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1】《蒋介石年谱》,李勇、张仲田编,中央党史出版社1995年出版。
【23、32、33】《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走开不可》。
【24】《历劫终教志不灰――我的父亲顾颉刚》,顾潮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
【25】《讨贼中之大路》,载《中央日报》,1936年12月21日。
【26】《记傅孟真》,程沧波,原载《傅故校长哀挽录》,第2卷,台大学生会编,转引自《谔谔之士――名人笔下的傅斯年》,王富仁、石兴泽编,东方中心出版社1999年出版。
【27】1942年国民党政府利用美国贷款5亿美元,提取1亿美元为准备金,发行“同盟胜利美金储蓄券”,规定按20元购买1美元储蓄券,抗战胜利后凭券兑换美元。当时美元的黑市价已经是110元兑1美元,孔祥熙觉得有利可图,指示其手下中央银行国库局局长吕咸停止出售美元储蓄券,一面则由其部属出面,利用职权将尚未售出的350万美元储蓄券按官价购进,归入他的私囊;还有799.5万美元的储蓄券则由中央银行其他人员购进私分。此案被称为美金公债案。
【28】据一位知情者说,为搞垮孔祥熙,傅斯年暗中收集了许多孔氏集团私吞美金公债的证据,以备上法庭之用。当时曾任南京《中央日报》主笔的程沧波曾说:“在重庆时,有一次在参政会开会之前,我好几次到聚兴村他的房内,看他拿着一个小箱子,藏在枕头底下,寸步不离。我问他里面是什么宝贝?他很紧张地说,这是他预备检举某大员的证件。”(《记傅孟真》,程沧波,载台湾《新闻天地》第156期)另据罗家伦回忆:“有一次在重庆为了一种公债的案子,他在国民参政会发言到结束的时候,郑重声明他这番话不但在会场以内负责,而且在会场以外也负责,他愿意到法庭对簿。这话使全场兴奋,可是使我为他捏了一把汗。会后我去看他,问他为什么敢作这样肯定的话。他说,‘我没有根据,哪能说这话。’于是他取出两张照片给我看。可见他说话是负责的,绝对不是大炮者之可比,也绝不是闻风言事的一流。这种风骨的人是值得敬佩的。”(《元气淋漓的傅孟真》,罗家伦,原载1950年12月31日,台北《中央日报》)。
【29】《致胡适》,载《傅斯年全集》,第七卷,欧阳哲生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30】《新潮的泡沫》,周作人,载《亦报》,1951年1月13日。
【31】《傅孟真先生轶事琐记》,屈万里,载《傅故校长逝世纪念专刊》,台大学生会编印。转引自《谔谔之士――名人笔下的傅斯年》,王富仁、石兴泽编,东方中心出版社1999年出版。
【34】转引自徐商祥《怀念校长》,载《傅斯年与中国文化》,布占祥、马亮宽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出版。
【35】《世纪评论》是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著名经济学家,曾担任国民党政府高级官员和南开大学代理校长等职的何廉,于1947年1月筹款创办的政论性周刊,由留美政治学博士张纯明主编,主要撰稿人有萧公权、吴景超、潘光旦、蒋廷黻、翁文灏等。刊物的主旨是批评时政,倡导民主。由于言论大胆,笔锋犀利,针对性强,很快得到社会公认与好评。关于傅斯年首次公开炮轰宋子文事,据何廉回忆:“1947年春季的一天,我收到傅斯年赞扬《世纪评论》的一封信我回信约他给《世纪评论》写稿子。不久,我在南京遇到他。他告诉我说,他要给《世纪评论》写稿子,但有一个条件,就是按原文发表,不能有一字改动,我立刻表示同意。过了两天,他把稿子交给总编辑张纯明”,这便是《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走开不可》一文出笼的第一个阶段。
当时总编辑张纯明一看是炮轰皇亲国舅宋氏的稿子,虽有点担心与犹豫,但最后还是决定恪守“言论自由”宗旨,一字不改地在1947年2月15日出版的《世纪评论》第一卷七期刊发出来。想不到此文一出,“不到半天时间,这一期《世纪评论》在上海市面上就见不到了。这并不是说《世纪评论》的发行量空前地突然增加,而是一定有人从报贩手里全部收买去了。我立刻到《大公报》馆找到经理胡霖,把我自己手里的一份登有傅斯年文章的《世纪评论》给他看。我告诉他说这一期在市面上谁也买不到了,问他能否在《大公报》上发表,他立刻同意了。就在第二天早晨,这篇文章在《大公报》上发表了”(《何廉回忆录》,朱佑慈、杨大宁、胡隆昶著,王文钧、俞振基译,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出版)。《大公报》一出,如一枚重磅炸弹落入纷乱的人群,一个学者如此直截了当地公然批评政府首脑人物,这在当时是极其罕见的,随着各地报章纷纷转载,一时举国瞩目,所引起的社会性震撼也就可想而知了。胡适在当天的日记中曾记载说,成舍我主办的《世界日报》当日甚至用了“傅斯年要革命”的耸人标题加以渲染。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