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评传 》 我是劉心武 》
第29節:關於《班主任》的回憶(1)
劉心武 Liu Xinwu
關於《班主任》的回憶
在由羅德裏剋·麥剋法誇爾與費正清主編的《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1966-1982)》捲中, 第613頁,由荷蘭烏得勒支大學比較文學教授杜維·福剋馬執筆的《1976年和“傷痕文學” 的出現》一節裏,他這樣說:“在新作傢裏 ,劉心武是第一個批判性地觸及‘文化大革命’的不良後果的作傢,他的短篇小說《班主任 》(1977年)引起了全國的註意。他涉及了‘文化大革命’給作為其受害者的青年人正常生活 帶來的不良影響和綜合後果。”在第800頁,由加州大學東方語言學教授塞瑞爾·伯奇執筆 的《毛以後的時代》一節裏,則說:“‘傷痕文學’的第一次表露,也是實際上的宣言,應 推劉心武1977年11月發表的《班主任》。書中的那位中學教師,是個劉在後來的幾篇小說中 也寫到的第一人稱敘述者和受人喜愛的人物。那位老師所講的故事本身並沒有什麽戲劇性, 但僅寥寥數筆就勾勒出幾個互成對照的青年形象。一個是‘四人幫’時期遺留下來的失足者 ,那位老師不顧同事們的懷疑,為他恢復名譽。但這個失足者倒不成問題,問題出在那個團 支書思想受到蒙蔽,甚至比那個小搗蛋都不開竅,但她熱情很高,而且動不動就天真地把自 己看也沒看過的文學作品斥為淫穢讀物。相比之下第三個學生就是個被肯定的人物了,在整 個動亂期間,她的家庭環境保護了她的心靈健全,因為她傢書櫥裏還繼續放着托爾斯泰、歌 德、茅盾和羅廣斌的作品。”然後又說:“劉心武嚮來是正脫穎而出的一代青年作傢雄辯的 代言人……”接着引用了我在1979年11月四次文代會上的一段發言,又說:“在運用短篇小 說的技巧上,劉心武進展很快。1979年6月他發表了《我愛每一片緑葉》,這篇故事成功地 將隱喻、戲劇性的事件和復雜的時間結構,全部融合進長留讀者心中的人物描寫裏,描寫了 一個才華橫溢而又遭受迫害的怪癖者。故事中心意象是主人公藏在書桌中的一張女人的照片……劉心武將藏匿的照片這一象徵物,觸目驚心地暗喻為知識分子的‘自留地’……在 中國這樣一個環境中,這真是一個可能引起爆炸的想法。”(譯文引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年10月第一版)引用這些“洋鬼子”的話,確實不是“崇洋媚外”,而衹是為了簡便地說明以下幾個問題: (1)《班主任》這篇作品,産生於我對“文化大革命”的積存已久的腹誹,其中集中體現為 對“四人幫”文化專製主義的強烈不滿。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目錄 | 第2節:內容簡介 | 第3節:無悔少年時(1) | 第4節:無悔少年時(2) | 第5節:童年:火的記憶(1) | 第6節:童年:火的記憶(2) | 第7節:祖父、父親和我(1) | 第8節:祖父、父親和我(2) | 第9節:祖父之死(1) | 第10節:祖父之死(2) | 第11節:父親脊背上的痱子 | 第12節:母親放飛的手(1) | 第13節:母親放飛的手(2) | 第14節:母親放飛的手(3) | 第15節:母親放飛的手(4) | 第16節:母親放飛的手(5) | 第17節:母親放飛的手(6) | 第18節:留洋姑媽(1) | 第19節:留洋姑媽(2) | 第20節:妻子曉歌 | 第21節:看兒子慢慢長大(1) | 第22節:看兒子慢慢長大(2) | 第23節:我的平民朋友(1) | 第24節:我的平民朋友(2)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