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論語》感悟   》 第29節:學習之道(3)      於丹 Yu Dan

  孔子的思想體係從何而來?很簡單,他是從人身上學到的。可是,他是簡單的學嗎?他是綜合感悟,最後形成自己的體係。可見,這個世界上,其實是法無定法,師也未必有常師。
  你需要嚮不同的人去學習東西。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幾個人走在一起,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怎麽跟他學呢?無非見到好的東西就跟他學,見到不好的東西就在心中警戒自己一下,以免犯同樣的錯誤。
  嚮書本學,不如嚮人世學。如果有這樣一種學的悟性,處處皆可學。子貢問孔子:孔圉這個人為什麽得到"文"的謚號?孔子回答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論語·公冶長》)孔子說,這個人聰敏勤勉而又好學,不以嚮比他地位卑下的人請教為恥,所以給他的謚號叫"文"。
  一個人內心有智慧,敏感多思,而且願意好好去學,甚至樂意嚮比自己差的人去請教問題。這是一種難得的態度。
  這種態度後來被孔子的學生曾子進一步表達過。曾子說:"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論語·泰伯》)
  什麽意思呢?曾子說,一個人他自己是有能力的,還嚮沒什麽能力的人請教;一個人他自己是很有學問的,還嚮學問少的人去虛心求教;一個人生命中是有格局的,但是他看起來好像什麽都沒有;一個人自己本來已經是很充實的了,但是他看起來卻是虛懷若𠔌;一個人保持一種謙遜的、空靈的、虛靜的、安閑的狀態,就算有人冒犯他,他也不計較-從前我的一位朋友便是這樣的一個人。
  我們想一想,一個人越是劍拔弩張,凌厲過人,是不是越容易受到冒犯?衹有一個寧靜的人,纔可以做到"犯而不校(較)"。這樣好學而又虛心、充實而又寧靜的狀態,是曾子羨慕的境界。歷代《論語》註者都說曾子所說的這個朋友是指顔回。顔回就是一直能夠這樣做的人。
  在這兩段話裏,都牽扯到一個概念,就是"不恥下問"。其實,什麽是"下"呢?我們不去說知識、地位、階層,簡單的"高"與"下"就是年齡,比如說大人就一定有資格、有權力訓誡小孩子嗎?孩子的視點難道不能夠給我們提供另一個坐標嗎?在今天,我們可以換一個邏輯起點,未必要叫"高下",不過是換一個思維的角度,換一種思考的方式。
  1975年,七十多位諾貝爾奬獲得者在巴黎舉行過一次盛大的聚會,有很多媒體來采訪。其中一個問到這些獲奬者的問題是:你們這些傑出的人物,到底是在哪一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的?結果大傢認為最有價值的答案是什麽呢?是幼兒園。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孝敬之道(1)第2節:孝敬之道(2)第3節:孝敬之道(3)
第4節:孝敬之道(4)第5節:孝敬之道(5)第6節:孝敬之道(6)
第7節:孝敬之道(7)第8節:孝敬之道(8)第9節:孝敬之道(9)
第10節:孝敬之道(10)第11節:孝敬之道(11)第12節:孝敬之道(12)
第13節:孝敬之道(13)第14節:孝敬之道(14)第15節:智慧之道(1)
第16節:智慧之道(2)第17節:智慧之道(3)第18節:智慧之道(4)
第19節:智慧之道(5)第20節:智慧之道(6)第21節:智慧之道(7)
第22節:智慧之道(8)第23節:智慧之道(9)第24節:智慧之道(10)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