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说评论 》 讀《金瓶梅》品明朝社會 》
從海洋上看世界(1)
梅朝榮 Mei Chaorong
潘金蓮私養小廝琴童,被西門慶知道,來到婦人院中審問潘金蓮。衹這一句,就合着琴童供稱一樣的話,又見婦人脫的光赤條條,花朵兒般身子,嬌啼嫩語,跪在地下,那怒氣早已鑽入爪窪國去了,把心已回動了八九分,因叫過春梅,摟在懷中,問他:“淫婦果然與小廝有首尾沒有?你說饒了淫婦,我就饒了罷。” ——《金瓶梅》第十二回 婦人認了半日,問道:“是甚麽東西兒?怎和把人半邊胳膊都麻了?”西門慶笑道:“這物件你就不知道了,名喚做勉鈴,南方勉甸國出來的。好的也值四五兩銀子。”婦人道:“此物使到那裏?”西門慶道:“先把他放入爐內,然後行事,妙不可言。” ——《金瓶梅》第十六回 ……(李瓶兒)一面開箱子,打點細軟首飾衣服,與西門慶過目。拿出一百顆西洋珠子與西門慶看,原是昔日梁中書傢帶來之物。又拿出一件金鑲鴉青帽頂子,說是過世老公公的。 ——《金瓶梅》第二十回 《金瓶梅》中也涉及到了明朝航海所帶來的影響。書中提到因為航海,加強了貿易交換,使一些國外商品傳入中國。上述三回中分別提到了爪窪國、勉甸國、西洋珠子。這三個名詞,提供了三個不同的國傢。小說的作者能夠寫出這三個國名,很顯然就能推出,明朝時期的對外貿易是何等興盛。書中的西門慶作為一個富甲一方的新型商人,當然也容易知道這三個地方。 本來,對外貿易已經不是一個很新鮮的事情。“絲綢之路”就是一個最典型的對外貿易例子。 “絲綢之路”的基本走嚮形成於公元前後的兩漢時期。它東面的起點是西漢的首都長安(今西安)或東漢的首都洛陽,經隴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蘭州),然後通過河西走廊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門關或陽關,穿過白竜堆到羅布泊地區的樓蘭。 漢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兩道的分岔點就在樓蘭。北道西行,經渠犁(今庫爾勒)、龜茲(今庫車)、姑墨(今阿剋蘇)至疏勒(今喀什)。南道自鄯善(今若羌),經且末、精絶(今民豐尼雅遺址)、於闐(今和田)、皮山、莎車至疏勒。從疏勒西行,越蔥嶺(今帕米爾)至大宛(今費爾幹納)。由此西行可至大夏(在今阿富汗)、粟特(在今烏茲別剋斯坦)、安息(今伊朗),最遠到達大秦(羅馬帝國東部)的犁靬(又作黎軒,在埃及的亞歷山大城)。 另外一條道路是,從皮山西南行,越懸渡(今巴基斯坦達麗爾),經罽賓(今阿富汗喀布爾)、烏弋山離(今錫斯坦),西南行至條支(在今波斯灣頭)。如果從罽賓嚮南行,至印度河口(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轉海路也可以到達波斯和羅馬等地。這是自漢武帝時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以後形成的絲綢之路的基本幹道,換句話說,狹義的絲綢之路指的就是上述這條道路。 除了陸上絲綢之路外,從漢代開始,中國人就開通了從廣東到印度去的航道。宋代以後,隨着中國南方的進一步開發和經濟重心的南移,從廣州、泉州、杭州等地出發的海上航路日益發達,越走越遠,從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遠達非洲東海岸。人們把這些海上貿易往來的各條航綫,通稱之為“海上絲綢之路”。 朝代雖然在不斷更迭變換,可是對外貿易的規模卻越來越大,途徑越來越廣,到了明成祖朱棣時期,這種現象達到了空前盛況。 1405年7月11日,鄭和率領一支27000人的船隊駛離了江蘇劉傢港。在此後的30多年中,這支龐大的船隊先後七次出航,經東海、南海,穿馬六甲海峽,沿孟加拉灣、阿拉伯海、阿曼灣、亞丁灣嚮西航行,然後過紅海南下東非海岸,到訪了暹羅國(泰國)、爪哇國、真臘國(柬埔寨)、溜山國(馬爾代夫群島)、錫蘭山(斯裏蘭卡)、天方國(麥加),最遠到達了今天肯尼亞東南角的蒙巴薩港。中國歷史上將發生於明永樂至宣德年間的這七次大規模遠航稱之為“鄭和下西洋”。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千古一奇梅 |
|
|
| 殺人不見血的刀(1) | 殺人不見血的刀(2) | 殺人不見血的刀(3) | 太監敢頂半邊天(1) | | 太監敢頂半邊天(2) | 太監敢頂半邊天(3) | 玩主坯子皇帝命(1) | 玩主坯子皇帝命(2) | | 玩主坯子皇帝命(3) | 父母還是親生好(1) | 父母還是親生好(2) | 父母還是親生好(3) | | 特務行業很吃香(1) | 特務行業很吃香(2) | 特務行業很吃香(3) | 平民組織鬧黨派(1) | | 平民組織鬧黨派(2) | 平民組織鬧黨派(3) | 親兄弟得明算賬(1) | 親兄弟得明算賬(2) | | 親兄弟得明算賬(3) | 別人挖坑自己跳(1) | 別人挖坑自己跳(2) | 別人挖坑自己跳(3)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