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 抗战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生活实录:乱世浮生   》 第29节:老舍:"提只提箱赴国难"(6)      帅彦 Shuai Yan

  1938年,武汉街头的抗日宣传
  除经济拮据外,作为"文协"的领导人,老舍当时所处的政治环境也是复杂的,他总免不了要面对国共两党时而微妙难言、时而剑拔驽张的关系,也免不了要承受两党各自对他施加的影响。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为维护自己多年来择定的独善其身的政治立场,老舍立场和态度很分明:"我不是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谁真正抗战,我就跟谁走,我就是一个抗战派!"作为一个在抗战时期有着巨大社会影响的文化团体,"文协"的工作避免不了要受政治的掣肘,在一定程度上,"文协"成了国共两党政治关系的晴雨表。随着国共两党关系的越来越微妙,"文协"的活动也受到很多限制,特别是到重庆以后,"文协"所受到的限制越来越多。"文协"的许多活动都要报国民党文化工作委员会批准方可进行,而活动的审批却时常受到刁难。而且,老舍本人也时常遭到无端的挑剔,甚至监视。1939年,老舍随战地慰劳团访问延安之后,身为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的张道藩,亲自散布"老舍叫共产党包围了"的说法。对此,老舍给张道藩发了一封措辞坦率、态度明朗的信,信中说:"现在是团结抗战的时候,大敌当前,我们的一切都是为了抗战。凡是抗战的人我都欢迎,不抗战,假抗战的不管什么人我都反对。你的说法是在分裂抗日战争,有利于敌人,不利于抗战。"对于特务对他的监视和跟踪,老舍非常气愤,有一次,他直接了当地对跟踪他的特务说:"老兄,你每月拿几块钱?我替你写我的报告好不好?"对于这一段的工作,老舍说:"办事很困难,只要我们动一动,外边就有谣言,每每还遭受了打击。我们可是不灰心,也不抱怨。我们诸事谨慎,处处留神。为了抗战,我们甘心忍受一切的委屈。"话说得很平淡,但其中酸楚自有人知。
  1944年,在纪念老舍创作生活二十年大会上茅盾说:"如果没有老舍先生的任劳任怨,这一件大事--抗战的文艺界的大团结,恐怕不能那样顺利地完成,而且恐怕也不能艰难困苦地支撑到今天了。"茅盾的这段话应当是对老舍在"文协"那段生活最恰当的注解。
  三、"北面就是滔滔的嘉陵江,那里便是我的归宿"
  1938年7月,武汉形势危急,日军飞机几乎是日夜不停地对武汉实施轰炸。此时的武汉已是非常危险,老舍也曾多次遇险。据友人回忆,有一次"老舍在千家街躲警报时,一枚炸弹落在防空洞口,洞顶落下的土埋了半身,幸没受伤"。在此情况下,在汉文人纷纷转移至桂林、重庆等地。老舍本准备与"文协"坚持到武汉抗战最后一天,对于其中的原因,老舍回忆说:"因为我是文协的总务主任,我想非到万不得已不离开汉口。"后来在冯玉祥、邵力子等人的力劝之下,1938年7月30日,老舍与老向、何容、萧伯青等人,辞别武汉,溯江而上,前往重庆。此次行程有一个细节很让人感慨,据萧伯青回忆说:"只我-人,是从会中拿车马费的唯一职员,我的船票费是由会支付的。他们都是自掏腰包,不曾由会支付分文。"离开武汉时老舍心境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想必是悒郁的,不免会有国破家亡,乱世飘零之感。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中华书局
第1节:序言(1)第2节:序言(2)
第3节:胡适:"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1)第4节:胡适:"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2)
第5节:胡适:"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3)第6节:胡适:"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4)
第7节:郭沫若:"又当投笔请缨时"(1)第8节:郭沫若:"又当投笔请缨时"(2)
第9节:郭沫若:"又当投笔请缨时"(3)第10节:郭沫若:"又当投笔请缨时"(4)
第11节:郭沫若:"又当投笔请缨时"(5)第12节:郭沫若:"又当投笔请缨时"(6)
第13节:冰心:"我第一次认识了生命"(1)第14节:冰心:"我第一次认识了生命"(2)
第15节:冰心:"我第一次认识了生命"(3)第16节:冰心:"我第一次认识了生命"(4)
第17节:冰心:"我第一次认识了生命"(5)第18节:冰心:"我第一次认识了生命"(6)
第19节:梁实秋:"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1)第20节:梁实秋:"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2)
第21节:梁实秋:"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3)第22节:梁实秋:"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4)
第23节:梁实秋:"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5)第24节:老舍:"提只提箱赴国难"(1)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