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类 水经注   》 卷二十九      郦道元 Li Daoyuan

  ○沔水下
  △沔水与江合流,又东过彭蠡泽。
  《尚书·禹贡》汇泽也。郑玄曰:汇,回也。汉与江斗,转东成其泽矣。
  △又东北出居巢县南。
  古巢国也。汤代桀,桀奔南巢,即巢泽也。《尚书》周有巢伯来朝。《春秋
  ·文公十二年》,夏、楚人围巢。巢群舒国也。舒叛,故围之。永平元年,汉明
  帝更封菑丘侯刘般为侯国也。江水自濡须口又东,左会栅口,水导巢湖,东迳乌
  上城北,又东迳南谯侨郡城南,又东绝塘迳附农山北,又东左会清溪水,水出东
  北马子岘之清溪也。东迳清溪城南,屈而西南,历山西南流,注栅水,谓之清溪
  口。栅水又东,左会白石山水,水发白石山西,迳李鹊城南,西南注栅水。栅水
  又东南,积而为窦湖,中有洲,湖东有韩纵山,山上有城。山北湖水东出,为后
  塘北湖,湖南即塘也,塘上有颍川侨郡故城也。窦湖水东出,谓之窦湖口。东径
  刺史山北,历韩纵山南,径流二山之间,出王武子城北,城在刺史山上。湖水又
  东迳右塘穴北,为中塘,塘在四水中。水出格虎山北,山上有虎山,有郭僧坎城,
  水北有赵祖悦城,并故东关城也。昔诸葛恪帅师作东兴堤,以遏巢湖,傍山筑城,
  使将军全端、留略等,各以千人守之。魏遣司马昭督镇东诸葛诞,率众攻东关三
  城,将毁堤遏,诸军作浮梁,陈于堤上,分兵攻城。恪遣冠军丁奉等,登塘鼓噪
  夺击,朱异等以水军攻浮梁。魏征东胡遵军士争渡,梁坏,投水而死者数千。塘
  即东兴堤,城亦关城也。栅水又东南迳高江产城南,胡景略城北,又东南迳张祖
  禧城东,东南流,屈而北迳郑卫尉城西。魏事已久,难用取悉,推旧访新,略究
  如此。又北委折,蒲浦出焉。栅水又东南流注于大江,谓之栅口。
  △又东过牛渚县南,又东至石城县,
  《经》所谓石城县者,即宣城郡之石城县也。牛渚在姑熟、乌江两县界中,
  于石城东北减五百许里,安得迳牛渚而方届石城也?盖《经》之谬误也。
  △分为二:其一东北流,其一又过毗陵县北,为北江。
  《地理志》毗陵县,会稽之属县也。丹徒县北二百步有故城,本毗陵郡治也。
  旧去江三里,岸稍毁,遂至城下。城北有扬州刺史刘繇墓,沦于江。江即北江也,
  《经》书为北江则可,又言东至馀姚则非,考其迳流,知《经》之误参。《地理
  志》曰:江水自石城东出,迳吴国南,为南江。江水自石城东入为贵口,东迳石
  城县北,晋太康元年隶宣城郡,东合大溪。溪水首受江北,迳其县故城东,又北
  入南江,南江又东,与贵长池水合,水出县南郾山,北流为贵长池。池水又北注
  于南江。南江又东,迳宣城之临城县南,又东合泾水。南江又东,与桐水合。又
  东迳安吴县,号曰安吴溪。又东,旋溪水注之。水出陵阳山下,迳陵阳县西,为
  旋溪水。昔铚县人陵阳明子明钓得白龙处。后三年,龙迎子明上陵阳山,山去
  地千馀丈。后百馀年,呼山下人,令上山半,与语溪中。子安问子明钓车所在。
  后二十年,子安死,葬山下,有黄鹤栖其冢树,鸣常呼子安,故县取名焉。晋咸
  康四年,改曰广阳县。溪水又北,合东溪水,水出南里山,北迳其县东。桑钦曰:
  淮水出县之东南,北入大江。其水又北历蜀由山,又北,左合旋溪,北迳安吴县
  东。晋太康元年分宛陵立。县南有落星山,山有悬水,五十馀丈,下为深潭。潭
  水东北流,左入旋溪,而同注南江。南江之北,即宛陵县界也。南江又东迳宁国
  县南。晋太康元年分宛陵置。南江又东迳故鄣县南,安吉县北。光和之末,天下
  大乱,此乡保险守节,汉朝嘉之。中平二年,分故鄣之南乡以为安吉县。县南有
  钓头泉,悬涌一仞,乃流于川。川水下合南江。南江又东北为长渎,历湖口。南
  江东注于具区,谓之五湖口,五湖谓长塘湖、太湖、射湖、贵湖、滆湖也。郭
  景纯《江赋》曰:注五湖以漫漭。盖言江水经纬五湖而苞注太湖也。是以左丘明
  述《国语》曰:越伐吴战于五湖是也。又云:范蠡灭吴返至五湖而辞越,斯乃太
  湖之兼摄通称也。虞翻曰:是湖有五道,故曰五湖。韦昭曰:五湖,今太湖也,
  《尚书》谓之震泽,《尔雅》以为具区,方圆五百里。湖有苞山,《春秋》谓之
  夫椒山,有洞室,入地潜行,北通琅邪东武县,俗谓之洞庭。旁有青山,一名夏
  架山,山有洞穴,潜通洞庭。山上有石鼓,长丈馀,鸣则有兵。故《吴记》曰:
  太湖有苞山,在国西百馀里,居者数百家,出弓弩材。旁有小山,山有石穴,南
  通洞庭,深远莫知所极。三苗之国,左洞庭,右彭蠡,今宫亭湖也。以太湖之洞
  庭对彭蠡则左右可知也。余按二湖俱以洞庭为目者,亦分为左右也,但以趣瞩为
  方耳。既据三苗,宜以湘江为正,是以郭景纯之《江赋》云:爰有包山,洞庭,
  巴陵地道,潜达旁通,幽岫窈窕。《山海经》曰:浮玉之山,北望具区,苕水出
  于其阴,北流注于具区。谢康乐云:《山海经》浮玉之山,在句馀东五百里,便
  是句馀县之东山,乃应入海。具区,今在馀姚鸟道山西北,何由北望具区也?以
  为郭于地理甚昧矣。言洞庭南口有罗浮山,高三千六百丈。浮山东石楼下,有两
  石鼓,叩之清越,所谓神钲者也。事备《罗浮山记》。会稽山宜直湖南,又有山
  阴溪水入焉。山阴西四十里,有二溪:东溪广一丈九尺,冬暖夏冷;西溪广三丈
  五尺,冬冷夏暖。二溪北出,行三里,至徐村,合成一溪,广五丈馀,而温凉不
  杂,盖《山海经》所谓苕水也,北迳罗浮山而下注于太湖,故言出其阴,入于具
  区也。湖中有大雷、小雷三山,亦谓之三山湖,又谓之洞庭湖。杨泉《五湖赋》
  曰:头首无锡,足虒松江,负乌程于背上,怀太吴以当胸,岝崔嵬,穹窿
  纡曲。大雷、小雷湍波相逐。用言湖之苞极也。太湖之东,吴国西十八里,有岝
  山。俗说此山本在太湖中,禹治水,移进近吴。又东及西南有两小山,皆有
  石如卷笮,俗云禹所用牵山也。太湖中有浅地,长老云是笮山蹠。自此以东
  差深,言是牵山之沟。此山去太湖三十馀里,东则松江出焉,上承太湖,东迳笠
  泽,在吴南松江左右也。《国语》曰:越伐吴,吴御之笠泽,越军江南,吴军江
  北者也。虞氏曰:松江北去吴国五十里,江侧有丞胥二山。山各有庙。鲁哀公十
  三年,越使二大夫畴无馀、讴阳等伐吴,吴人败之,获二大夫,大夫死,故立庙
  于山上,号曰丞、胥二王也。胥山上今有坛石,长老云,胥神所治也。下有九折
  路,南出太湖,阖闾造,以游姑胥之台以望太湖也。松江自湖东北流,迳七十里,
  江水奇分,谓之三江口。《吴越春秋》称:范蠡去越,乘舟出三江之口,入五湖
  之中者也。此亦别为三江五湖,虽名称相乱,不与《职方》同。庾仲初《扬都赋
  ·注》曰:今太湖东注为松江,下七十里有水口,分流:东北入海为娄江,东南
  入海为东江,与松江而三也。《吴记》。曰:一江东南行七十里,入小湖,为次
  溪,自湖东南出,谓之谷水。谷水出吴小湖,迳由卷县故城下。《神异传》曰:
  由卷县,秦时长水县也。始皇时,县有童谣曰:城门当有血,城陷没为湖。有老
  妪闻之,忧惧,旦往窥城门,门侍欲缚之,妪言其故。妪去后,门侍煞犬,以血
  涂门。妪又往,见血,走去不敢顾。忽有大水长,欲没县。主簿令幹入白令,令
  见幹,曰:何忽作鱼?幹又曰:明府亦作鱼。遂乃沦陷为谷矣。因目长水城水曰
  谷水也。《吴记》曰:谷中有城,故由卷县治也,即吴之柴辟亭,故就李乡槜李
  之地,秦始皇恶其势王,令囚徒十馀万人污其土,表以污恶名,改曰囚卷,亦曰
  由卷也。吴黄龙三年,有嘉禾生卷县,改曰禾兴。后太子讳和改为嘉兴,《春秋》
  之槜李城也。谷水又东南迳嘉兴县城西。谷水又东南迳盐官县故城南,旧吴海昌
  都尉治。晋太康中分嘉兴立。《太康地道记》吴有盐官县。乐资《九州志》曰:
  县有秦迳山,秦始皇迳此,美人死,葬于山上,山下有美人庙。谷水之右有马睾
  城,故司盐都尉城,吴王濞煮海为盐,于此县也。是以《汉书·地理志》曰:县
  有盐官。东出五十里有武原乡,故越地也,秦于其地置海盐县。《地理志》曰,
  县故武原乡也。后县沦为柘湖,又徙治武原乡,改曰武原县。王莽名之展武。汉
  安帝时,武原之地,又沦为湖,今之当湖也,后乃移此。县南有秦望山,秦始皇
  所登以望东海故山得其名焉。谷水于县出为澉浦,以通巨海。光熙元年,有毛民
  三人,集于县,盖泛于风也。
  △又东至会稽馀姚县东入于海。
  谢灵运云:具区在馀姚,然则馀暨是馀姚之别名也。今馀暨之南,馀姚西北,
  浙江与浦阳江同会归海。但水名巳殊,非班固所谓南江也。郭景纯曰:三江者,
  岷江、松江、浙江也。然浙江出南蛮中,不与岷江同。作者述志,多言江水至山
  阴为浙江。今南江枝分历乌程县,南通馀杭县,则与浙江合。故阚骃《十三州志》
  曰:江水至会稽与浙江合。浙江自临平湖,南通浦阳江,又于馀暨东,合浦阳江,
  自秦望分派,东至馀姚县又为江也。东与车箱水合,水出车箱山,乘高瀑布,四
  十馀丈,虽有水旱,而澍无增减。江水又东迳黄桥下。临江有汉蜀郡太守黄昌宅,
  桥本昌创建也。昌为州书佐,妻遇贼相失,后会于蜀,复修旧好。江水又东迳绪
  山南。虞翻尝登此山四望,诫子孙可居江北,世有禄位,居江南则不昌也。然住
  江北者,相继代兴,时在江南者,辄多沦替。仲翔之言为有征矣。江水又迳官仓,
  仓即日南太守虞国旧宅,号曰西虞,以其兄光居县东故也。是地即其双雁送故处。
  江水又东迳馀姚县故城南,县城是吴将朱然所筑,南临江津,北背巨海,夫子所
  谓沧海浩浩,万里之渊也。县西去会稽一百四十里,因句馀山以名县。山在馀姚
  之南,句章之北也。江水又东迳穴湖塘,湖水沃其一县,并为良畴矣。江水又东
  注于海。是所谓三江者也。故子胥曰:吴、越之国,三江环之,民无所移矣。但
  东南地卑,万汉所凑,涛湖泛决,触地成川,枝津交渠,世家分伙,故川旧渎,
  难以取悉,虽粗依县地,缉综所缠,亦未必一得其实也。
  ○潜水
  △潜水出巴郡宕渠县,
  潜水盖汉水枝分潜出,故受其称耳。今受有大穴,潜水入焉。通冈山下,西
  南潜出,谓之伏水,或以为古之潜水。郑玄曰汉别为潜,其穴本小,水积成泽,
  流与汉合,大禹自导汉疏通,即为西汉水也。故《书》曰:沱潜既道。刘澄之称
  白水入潜,然白水与羌水合入汉,是犹汉水也。县以延熙中分巴立宕渠郡,盖古
  賨国也,今有賨城。县有渝水,夹水上下,皆賨民所居。汉祖入关,从定三秦,
  其人勇健,好歌舞,高祖爱习之,今《巴渝舞》是也。县西北有不曹水,南迳其
  县,下注潜水。县有车骑将军冯绲、桂阳太守李温冢,二子之灵,常以三月远乡,
  汉水暴长,郡县吏民,莫不于水上祭之,今所谓冯李也。
  △南入于江。
  庾仲雍云:垫江有别江,出晋寿县,即潜水也。其南源取道巴西,是西汉水
  也。
  ○湍水
  △湍水出郦县北芬山,南流过其县东,又南过冠军县东。
  湍水出弘农界翼望山,水甚清彻,东南流迳南郦县故城东,《史记》所谓下
  郦也。汉武帝元朔元年,封左将黄同为侯国。湍水又南,菊水注之,水出西北石
  涧山芳菊溪,亦言出析谷,盖溪涧之异名也。源旁悉生菊草,潭涧滋液,极成甘
  美,云此谷之水土,餐挹长年。司空王畅、太傅袁隗、太尉胡广,并汲饮此水,
  以自绥养,是以君子留心,甘其臭尚矣。菊水东南流入于湍。湍水又迳其县东南,
  历冠军县西北,有楚堨,高下相承八重,周十里。方塘蓄水,泽润不穷。湍水
  又迳冠军县故城东,县本穰县之卢阳乡、宛之临駣聚,汉武帝以霍去病功冠诸
  军,故立冠军县以封之。水西有《汉太尉长史邑人张敏碑》。碑之西有魏征南军
  司张詹墓。墓有碑,碑背刊云:白楸之棺,易朽之裳,铜铁不入,瓦器不藏,嗟
  矣后人,幸勿我伤!自后古坟旧冢,莫不夷毁,而是墓至元嘉初,尚不见发。六
  年,大水蛮饥,始被发掘。说者言:初开,金、银、铜、锡之器,朱漆雕刻之饰,
  烂然。有二朱漆棺,棺前垂竹帘,隐以金钉。墓不甚高,而内极宽大,虚设白楸
  之言,空负黄金之实。虽意锢南山,宁同寿乎?湍水又迳穰县为六门陂,汉孝元
  之世,南阳太守邵信臣,以建昭五年,断湍水,立穰西石堨。至元始五年,更
  开三门为六石门,故号六门堨也。溉穰、新野、昆阳三县五千馀顷。汉末毁废,
  遂不修理。晋太康三年,镇南将军杜预复更开广,利加于民,今废不修矣。六门
  侧犹有六门碑,是部曲主安阳亭侯邓达等,以太康五年立。湍水又迳穰县故城北,
  又东南迳魏武故城之西南,是建安三年,曹公攻张绣之所筑也。
  △又东过白牛邑南。
  湍水自白牛邑南,建武中,世祖封刘嵩为侯国。东南迳安众县故城南,县本
  宛之西乡,汉长沙定王子康侯丹之邑也。湍水东南流,涅水注之。水出涅阳县西
  北岐棘山,东南迳涅阳县故城西。汉武帝元封四年,封路最为侯国。王莽之所谓
  前亭也。应劭曰:在涅水之阳矣。县南有二碑,碑字紊灭,不可复识,云是《左
  伯豪碑》。涅水又东南迳安众县,堨而为陂,谓之安众港。魏太祖破张绣于是
  处,与荀彧《书》曰:绣遏吾归师,迫我死地。盖于二水之间,以为沿涉之艰阻
  也。涅水又东南流注于湍水。
  △又东南至新野县。
  湍水至县西北,东分为邓氏陂。汉太传邓禹故宅,与奉朝请西华侯邓晨故宅
  隔陂,邓飏谓晨宅略存焉。
  △东入于淯。
  ○均水
  △均水出析县北山,南流过其县之东。
  均水发源弘农郡之卢氏县熊耳山,山南即修阳、葛阳二县界也。双峰齐秀,
  望若熊耳,因以为名。齐桓公召陵之会,西望熊耳,即此山也。太史公司马迁皆
  尝登之。县即析县之北乡,故言出析县北山也。均水又东南流迳其县下,南越南
  乡县,又南流与丹水合。
  △又南当涉都县北,南入于沔。
  均水南迳顺阳县西,汉哀帝更为博山县,明帝复曰顺阳。应劭曰:县在顺水
  之阳。今于是县,则无闻于顺水矣。章帝建初四年,封卫尉马廖为侯国。晋太康
  中,立马顺阳郡县,西有石山,南临汮水,汮水又南流注于沔水,谓之汮
  口者也。故《地理志》谓之淯水,言熊耳之山,淯水出焉。又东南至顺阳,
  入于沔。
  ○粉水
  △粉水出房陵县,东流过郢邑南。
  粉水导源东流,迳上粉县,取此水以渍粉,则皓耀鲜洁,有异众流,故县水
  皆取名焉。
  △又东过谷邑南,东入于沔。
  粉水至筑阳县西而下汪于沔水,谓之粉水口。粉水旁有文将军冢,墓隧前有
  石虎,石柱,甚修丽。闾丘羡为南阳,葬妇,墓侧,将平其域,夕忽梦文谏止,
  羡不从。后羡为杨佺期所害,论者以为文将军之崇也。
  ○白水
  △白水出朝阳县西,东流过其县南。
  王莽更名朝阳为厉信县。应劭曰:县在朝水之阳。今朝水迳其北而不出其南
  也。盖邑郭沦移,川渠状改,故名旧传,遗称在今也。
  △又东至新野县西,东入于淯。
  ○比水
  △比水出比阳东北太胡山,东南流过其县南,泄水从南来注之。
  太胡山在比阳北,如东,三十馀里,广圆五六十里,张衡赋南都,所谓天封
  太胡者民。应劭曰:比水出比阳县,东入蔡。《经》云:泄水从南来注之。然比
  阳无泄水,盖误引寿春之沘泄耳。余以延昌四年,蒙除东荆州刺史,州治比阳
  县故城,城南有蔡水,出南磐石山,故亦曰磐石川,西北流注于比,非泄水也。
  《吕氏春秋》曰:齐令章子与韩、魏攻荆,荆使唐蔑应之,夹比而军,欲视水之
  深浅,荆人射之而莫知也。有匈者曰:兵盛则水浅矣。章子夜袭之,斩蔑于是水
  之上也。比水又西,澳水注之。水北出茈丘山,东流,屈而南转,又南入于比水。
  按《山海经》云:澳水又北入视,不注比水。余按吕忱《字林》及《难字》,
  《尔雅》并言氵药水在比阳,脉其川流所会,诊其水土津注,宜是氵药水,音药
  也。比水又西南,历长冈月城北,旧比水右会马仁陂水,水出潕阴北山,泉流
  竞凑,水积成湖,盖地百顷,谓之马仁陂。陂水历其县下西南,堨之以溉田畴。
  公私引裂,水流遂断,故渎尚存。比水又南迳会口,与堵水枝津合。比水又南与
  澧水会。澧水源出于桐柏山,与淮同源,而别流西注,故亦谓水为派水。澧水西
  北流,迳平氏县故城东北,王莽更名其县曰平善。城内有《南阳都乡正卫弹劝碑》。
  澧水又西北合溲水出湖阳北山。西流北屈,迳平氏城西,而北入澧水。澧水又西
  注比水。比水自下,亦通谓之为派水。昔汉光武破甄阜、梁丘赐于比水西,斩之
  于斯水也。比水又南,赵、澧二渠出焉。比水又西南流,谢水注之。水出谢城北,
  其源微小,至城渐大。城周回侧水,申伯之都邑,《诗》所谓申伯番番,既入于
  谢者也。世祖建武十三年,封樊重少子丹为谢阳侯,即其国也。然则是水即谢水
  也。高岸下深,浚流徐平,时人目之为渟瀯水,城戍又以渟瀯为目,非
  也。其城之西,旧棘阳县治,故亦谓之棘阳城也。谢水又东南迳新都县,左注比
  水。比水又西南流,迳新都县故城西,王莽更之曰新林。《郡国志》以为新野之
  东乡。故新都者也。
  △又西至新野县,南入于淯。
  比水于冈南,西南流,戍在冈上。比水又西南,与南长坂门二水合。其水东
  北出湖阳东隆山。山之西侧有《汉日南太守胡著碑》。子珍,骑都尉,尚湖阳长
  公主,即光武之伯姊也。庙堂皆以青石为阶陛。庙北有石堂。珍之玄孙桂阳太守
  玚,以延熹四年遭母忧,于墓次立石祠,勒铭于梁,石字倾颓,而梁字无毁。盛
  弘之以为樊重之母畏雷室,盖传疑之谬也。隆山南有一小山,山坂有两石虎相对
  夹隧道,虽处蛮荒,全无破毁,作制甚工,信为妙矣。世人因谓之为石虎山。其
  水西南流,迳湖阳县故城南。《地理志》曰:故蓼国也。《竹书纪年》曰:楚共
  王会宋平公于湖阳者矣。东城中有二碑,似是《樊重碑》,悉载故吏人名。司马
  彪曰:仲山甫封于樊,因氏国焉。爰自宅阳,徙居湖阳,能治田,殖至三百顷,
  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
  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赀至百万。其兴工造作,为无穷之功,巧不可言,富拟封
  君。世祖之少,数归外氏,及之长安受业,赍送甚至。世祖即位,追爵敬侯。诏
  湖阳为重立庙,置吏奉祠。巡祠章陵,常至重墓。其水四周城溉,城之东南,有
  《若令樊萌、中常侍樊安碑》。城南有数碑无字。又有石庙数间,依于暮侧,栋
  宇崩毁,惟石壁而已,亦不知谁之胄族矣。其水南入大湖,湖阳之名县,藉兹而
  纳称也。湖水西南流,又与湖阳诸陂散水合,谓之板桥水,又西南与醴渠合,又
  有赵渠注之。二水上承派水,南迳新都县故城东,两渎双引,南合板桥水。板桥
  水又西南与南长水会。水上承唐子襄乡诸陂散流也。唐子陂在唐子山西南,有唐
  子亭。汉光武自新野屠唐子乡,杀湖阳尉于是地。陂水清深,光武后以为神渊。
  西南流于新野县,与板桥水合,西南注于比水,又西南流注于淯水也。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六卷七卷八
卷九卷十卷十一卷十二卷十三卷十四卷十五卷十六
卷十七卷十八卷十九卷二十卷二十一卷二十二卷二十三卷二十四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