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言 》 成都方式 》
第29節:第二章 夯實基礎(8)
易中天 Yi Zhongtian
我問,嚮全區公佈?
廖仁鬆說,對,嚮全區公佈。
我又問,完全公開?
廖仁鬆說,對,完全公開,所有老百姓都知道。
--公佈出去以後怎麽樣呢?
--公佈出去以後,就有了新的問題。既然你請了老百姓來劃票,這就等於是徵求意見了。如果某一項差票多,就說明老百姓意見大,說明你本人和領導班子存在突出問題,你就要嚮老百姓作個交代。所以公佈的第二天,我們就進行自我剖析,由電視直播。同一時間,全區60萬人都看到,有11位領導同志在電視上作檢討,分析原因,作出承諾,保證改進。整個新都區對這件事反響非常強烈,街頭巷尾議論紛紛,都說領導幹部自我檢討的意識強了,是我們老百姓的福氣。第一次民主測評初見成效,我們就開始推進……
--把"官評官"徹底變成"民評官"?
--對。當然也有一個過程。第二次民主測評時,所有的黨代表、人民代表、政協委員全部參加。黨代表300多人,人民代表200多人,政協委員200多人,加上去有700多人。其中人民代表和黨代表之間有交叉,另外人民代表和黨代表中的領導幹部不能參加,大概總共就是五六百人。然後就是我們所有的村、社區的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社區主任,部分生産合作社的社長、機關幹部的代表、農村一般群衆的代表、無黨派人士的代表、各方面知名人士的代表等,這樣加起來就是1 047人。第三次的人數就更多了,1 299人,代表的方面和人數都增加了。同時,不但區級領導幹部不參加,就連局級領導幹部、鄉鎮黨委書記、鎮長也不參加,"官評官"徹底變成了"民評官"。
這也可以算得上是"快速的漸進式改革"了。不過我更關心他們的具體操作方式。比方說,怎樣填票,怎樣投票,怎樣計票,等等。不能小看這些細節。對於基層民主建設來說,細節往往决定成敗。
廖仁鬆告訴我,填票是每人一個小桌,完全隔開,獨立思考。剛開始的時候,為了保證獨立填票,我們的測評是分批進行的。後來,我們利用雙休日,藉學校的操場和課桌,就可以上千人同時進行。投票和選舉一樣,有投票箱。計票用微機。我們在微機上做了軟件,培訓了一批素質好的工作骨幹,用電腦去計票,全過程在紀檢部門和媒體的監督下操作,組織部門不參加。
我問,當場公佈結果嗎?
廖仁鬆說,當場公佈。
我又問,做排行榜嗎?
廖仁鬆說,那倒沒有。
我看過他們2005年的測評結果。17個領導幹部,11項測評內容,每個人每個項目都有差票。一把手李仲彬,工作能力差票12張,政策水平差票17張,精神狀態差票3張,群衆觀念差票10張,調查研究差票23張,碰硬精神差票4張,辦事效率差票8張,作風民主差票72張,以身作則差票8張,清正廉潔差票7張,工作實績差票6張。差票最多的一位,工作能力差票50張,政策水平差票37張,精神狀態差票33張,群衆觀念差票66張,調查研究差票45張,碰硬精神差票51張,辦事效率差票46張,作風民主差票44張,以身作則差票55張,清正廉潔差票62張,工作實績差票36張。作風民主這一項,差票名列榜首的是李仲彬。
這就奇怪了。上千人來給17位區級領導打分,他們都瞭解情況嗎?
廖仁鬆說,第一次的時候,確實很多人不太瞭解,所以棄權票就多。後來大傢習慣了民主測評,平時就比較關心註意了。何況每次測評前,每個領導都要到電視臺的演播廳去述職,現場直播,提前通知廣大群衆和領導幹部收看。另外報紙也要把區級領導幹部的述職報告全部登出來。新都區的報紙是機關的內部刊物,是贈閱的。我們就加大批量印刷,發到所有的鄉鎮、社區、單位,大傢都來看。提前一個星期登,讓大傢認真去思考。這樣,請你來測評的時候,你就會給出客觀公正的評價了。所以第三次的棄權票就比前兩次少得多。測評完了就通報,然後就上電視剖析。這種方式,所有的區級領導都已經接受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引言 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1) | 第2節:引言 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2) | 第3節:第一章 突出重圍(1) | 第4節:第一章 突出重圍(2) | 第5節:第一章 突出重圍(3) | 第6節:第一章 突出重圍(4) | 第7節:第一章 突出重圍(5) | 第8節:第一章 突出重圍(6) | 第9節:第一章 突出重圍(7) | 第10節:第一章 突出重圍(8) | 第11節:第一章 突出重圍(9) | 第12節:第一章 突出重圍(10) | 第13節:第一章 突出重圍(11) | 第14節:第一章 突出重圍(12) | 第15節:第一章 突出重圍(13) | 第16節:第一章 突出重圍(14) | 第17節:第一章 突出重圍(15) | 第18節:第一章 突出重圍(16) | 第19節:第一章 突出重圍(17) | 第20節:第一章 突出重圍(18) | 第21節:第一章 突出重圍(19) | 第22節:第二章 夯實基礎(1) | 第23節:第二章 夯實基礎(2) | 第24節:第二章 夯實基礎(3)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