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 看寶島風土人情:岩鬆看臺灣   》 第29節:侯孝賢的光影人生(圖)      白岩鬆 Bai Yansong

  侯孝賢的光影人生
  ---劉愛民
  告別宋楚瑜,在車上邊吃麥當勞,邊趕往臺北市南港路50巷,去采訪一個完全不同於宋楚瑜的人,他就是臺灣電影的領軍人物---侯孝賢。
  此前看過侯孝賢的許多電影,最著名的就是《戀戀風塵》,那種鄉土的、憂鬱的調子,總覺得他應該是一個比較敏感的有點神經質的那種人。但他推門出來,一開始我還以為是送水的工人,個頭不高,短發中夾雜着白發,皮膚黝黑,穿着隨意,一臉的"老農"相,完全不是我想象的那樣。他的話語也不多,你不問他,他很少先開口。我衹記得他先開口問過一句話:"哪天到臺北的?"
  他坐下來,手一邊在臉上輕輕撫摸着,一邊回答着白岩鬆的提問,略顯沙啞的聲音,好像是在自言自語,卻有一種你無法不被徵服的力量。他說自己58歲了,腦子現在越來越好使,對人生越悟越透,而身體卻越來越不好使,拍片子的周期越來越長。過去十幾天可以拍一部電影,現在好幾個月還拍不完一部電影。這是因為對人生越明白,對細節就越重視,目的和功利反而不那麽明確了。
  原本覺得臺灣電影是很有成就的,是華語電影中的一面旗幟。侯孝賢卻說,臺灣電影完了,敗落了,因為今天沒有人再願意為臺灣電影投資了。而真正華語電影的希望,侯孝賢認為一定在大陸,一定在上海。
  問到他今後的拍攝願望時,侯孝賢沉默了一會兒說:我要拍一拍武打片。他說在世界電影中,中國電影真正占有獨特地位的,就是功夫片和武打片,這是別人無法比得過的。但他要拍的功夫片,决不是以打取勝,會很厚重,因為承載着幾千年的中華文化。白岩鬆問:"你可從來沒拍過功夫片呀?"侯孝賢說:"我一定要試一試,我一生都愛看武俠小說,我相信自己會成功的。"
  ○劉愛民的采訪背包
  采訪任務:前後方總指揮,現場采訪圖片資料記錄。
  采訪背包:筆記本電腦一臺,數碼照相機一臺,直播漫遊電話一部。
  使用說明:每日電子郵件接收前方傳來的人物專訪策劃案,隨時電話指揮調整前後方的采訪報道安排,留下現場采訪的圖片資料。本書的大部分圖片資料都是數碼相機所拍,也許拍得不藝術,卻能留下珍貴資料。
  采訪提示:數碼相機帶夠電池,隨時充電否則關鍵時刻沒電幹着急。做好收到驚人話費清單的心理準備。(北京漫遊到臺灣一分鐘6塊3毛。)
  ○現在臺灣獲奬電影沒人看的,早就沒人看了,現在看電影大部分是年輕人,他們對獲奬已經沒什麽感覺。
  ---侯孝賢
  1947年4月8日出生於中國廣東梅縣,客傢人。1948年全家遷臺,初高中時父母相繼去世。侯孝賢服兵役期間,因看了《十字路口》,立志用10年時間進入電影業;後考入國立藝專電影科,1973年起擔任李行的場記、助導,並從事編劇,1983年拍過《風櫃來的人》之後,獲得了對電影的"重新認識,感覺那是另一種語言"。深得中國傳統文化深厚底藴的侯孝賢,悲天憫人,用電影譜詩。
  1983年4月,由侯孝賢等三位年輕導演執導的《兒子的大玩偶》和由鬍金銓等三位大導演執導的《大輪回》同時上映,原本盛況可期的《大輪回》票房平平,評論平淡;相反的,《兒子的大玩偶》卻十分賣座,更吸引了文化界與輿論的一致註目。臺灣電影長期以來窒悶與墮落的氣氛一掃而空,臺灣電影來到一個全新的起點!侯孝賢的電影創作從此進入"知而後行"的階段。1985執導《童年往事》獲柏林電影節國際影評人奬,1989執導《悲情城市》獲威尼斯電影節金獅奬,1993執導《戲夢人生》獲嘎納電影節評委會特別奬。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九州出版社
第1節:連戰(圖)第2節:對大陸百姓感謝(圖)第3節:和鬍總書記推誠相見
第4節:積極推動落實"大陸行"共識第5節:卸任後做黨的義工第6節:黨主席之爭輸贏都要有風範
第7節:臺灣"七·七事變"紀念日第8節:宋楚瑜第9節:大陸之行"不容易"
第10節:兩岸交往臺灣首先要過心理關第11節:學說大陸方言第12節:臺灣意識不是"臺獨"
第13節:連宋大陸行第14節:不爭虛名 為歷史負責第15節:最想看故宮爬黃山(圖)
第16節:柏楊第17節:幸福需要自己找第18節:尋找久違的柏楊
第19節:你的心酸,我的心碎第20節:侯孝賢第21節:臺灣電影業製作業嚴重失血
第22節:未來華人電影中心在大陸第23節:拍電影已經成為我的人生第24節:最好時光是難重拾的記憶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