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话 》 解析人格觸摸靈魂的書:童話人格 》
俄狄普斯情結批判二(1)
柯雲路 Ke Yunlu
當我們面對各種心理現象個案或者面對自己的心理體驗時,我們都能發現,弗洛伊德關於“本我”、“自我”、“超我”三合一的人格結構模式有着相當的真理。 這不是抽象的邏輯演繹,而是生動具體的心理事實。衹要我們能夠超越多少年來說得幾乎陳舊而麻木的概念,透過語言文字直接進入風雲變幻般生動的心理世界,就不僅能夠重新發現弗洛伊德曾經做出的發現,而且可能有新的補充。 我們首先會發現,“本我”確實存在着。 它當然不是以這個簡單的詞彙存在着,而是以每個人的各種生物本能性的衝動表現出來。饑、渴、暖的要求,性的要求都真實不虛地存在着,一目瞭然的事實是,這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本能。我們用自省的目光稍稍審視一下,就知道這些本能的需要與衝動總是作為生命的本質部分存在着。當它得以滿足時,便不聲不響,安安靜靜。稍有不滿足時,就在身心內部隱隱騷動。如果受到極度壓抑,它就會強烈起伏騷動,直到理智充分意識並滿足它為止。衹要人活着,這些活生生的本能與衝動就都存在着,我們衹是把它籠統稱之為“本我”而已。 接着我們也便發現,“自我”也是存在的。 當我們用“我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和自己時,當我們以一個有意識的個體面對世界時,當我們仔細探究和體驗我們對“自我”的意識時,便能夠既確切又十分混沌朦朧地覺出那個“自我”的存在。這依然很難用一個詞彙簡單代表,衹是姑妄用“自我”二字而已。 我們的全部思想、行為都是這個“自我”在指揮實施,我們就是用“自我”的眼睛在看世界,用“自我”的耳朵在聽世界,用“自我”的思想在思想世界,用“自我”的態度在對待世界,用“自我”的所有感覺在感覺世界。“自我”既存在於我們的目光裏,也存在於我們的大腦裏,還存在於我們周身身體的感覺裏。這個“自我”大概是人類的哲學、心理學永遠難以窮盡的概念。 而且,我們也常常能夠感到它和“本我”的聯繫。無論是饑渴,還是性的衝動,冷暖的要求,在生命中一旦涌起,就會懵懵懂懂覺出那就是“我”的要求。為了滿足這些要求,“我”便會想方設法地采取行動。 進一步細細體驗,那個對世界帶有很大觀察性質、思想性質的“自我”與饑渴性的本能衝動似乎又有分別。就好像人有時候會拍拍肚皮說:“這下你吃飽了吧?”大腦和肚子似乎是兩個人。和“本我”既相連又有分別的“自我”此時就在參與對俄狄普斯情結的批判;顯然,我們那些有關饑、渴、暖、性的本能衝動並不一定直接參與了這個研究。 再接着,我們也便發現,“超我”確實也是一個真實不虛的心理存在。 最淺顯地看,每個人頭腦裏都有一堆關於世界的道德、倫理、秩序的規定與條文。更深入地體察,就知道我們心中潛藏着比明顯的規定、條文大得多的自我規範力量。那是在做每一件事時都不由自主地影響和製約你的力量;常常在你不假思索時已經表現出來。它使得你在做某些事情時顯得猶豫、矛盾、愧疚、痛苦、不安、恐懼、憂慮、焦灼、怯懦,它無時無刻不在規範着你,你的“自我”在大多數情況下可能並不自覺,卻已經受到了規範。 衹要認真想一下就會明白,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做很多事情不是暢行無阻的,不僅在外部世界不能暢行無阻,在自身內部也同樣不能暢行無阻,正是這個暫且可以叫做“超我”的力量在支配着我們。 人格與心理是一個巨大而復雜的存在,人類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對它做不同的結構描述,甚至把它劃分成許許多多的方面。在這裏,一切模式的建立在於盡可能簡捷而準確地符合心理事實,並有助於研究心理運動的規律。就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承認弗洛伊德關於人格結構的三合一理論是有道理的。 我們接着就會發現,在活生生的心理活動中,那個可以稱之為“自我”的力量,作為“本我”與客觀世界的中介,經常與“本我”發生衝突。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作傢出版社 |
|
|
一 為什麽活着(1) | 一 為什麽活着(2) | 二 人格的概念(1) | 二 人格的概念(2) | 三 童年(1) | 三 童年(2) | 狼來了一 | 狼來了二 | 狼來了三(1) | 狼來了三(2) | 狼來了四 | 狼來了五 | 狼來了六 | 狼來了七 | 俄狄普斯情結一 | 俄狄普斯情結二 | 俄狄普斯情結三(1) | 俄狄普斯情結三(2) | 俄狄普斯情結三(3) | 俄狄普斯情結四(1) | 俄狄普斯情結四(2) | 俄狄普斯情結五(1) | 俄狄普斯情結五(2) | 俄狄普斯情結六(1)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