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听课为例,“视其所以”,首先,凡是来听课的,都是不错的——睡大觉不来上课的就有问题。“观其所由”,我再看大家听课的方法,有的同学又专心听,又做笔记,还时时会心地微笑;有的人表面上也在听课,望着老师,但是眼睛都发直了,不管老师说什么他都是一个表情——表面上看他很认真,其实早就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了;还有的,看他也很专心,一直盯着书,目不转睛,结果上面是《论语》,下边却是《神雕侠侣》。最后,“察其所安”,下课了,有些同学说:“这堂课听完了,很有收获。学到了不少东西,虽然有点疲倦,但内心还是很充实。”有一些同学上课也很专心,做笔记,下课后他的感受是:“终于完了,这个老师讲那么多,笔记好难抄哦,也不早点儿下课。”一个是安,一个是不安。用这种方法来考查学生,就能考察出他是哪一类。考察出来了,不是要对他怎么样,儒家讲“泛爱众”,虽然他有缺点,我们还是要关心他、帮助他。这里说的只是考察人的方法,并不决定你对他人的态度。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温习。“故”,我们常说“故事”,指过去发生的事,“故人”,就是过去遇到的人。把你过去做的事也好,读过的书也好,或者遇到的人,拿来温习、重温,你就会有新的认识,新的体会。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讲:“回忆能够净化一个人的灵魂。”我们回忆的时候总是回忆那些美好的事情,一般人都不会把那些最痛苦的事拿出来反复回味——我痛苦啊,太痛苦了——哪个愿意常常回忆这些呢?总是回忆童年在山坡上捉蚱蜢,和小伙伴割草,在小溪边洗衣服,蝴蝶绕着花丛转,蜻蜓缓缓飞。回忆那些和平宁静的生活,回忆美好事物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净化自己的心灵,这是其一。其二,故人、故事、故书,现在重温,你的经历、你的阅历与从前都不同,学识、认识也不一样,所以你的感受也会不一样,你会有新的体会。比如,小时候,你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边,这个亲戚对你非常苛刻,你小时候对他讨厌得不得了。但是正是由于他的这种苛刻,养成了你做事严谨的习惯。多年以后你再来回忆这个人时,可能会深深地感谢他。通过温故发现如果没有他那样对我,也许就不会养成我身上这些良好的习惯,这就叫温故而知新。再比如,你五岁的时候读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背完就完了。等你十几岁的时候再读,就能够有一些理解了。到你五六十岁、七八十岁再来读,特别是如果你已经离开故乡很多年,“少小离家老大回”,你就可以切身地感受到来自内心的那种共鸣,这是超越时空的。少小离别故乡,现在已经近八十岁了,回到老家,一口乡音不改,可是头发却斑白了,小孩也不认识你了:“笑问客从何处来”,你是哪里来的老人啊……这个时候再来读这首诗,那种内心的感受是不可以言说的。这就是温故而知新,在不同的时空,去温习那些故人、故事、故书,你都会有新的深刻的体会。像巴金老人,在“文革”当中饱受摧残的时候,他的认识和“文革”结束以后他写作《讲真话的书》的时候是绝对不同的,当他重新来审视“文革”,就会对那段时期、对中国文化有很多新的见解和体会。“可以为师矣”,温故知新,你就可以当老师了,你就可以把你曾经的感受和现在的感受对比起来给人家讲,因为其中包含的都是人生的道理。这句话随时都可以实践。你们随时可以温故,把你以前的生活拿来细细地咀嚼。比如晚上十点半,你躺在床上,没睡着,就温故半个小时,把曾经走过的这十几二十年的路,童年发生的什么事,少年发生的什么事,有些什么人,慢慢温习,记录下从中得到的很多心得体会,日后整理出来就是你的回忆录了,这是有意义的,对教化众生是有意义的。
子曰:“君子不器。”
这一句话是很重要的。什么叫“君子不器”呢?要理解“不器”,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器”。“器”字,四个“口”,一只狗(“犬”),四个“口”指物品很多,一只狗把这些物品照看住。需要狗来看守的一定是珍贵的物品。“器皿”,“器”和“皿”是有区别的,“皿”是一般的物品,珍贵的物品则叫“器”。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