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类 》 老子的幫助 》
第十五章 微妙玄通(2)
王蒙 Wang Meng
用現代語言,渙兮就是解凍。蘇共二十大後曾被稱為解凍。我們則曾批之為修正主義。想不到,老子兩千多年前就用過解凍的比喻,來講善為士者的處境與心態。
儒傢同樣是講形象思維的,而且很美。
溫溫恭人,出自《毛詩》,顯然老百姓已經接受這樣的溫良恭儉讓的舉止規範。如集於木是指人們集合在木頭(樹木)上,小心翼翼,怕掉下來,與下面的惴惴小心、如臨深淵並列排比。我讀到這裏想到的則是女子體操運動員的平衡木上的表演,還有一群鳥兒停在一根枝杈上,誰也不敢碰誰。當然都是溫和的與小心翼翼的。
有一種解法,說溫溫恭人是君子,而惴惴小心是小人。是不是過於喜歡劃分陣營了呢?老子不會從這樣的意義上講什麽豫、猶、儼、渙的。
還有一點語言上的趣味。道的前兩個特性豫與猶,合起來就是豫猶,倒讀就是猶豫。今天“猶豫”一詞似乎帶些貶義,似乎是描述一個人膽小,沒有决斷,沒有承當,不夠男子漢。而老子是將之作為道性來贊揚的,是不是現在的人比古代人更沒有耐性,更易於輕率衝動呢?
渙字也是如此,渙散雲雲,尤其是鬥志渙散雲雲,是非常貶義的。但是老子用它來說明一種將釋的、釋然的、放鬆的與靈動灑脫的解凍狀態,一種絶不僵硬、絶不板結的狀態。這也說明世界上許多名詞、許多名,它們的褒義與貶義也是轉化變異的,頭腦的僵硬會帶來語言的僵硬,頭腦的釋然靈動會帶來語言的靈動釋放,這值得歡喜。
老子舉的旗、講的話,是不無怪誕的,是帶着一股故意擡杠的衝動的,但是再特立獨行也不可能自我作古,不可能不受他人、其他學派及社會主流文化的影響,老子的論述仍然是中華文化這株參天大樹上結出的奇葩偉枝。老子的無為、不仁、非禮義,是與儒傢針鋒相對的,但是豫猶儼渙敦,儒傢也是能夠接受的。曠字可能稍有爭議,但細讀《論語》,孔子也不無曠的風格。混字更難一點,但是孔子的“有教無類”,不也有混的意思嗎?
還有一個問題,小心謹慎,斟酌警惕,恭謹嚴肅,這些類儒的教導《老子》通篇講的是比較少的,衹在此章一見。老子更愛講的是無為、不言、居下、惚恍、不爭、無尤、無死地、不仁……也就是與儒傢相反的樸厚玄妙、裝傻充愣——大智若愚、大勇若怯的那一面。為什麽這裏講起豫、猶、儼起來了呢?老子其實也不是衹講一面理,衹有單嚮的思維的。他是無為而無不為,無懼而無不懼,無危而無不危,這是符合老子的辯證思維模式的。同時,藉此,老子道出了他對於大道、對於悟道得道者的敬意,乃至敬畏。
我還願意進一步探討豫、猶、儼與渙、敦、曠、混。有的學者從中體察老子的風格。我以為,前三者——謹慎、畏懼、端莊,是春秋戰國亂世造成的某種不得不有的防範與自我保護心理,但也符合老子偏於陰柔的主張。前三項講起來,有人甚至嘲笑老子是一個內心恐懼、畏畏縮縮、委委瑣瑣、躲躲閃閃的小人物,如契訶夫筆下的小公務員與套中人。後四項呢:舒展、質樸、曠達、兼容,就夠得上“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中庸》)了。後四項是解凍的結果,本色、開闊、不擇細流、略帶野性,這纔是老子的真面目,纔是老子的真性情。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華夏出版社 |
|
|
前言:老子的幫助 | 第一章 衆妙之門(1) | 第一章 衆妙之門(2) | 第二章 知美即惡(1) | 第二章 知美即惡(2) | 第三章 虛心實腹 | 第四章 和光同塵(1) | 第四章 和光同塵(2) | 第五章 天地不仁(1) | 第五章 天地不仁(2) | 第五章 天地不仁(3) | 第五章 天地不仁(4) | 第六章 𠔌神玄牝 | 第七章 無私成私 | 第八章 上善若水 | 第九章 功遂身退(1) | 第九章 功遂身退(2) | 第十章 如嬰兒乎(1) | 第十章 如嬰兒乎(2) | 第十章 如嬰兒乎(3) | 第十一章 無之為用(1) | 第十一章 無之為用(2) | 第十二章 五色目盲 | 第十三章 寵辱無驚(1)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