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笔 》 健康攜夢人 》
第29節:挂牌之議
劉心武 Liu Xinwu
第二輯 人性感懷
挂牌之議
差不多八十年了。香港竟有依然如故的所在。從魔幻般急速變化的皇后大道中往山上走,穿過荷裏活道,似乎也就是逆行於時間隧道,忽見古老的文武廟,盡顯中華傳統文化的風骨,再往上攀,又見仿佛生了銹的紅磚西洋式建築,那是基督教青年會的禮堂,默默地展示着在這爿土地上東西方交融的超百年歷史。
不算文物古跡,不是“遺址”,是一直沿用到今天的教會禮堂。走進去,陳舊,清潔而並不規整,約五分之一空間擔負着倉儲功能,堆放些紙箱,另五分之三的空間裏擺放着些長條桌,桌邊對坐着一些人士,正靜靜地勞作,細觀察,做的是很簡單的事——把一張打印好的信紙摺叠好,再放進已經打印好地址的信封裏。那些勞作者年紀大約從二十上下到五十左右,男女都有,是些殘障、智障的人士。再五分之一的空間,就是高於地面一米多的講臺。
基督教青年會的這棟建築經歷過漫長的英治時期,過渡到了“一國兩製”的新時期,這裏面關愛社會弱勢族群的“善事照舊”,比起“股照炒、馬照跑、舞照跳”等“特區特色”來說,更讓我心裏充溢着欣悅。
貼近那講臺,不禁仰望,仿佛望見,並且聽見——魯迅先生1927年2月18日、19日兩次站在那裏演講。18日演講的題目是《無聲的中國》,19日是《老調子已經唱完》。兩個題目過了八十年,灌進心裏還熱辣辣的,說驚心動魄仍不過頭。
兩篇演講現在都很容易從《魯迅全集》裏查到。當時聽衆踴躍,卻難懂先生的紹興官話,好在許廣平恰是廣東人,一段段準確流利地翻譯為粵語,又有熱心人速記,事後認真整理,再經先生親自訂正,當年咳唾珠玉,現在依然在紙上熠熠閃光。
經歷過“此時無聲勝有聲”“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歷史階段,如今的中國,應該說是衆聲喧嘩,“大珠小珠落玉盤”,既有柔聲細語,也有大聲疾呼,但是,重溫先生之論,就感覺,一方面,我們的話語空間仍須去除多餘藩籬、加以展拓包容,另一方面,還需通過增強科學理性與百傢爭鳴,逐步凝聚出能體現新品格的民族文化聲韻,令我們族群的多數,以及世界凡平等待我之他族,從喧嘩中不是得出混亂的印象,而是感受到豐富中的和諧。
據當時記錄整理先生講稿的人士回憶,《無聲的中國》由香港《華僑日報》刊發了,但同時送去的《老調子已經唱完》卻“因故沒有刊出”。什麽緣故?香港文學史研究專傢小思(盧瑋鑾女士)認為“大概談得太敏感,報館不想登”。確實,就是今天,“老調子已經唱完”這樣一句演講詞聽來也仍然會令某些人士覺得刺耳,何況用來做題目,而且,就那麽一口氣激昂地展開着這樣一個論點。我個人2006年7月21日上午10點許站在當年魯迅先生演講的講臺下面,仿佛聽到他宣示這句話的聲音,忽然非常激動。這裏面當然有個人的際遇之感。2005年中央電視臺《百傢講壇》邀我錄製播放了《揭秘〈紅樓夢〉》的係列節目,並出版了兩本同名的書,我並不認為自己就正確,也無意搶“紅學”權威及其機構學會的“生意”,不過衹是離開“老調子”,試唱自編新麯,聊供世人參考罷了,怎麽他們就會惱怒到那樣的程度?魯迅先生曾說有些人對“非我族類”者恨不能“打殺了煮吃”,原來讀到那樣的話忍俊不禁,現在卻絶對笑不起來。
是的,老調子已經唱完,我們處在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應該提倡新思路,唱出新麯調。
那天參觀完,同行人士有的就提出來,應該在這棟建築外墻上挂一鎸字銅牌,標明魯迅先生曾在此演講過。但香港還沒有這樣的文化習俗。舉凡蔡元培、許地山、蕭紅、戴望舒……等曾在香港從事文化活動的文化名人,與其相關的建築、園地,目前還都沒有挂牌。法國巴黎挂牌的建築那就太多了,而且可以買到一種專門標明文化名人遺跡供遊客“按圖索驥”的交通圖。按照魯迅先生倡導的“拿來主義”,不僅是香港,中國各處都應該挂起尊重文化的銅牌,並普及“文學地圖”,興起“文學之旅”。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碎語嘮叨說隨筆 | 第2節:目錄 | 第3節:自序 | 第4節:大吉魚 | 第5節:打地鋪(1) | 第6節:打地鋪(2) | 第7節:大碗 | 第8節:河畔羊群 | 第9節:換季詩 | 第10節:健康攜夢人(1) | 第11節:健康攜夢人(2) | 第12節:健康攜夢人(3) | 第13節:客廳裏的嗡嗡聲 | 第14節:母雞吃蛋 | 第15節:一粒膠囊(1) | 第16節:一粒膠囊(2) | 第17節:夏威夷黑珍珠 | 第18節:替嫂 | 第19節:小圓攏子(1) | 第20節:小圓攏子(2) | 第21節:瓊花謎 | 第22節:果香滿溢夜光杯 | 第23節:牙文明(1) | 第24節:牙文明(2)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