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笔 》 健康携梦人 》
第29节:挂牌之议
刘心武 Liu Xinwu
第二辑 人性感怀
挂牌之议
差不多八十年了。香港竟有依然如故的所在。从魔幻般急速变化的皇后大道中往山上走,穿过荷里活道,似乎也就是逆行于时间隧道,忽见古老的文武庙,尽显中华传统文化的风骨,再往上攀,又见仿佛生了锈的红砖西洋式建筑,那是基督教青年会的礼堂,默默地展示着在这爿土地上东西方交融的超百年历史。
不算文物古迹,不是“遗址”,是一直沿用到今天的教会礼堂。走进去,陈旧,清洁而并不规整,约五分之一空间担负着仓储功能,堆放些纸箱,另五分之三的空间里摆放着些长条桌,桌边对坐着一些人士,正静静地劳作,细观察,做的是很简单的事——把一张打印好的信纸折叠好,再放进已经打印好地址的信封里。那些劳作者年纪大约从二十上下到五十左右,男女都有,是些残障、智障的人士。再五分之一的空间,就是高于地面一米多的讲台。
基督教青年会的这栋建筑经历过漫长的英治时期,过渡到了“一国两制”的新时期,这里面关爱社会弱势族群的“善事照旧”,比起“股照炒、马照跑、舞照跳”等“特区特色”来说,更让我心里充溢着欣悦。
贴近那讲台,不禁仰望,仿佛望见,并且听见——鲁迅先生1927年2月18日、19日两次站在那里演讲。18日演讲的题目是《无声的中国》,19日是《老调子已经唱完》。两个题目过了八十年,灌进心里还热辣辣的,说惊心动魄仍不过头。
两篇演讲现在都很容易从《鲁迅全集》里查到。当时听众踊跃,却难懂先生的绍兴官话,好在许广平恰是广东人,一段段准确流利地翻译为粤语,又有热心人速记,事后认真整理,再经先生亲自订正,当年咳唾珠玉,现在依然在纸上熠熠闪光。
经历过“此时无声胜有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历史阶段,如今的中国,应该说是众声喧哗,“大珠小珠落玉盘”,既有柔声细语,也有大声疾呼,但是,重温先生之论,就感觉,一方面,我们的话语空间仍须去除多余藩篱、加以展拓包容,另一方面,还需通过增强科学理性与百家争鸣,逐步凝聚出能体现新品格的民族文化声韵,令我们族群的多数,以及世界凡平等待我之他族,从喧哗中不是得出混乱的印象,而是感受到丰富中的和谐。
据当时记录整理先生讲稿的人士回忆,《无声的中国》由香港《华侨日报》刊发了,但同时送去的《老调子已经唱完》却“因故没有刊出”。什么缘故?香港文学史研究专家小思(卢玮銮女士)认为“大概谈得太敏感,报馆不想登”。确实,就是今天,“老调子已经唱完”这样一句演讲词听来也仍然会令某些人士觉得刺耳,何况用来做题目,而且,就那么一口气激昂地展开着这样一个论点。我个人2006年7月21日上午10点许站在当年鲁迅先生演讲的讲台下面,仿佛听到他宣示这句话的声音,忽然非常激动。这里面当然有个人的际遇之感。2005年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邀我录制播放了《揭秘〈红楼梦〉》的系列节目,并出版了两本同名的书,我并不认为自己就正确,也无意抢“红学”权威及其机构学会的“生意”,不过只是离开“老调子”,试唱自编新曲,聊供世人参考罢了,怎么他们就会恼怒到那样的程度?鲁迅先生曾说有些人对“非我族类”者恨不能“打杀了煮吃”,原来读到那样的话忍俊不禁,现在却绝对笑不起来。
是的,老调子已经唱完,我们处在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应该提倡新思路,唱出新曲调。
那天参观完,同行人士有的就提出来,应该在这栋建筑外墙上挂一镌字铜牌,标明鲁迅先生曾在此演讲过。但香港还没有这样的文化习俗。举凡蔡元培、许地山、萧红、戴望舒……等曾在香港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名人,与其相关的建筑、园地,目前还都没有挂牌。法国巴黎挂牌的建筑那就太多了,而且可以买到一种专门标明文化名人遗迹供游客“按图索骥”的交通图。按照鲁迅先生倡导的“拿来主义”,不仅是香港,中国各处都应该挂起尊重文化的铜牌,并普及“文学地图”,兴起“文学之旅”。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碎语唠叨说随笔 | 第2节:目录 | 第3节:自序 | 第4节:大吉鱼 | 第5节:打地铺(1) | 第6节:打地铺(2) | 第7节:大碗 | 第8节:河畔羊群 | 第9节:换季诗 | 第10节:健康携梦人(1) | 第11节:健康携梦人(2) | 第12节:健康携梦人(3) | 第13节:客厅里的嗡嗡声 | 第14节:母鸡吃蛋 | 第15节:一粒胶囊(1) | 第16节:一粒胶囊(2) | 第17节:夏威夷黑珍珠 | 第18节:替嫂 | 第19节:小圆拢子(1) | 第20节:小圆拢子(2) | 第21节:琼花谜 | 第22节:果香满溢夜光杯 | 第23节:牙文明(1) | 第24节:牙文明(2)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