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讀論語心得全集 》
第29節:論語心得(29)
劉廣宇 Liu Anyu
美國富蘭剋林在《修身規則》中講到,一個人要有寧靜的心情。我們常說庸人自擾,為了一點小事老是放不下是做不了大事的,我早就意識到這個問題,因為有一件事特別讓我看得很清楚,我曾經協助一個企業與別人談判,款項大概是70來萬,談判的氣氛很緊張,很不愉快,談得很晚就在酒店開房間和老總住在一起,這個老總很有度量,他很快就睡着了,但我卻很久沒睡着,錢不是我的我都睡不着,若是我的那還得了,所以我當時的心態不夠大度。魏徵說:“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將有大作為,大的方案要實施的時候,要掌握一個度,不斷地做這種大事就要勞民傷財,比如說漢武帝到最後連年徵戰,唐太宗出徵高麗國而敗北,因為他們總是被一個觀念支配,不斷地連年徵伐,耗盡錢財,不懂得知止以安人。李自成,打下北京纔40天就全軍崩潰了,不是因為沒有善戰的將領,沒有久經沙場考驗的士兵,而是因為一進北京城就立刻掠奪財物,貪圖享受,忘乎所以,所以40天就敗了。
“君子先求諸己,後求諸人”。一個君子、領導、為帥之材,要先不斷地充實自己,嚴格要求自己才能要求別人。領導之道在於領導的身正不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意思是說,君子的道德就像風一樣,小人道德就像草一樣,風怎麽吹草就怎麽動,領導要影響下屬,而不是一味嚴厲規範下屬。有位老總說現在招聘想找既忠誠又能幹的人實在難。當然,如果我們坐等這樣的人才很難。沒跟你交往很久,怎麽會對你忠誠,對企業忠誠呢?忠誠在很大程度上是受領導者的熏陶而形成的。即使是有纔無德的人,有才能運用機製讓他不敢為非作歹,那纔是領導者的功夫。
所以我們說:小勝憑智,大勝靠德,衹有德,纔是一個人立足於世的根本。
義利共生,義舉生輝
“以仁義求富貴、富貴後施仁義”,是商人追求的理想境界。義利合一的傳統思想是很多中國商人的成功經營之道。
義利之辯是中國古代文化傳統的一個重要命題。過去對儒傢的義利觀有一種普遍的誤解,認為儒傢重義輕利,甚至衹講義,不講利。其根據是孔子說過:“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其實,孔子在這裏並不是談義利關係,而是根據人的德行作出評價。這裏的君子是指有高尚道德品行的人,小人指不講道德、品德低下的人。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說,道德高尚的人能深明大義,不謀私利;道德低下的人則衹知個人私利,不明大義。這兩種人在社會生活中都存在,孔子所處的時代是如此,當代也是如此。孔子並不反對利,衹是強調要以義取利,見利思義,追求合於“義”的利。後世某些儒傢衹談義、否定利的做法,並不符合孔子的本意。
《戰國策》中所記載的“馮諼焚券”的故事,正是儒傢“先義後利”的價值觀念的生動說明。
有一年,孟嘗君的領地薛鬧了饑荒,沒有人願去代收租稅。馮諼毛遂自薦,願意為孟嘗君效勞。他來到了薛,立即就以孟嘗君的名義召見當地百姓,宣佈一切債務作廢,並把一切債券當場燒毀,老百姓紛紛歡呼“萬歲”。馮諼回來以後,就對孟嘗君說,孟府“宮中積珍寶,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棟”,什麽都不缺了,唯一缺的就衹有一樣——“義”。他這次給孟嘗君買來了“義”。
孟嘗君聽了之後非常生氣,但也沒什麽辦法。到後來,齊國換了新的君主,國王因為聽信讒言,把孟嘗君的宰相之職撤了,並貶他回薛。孟嘗君上任時,未至百裏,老百姓紛紛扶老攜幼,前來歡迎孟嘗君,歡呼之聲,不絶於耳。這時,孟嘗君纔恍然大悟,如果沒有馮諼當初買回來的“義”,自己哪會如此受到百姓的擁戴?
利義兼顧,最終會創造極大的財富,這在加拿大商人林思齊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當今的加拿大華人,與歐美其他國傢及東南亞地區的華人一樣,已走出了餐館、洗衣店的圈圈局限,有不少人當上了大學教授、企業的工程師、科研部門的專傢學者、律師事務所的高級律師、會計師、音樂傢、藝術傢、商人、高級管理人員、大財團的總裁乃至政府官員、部長等等,幾乎遍及各行各業。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論語心得(1) | 第2節:論語心得(2) | 第3節:論語心得(3) | 第4節:論語心得(4) | 第5節:論語心得(5) | 第6節:論語心得(6) | 第7節:論語心得(7) | 第8節:論語心得(8) | 第9節:論語心得(9) | 第10節:論語心得(10) | 第11節:論語心得(11) | 第12節:論語心得(12) | 第13節:論語心得(13) | 第14節:論語心得(14) | 第15節:論語心得(15) | 第16節:論語心得(16) | 第17節:論語心得(17) | 第18節:論語心得(18) | 第19節:論語心得(19) | 第20節:論語心得(20) | 第21節:論語心得(21) | 第22節:論語心得(22) | 第23節:論語心得(23) | 第24節:論語心得(24)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