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们在新年之际相互邮寄贺年卡成了维持人际关系中不可缺少的礼仪。贺年卡不仅是寄给平时很难相见的朋友,有的连办公室天天见面的同事,教室里每天见面的老师同学,隔壁左右的邻居,甚至经常光顾的商店老板和顾客之间也要相互邮寄贺卡。贺年卡文字都是对过去一年的来往表示感谢,希望在新的一年更加提携关照。
来日本的第一个新年,大学老师告诉我,他每年要给一百多个熟人寄去贺年卡。
看到我的惊讶,他说,大学老师中交际广泛的人每年要发出去200多张。那时候还没有现在的电脑,明信片上的不同地址都必须一张一张书写完成。老师无可奈何地说:“每到年底,每天下班回家就要写贺年卡,全部写完需要整整一周的时间。一百多人中并不都是关系很好的,有些仅仅是一年一次的贺卡来往。因为对方寄来,出于礼貌就回寄给对方。到了第二年,根据前一年收到的贺年卡确定寄出的对象。一年一年人数就这样累积下来。”
入乡随俗,到了第二年年底,我也要给平素关照过我的朋友写贺年卡。最初是十多张,后来变成了几十张。为了保证朋友们能够在1月1日收到,贺年卡的投寄一般要在12月25日之前完成。早些年,学习、工作都很忙,每年到了12月,我也开始和日本人一样,天天就想着“该写了,该写了”,可是总还是紧紧巴巴地挨到不能再推迟的日子,最后只好熬夜完成。那时候我一边写还一边埋怨,日本人怎么有这么麻烦的习俗。
时间长了,年底写贺年卡也成了一种习惯。有许多过去的朋友、前辈、师长,因为不常见面,或者是不能见面也就减少了来往。正是靠一年一次的贺年卡问候,彼此保持着联系。每到元旦的大清早,我们起床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信箱取朋友们送来的贺年卡,新年的第一天多半是在岁月的感慨中度过。
每张贺年卡的文字中,除了格式化的问候之外,还有三言两语的报平安。年轻的朋友成家了,买房子了,生孩子了;年龄相仿的朋友工作调动了,孩子升学了;年老的前辈退休了,当爷爷奶奶了……他们中间有我在日语学校学习期间的老师,有留学时代的同窗,有工作时期的同事,有在各种活动中结识的朋友。一张张的卡片在手中翻阅,一个个熟悉的面孔在记忆中浮现。12年前在医院生孩子时,我认识了和我同一天生孩子的另一位产妇。虽然出院以后我们再也没有见过面,但从第一次交换贺年卡开始,每年一次,我们用这样的方式彼此通报着孩子成长的信息。有时候,一张本来仅仅是出于礼貌的贺年卡来往不经意之中持续了很多年,这反倒让双方感受到贺年卡中岁月的分量。
据日本邮政部门统计,历史上贺年卡最多的是1997年,大约有37亿张从邮局进入千家万户。贺年卡的习惯起源于通信、交通不便的年代,今非昔比的通信方式渐渐改变了人们对贺年卡的重视,贺卡的数量早些年有所下降。这些年,由于个人电脑的普及,又有了方便制作贺年卡和通信地址的应用软件,人们制作贺年卡的负担大为减轻,贺年卡还是保持在35亿张。也就是说,一般人投寄的贺年卡平均数量超过35张。
互寄贺年卡是日本民众在自己悠久的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孕育的生活文化,大部分日本人到了年底都要为贺年卡忙碌。电脑和数码技术赋予了贺年卡更多新的形式和乐趣。喜欢摄影的人会把自己最得意的作品制作成精美的贺年卡图片,喜欢画画的人会在贺年卡的图案设计上绞尽脑汁。一张新婚夫妇照片的贺年卡会给周围人带来惊喜,一张有孩子照片的贺年卡体现着做父母的自豪……生活在变化,朋友的交往也会新陈代谢,同样,每年发送的贺年卡名单也要有所调整。一位日本朋友给我讲了她的原则。贺年卡是一个礼节性的问候,怠慢对方会显得尴尬,而主动给对方说“新年好”绝不会有任何过错。尽管贺年卡的友情有时有些虚假,但是只要对方会寄来,自己不会主动终止。大可不必为了一张50日元的贺年卡而破坏礼尚往来的习惯,更不值得因此而失去一个朋友。如果连续两年都没有收到回复,就表示对方并不想来往,此时再罢也不算失礼。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