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书评论 左手孔子右手老子   》 第29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15)      林語堂 Lin Yutang

  楚昭王想把七百裏大有居民裏籍的地方封給孔子。楚國的令尹子西(即公子申,昭王之兄)阻止說:"大王使臣出使到諸侯各國的,有像子貢這樣稱職的嗎?"昭王說:"沒有。"子西又問:"大王左右輔佐大臣,有像顔回這樣賢能的嗎?"昭王說:"沒有。"子西又問:"大王的將帥,有像子路這樣英勇的嗎?"昭王說:"沒有。"子西再問:"大王各部主事的臣子,有像宰予這樣幹練的嗎?"昭王也說:"沒有。"子西接着說:"況且我們楚國的祖先在受周天子分封時,名位衹是子爵,土地是跟男爵相等的方五十裏。如今孔丘遵循三皇五帝的遺規,效法周公、召公的德業,大王如果用了他,那麽楚國還能世世代代公然保有幾千裏的土地嗎?想當初文王在豐邑,武王在鎬京,以百裏小國的君主,兩代經營終而統一天下。現在孔丘如擁有那七百裏土地,又有那麽多賢能弟子輔佐,對楚國來說並不是好事。"昭王聽了就打消封地給孔子的念頭。這年秋天,楚昭王死在城父。
  楚國裝狂自隱的賢土接輿,唱着歌走過孔子的車前,他唱道:"鳳呀!鳳呀!你的品德身價怎麽這樣低落?過去的已經無法輓回補正了呀!可是將來的還可以來得及避免的。罷了!罷了!現在從政的人都是很危險的啊!"孔子下了車,想和他談談,他卻快步走開了,沒能跟他說上話。於是孔子從楚國回到了衛國。這一年,是孔子六十三歲,也是魯哀公的六年。
  第二年,吳國和魯國在繒(今山東嶧縣境)的地方會盟,吳王要求魯國提供百牢(牛羊豬三牲俱備曰一牢)的禮獻。吳太宰嚭召見季康子,康子就請子貢前去應對,經子貢據理力爭纔得免了。
  孔子說:"魯、衛兩國的政事,真是兄弟一般的情況。"這個時候,衛君出公輒的父親蒯聵不能繼位,流亡在外,這件事諸侯屢次加以指責。而孔子的弟子很多都在衛國做官,衛君輒也想要孔子來佐理政事。子路就問孔子說:"衛君想要老師去幫他掌理政事。老師打算先做什麽?"孔子說:"那我必定要先端正名分吧!"子路說:"有這回事嗎?老師太迂闊不切實際了!有什麽好正的?"孔子說:"你真是魯莽啊,仲由!要知道名分不正,說出來的話就不順當;說話不順當,政事就沒法成功;政事不成功,禮樂教化就不能推行;教化不能推行,刑法就無法適中;刑罰不適中,那老百姓就不知道該怎麽做纔好。所以君子定下的名分,一定是可以順當說出口;說出了的話,一定可以行得通。君子對他說出來的話,要做到沒有一點的苟且隨便纔行。"
  又過一年,冉有為季氏率領軍隊和齊國在郎亭(在今山東魚臺縣東北)地方作戰,把齊兵打敗了。季康子對冉求說:"你對軍事作戰的事,是學來的呢?還是天生就懂的呢?"冉有說:"是嚮孔子學的。"季康子說:"孔子究竟是怎麽樣的一個人呢?"冉有回答說:"想用他,要有光明正大的名分;即使嚮百姓公開宣佈,或明告於鬼神,都要是沒有遺憾的。如果是像我目前所到的這種情況,就是把千社(《索隱》:二十五傢為社)這麽大的地方給他,我們的老師也不會接受的。"季康子說:"我想召請他回來,可以嗎?"冉有回答說:"如果真想召請他回來,就要信任他,不可讓小人阻礙他,那是可以的。"這時衛大夫孔文子想攻打衛文公的後人太叔疾,嚮孔子問計。孔子推說不知道,隨即招呼備車就離開了。說道:"鳥是選擇樹林子來棲息,樹林子哪能選擇輓留他。"正好季康子趕走了公華、公賓、公林這幾個人,備妥了周到的禮節來迎接孔子,孔子就回到了魯國。
  孔子離開魯國,一共經過了十四年的時間纔又回到魯國。
  魯哀公問孔子為政的道理,孔子回答說:"為政最重要的是選任好的臣子。"季康子也問孔子為政的道理,孔子說:"舉用正直的人來矯治邪麯的人,這樣就能使邪麯的人也變為正直的了。"(《論語·顔淵》篇作孔子答樊遲問知之語)季康子憂慮國內的盜賊多,孔子告訴他說:"如果你自己能夠不貪欲,就是給予奬賞,人們也是不去偷竊的。"然而魯國終究是不能用孔子,而孔子也不求出來做官。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代序 中國文化的左膀右臂第2節:想象的孔老會談(1)第3節:想象的孔老會談(2)
第4節:想象的孔老會談(3)第5節:第一章 導言(1)第6節:第一章 導言(2)
第7節:第一章 導言(3)第8節:第一章 導言(4)第9節:第一章 導言(5)
第10節:第一章 導言(6)第11節:第一章 導言(7)第12節:第一章 導言(8)
第13節:第一章 導言(9)第14節:第一章 導言(10)第15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1)
第16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2)第17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3)第18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4)
第19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5)第20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6)第21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7)
第22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8)第23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9)第24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10)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