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 中國風景黑皮書:大敗筆   》 第29節:往事不得不提      老槍 Lao Qiang

  郭老失落之餘,寫下了"待到幽宮重啓日,延期翻案續新篇"的詩句。
  十年之內不開帝王陵。
  幸好不開。
  其實,這句話豈止管10年?
  特別是對秦陵來說。
  2003年秦陵考古工作中,考古工作者運用考古遙感和地球物理探測技術反復考察和勘探,發現秦陵封土堆的夯土層的疊壓關係非常清楚,沒有明顯的擾亂痕跡;地宮周圍的地下宮墻及宮墻門道的封堵,也比較完好,不能證實秦陵曾被項羽等進行過大規模盜掘;地宮內仍有極強的汞(水銀)異常反應,面積達12000平方米,汞異常高的含量點比較集中並有規律,說明地宮內的汞沒有經過大規模的擾動。同時,考古工作者在秦陵封土的西側邊緣及東北角各發現了一個小型盜洞,最大的一個約9米深,距地宮的中心部位有200至250米。這兩個小型盜洞是私人盜掘,並非公開的大規模盜掘。由於秦陵地宮的規模很大,封土又很厚,所以私人要想到達地宮的中心位置非常睏難。
  勘測結果表明,秦陵地宮沒有受到大規模的破壞,這就說明深埋於地下是對兵馬俑最好的保護。陶俑一旦被發掘出土,受到溫度、濕度、空氣中的有害氣體的作用,就會變得相當脆弱。當年3號俑坑的陶俑出土時身上還帶有彩繪,但在強光照射下陶俑表面的色彩就發生了變化。基於以上原因,秦始皇兵馬俑1號坑發掘之後就建造了玻璃鋼架結構的場館,以便於采用自然光。同時,館內還要監控溫度和濕度。為了減少館內有害氣體的含量,嚴格地說還應控製參觀人數。即便如此,秦兵馬俑還是受到被稱為"兵馬俑癌"的黴菌病的侵蝕,造成表面彩繪褪色、剝落。
  迄今為止,人類尚不具備可以保證文物永遠不會破壞的保護方法和技術。評價一種保護技術和一種保護材料,不僅要看其對文物有無積極的正面保護作用,還要看其對文物有無副作用,要看它的效力有多久。目前,文物保護界普遍看好的保護材料ParaploydB-72,一般認為其壽命約50年,英國有專傢估計其壽命最長也超不過150年。美國國會圖書館對書籍進行氣相脫酸處理,聲稱一次處理可有效500年。且不去考慮材料老化試驗常用的加速試驗和推導方法的誤差,即便真的是50、150、500年,這個時間相對於人類的歷史,相對於文物已經流傳的歷史,其實也不是一個絶對意義上的"長"時間。
  的確,對大型古墓葬的考古發掘必須建立在文物保護技術、資金、人力等方面有了充分準備的基礎之上。而在這些方面準備不足的情況下,最好采取保守的措施,也就是不發掘,讓文物留在原處不動。
  特別是像秦始皇帝陵這樣的大型帝王墓葬,裏面都會隨葬有有機質文物,如竹簡、漆木器、紡織品等。陵墓一旦打開,處於相對平衡的墓葬環境會發生驟變,在環境驟變的情況下,最先遭到破壞的文物就是如竹簡之類的有機質文物,文物的破壞,會使得很多歷史、藝術及相關的古代科技信息丟失,歷史上已經有過慘痛的教訓。從更好的保護角度來說,把它們留在沒有開掘過的墓葬裏更好,墓內穩定的狀態更適合文物長時間地保存(除非陵墓受到極其嚴重的破壞)。等以後,在文物保護技術和資金能夠有保證的前提下,在係統的科學探測和研究的基礎上,再考慮對其進行有計劃、有節奏的邊考古發掘邊進行文物保護的工作,這樣纔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揭示相關歷史藝術和古代科技消息,恢復歷史的真相。
  儘管,不開帝王陵對遊客來說,是沒了眼福;但是對一個民族來說,它保住了祖先的尊嚴。
  有些風景是看得到的;有些風景是衹能珍存在心裏的。
  這是最神聖的旅遊。
  促進旅遊?
  但是總有人迫不及待。
  為了滿足大衆對歷史和文物的好奇心理,旅遊部門有一種"促進旅遊"說。
  擬建中的"秦始皇陵遺址公園"有這樣一個目標:"項目的實施將對地方經濟産生巨大的帶動效應。按照陝西省1998年旅遊産業調查得出的有關數據,項目産生的外部經濟效益是其直接門票收益的6?8倍",至於門票收入,"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開館20餘年所獲得的經濟效益為參照,按低限值粗略計算,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按門票價格100元/人,參觀人數按秦俑館人數(180萬人/年),每年收入為1.80億元,加上秦俑館收入,10年纍计收入達到22.69億元(平均年收益按5%逐年遞增)。其他收入按門票收入的30%計算。另外,還可纍计增加地方相關産業收入136.14億元,對提高陝西旅遊業整體水平將産生巨大的推動作用。"據介紹,這個公園雖然是對考古資源的一種開發,但"首先是保護性的,把地徵進來,好保護。"
  但是,在"促進旅遊"的前提下,能否做到"不發掘"是令考古界、文物界的專傢所疑慮的。
  經濟效益和文物保護如何協調?
  說到底,文物是社會公益事業,旅遊是産業,把公益事業産業化是錯誤的。文物部門應該在"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支持旅遊業的發展;旅遊部門也應在保證文物安全的前提下研究旅遊開發,旅遊必須服從文物保護的原則和需要。如同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上寫着"子子孫孫永保用也"一樣,文物的"用"是永久的"用",不是一錘子買賣,不能急功近利、涸澤而漁。
  這是國傢之幸,也是遊者之幸。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第1節:南京的憂傷第2節:未老先衰的景區第3節:世界遺産致命傷第4節:中國景區十大憤怒
第5節:旅遊與環保第6節:美國經驗第7節:什麽都賣第8節:周莊的偽民俗
第9節:衹有小聰明第10節:那時周莊第11節:寫在周莊邊上第12節:中國的艾菲爾鐵塔
第13節:拆不去的天梯第14節:從最高到最長第15節:遺憾之旅第16節:平遙搬不動
第17節:平遙和麗江第18節:坍塌的古城墻第19節:神聖製造第20節:孔子乘泰山索道
第21節:泰山生氣了第22節:泰山石有沒有明天第23節:過把癮就死第24節:“買斷”桂林山水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