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各自的朝聖路   》 第29節:小說的智慧1      周國平 Zhou Guoping

  19963小說的智慧
  孟湄送我這本她翻譯的昆德拉的文論《被背叛的遺囑》,距今快三年了。當時一讀就非常喜歡,衹覺得妙論迭出,奇思突起。我折服於昆德拉既是寫小說的大手筆,也是寫文論的大手筆。他的文論,不但傳達了他獨到而一貫的見識,而且也是極顯風格的散文。自那以後,我一直想把讀這書的感想整理出來,到今天才算如了願,寫成這篇札記。我不是小說傢,我所寫的衹是因了昆德拉的啓發而對現代小說精神的一種理解。
  一小說在思考小說曾經被等同於故事,小說傢則被等同於講故事的人。在小說中,小說傢通過真實的或虛構的(經常是半真實半虛構的)故事描繪生活,多半還解說生活,對生活作出一種判斷。讀者對於小說的期待往往也是引人入勝的故事,以故事是否吸引人來評定小說的優劣。現在,面對卡夫卡、喬伊斯這樣的現代小說傢的作品,期待故事的讀者難免睏惑甚至失望了,覺得它們簡直不像小說。從前的小說想做什麽是清楚的,便是用故事諷喻、勸戒或者替人們解悶,現代小說想做什麽呢?
  現代小說在思考。現代一切偉大的小說都不對生活下論斷,而僅僅是在思考。
  小說的內容永遠是生活。每一部小說都描述或者建構了生活的一個片段,一個縮影,一種模型,以此傳達了對生活的一種理解。對於從前的小說傢來說,不管他們對生活的理解多麽不同,在每一種理解下,生活都如同一個具有確定意義的對象擺在面前,小說衹需對之進行描繪、再現、加工、解釋就可以了。在傳統形而上學崩潰的背景下,以往對生活的一切清晰的解說都成了問題,生活不再是一個具有確定意義的對象,而重新成了一個未知的領域。當現代哲學陷入意義的迷惘之時,現代小說也發現了認識生活的真相是自己最艱難的使命。
  在《被背叛的遺囑》中,昆德拉談到了認識生活的真相之睏難。這是一種悖論式的睏難。我們的真實生活是由每一個"現在的具體"組成的,而"現在的具體"幾乎是無法認識的,它一方面極其復雜,包含着無數事件、感覺、思緒,如同原子一樣不可窮盡,另一方面又稍縱即逝,當我們試圖認識它時,它已經成為過去。也許我們可以退而求其次,通過及時的回憶來輓救那剛剛消逝的"現在"。但是,回憶也衹是遺忘的一種形式,既然"現在的具體"在進行時未被我們認識,在回憶中呈現的就更不是當時的那個具體了。
  儘管如此,我們仍然衹能依靠回憶,因為它是我們的惟一手段。回憶不可避免地是一個整理和加工的過程,在這過程中,邏輯、觀念、趣味、眼光都參與進來了。如此獲得的結果决非那個我們企圖重建的"現在的具體",而衹能是一種抽象。例如,當我們試圖重建某一情境中的一場對話時,它幾乎必然要被抽象化:對話被縮減為條理清晰的概述,情境衹剩下若幹已知的條件。問題不在於記憶力,再好的記憶力也無法復原從未進入意識的東西。這種情形使得我們的真實生活成了"世上最不為人知的事物","人們死去卻不知道曾經生活過什麽"。
  我走在鼕日的街道上。沿街栽着一排樹,樹葉已經凋零,衹剩下光禿禿的枝幹。不時有行人迎面走來,和我擦身而過。我想到此刻在世界的每一個城市,都有許多人在匆匆走着,走過各自生命的日子,走嚮各自的死亡。人們匆忙地生活着,而匆忙也衹是單調的一種形式。匆忙使人們無暇註視自己的生活,單調則使人們失去了註視的興趣。就算我是一個詩人,作傢,學者,又怎麽樣呢?當我從事着精神的勞作時,我何嘗在註視自己的生活,衹是在註視自己的意象、題材、觀念罷了。我思考着生活的意義,因為抓住了某幾個關鍵字眼而自以為對意義有所領悟,就在這同時,我的每日每時的真實生活卻從我手邊不留痕跡地流失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序第2節:苦難的精神價值第3節:與世界建立精神關係
第4節:在黑暗中並肩行走1第5節:在黑暗中並肩行走2第6節:在黑暗中並肩行走3
第7節:在黑暗中並肩行走4第8節:孤獨的價值1第9節:孤獨的價值2
第10節:孤獨的價值3第11節:勇氣證明信仰1第12節:勇氣證明信仰2
第13節:守望的角度第14節:被廢黜的國王第15節:在沉默中面對
第16節:哲學與孩子與通俗化第17節:名人和明星第18節:讀書的癖好1
第19節:讀書的癖好2第20節:讀書的癖好3第21節:讀書的癖好4
第22節:讀書的癖好5第23節:都市裏的外鄉人第24節:記住回傢的路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