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孟子與百姓生活 》
第29節:人生極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5)
田玉川 Tian Yuchuan
妻子感到莫大的羞恥和氣憤,她匆匆回傢把所看到的一切告訴了妾,並痛心地說:“丈夫是咱們一輩子的依靠,真想不到他竟這樣不知羞恥。”說着,倆人不由相對哭起來了。而就在此時,她們的丈夫又從外面回來了,照例又在妻妾面前洋洋得意地自吹自擂起來了,全然不知羞恥為何事!
對如此不知羞恥的醜行,亞聖孟子深有感慨:“由君子觀之,則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幾希矣。”(離婁章句下)那些以卑劣手段,謀求功名利祿者,竟讓妻妾蒙羞,而自己卻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實在是寡廉鮮恥到了極點。
動物無“羞惡之心”,是由於其尚處於蒙昧無知的狀態;一些人的無“羞惡之心”並不是因為無知,而是明知如此,卻要如此!這大概是這些人比動物的“進化”之處吧。
那麽,究竟是什麽泯滅了這些人的“羞惡之心”呢?
“道不行,恥也”
在亞聖孟子看來,道義得不到伸張,也是一種恥辱。“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恥也。”(萬章章句下)這種恥,有別於作假之恥,也與偷盜之恥不同,它使抱負得不到實現,虛度光陰,祿祿無為。若是無志者,可能會以為正好混日子;但對於有志者,那就是一種壯志未酬,懷才不遇的恥辱。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大名,可以說,婦孺皆知。人們讀他那豪情滿懷的詩句,可能會以為他是一個一生快樂無憂的人,其實不然。“願為輔弼”,也曾是李白矢志追求,並抱憾終生的人生願望和目標,衹不過是由於“道不行”而一直鬱鬱不得志罷了。
秋來相顧尚飄蓬,
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飲狂歌空度日,
飛揚跋扈為誰雄。
詩聖杜甫《贈李白》一詩表現了詩仙豪放、孤傲、灑脫的性格。
李白的人生,嚮以浪漫著稱。“五歲觀六甲,十歲觀百傢”,十五能做詩,好讀書、擊劍。祖居隴西(今甘肅秦安),先輩避居碎葉(古西域),後又隨父入蜀。青少年時的經歷跨越中原文化區、西域文化區、巴蜀及楚文化區,又經唐武後、中宗、睿宗、玄宗、肅宗朝,親眼目睹了唐王朝由強盛走嚮衰弱的全過程,因而對社會人生更多了些深刻的體驗和認識。
唐朝雖然是詩繁榮的朝代。科舉考試也考詩,詩人的地位也很高,做官為宦的詩人也不少,僅詩人宰相就能列舉出好幾個大名來。但詩人依然不是一個獨立的自由的階層,詩人的成名和保名始終離不開官場。這是官本位社會存在的一種普遍現象。
做詩,不是作為一種興趣愛好,似乎就是充當官場的御用工具,或者衹是一種標簽,代表着自己的身份,或者衹被用做敲門磚,一旦進了官場,就被拋嚮一邊,猶如垃圾一般。
官本位社會,衡量一個人的人生價值標準衹有官位。除官位以外,皆為“下品”“賤業”。詩人,也是如此。
所以,李白終生“願為輔弼”,“願一佐明主,功成還舊林”,“功成身不居,舒捲在胸臆”,“濟蒼生,安社稷”是他最大的願望,但“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仕途不通的時候,他便寄情山水,飲酒放歌,以詩明志。26歲結婚後,在安陸的十年光陰,就是在遊歷、豪飲中度過的。
終於,他久久等待的機會來了。
天寶初年,經人推薦,李白終於奉詔進京師長安,命運之神嚮他露出了笑臉。已過不惑之年的他,聞此喜信激動不已。“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他想得到唐明皇的進一步賞識,實現“願為輔弼”的夢想。
唐明皇的確是一代明主,盛唐的確為詩人創造了創作的空間,但並不是每個詩人都能“願為輔弼”的。詩人獨立自由的理想人格與圓滑、冷酷、詭詐、攀附的官場人格是格格不入的。即使能像詩人張九齡那樣拜相,也當不長久,因為在復雜而黑暗的官場上,詩人是不善和不屑於官場權謀的。“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恥也。”即使進了宮,又會如何?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序 孟子思想與我們的生活 | 第2節:生於亂世 | 第3節:師於儒門 | 第4節:遊於列國 | 第5節:授於故裏 聖於著作 | 第6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1) | 第7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2) | 第8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3) | 第9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4) | 第10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5) | 第11節:“親親”:孝為德之本(1) | 第12節:“親親”:孝為德之本(2) | 第13節:“親親”:孝為德之本(3) | 第14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1) | 第15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2) | 第16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3) | 第17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4) | 第18節:養欲:即養禮 | 第19節:養心寡欲:心理減負(1) | 第20節:養心寡欲:心理減負(2) | 第21節:養心寡欲:心理減負(3) | 第22節:良心:中國人特有的品性(1) | 第23節:良心:中國人特有的品性(2) | 第24節:從小抓起:“易子而教”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