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史 》 揭秘千年幹屍之謎:西域密碼·失落的文明(選載) 》
2神秘的樓蘭古城(1)
舒敏 Shu Min
●
羅布泊地區主要古跡分佈示意圖,選自《文明》2006.1
樓蘭王國位於塔裏木盆地的羅布泊以西,距孔雀河道南岸7公裏處,整個遺址散布在羅布泊的雅丹凹地之中,四周被沙漠、雅丹劣地和堅硬的????殼所包圍,人跡罕至,環境異常荒涼兇險。
樓蘭城是樓蘭國的都城,在絲綢古道上的地理位置極為重要,它東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處於亞州腹部的交通樞紐位置,是古代中國、波斯、印度、敘利亞和羅馬帝國往來西域的必經之路,各國的使節和商隊經過這裏時,都要在此暫做休息。“樓蘭道”是連接內地與西域最便捷的通道,中原的絲綢、茶葉,西域的寶馬、葡萄、珠寶,最早都是通過樓蘭進行交易的,正是由於它的存在纔保證了古絲綢之路的暢通。
據史書記載,早在公元前2世紀樓蘭就是西域最繁華的地區之一。西漢時,樓蘭的人口約有一萬多人,士兵近三千,城內商旅雲集,佛寺香火繚繞,東來西往的各國使團客商、僧侶遊人長年不斷,多種語言文字在這裏交流,一派繁榮昌盛的景象。在這條交通綫上,“使者相望於道”,當時的樓蘭城一年中接待的往來使團商隊多時可達兩千餘人,少的也有五六百人。《漢書?西域傳》記述:樓蘭國“常主發導,負水擔糧,送迎漢使”。
漢武帝時,為了保證絲綢之路的暢通,曾發兵攻打樓蘭,俘虜了樓蘭王,迫使樓蘭歸附漢朝。後來,樓蘭一度被匈奴所控製,他們不斷地攔殺漢朝官吏,劫掠商人。漢昭帝元鳳四年(公元前77年),派大將傅介子率領軍隊,殺死了樓蘭王嘗歸,立嘗歸的弟弟為王,並改國名為鄯善,將都城南遷。同時漢朝加強了對樓蘭的管理,“設都護、置軍候、開井渠、屯田積𠔌”。從此,漢王朝徹底控製了西域,樓蘭古城出現了繁榮興旺的歷史和燦爛的緑洲文化。樓蘭王國的全盛時期,東起古陽關,西到尼雅河,南至阿爾金山,北到哈密一帶,而樓蘭古城就是樓蘭王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有關樓蘭的信息,最早見於司馬遷的《史記?匈奴列傳》,在公元前176年匈奴冒頓單於寫給漢文帝劉恆的一封信中提到了樓蘭:“定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皆以為匈奴。”這是文獻上第一次記載樓蘭國。
司馬遷在《史記?大宛列傳》中還有記載:“樓蘭、姑師邑有城郭,臨????澤。”漢時的????澤即今天的羅布泊,說明當時樓蘭和姑師兩個國傢,已經具有城市的規模和功能。公元前126年,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歸來,在他寫給漢武帝的有關西域的報告中,也提到了樓蘭。但是,樓蘭城具體在什麽方位,史料上沒有明確的記載。
有關樓蘭的文字資料在《漢書?西域傳》中也見諸文字:“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扜泥城,去陽關千六百裏,去長安六千一百裏。戶千五百七十,口萬四千一百。”西晉時的法顯謂:“其地崎嶇薄瘠。俗人衣服粗與漢地同,但以毯褐為異。其國王奉法。可有四千餘僧,悉小乘學。”7世紀時,大唐的玄奘法師從印度取經歸來,看到樓蘭“國久空曠,城皆荒蕪”,“城廊巋然,人煙斷絶”的蕭條景象,頓生滄海桑田之感慨,在《大唐西域記》中僅對樓蘭作了極其簡單的記述:“從此東北行千餘裏,至納縛波故國,即樓蘭地也。”
據專傢分析,樓蘭遺跡大約有1800年的歷史,從房子的大小和建築材料看,當時普通百姓的住房條件比較簡陋,但遺跡中留下的大量做工精細的木製品和古錢幣又提醒人們,樓蘭城中也不乏富甲一方的人傢,顯然,樓蘭當時已有了貧富分化,這些木製品同時又為我們展示了精湛的手工技藝和經濟的繁榮。由房子的構造和出土的器物可以看出,城西是普通的民宅,城東是行政區和軍事管理區,由此可以看出,樓蘭古城,城市功能齊全,佈局分明,具有了明顯的城市規劃和發展意識。
合理的街衢佈局,清晰的房屋結構,古渠枯木,以及稍加發掘就發現的大批的石器、陶器、銅器、鐵器、金器、毛絲織品、古屍、古代文書等珍貴文物,都昭示着這裏曾經是繁華錦綉之邦。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目錄 | 自序(1) | 自序(2) | 1張騫之前絲綢之路就已經存在? | 2絲綢之路的三條古道 | 3歷史凝結下來的見證:玉門關 | 4不為時間所衰減的歷史光彩:陽關 | 5嘉峪關上的明代壁畫不可不看 | 6東西文明的碰撞(1) | 6東西文明的碰撞(2) | 1遠古的記錄:《穆天子傳》 | 2寓意深奧的伏羲女媧交尾圖 | 3千年幹屍之謎(1) | 3千年幹屍之謎(2) | 4華光四射的戰旗使羅馬軍團潰不成軍(1) | 4華光四射的戰旗使羅馬軍團潰不成軍(2) | 5詩人岑參竟然在古墓中留下一紙賬單 | 6一個女人和絲綢的美麗傳說 | 1踏在高昌故城的千年墟土上(1) | 1踏在高昌故城的千年墟土上(2) | 2從大地上直接雕刻出來的交河故城(1) | 2從大地上直接雕刻出來的交河故城(2) | 3火焰山中的柏孜剋裏剋石窟寺(1) | 3火焰山中的柏孜剋裏剋石窟寺(2)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