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山大川 》 剎那櫻花:1個中國白領的日本印象 》
第29節:不說"不"的民族(1)
林樺 Lin Hua
我們同事之間經常討論日中兩國之間文化上的不同,以及在日常工作中的差別,普遍得出的結論就是,日本人不太願意直接表示自己的想法和觀點,總是用一些似是而非的句型,如"可能"、"好像"、"似乎"、"看起來"、"我瞭解了"等。而且日本人出於禮貌和面子,即使想接受別人的幫助或邀請,也先要假惺惺地客氣一番。如果對方堅持,纔接受幫助。比如同事一起出去吃飯,一般是AA製。但有時不知是酒喝多了還是由於其他原因,有人會搶先買單。當大傢問:"是你請客,還是大傢分攤?"事主通常會模棱兩可地"哈依"、"哈依"幾句,直到大傢將錢塞到他手中時,纔樂呵呵地收下。
如果說,日本人的這種處事方式在本國可以行得通的話,在與其他國傢的人交往時就會遇到睏難。有一個日本人講了一樁在美國遇到的事情:"我從商店買東西出來,遇見開車的鄰居好心要順路帶我回傢,但是按照日本的習慣,我還是說'不需要了,謝謝您的好意'。性格直率的美國人以為我身負重擔但卻真的不需要幫助,便開車揚長而去,弄得我很是後悔。"有一個中國留學生對我講了他的親身經歷,他剛到日本時條件不好,請一個日本同事幫助搬傢,同事對他點頭哈腰了半天並連連說:"好,瞭解了。"結果,這位留學生在傢裏白等了兩天也不見人來。後來,他纔知道,日本人根本沒有同意來幫他搬傢,他說的"好,瞭解了"衹不過是表明他聽到了,並不意味着他同意了,但他又不好直說。同樣,日本人到商店裏去買東西,如果對産品不滿意,不會生硬地說"太貴了"或"我不買了",而是會委婉地說"我下次再來"。一次午飯後,我邀請日本同事喝咖啡,對方不好意思直截了當地拒絶,便拐彎抹角地說了一大堆話:"非常感謝。我非常想和你一起喝咖啡,但是我怕喝了以後晚上睡不着覺。"其實,當時離晚上還有大半天時間。
許多在日本長時間生活的中國人,也會不知不覺被日本人的表達方式所感染,而在不同程度上改變了自己的表達方式和習慣,待人接物會比較客氣,將"請多關照"、"給您添麻煩了"等客套話挂在嘴邊;給剛見過面或根本沒有見過面的人寫信,也會說"平素承蒙關照,在此深表謝意"。
不僅外國人將"曖昧"定格為"日本人的主要特徵之一"(最近就有兩本中國人寫的關於日本的書以"曖昧"為書名),就連日本人也似乎意識到了這一點。日本作傢大江健三郎在獲得諾貝爾文學奬的頒奬儀式上發表演講,題目就叫《曖昧的日本和我》。大江健三郎在這篇著名的演講中指出:"我覺得日本現在仍然持續着開國120年以來的現代化進程,正從根本上被置於曖昧的兩極之間。而我,身為被刻上傷口般深深印痕的小說傢,就生活在這種曖昧之中。"
我們再來看一下辦公室常見的情景:某經理生病沒有來上班,或是上厠所不在,電話鈴響了,要找該經理。在日本和中國一樣,經理通常是不直接接聽電話的。如果是在中國,秘書會說:"經理不在,生病了(或是上洗手間)。如需要,請留言。"日本人首先會問是誰打電話,然後根據情況會說:"經理離開座位片刻,是不是讓他給您回電?"或"經理在開會,是不是需要留言?"總之,要避免直接告訴對方經理生病或上洗手間這些令人不快或可能會被認為"不雅"的事實。有一次,正好過了秘書下班時間,是經理接的電話。他下意識地說:"不巧,經理正好離開座位片刻。"豈知來電的是一個重要客戶,經理衹好被迫馬上改口:"經理就是本人。"對方是一個直率的美國人,不解地問道:"經理就是你,為何還說自己不在?"但我發現在我所在的公司內,接電話時如果被呼叫的人不在,秘書或者助理通常不願意接受留言或傳話,而願意要對方重新來電或讓被呼叫者回電,以免錯誤地傳遞信息。也許,日本人自己也體會到了日語中的許多曖昧之處可能産生歧義和誤解。
而日語中特有的表達方法則非常適合這種曖昧,他們講究的是"以心傳心"。有的時候,日語中的曖昧體現的是一種含蓄和委婉,特別是在感情方面,日本人比歐美人要來的婉轉和曖昧。日本的公共場所經常會看到或聽到"遠慮"這樣一個詞,比如"電車中使用攜帶電話時請遠慮"的告示。儘管這個詞的第一層含義同中文中的一樣,都是"深思遠慮"的意思,但在這裏卻應該理解為"請最好不要在電車內使用移動電話"。日本人喜歡用"遠慮"這樣婉轉的勸告型語氣,來表達在其他語言中本應該用"強烈和直接"的語氣來表達的句型,而"遠慮"這樣含混不清的句型恐怕衹能適用於日本人。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中信出版社 |
|
|
第1節:自 序 | 第2節:兩個差別最大的鄰居(1) | 第3節:兩個差別最大的鄰居(2) | 第4節:兩個差別最大的鄰居(3) | 第5節:兩個差別最大的鄰居(4) | 第6節:兩個差別最大的鄰居(5) | 第7節:兩個差別最大的鄰居(6) | 第8節:兩個差別最大的鄰居(7) | 第9節:島國文明與大陸文明(1) | 第10節:島國文明與大陸文明(2) | 第11節:島國文明與大陸文明(3) | 第12節:日本男人的悲哀(1) | 第13節:日本男人的悲哀(2) | 第14節:日本男人的悲哀(3) | 第15節:日本男人的悲哀(4) | 第16節:日本人的群體性(1) | 第17節:日本人的群體性(2) | 第18節:日本人的群體性(3) | 第19節:日本人的群體性(4) | 第20節:日本人的群體性(5) | 第21節:日本人的群體性(6) | 第22節:巴黎綜合徵(1) | 第23節:巴黎綜合徵(2) | 第24節:巴黎綜合徵(3)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