆军总长。
  两广党人开会提议军、财二部长官非民党不可,即由刘毅、朱先悴等出函纠合各军队署名致函参议院,推戴黄兴为陆军总长,反对段祺瑞为陆军总长。参议院开议新阁员一案,也欲推黄兴管陆军,同盟会员覃振从南京急电上海各报说:
  组织内阁一节,袁公所提出阁员概属亡清旧吏,无一纯新人物差强人意者,此间军、政、学、商各界咸怀不平,暗潮汹涌。寻见南北混合之统一政府,势将破裂不可收拾,贵报主持舆论,最有价值,务希鼎力维持,大张公道,使袁公幡然醒悟,以融合南北感情,为今日救急之要义,万不可循私行诈,功亏一篑,致五大民族之新共和国陷于分裂之惨境,不胜祷盼。
  革命党人对陆军总长席位的要求,不但遭到袁世凯的坚决拒绝,其他各种拥袁势力也纷纷表示反对,压迫南京临时政府让步。正当南北之间就由谁任陆军部长问题发生激烈争论的时候,赵凤昌向黄兴和汪精卫提出,由段祺瑞任陆军总长,黄兴任参谋长的方案。他首先给黄兴写信陈述自己的意见,接着又打电报给汪精卫,要汪精卫努力说服南方的革命将领柏文蔚、洪承点等人接受这一方案。
  唐绍仪于3月25日来南京组阁,双方就陆军总长席位的争夺,仍然相持不下。唐便致电袁世凯:因南军力争陆军总长非黄兴不可,劝袁改段祺瑞为总参谋长。袁世凯复电谓北军亦为段力争。这时,统一党也发出艳电为袁世凯助阵,劝黄兴放弃做陆军总长,就任参谋总长。唐绍仪又电商北军,劝其顾全大局,一得允电,即向参议院宣布阁员名单,请求同意。
  军权是袁世凯的命根子,他自然不会因为唐绍仪的电商,就会把陆军总长的位置交给黄兴。
  这一斗争,最后还是黄兴退让而终结。黄兴正式向参议院公开宣布,他不接受陆军总长这一职务。黄兴在参议院演说,力辞陆军新任,言时声泪俱下,故表决时多数推段。
  3月29日下午4时,大总统孙中山、内阁总理唐绍仪、总统府秘书长胡汉民及各部总长国宴毕,至参议院报告新国务员名单,求其同意。6时开会进行投票,是时议长议员到会39人,以得20票者为通过。唐绍仪提出的经双方商定的内阁名单,经参议院投票的结果是:
  外交总长陆征祥(38票)内务总长赵秉钧(30票)
  陆军总长段祺瑞(29票)海军总长刘冠雄(35票)
  财政总长熊希龄(30票)教育总长蔡元培(38票)
  司法总长王宠惠(38票)农林总长宋教仁(34票)
  工商总长陈其美(21票)交通总长梁如浩(17票)
  以上除梁如浩未能通过外,其他均获通过。唐绍仪提名汤寿潜为交通总长,遭到议员们的反对。最后,交通总长一席,决定由唐绍仪兼任。
  《临时约法》中的责任内阁制的本来精神,总理处理一切国家事务,阁员和总理共同负责。内阁总理的人选虽由总统提名,但总理一经由议院通过之后,全部阁员应由总理自行遴选。可是,唐内阁的全部阁员,都是经过袁世凯所指定或同意的,由唐绍仪向参议院提出通过,只不过是形式而已。因此,唐内阁实际上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责任内阁制。在唐内阁的10名阁员中,同盟会籍的阁员占有一半,即蔡元培、王宠惠、宋教仁、陈其美和新入会的唐绍仪。从表面上看,这个内阁是以同盟会为中心的混合内阁。但实际上,内阁中的要害部门:内务、陆军、海军、财政、外交都掌握在袁世凯的亲信或追随者赵秉钧、段祺瑞、刘冠雄、熊希龄、陆征祥手里。因而混合内阁的实权,却完全操在袁世凯手中。
  袁世凯为了缓和南方军人的情绪,便在内阁成立的次日,发布委任黄兴为参谋总长的命令,黄辞不就。袁世凯改任黄兴为南京留守。黄兴发表辞参谋长暂留守南京的通电,表示:
  参谋总长职任綦重,非兴材力所能胜任,已复电力辞,至两江一带军队维持整理刻不容缓,兴纵怀归隐之志,断不敢置,未完事宜于不顾,以负我军界同胞,已商请唐总理妥定办法,务使南方各军队布置得宜,各安其所,俟布置大定,始行告退。
  袁世凯任黄兴为南京留守,统率南京附近集中的10余万军队,表面上是倚重黄兴,实际上是要黄兴来替他稳定南方局势,并替他遣散南方军队。黄兴肯接受这个委任,一方面是唐绍仪对他的请求,另方面是因为南方许多革命党人,感到在此过渡时期,不仅需要军事和行政权力,而且需要拥有一个民政和军政的总机关,以便保存革命力量,应付出现分裂时的非常局面。黄兴虽然表示归隐之志,但他又不能不顾及客观形势和许多革命党人对他的要求。
  黄兴力辞参谋总长之后,袁世凯改委徐绍桢为参谋总长。徐绍桢因南京参谋部有人竭力反对,致电力辞。最后,袁世凯请黎元洪以副总统兼参谋总长。其实,军令、军政等实权都由陆军部掌握,参谋部并没有什么实权。
  4月1日孙中山宣布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在参议院行辞任礼。5日,临时参议院议决临时政府迁设北京,4月7日参议院发出通告说:“本院已议决迁往北京办公,自本月初八始休会15天,于本月21日齐集北京。”4月下旬,在北京正式成立了中华民国政府。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一卷·第一章 “洪秀全第二”第一卷·第二章 流血广州
第一卷·第三章 孙、黄同盟第一卷·第四章 镇南关星火
第一卷·第五章 屡败屡战第一卷·第六章 血祭黄花冈
第一卷·第七章 风满黄鹤楼第一卷·第八章 辛亥枪声
第一卷·第九章 “俘虏”都督第一卷·第十章 武汉血战
第一卷·第十一章 “龙头大哥”第一卷·第十二章 “兴汉灭旗”
第一卷·第十三章 山西立威第一卷·第十四章 血盟人头愿
第一卷·第十五章 “竹竿挑檐瓦”第一卷·第十六章 乞降与反复
第一卷·第十七章 新瓶装旧酒第一卷·第十八章 天府英魂
第一卷·第十九章 钟山风雨第一卷·第二十章 北洋军阀之路
第一卷·第二十一章 国中之“国”第一卷·第二十二章 东山再起
第一卷·第二十三章 恃强玩议和第一卷·第二十四章 临时大总统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