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书信 2007年諾貝爾文學奬得主力作:金色筆記   》 第29節:黑色筆記(1)      多麗絲·萊辛 Doris Lessing

  黑色筆記
  [四本筆記完全相同,都是十八英寸見方,封面像廉價的波紋綢織物那樣鮮豔亮麗。但顔色迥異---黑、紅、黃、藍各不相同。翻開封面,露出每本筆記的首頁,但仍令人摸不着頭緒。在每本筆記的第一頁或第二頁,衹有一些草率寫就的斷章殘句。然後出現一個標題,安娜似乎機械地將自己一分為四,並根據所寫的內容的性質冠以名稱以資區別。反正就這麽回事。第一本筆記,即黑色筆記,一開始便亂塗亂畫,稀稀拉拉點綴着一些音樂符號,一些高音譜號和£形的標記,重重疊疊地變來換去。接着是一個環環相扣的復雜圖案,再後面是文字:]
  黑色 黑,它太黑了它是黑的
  這裏存在着一種黑[然後以反常而驚恐的筆觸寫下:]
  每次我坐下來寫作,讓大腦處於鬆弛的狀態,這些文字,它太黑了,或者說它們是與黑暗有關的。恐懼。對這座城市的恐懼。害怕孤獨。真想跳起來,尖叫一聲,或跑到電話機旁給什麽人打個電話。能阻止自己這麽做的惟一辦法是有意去想像自己正陷在一片熱光之中……白光,光,閉上眼睛,眼珠上盤旋着熾熱的紅光。那是堅硬的鵝卵石散發出的高溫。我的手掌放在那上面,移動在苔蘚之上。那是苔蘚的穎果。小小的,就像那些小動物的耳朵;手掌上一塊溫暖的、粗糙的絲綢,不斷地拉曳着我皮膚上的毛孔。熱。太陽照在岩石上的氣味。乾燥而熾烈,臉頰上由塵土織成的絲綢,散發出太陽的氣息。太陽。代理人關於小說的來信。每次信來,我就想哈哈大笑---討厭的哈哈大笑。苦笑,絶望的笑,自我懲罰。虛幻的信,當我想起一片毛孔發熱的花崗岩山坡時,我的臉頰貼在火燙的岩石上,眼瞼上的紅光。與代理人共進午餐。虛幻---這部小說越來越像一頭有生命的野獸。《戰爭邊緣》如今與我已毫不相幹,它成了別人的財産。代理人說它應該拍成電影。我說不行。她很有耐心---她的工作使然。[此處所標日期為一九五一年。]
  (一九五二年)跟一位拍電影的人共進午餐。討論如何為《戰爭邊緣》配備演員。真不可思議,想笑。我說不行。發現自己終於被說服了。迅速起床,把小說縮短,居然發現《戰爭邊緣》這幾個字已經高高挂在電影院的門口。當然,他想把它叫做《被禁止的愛》。(一九五三年)整個上午都竭力想回憶起坐在馬雪比附近那個小湖的樹底下的情景。徒勞耳。
  [此處出現筆記的標題:] 黑 色
  [書頁正中劃有一條醒目的黑綫,左右兩側各有小標題:]來源錢
  [左側:小標題下寫着一些殘缺的句子,記錄了值得回憶的一些場景,並貼有中非朋友寫來的書信原件。右側:記載着與小說《戰爭邊緣》有關的一些事宜,包括從它的翻譯所得的收入,商業性商談的記錄等等。
  幾頁以後,左側的記載結束了。三年中,黑色筆記在這裏衹記載了一些就事論事談論商務的文字,以及由此引發對非洲自然風光的一些回憶。左側文字以一份類似宣言的打印文稿繼續開始,此打印稿實乃《戰爭邊緣》的故事梗概。《戰爭邊緣》如今被改成《被禁止的愛》。安娜寫下這個梗概並非出於誠意,其協議也是在代理商的辦公桌上簽署的:]
  彼得·卡萊是個活潑的年輕人,他在牛津大學輝煌的學業因二戰爆發而中止。他跟一班穿皇傢空軍天藍色製服的青年一道被空運到了中部非洲,接受飛行員的訓練。年輕的彼得是個理想主義者,容易衝動,他發現那些小鎮居民非常活躍,驚訝之餘便跟那班過着豪華生活的左派分子過從甚密。後者正好趁機利用他的天真和激進。平時,他們為黑人所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大聲疾呼;周末,便上郊外一傢裝飾俗麗的餐館尋歡作樂。這傢餐館由典型的英國地主布斯比和他標緻的妻子開辦,他們年輕漂亮的女兒愛上了彼得。他則以年輕人的輕率魯莽千方百計挑逗她。而遭到酗酒成性、愛錢如命的丈夫冷落的布斯比太太也熱烈地暗戀這位英俊的青年。彼得自己則厭倦了左派分子的周末狂歡,偷偷地與非洲當地的激進分子接觸,這班人的首領正好就是這傢餐館的廚師。彼得愛上了這位廚師的年輕妻子,而她又恰好遭她那位對政治十分狂熱的丈夫的冷落。然而,這種愛情與白人居住區的戒律與習俗是不相容的。他們一次浪漫的幽會被布斯比太太意外撞上,她妒火中燒,嚮皇傢空軍駐軍的指揮官告發了此事,後者答應她把彼得調離殖民地。布斯比太太不瞭解女兒的心思,又把此事說給女兒聽。這位情竇初開的女孩因彼得愛上了別人而不是自己而深感羞辱,她作為白人少女的自尊心受到了傷害,心情於是變得很惡劣,在一場爭吵中揚言要離傢出走。在場的母親發瘋似的衝她叫嚷:"可你甚至都迷不住他!他寧可愛那個骯髒的黑人女孩,也不肯愛你!"那位廚師從布斯比太太口中得知他的年輕的妻子的不貞行為以後,即刻休了她,打發她回娘傢去。但是,這位黑人女孩大膽地奮起反抗,她沒有回傢,而是直接進了城,流落街頭做了妓女。悲痛欲絶的彼得什麽希望都破滅了,在殖民地的最後一個晚上,他喝得酩酊大醉。但一個偶然的機會使他在一傢賣私酒的酒吧裏重逢他的黑人情人。他們兩人就在開設在穿城而過的臭水河邊的一傢妓院裏擁抱在一起,度過了這個最後的夜晚。這妓院也是白人和黑人可以相聚的惟一場所。他們純潔的愛情被這個國傢粗暴的、非人道的法律和腐朽者的妒忌摧殘了,他們的前途異常渺茫。他們悲悲切切地商定:等戰爭一結束,就到英格蘭團聚,但誰都知道這衹是好聽的空話。第二天早上,彼得嚮當地那班"進步人士"告別,眼裏分明流露出對他們的蔑視。與此同時,他的情人則掩藏在火車站月臺另一端她的黑人同胞中間。當火車鳴笛時,她嚮他揮手;但他沒有看見她。他那呆滯的目光表示他正沉浸在對未來的死亡的思索中---因為他是個王牌飛行員,而她則回到那座黑暗的城市的妓院裏,倒在另一個男子的懷裏放蕩地哈哈大笑,以此掩飾內心所感受到的痛苦的羞辱。[右側所記如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譯林出版社
第1節:譯 序(1)第2節:譯 序(2)第3節:譯 序(3)第4節:自由女性Ⅰ(1)
第5節:自由女性Ⅰ(2)第6節:自由女性Ⅰ(3)第7節:自由女性Ⅰ(4)第8節:自由女性Ⅰ(5)
第9節:自由女性Ⅰ(6)第10節:自由女性Ⅰ(7)第11節:自由女性Ⅰ(8)第12節:自由女性Ⅰ(9)
第13節:自由女性Ⅰ(10)第14節:自由女性Ⅰ(11)第15節:自由女性Ⅰ(12)第16節:自由女性Ⅰ(13)
第17節:自由女性Ⅰ(14)第18節:自由女性Ⅰ(15)第19節:自由女性Ⅰ(16)第20節:自由女性Ⅰ(17)
第21節:自由女性Ⅰ(18)第22節:自由女性Ⅰ(19)第23節:自由女性Ⅰ(20)第24節:自由女性Ⅰ(21)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