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 青銅時代的蕨類戰爭   》 第九章 勾踐吞吳(500B.C.-473B.C.)      瀟水 Xiao Shui

  (一)
  不用說也知道,春秋第九、第十大蜥蜴,就是我們最後出場的吳王夫差、越王勾踐二位好朋友了。
  “越”這個字,就是“殺人越貨”的“越”——語出《尚書》,意思是殺了遠處的人並搶掉其財物(因為遠處來的人東西好搶),就是搶外地人的意思。“越”因而是遙遠的意思,越國是遙遠的國度,比江蘇省的吳國還偏南四百裏,在浙江省中部富春江風景如畫的岸邊。
  從很多角度上看,吳越兩國風俗十分接近,人種相同,都是“越族”人種。其實,我國整個東南沿海(蘇南、浙江、福建),以及南方的廣東、廣西,一直嚮西貫穿祖國達到越南,都是越人活動區,稱做“百越”。水稻種植是百越共同的特徵。吳國與越國的音樂、方言、吃稻米以及落後的人殉習慣(中原到了春秋時代已經不人殉了),都如出一轍。他們勇於任事,輕於赴死,和現代的江南人不一樣。
  “百越”衹是針對當地土著人種而言。吳越兩國的國君,則都是華夏帝王的後裔。比如吳國的國君是周文王的叔伯大爺周泰伯的後代,越國的國君,則可以攀到大禹先生。約公元前1900年,夏朝的時候,一個名叫“無餘”的人,作為大禹的第六代後人,少康的兒子,拿着政府的紅頭文件,來到長江下遊的浙江流域,現在的浙江省北部地區,被封為越國第一任國君。他來此的目的是守護大禹的墳墓。大禹於會稽山召聚諸侯萬邦開會時病死埋葬在那裏。這就是越國,我們本章的蜥蜴之國。
  無餘來到越國地區,發現這裏真是蜥蜴之國,到處都是丘陵草坡和水網,往南(浙江南部)則是禽獸逼人的原始森林,更不適合人居祝浙江北部土著則脆弱而且天真,不喜歡吃豬牛羊肉,而嗜好魚蝦水産,蠃螄蛤蚧。他們架屋而居,把房子建在木架上(叫做幹欄式建築),跟吳國差不多,他們以船為車,以楫為馬,往若飄風,去則難從。穿的衣服多用草編的,或者植物的皮剝下來紡成的葛布。越人的竹席草席馳名中國,知名度仿佛土耳其的地毯。
  越人種地,屬於粗放式經營,辦法是引火燒荒,趕跑猴子老虎,再拿石製的工具剜坑,再把種子弄進地裏去,就可以了。不用施肥,草木灰就是肥,當然,還有鳥糞和動物糞,落在田裏的。這種不經人工施肥的土地,需要輪耕,讓土地休息幾年,等着天上掉下鳥糞來,接滿珍貴的鳥糞,再用。
  當然,越人也有高科技,當時北方種地用牛,他們種地用鳥。讓鳥們在田裏亂爬亂抓,把地抓鬆了,就可以撒籽進去了——《吳越春秋》管這個叫做“鳥田”。
  越人的模樣也奇特,頭髮都割短,餘下的部分紮成“椎髻”,就是朝天辮,類似日本浪人,在腦袋頂上翹起一個棍子。而越國的女孩兒則在她們的額頭、面頰刺繪精細的花紋,這是出嫁前的美容程序。還要把上門牙敲掉下來,露出一個豁口,牙要送給男朋友當定情禮物(現在來自寧波的上海人管定親叫“敲定”)。如果不拔牙的話,就會剋夫,沒人要。如果怕拔牙疼的話,也可以用松樹枝子燒出的煙灰,把門牙塗黑,像宋丹丹在小品裏演的老太婆那樣,越黑越性感。
  大禹的六代孫“無餘”帶領這個荒蠻之國的越人割掉荒草,驅趕禽獸,建立村邑,耕種𠔌物,讓大傢把租子都交給無餘。無餘用它來維修、供奉、祭祀大禹的神廟。又一千多年過去,經過二十幾代,王位傳到越王“允常”,越國開始變得不安分了。越國和吳國,本來是一對難兄難弟(都是楚國的附庸),好比未莊的阿Q和小D,都是窮光蛋,都是趙太爺傢的短工,按理應該互相很和氣。但這一對兒沒出息的兄弟一見面卻經常打架,就像阿Q和小D見了面就揪着辮子互相鬥毆那樣——唉,無産階級之間也不團结。不甘落後、不甘寂寞的越王允常,開始與北邊的吳人戰鬥。戰鬥的結果是,允常被迫年年嚮吳國上繳保護費。
  允常明着鬥不過,就暗着來,趁吳王闔廬外出“五戰破楚”期間,得了機會,帶着越兵去偷襲吳國,擄掠了一通而歸,給自己翻了本兒,非常高興。吳王闔廬從楚國回來氣得要命,越國它也配?居然敢打我?“媽媽的,兒子打老子1
  來而不往非禮也,幾年後,公元前五世紀——新世紀的開始,越王允常病死了,兒子“勾踐”走上領導崗位。吳王闔廬趁他立足未穩,遂發出數目不詳的搗亂軍,南下三百裏,去教訓勾踐,報復被偷襲的舊恨。
  曾經身歷百戰、長驅直入搗碎郢都的吳國威猛之師,去打孱弱落後的越國子弟兵,就像泰山壓在雞卵上一樣容易,像大學生找小學生比賽算術。事實也確實如此,勾踐派出“敢死隊”正面猛擊吳軍,吳軍巋然不動、陣形剛整。勾踐猛攻兩次無效,吳人都不稀罕還手,就像練就鐵布衫之大俠,任你隨便鑿哪兒都毫發無傷,衹有胳肢他笑纔行。勾踐就想胳肢吳軍。他想出了一個衹有他才能想出的下作主意:找了一大幫罪犯,排成三排,上陣自殺給吳國人看。
  奇怪,平野戰場上怎麽會突然冒出一幫罪犯呢?在古代,打仗是大傢族和城市平民的特權,一些犯罪分子則要到軍隊裏隨軍幹活:搬道具啊,修武器啊,發盒飯啊,打草啊,喂馬啊,必要的情況下也當軍人的替身演員,比如此刻。
  勾踐讓這幫罪犯手捏着寶劍,排成三行,正步走,來到吳軍陣前,以劍加頸,說大叫道:“吳越兩國國君在此治兵開戰,我們服務不周,行動遲緩(道具搬慢了?)。我們幹犯軍令,願意領死。Ya——hoo——”說完,上百名罪犯,紛紛自刎而死,撲通撲通倒在地上,血肉模糊。
  吳人目瞪口呆,不知所措,爭相擠嚮前邊圍觀,觀賞這一場瑰麗動人的免費場面,隊伍一下子秩序大亂(就像因圍觀交通事故而引發交通堵塞)。而我們知道,假如一百人打架,靠的是誰胳膊粗,但上萬隊伍,有秩序的軍陣則是最寶貴的競爭力所在。吳軍陣形波動,機不可失,越王勾踐揮戈操劍一聲吶喊,形成山海之勢,越人齊衝上來,把吳軍衝得七零八亂。吳人大敗,逃出好幾裏纔收住陣腳。勾踐兵力單薄,險勝之後不敢窮追猛打,引兵回歸國都。
  吳王闔廬本人則最慘,鞋子跑丟一隻,被越將“靈姑副拾了去。當時的人們穿的不是戰靴,而是矮幫的平底鞋,以絲麻為面料,所以容易跑丟了——而靴子是北方鬍人的專利,那是還沒傳到中國,是趙武靈王鬍服騎射以後纔漸漸有。有個電視劇上,闔廬穿着高幫戰靴在跑,是錯誤的。倘是高幫戰靴,那無論如何也不會跑丟。
  倒黴的是,跑丟了一直鞋子的闔廬,在敗逃中,大腳趾頭又被射了一箭,真是窩囊埃俗話說,十指連心,腳趾也是連着肺的。闔廬歲數大了,禁不起疼,或者是由於江南瘴癘之氣厲害,感染了破傷風,細菌攻心。當日,闔廬以腳傷陣亡於軍中。吳人大慟。闔廬臨死前囑咐自己的兒子夫差:“必勿忘越1千萬別忘記吳越鬥爭。從此吳越之間,結下了深如大海一樣的世仇。
  夫差是個大孝子,發出十萬人丁,挖池堆丘,甚至役使了幾頭大象轉木,把老爹闔廬的遺體用三重銅棺下殮,墳穴深達丈餘,廣六十步,四周潑水銀為池,把他老爹闔廬最喜歡的魚腸劍,以及另外三千把寶劍,都陪葬了。葬後三天,墳上出現一隻白虎,據說是劍的精氣變的,故而得名虎丘。去蘇州旅遊的時候可以去看。
  同年,夫差即位,時間是公元前496年。夫差發誓報仇雪恨,他責成僕人更番立於庭中,每當自己出入經過,僕人必大聲呼其名而告誡曰:“夫差!爾忘越王之殺爾父乎?”
  夫差敬謹地回答:“唯!不敢忘1然後低頭切齒,發憤圖強。夫差這時候還是有血氣的埃他發展經濟,練兵講武,勤習耕戰,積極在蘇州邊的太湖訓練水軍,並在蘇州靈岩山下建立射棚,以嫻熟戰技(吳越之人劍厲害,但不會射箭,據說他們射箭,射嚮敵方跟往天上射,結果是一樣的)。伍子胥對吳王闔廬的死也深深自責,特意停止性生活,飯也不吃飽,衣服也穿破爛的,日夜積蓄錢糧,製造武器,思索報仇。每當伍子胥出外撫慰傷兵,士兵們都握着他的手垂淚啼哭。
  衆所周知,諸侯列國為了在爭霸中取勝,被迫不斷發展經濟,改革政治,創新科技,引進人才,優化政府,這都是戰爭給歷史進步帶來的巨大策動力。並且戰爭推動了民族的大遷徙,大融合,大交流,相互藉鑒,取長補短。縱觀本書春秋時代的諸侯爭霸,都是進步意義的戰爭。也正是如此,在打架的過程中,吳越兩國成長起來,從兩個蠕蟲一樣懦弱的土著小國,崛起為東南一方的霸權國傢,爭霸使他們變得國富民強。
  (二)
  吳國人磨劍霍霍,積極備戰,使越王勾踐非常不安。勾踐準備先發製人,出兵攻打夫差,不等吳國坐大。
  越大夫范蠡上前勸阻。范蠡說話習慣虛闊,從天地談起:“天貴持盈;持盈者,言不失陰陽、日月、星辰之綱紀。地貴定傾;定傾者,地之長生,丘陵平均,無不得宜。人貴節事;節事者,王者已下,公卿大夫,當調陰陽,和順天下……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驕……”
  勾踐聽了半天,好像在聽天氣預報,非常不耐煩:“你能不能說普通一點。”
  範蠢就說:“我的大致意思是,我們的實力還不行,國小,人口少,兵者,兇器也,戰者,逆德也,好用兇器,試於自身,上帝禁之……”
  勾踐說:“你又來了,你又來了!我已經决定了,你不要再說了。”遂調集部隊,由他所信任的大將“石買”指揮嚮北伐吳,兵臨蘇州附近。(這時的勾踐並不信用楚國來的范蠡、文種兩人。)
  吳王夫差一看,好啊,省得我出遠門了,盡發國中精兵,與越軍接戰於太湖。這是一場大規模的水戰,越軍三萬人搶先占領了太湖中最大的島嶼夫椒山(今無錫馬山)。夫差、伍子胥、伯嚭等吳人親自登船指揮,督勵將士奮勇拼殺。吳兵勵志已久,無不以一當十,衝破越人在島嶼下的水寨和船墻。越人大窘,越將靈姑涪胥犴等戰死。越軍傷亡嚴重,遭到殲滅性的沉重打擊。勾踐最後衹剩下了五千人,抱頭鼠竄。
  越指揮官“石買”在逃跑途中還折磨這些敗兵,斬殺無罪之人,士卒恐懼,軍心更亂,鬧哄着要嘩變。勾踐無奈,衹好斬殺石買以息衆怒(從而給了范蠡、文種出頭機會)。
  勾踐收斂殘兵,一路退回浙江,夫差在屁股後面緊追,拔取了勾踐的老窩“會稽城”(紹興)。勾踐帶着他最後這五千人退守紹興東南的一塊高地(會稽山),像寒鳥一樣棲息在山上,依山憑險,垂死掙紮。吳大夫伍子胥在山口修築工事,堵住越兵逃路,又把占領下的會稽城墻墮塌,以瓦解越人意志。越軍被團團圍在山上,不得動彈,糧食吃盡,水源枯竭,衹好吃山草,一日三驚,情況非常緊急。
  “現在夫差圍困了我們,我們該怎麽辦啊?上次沒聽您的,這次您再說說吧。”勾踐急了。
  范蠡立刻從人群中挺身而出,又播報天氣了:“持滿者與天,定傾者與人,節事者以地。卑辭厚禮以遺之,不許,爾身……”
  “您還是講大白話吧!謝謝您了,謝謝您了。我這回肯定聽你的了。”
  “事到如今,我是說,衹有給吳國送禮求和了。為了避免亡軍亡國的結局,唯一的辦法是求和。”范蠡說。
  “這主意好使嗎?好使的話,誰能替寡人走一趟呢”。大夫文種請命,去吳營請和。文種帶着禮物,跪着爬到吳王夫差面前,頓首說道:“亡國之君勾踐派我請示大王,勾踐請求作大王之奴僕,他老婆當大王之婢女,懇求大王開恩許諾,接受我們投降。我們給您當奴僕。”
  夫差心比較軟,意欲答應。旁邊伍子胥連忙勸阻:“勾踐這人肯花錢,頗能結交賢人,我們必須徹底消滅越國,否則反受其害。這就像蛇小的時候不砍死它,大了更將它如何?切勿答應越國!”夫差同意。
  伍子胥是有名的“復仇男神”,主張除惡務盡,他還舉了“有扈氏”的例子,有扈氏曾一度滅掉夏朝,但沒有斬盡夏的後代,使“少康”得以復國。(這個故事講的不錯,衹是伍子胥沒好好學歷史,把“有扈氏”說錯了。應該是“有窮氏”,即Jr.後羿。詳見我的《青銅時代的蕨類戰爭》。)
  文種回來,把壞消息報告給勾踐。勾踐喟然長嘆:“我的命怎麽這麽苦啊?投降都不可以啦?好吧,我殺掉妻子兒女,燔燒寶器,决一死戰吧。”
  文種趕緊勸慰:“過去,商湯被囚於夏臺,文王遭係於羑裏,晉公子重耳奔狄,齊公子小白奔莒,最終都成就了霸業。由這些事情看來,現在的睏境又何嘗不是福氣呢?”
  於是勾踐挑選出美女珠寶,去吳軍找太宰伯嚭通融,送禮給伯嚭,想走麯綫救國的道路。伯嚭(讀匹)本來是吳國的第三號人物,排在伍子胥和孫武後邊,現在夫差即位,他做了太宰(國王內務助理),因為接觸夫差機會較多而寵信有加。伯嚭收了越人好處,又為了壓倒伍子胥,故意逆伍子胥而動,在夫差面前分析說:“與其跟勾踐决戰,冒着玉石俱焚的危險,不如接受他投降,讓他給我們上貢,我們獲利豈不大哉?”
  伍子胥反駁:“勾踐是個賢君,文種、范蠡都是良臣,放他們回去的話,必定生亂。我們攻剋了越國而不把它納入自己的版圖,等於違背上天的賜予,將來後悔都來不及了。”
  “如果你擔心這個,那我們把勾踐等人扣留在我國,不就可以了嗎?”
  夫差聽了二人爭論,想了想,高瞻遠矚地做結論說:“我將有志於爭霸中原,所以現在先答應講和吧。如果越國不改,翻覆無常,我再振旅伐它好了。越國已經衰落,不足為患,不堪一擊,以後隨時來占領它都來得及。”夫差就像鬆鼠,喜歡把東西留到後面吃;或者像蝸牛,做事總要留個尾巴;或者像貓,喜歡玩弄耗子。
  夫差命令:“勾踐趕緊回會稽,處理善後事宜,然後帶領老婆和范蠡,從速來吳國報到,到拘留所居住,當我的勤雜工。”
  旁邊伍子胥聽了,憤然道:“我預見,越國這幫人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二十年之後,我們吳國的宮殿,就將是一片泥淖了。”伍子胥從此開始說風涼話,挖苦夫差的愚蠢,他後面還要說好多風涼話。
  勾踐得饒一條活命,回傢收拾東西,咧嘴了,仰天太息,舉杯垂淚,嘆道:“死,是人所畏懼的。可是我現在聽到死,心中卻沒有一點懼怕。”(是啊,後面的日子比死還難受呢。)
  期限終於到了,臨行的時候正是五月,梅子黃熟時節,不知從哪一夜起,整個江南不知不覺籠在漫天漫地的雲煙霧靄中了。酥雨細觸,樹木緑得興致勃勃。而鳥雀,早已耐不住寂寞,清脆的鳴叫愈加可人。柔緑的雨林,翩然起舞了。
  越國群臣在浙江的江畔擺酒,給勾踐送行,大傢凄然淚下。勾踐神色黯然,憂形於色,揮手而別。坐船渡江的時候,他看見鳥鵲啄食江渚的細蝦,自由自在,飛去復來。勾踐的媳婦觸景生情,還趴在船舷上,唱了個歌:“去我國兮心搖,情憤惋兮誰識?”
  范蠡陪同勾踐夫婦入吳為臣妾(這裏“臣妾”就是奴隸的意思,甲骨文上看,都是被捆着的,比如那個臣,身子彎來彎麯,雙手縛在背後)。三人到了吳國,俯伏着謁見夫差請罪:“我勾踐上愧皇天,下愧後土,自不量力,污辱大王的軍士,到鄙國問罪。大王寬赦於我,使我保住須臾之性命,拿着簸箕和掃帚,給您幹活,不勝感愧。”
  夫差說:“寡人也有過錯啊,我這樣饒了你,就是對我先君的背叛埃”(當初夫差嚮爸爸闔廬曾經鄭重承諾:“必勿忘越1,現在卻不殺勾踐,就是失信於父王。)
  勾踐嚇得要命,趕緊叩首回答:“惟大王憐之1(求您了!謝謝您了!)?
  伍子胥在旁邊,目如流火,聲若雷霆,怒道:“大王,當飛鳥在青雲之上,我們尚且還要彎弓射之,現在它就停棲在庭堂之下,怎麽反倒可以放過。對於現在的勾踐,一個大廚師就能辦了他,豈可再失良機?”
  夫差說:“誅殺投降的俘虜,我聽說,會禍延三代的。我不敢私愛越國,但是怕皇天降罪於我們。”
  伯嚭也趕緊幫忙,順着夫差說:“伍大夫說的是一時之計,大王說的纔是安國之道。仁義是萬世霸業之基啊1
  於是勾踐夫婦換上僕人的衣服,住在一個石窟裏準備幹活,地點是在蘇州西南郊外的“木瀆鎮”,靈岩山下。越王勾踐的工作服我們介紹一下。它衹比光着身子略強點兒,是“犢鼻”,有人把它理解成“三角褲衩”,實際上沒有那麽慘,應該是圍裙,跟工廠裏的車工老師傅的圍裙一樣,圍裙正前方有塊四方的小兜,可以放小零碎(像牛鼻子,所以叫犢鼻裩,後來司馬相如賣酒也是穿這個,並不是大褲頭)。
  冠也不許帶了,冠是文明人的身份證,勾踐衹用一塊頭巾包住發髻,頭巾上面還經常停着幾衹蠅子,因為他的工作地點是在馬廄。勾踐負責給馬兒切草,他老婆負責灑掃、除糞。老婆穿得也慘了,衣領和衣襟本來應該用另一條帶彩紋的布做,但她衹許用同一塊布料作整個衣服,也就是說,等於沒有衣襟衣領,而且是“左裧”(衣襟從左腋下繞過,這是蠻夷與俘虜的打扮),中原都是右裧,衹有喪服纔是“左裧”。
  勾踐養馬,一養就是三年,同時還負責給夫差開車——準確地說還不是開車,是走在車前面,牽着馬步行——開車則另有駕駛員,那是光榮的職位,由貴族子弟擔任,還輪不到勾踐。
  每逢夫差外出,勾踐就步行在前,寸步不離,以便隨時聽從夫差使喚。吳地的老百姓都指着他說:“那僕人就是越王勾踐哩!瞧他那鷹鈎鼻子,像個鷺鷥。”勾踐聽後,衹好忍氣吞聲。沒辦法啊,他衹能將一整桶越來越涼的秋天被迫咽下。
  夫差有一次出行,登上高臺,嘯詠遠眺,回過眼來,看見勾踐坐在馬糞堆旁邊,老婆和范蠡侍坐一邊,雖然蓬首垢面,卻非常肅穆,仍然嚴守着君臣、夫婦之禮。夫差非常詫異。換了一個梟雄的話,就可能因此把勾踐殺了,但夫差卻多愁善感,對伯嚭說:“勾踐大小也是一個越王,范蠡不過一介之士。倆人雖在窮厄之地,卻不失君臣之禮。寡人傷之。”
  伯嚭趕緊跟着煽乎,請求放勾踐回去。伍子胥立刻入諫,耿耿而談:“過去,夏桀囚禁了商湯,商紂囚禁了文王,最後釋放了他們,反倒被他們所滅。您不記得了嗎?大王俘虜了勾踐卻不加誅,臣認為大王迷惑很深啊,鬧不好落得夏商一樣滅亡的結果。”(又在批評,而且把夫差比做桀紂——儘管不是故意的。)
  伯嚭則很會說,把夫差比做齊桓公:“齊桓公當年,把‘燕留’五十裏地割給燕莊公,從而獲得扶弱濟危的美名。宋襄公的仁義之師,不打渡河的敵人,一樣被後人稱贊,列名為霸主。大王誠能效法前人,赦越王回國,必也名冠千古,成就霸名。”
  夫差說:“算了算了,你們不要吵,我最近肚子不好,很煩。這事等我病好了再說吧。”
  (三)
  范蠡除了會看天氣,還懂點醫學,聽說吳王連着三個月壞肚子,就算了一卦,把結果告訴勾踐說:“大王,卦象顯示,到‘己巳’日,吳王的病就會好的。我們衹要說會看勃—看的辦法是嘗一下他的糞,看看它的顔色。再告訴他說己巳日病好,他必然會心存感激的。”
  “範大夫,你為了我,拋傢捨子到吳國來受罪,還要親自嘗糞,我今後怎麽感謝你埃”
  “大王不是啊,我說嘗糞的是你啊1
  “藹—?”勾踐趕緊一捂嘴巴。
  第二天,勾踐請求吳王召見,得到允許後走到臥室門口,僕人正端着貴吳王的大便小便出來。勾踐趕緊下拜:“稍等,請讓我化驗一下大王的便溲(念餿三聲,就是尿),看看病情兇吉。”接着用手捏了一點糞樣,放在嘴裏,人工化驗了一下,然後面帶喜色,撲進屋裏:“大王,下臣勾踐恭賀大王。您的貴病,到‘己巳’日就可以好了。”(“己巳”日經過學者推算,是公元前489年4月26日。以後我們寫《歷史上的今天》係列,可以說:“兩千五百年前的今天,吳王夫差不拉肚子了。”)
  吳王夫差臥在床上,有氣無力地問:“你何以知道我將在‘己巳’日康復?”
  “大王,下臣勾踐曾經嚮‘聞糞者’學藝,糞的色味必須與時令氣節相順。我剛纔私下嘗了大王的貴糞。”
  “怎麽樣?”
  “味道酸極了!味酸、又苦、又辣,正好和春夏之交的時氣相符,此時時氣酸戾。是以下臣斷定大王‘己巳’日痊愈。”
  吳王夫差大為動情(人在病中都比較脆弱),衷心贊嘆道:“勾踐,仁人也。”
  瀟水曰:勾踐的老師——“聞糞者”也是當時一種職業嗎?是為了種地施肥前鑒定糞肥的發酵度嗎?最早人們是放火燒掉田間的稻桿雜草,或把雜草鋤斷漚肥,變成莊稼愛吃的肥料。現在有了“聞糞者”,說明已經使用人畜肥了。莊稼們長得更胖了。
  據范蠡後來回憶,自從嘗了糞以後,勾踐就開始口臭。范蠡為了怕勾踐自卑,就讓左右的人都吃“岑菜”。這種植物葉子,天生有一股糞味,跟榴蓮差不多。大傢滿嘴都是這個味,就誰也別說誰口臭了。當時中國還沒有大蔥,否則,范蠡可以讓大傢吃大蔥。
  到了公元前489年4月26日,吳王夫差如期病愈,鑒於勾踐忠心耿耿,到了細緻入微、無以復加的地步,夫差想放勾踐回去,夫差說:“越國連年嚮我們奉送珍奇玩好,以致國庫空虛,但勾踐面無恨色,實在是思想改造非常成功。”於是讓勾踐搬出石窟,並擺下酒宴,招待勾踐,以客禮相待(不再是端着掃帚簸箕的“奴僕之禮”了),並請衆大臣禮敬這位“客人”。勾踐、范蠡趕緊給吳王祝壽上酒,並且唱了一首頌歌,吳王大悅。
  伍子胥到場,一看大夥正給勾踐勸酒呢,氣立刻就不順了,拂袖而去。旁邊伯嚭立刻煽火:“大王,伍大夫是剛勇之人,看見您的仁善之心,他慚愧了,逃掉了。”
  次日,一宿覺沒睡好的伍子胥又跑來了,給心情愉快的夫差潑冷水道:“大王,我聽說,豺狼,是不可親近的。野鴨,兩眼發花,纔會被罩入羅網。魚,貪圖痛快,以至於死於誘餌。當狐狸和野雞搏鬥,狐狸故意彎下腰,顯出低卑的樣子,其實是為了撲擊獵物。(伍子胥對小動物觀察真細啊)。您怎麽可以放棄忠直之言,而聽信讒夫之語呢。暴虐的夏桀登上高處而自知身危,但不知道如何轉危為安……”
  夫差打斷道:“你就不要又拿我比桀紂了。寡人連病仨月,您一句慰問的話都沒有。勾踐嘗寡人之便溲,這是他的慈祥仁愛。勾踐虛其府庫,盡其幣寶,以奉寡人而面無恨色,這是他的忠信埃”
  “勾踐下嘗大王之溲,他日一定上食大王之心。勾踐下嘗大王之便,他日一定上食大王之肝。唉呀,吳國早晚要被越國所擒了,宗廟社稷,廢為荊棘。”
  “不要再說了,寡人不想再聽。”
  伍子胥青筋暴跳,齜牙咧嘴,好半天,纔把話又咽回去了。施了個禮,轉身出宮。茫然若失的伍子胥走出宮殿,在庭院裏用手牽起衣服,摸索而行。旁人詫異非常:“伍大夫這是氣瘋了吧,氣糊塗了吧。天也沒下雨啊,院子裏也沒泥水啊,您高高牽起衣服幹嗎?”
  伍子胥說:“我衹怕二十年之後,這裏全是草棘廢墟,晨露沾衣。”
  聞者無不悲傷。
  瀟水曰:當初,夫差的老爹闔廬並不看好夫差,說夫差性格仁善,是個無用的敗類。伍子胥冒死相爭,說服闔廬,使夫差成為太子。夫差感恩不盡,要把吳國的江山分一半給伍子胥,為子胥所謝絶。誰料時至今日,大恩人“墮落”為討厭鬼了。伍子胥鯁直強諫,真是取死有道了。據說,君主的喉嚨底下有“逆鱗”,勸說君主是件危險的事情,韓非子總結出的七種錯誤的說服君主的方法,伍子胥占了兩種:一是君主有錯,他就明言而挑其錯,進行人身攻擊,給君主扣上惡名大帽子如桀紂;二是強迫君主做他所不能做的,或是中止他所不可能中止的事。這都會給進諫者招致人身危險。
  但我們必須指出,夫差殺伍子胥還不是因為進諫。自從抓住勾踐以後,隨後的十年裏,伍子胥反復多次進諫,夫差都並沒有殺他。最後伍子胥的死,是因為嚴重偏離夫差的戰略方向,甚至開始在行動上“交結敵國”,幹擾軍心國策,這纔殺他。具體後面再說吧。總之,伍子胥並不是簡單地死在進諫上的,夫差也不是不能容進諫者的小人。夫差能容伍子胥進諫十年,已經很不容易了夫差實際上也是個比較仁軟的人。這既表現他容忍了伍子胥的十年聒噪,也表現在他對越王的仁義態度上。而夫差之所以不聽伍子胥的話,是因為他有他的想法和戰略,而伍子胥的建議也未必全對。關於這一點,我們書後附文再談吧。
  公元前489年的鼕天,合計在吳國掙紮三年餘的勾踐夫婦,當了三年勤雜工,熟練掌握各種馬具的清洗和安裝方法之後,準備“學成歸來”了。吳王夫差親自在蘇州“蛇門”以外送行,拉着勾踐夫婦的手,送他們上車,激勵對方一定好好工作,忠於我們吳國。
  三人千恩萬謝地離開了蘇州,范蠡駕車,回奔山清地秀,夢牽魂繞的祖國。越國的百姓聞訊歡呼,群臣祝賀:“大王回來啦,大王回來啦1勾踐學成回國,也是海龜派啦,從此繼續領導越國人民,紮紮實實做好吳國的附庸。
  (四年之後,在印度洋畔恆河流域,一個八十歲的佛陀,走到了人生終點。這位叫釋迦牟尼的先生,臥在一棵枝葉婆娑的印度大樹下,悄悄涅槃了。但等他變成人們心目中的如來佛祖,還要再過幾百年。而他的徒弟們,那些未來的羅漢和菩薩,把他的屍體火化,得到很多捨利,分贈諸侯各國。如今這些捨利全世界衹剩一枚了,在陝西法華寺內,是一小截手指頭。)
  (四)
  勾踐回國以後,大夫范蠡發揮他的建築學特長(這傢夥文韜、武略、工程、藝術、財經、流通、天文、占卜一身兼備),修築了會稽山下的新都城。范蠡苦心運思,築大小兩城。大城稱蠡城,周長二十裏(比蘇州小一半),有陸門三,水門三(西北角卻無門無墻,表示對吳國不設防,心扉洞開)。小城則周長三裏餘,設陸門四,水門一,稱“勾踐小城”。(當時諸侯國城很多還不是方方正正的,而是三個城呈品字形或兩個城一大一小並列,可以互為犄角,利於守禦。)
  勾踐以大夫“文種”治理國政,開墾田疇,奬勵生孩子,厚植經濟,輕斂薄賦,減刑省罰,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這都是爭霸推動了經濟)。勾踐的工作成效受到遠在四百裏外的吳國領導人的肯定。夫差很快發來嘉奬電報,恢復勾踐對原越國百分之八十領土的統治權,勾踐大喜。
  勾踐為了嚮“中央”表功,除了定期進貢,還特別發出城中男女,入山採集葛藤,漚製抽絲之後,紡成葛布(透氣性比絲綢好,適合夏天穿,染色之後也很漂亮),合計十萬匹,以及蜂蜜九大桶,狐皮五雙,造箭的竹子十船,獻到吳王那裏。吳王立刻賜給勾踐諸侯旗幟的羽毛,諸侯幾杖,恢復其諸侯君長地位。
  勾踐這個人,是短性子,沒耐心,也就是說比較任性,易於心血來潮。這體現在他當年剛一即位就着急打吳國,導致被囚三年;如今他裝了三年孫子剛回來,經濟建設稍有振作就又還陽了,鬧着又要打吳國,根本不拿國運和將士大臣性命當回事。勾踐召集衆臣,痛駡了吳國一頓,要求大傢討論戰鬥方案。
  他下邊的人不像他這麽輕率,大夫逢同說:“國內稍微有點兒殷實就立刻整頓軍備,鋒芒畢露的話,恐怕會驚動吳國,那我們就大難再至了。鷙鳥將要搏鬥,必須低飛收羽,聖人將要造反,先應裝出和順。”
  范蠡和大夫苦成也勸:“規小節者不能成功名,惡小恥者不能立大功,我們應該繼續裝孫子,二十年都不嫌長。”勾踐衹好稍安勿躁,接受文種的九條“攻吳要略”:
  第一,祭天,哄老天爺喜歡勾踐,咒夫差死。
  第二,高價收購吳國的大米、糧草,挖空吳國儲備,而自己偷着儲備糧食。
  第三,贈送美女,擾亂君心,使吳王在聲色犬馬中自溺其志。
  第四,進獻能工巧匠和深山大木,把大批建材源源不斷運往蘇州,協助吳國建造華麗的宮殿,消耗吳國民力(大興土木就能把民生纍得凋敝,現在搞個登月計劃也似乎無礙於什麽了,時代是不同了啊)。
  第五,扶植吳國的阿諛奉承之臣。
  總之,文種的這些主意都比較“下作”,不是軍事較量,而是經濟瓦解,甚至是拖對方領導幹部下水,拿糖衣炮彈腐蝕對方的精神,這些損招用多了,害了對方的民衆,也搞得自己臭名昭著。文種後來不得好死,宜也。
  夫差果然中計,用越人獻來的木料和自己的物資,在靈岩山修築“姑蘇臺”,五年乃成,能遠望二百裏。為了修建這個臺子,木料堆積如山,以致堵塞河道(用水運木料),民力疲憊,人不聊生,附近居民都被徵發去幹活了,道死巷哭,心生怨望。(當然,這些人的疲勞和苦勞沒有白費,兩千五百年後,臺子成了遊人往外掏錢的地方,著名景點有吳王井、玩月池、琴臺、硯池、西施洞,都在蘇州城外的靈岩山,這是古人化費血汗留給後來居民的生財之路,回報值數倍於原初的投資額。)
  與此同時,越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所謂“生聚”,就是生孩子和攢糧食。關於生孩子,勾踐規定老男人不準娶小姑娘為妻(以免浪費資源);男二十歲、女十七歲還不結婚,父母要受懲罰;婦女臨産報官,以便醫官去照顧;生了孩子的家庭國傢給奬勵:生一個男孩,奬勵一隻小狗,生一個女孩,奬勵一個小豬;生兩個的官府給養一個,生三個的政府給雇奶媽。於是,越國的人傢裏,滿院子爬的都是小孩兒和豬崽。
  越國根據天氣預報,合理種收,積攢糧食,豐收之餘還派人跑到吳國去哭窮,說糧食絶收了,人民饑乏。於是,好心人夫差就像供兒子上大學的爹似的,又撥出大量新粟給越國。越國群臣大樂。
  次年,越國把上好的粟米,蒸了,再曬了,還給吳國,讓吳國人當種子用。吳國人把“做過絶育手術的種子”撒播在地裏,一棵苗也不長,氣得直駡娘。吳國人是歲大饑。
  真是“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埃吳王不是玩fairplay嗎,人傢可不這麽跟你玩。另外,勾踐鑒於自己是個急性子,容易心血來潮,沒有耐性韌性,為了剋服這個毛病,勾踐在衆大夫的督促下,有意識地進行了“勵志訓練”。他長期堅持食不加肉,衣不重采,眼睛不看美女,耳朵不聽音樂,夜裏不許睡覺(睏了就拿小草紮自己的眼睛),冷了不許生火(反倒拿涼水往腳上潑),鼕常抱冰,夏常握火,使勁折磨自己,以把痛苦屈辱的歷史銘記在心——因為痛苦這東西一旦過去以後,又是很容易被淡忘的。當然,這中間最有名的勵志訓練項目就是“臥薪嚐膽”:勾踐睡在一捆稻草上,並且把苦膽當做口香糖放在嘴裏嚼。喔!好苦。
  文種的九大損招中最傳為“美談”的,那就是培養了“西施”這個中國有文字記載以來第一位女地下工作者,成功地打入了吳王夫差的核心機構搞破壞活動。據說,一千人心中,對哈姆雷特的形象,有一千個理解,這是審美的主觀性不同。那麽,一千個人心中,對西施的美也就有一千種猜度。在我們看來,西施的容顔,總是清純稚氣的,因為在“苎(念住)蘿山”下、若耶溪畔浣紗,而盡得山水靈秀之氣。
  勾踐歸國以後,鑒於歷次呈送吳國的美女效果不佳,於是派出星探巡行各地,决心尋覓一兩個絶色的來,包裝訓練一下,獻給吳王。星探在浙江“諸暨(念機)縣”南的“苎蘿山”下找到了浣紗美女西施。她姓施,叫夷光,是個“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的“春秋四大美女”之第四,也是壓軸的超級美女(其他三位——文薑、息媯、夏姬已在前文出場)。范蠡得到星探的報告,立刻跑到若耶溪畔,看見西施和另一個同村女孩“鄭旦”妹妹,果然目眩神迷。范蠡贊道:“雖然生在窮鄉僻壤,卻目如秋水,顧盼生姿,出落得如此清蓮似的惹人憐愛。”
  范蠡曾在楚國見多識廣,夜生活經驗十分豐富。他自以為像他這樣曾經慣看日月春風的人,是不會輕易交口稱贊什麽的。誰料見到西施他纔發現,自己從前的所謂慣看,其實卻當不得什麽。不但他在楚國從未見過如此豔麗的女子,就算在吳宮服役期間中所睹之鶯鶯燕燕,也沒有一個可以與西施比美。正這時候,西施開口唱到:
  西施:[西皮慢板]
  西施女生長在苎蘿村裏,
  難得有開懷事常鎖雙眉。
  衹為着守清寒柴門近水,
  每日裏浣紗去又傍清溪。
  怕衹怕損玉顔青春易去,
  對清波時照影白整羅衣。
  范蠡:(西皮倒板)
  提起當年淚難忍,
  待下官與姑娘細說分明。
  我越國與吳邦舊有仇恨,
  為爭戰失了寨空有我軍。
  我有心替主爺報仇雪恨,
  空有這救國志怎奈無人!
  梅蘭芳飾演的男版西施浣紗
  范蠡這人不簡單,他的唱詞以情動人,以理服人,使西施小姐與鄭旦妹妹兩位山野弱女子,突然感到自己對國傢的前途竟是如此重要,於是慨然應允,願意為國傢奉獻出她們的一切,用其溫柔的繩索,絆係吳王夫差並趁機離間吳國君臣。我們知道,西施所在的村子在西邊,所以叫她“西施”。她爸爸是個樵夫,她主要幫人傢浣紗,但是家庭條件差——吃的東西不好,心口總發燒,要用手背輕輕壓捂着,蹙着眉頭,這個動作,非常惹人憐愛,成為西施的經典pose。衆所周知,東邊那個村子也姓施,裏邊有個恐竜叫東施。東施的好美之心很強,經常東施效顰,用手一捂胸口,眉頭一擰,立刻飛沙走石,衆人避之惟恐不及。在知情人的關照下,范蠡帶着西施、鄭旦迅速離開,以免恐竜東施聞訊跑來效顰。
  她們跑到紹興附近的“美人宮”(如今叫“西施山”),在范蠡的策劃與主持下,西施、鄭旦等十多名來自不同地區的美女,接受美唇、護齒、畫眉、亮身的培訓,以及宮廷禮儀的傳授,尤其着重在歌舞、儀態、禮節、走臺步和放電技巧的磨煉,在短期的密集訓練中,快速變化她們的氣質,以及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刻準備用裙子去顛覆吳國。西施與鄭旦在衆多名師的調教下,很快便展露出過人的才情,三年下來已是能歌善舞、雍容華貴,一舉手一投足都嫵媚動人。姐妹倆練習完畢,課餘到大街上去逛,手輓着手,經常被色迷迷的本地老頭子跟梢,或者被附近的知識分子、電影導演、廣告攝影師所搭訕。當她倆扭起腰肢,轉動屁股前進時候,許多駐足圍觀的男生們紛紛流下鮮紅的鼻血。
  三年期滿,越王勾踐經過測試,發現學員用功紮實,學習成效顯著,政治素質過關。於是讓范蠡擇期動身,帶着西施、鄭旦等一幹美麗的貢品前往吳國。
  試想,范蠡帶着美女上路,這就像老鼠把奶酪給貓送去,一路上自己如何忍得住饞。據說,范蠡在路上一時放棄原則,就跟西施好上了,火熱得如膠似漆,走了三年纔走到吳國,路上還生了一個孩子。這是唐朝人的說法,也不知是真是假的。看來,唐朝人也是很八卦的。
  不管怎麽樣,得天下者得美女。美女西施還是必須被獻到吳王夫差那裏。吳王夫差一看西施,牡丹盛開般鮮妍,出水芙蓉般媚人,那脈脈含情又知書達理的眼睛,經過前一時期的理論學習,放着優雅和曼妙的光,使得夫差完全暈菜了。鄭旦,則是一副杏花初放時的清秀模樣,給人一種冰清雅緻的感受。二人一溫一涼,一個走淑女路綫,一個走冷酷路綫,給夫差以山花爛漫和幽徑苔緑的雙重別緻感受。
  而走在返程路上的范蠡心中,卻是酸酸的。當秋天以一隻清美的受按在吳王宮裏那一個因為泡到了妞而快樂的人的額頭,我不知道,要有多少雙眼睛,才能註視,在返程中的范蠡的心中放縱地盛開着的,關於西施美麗心性的懷想。想着自己心愛的西施跟吳王溫存上了,范蠡痛苦地喃喃自語者:“以後伊就是吳王的人了···以後伊就是吳王的人了···”
  於是,范蠡在馬車上唱道:“他一定很愛你,也把我比下去,分手也衹用了一分鐘而已。我應該在車底,不應該在車裏,看到你們有多甜蜜。這樣一來,我也比較容易死心,給我離開的勇氣。”
  西施的一顰一笑,一捧心一皺眉,都緊緊地扣住了吳王的心弦;鄭旦的若即若離、矜持秀雅,也使吳王神魂顛倒、窮追不捨。西施、鄭旦倆人,身着輕紗霓彩,輕扭纖腰,目挑心招,輕歌曼舞的時候,夫差除了使勁地嚮越國人說謝謝謝謝,就再沒空說別的幹別的了。越國從此更太平了。兩美女的力量,抵得上越國“十個共和國衛隊師”。
  可是,有烏鴉嘴卻說:“五色令人目盲,五聲令人耳聾。西施鄭旦歌舞團,是麻痹革命意志的毒藥。夏桀因為妹喜而亡,商紂因為妲己而亡,西周因為褒姒而亡。小心啊,歷史在重演埃如今越王勾踐晝夜讀書,賑貧吊死,與百姓同勞,折節聽賢,厚遇賓客,聚集俠士(包括收納一個精於“越女劍”的女俠,她伶俐過人,曾打跑一隻試圖調戲她的老猿猴,還被金庸大俠寫在小說裏),勾踐這麽幹,內懷不二之志,沒安好心礙…”
  夫差不聽伍子胥的這些聒噪,把西施安置在蘇州城外“靈岩山”下——就是勾踐曾經石窟養馬的那個地方,號稱“吳中第一峰”。說是第一峰,其實衹有182米高,但江南才子沒見過世面,把它吹噓成“靈岩奇絶勝天台”。真是,沒法兒!
  吳王夫差為取悅美女西施,在靈岩山地區前面已修的“姑蘇臺”基礎上,擴建大型王室園林“館娃宮”,開蘇州園林建築之先河。館娃宮內樓閣玲瓏,金碧輝煌,銅鈎玉檻,飾以珠玉。夫差還挖空心思構築“響履廊”,西施及宮女們穿着木屐在上面走動,就能發出錚琮的響聲,木琴般悅耳。又修一人工湖,沿湖遍植奇花異卉,湖上佈置錦舟,珠歌翠舞,供宴無窮(吳王對我們的西施還是有愛的啊,在古代,這就是love的表現啦,還要怎麽樣啊)。
  詩人云:“館娃初起鴛鴦宿,越女如花看不足。”(清?吳梅村《圓圓麯》),說的就是這個館娃宮。
  至於西施愛不愛吳王,可能西施從不考慮這個問題。經過政治學習,這個“蓋世太保槍口下的越國女孩”思想比較純正,任務比較單一,就是消磨夫差的革命意志,使他在不該腐敗的時候腐敗,不該玩女人的時候玩女人。至於愛與不愛,她是不需要去想這個問題的。後人論這美人計的功勞:
  “千重越甲夜圍城,戰罷君王醉不知;
  若論破吳功第一,黃金且合酬西施。”
  (五)
  接下來的幾年,吳王也並非衹是光泡妞不幹正事,相反,他很busy。夫差上次在會稽山打敗越國以後,積極嚮北擴張,一路嚮中原爭霸,第一個打擊目標就是陳國。陳國是吳國嚮西北進入“巴爾幹”的必經之路。夫差一再攻打陳國,獲得三個城邑而去。楚國恐懼,楚昭王親自發兵襄助陳國,因為陳、蔡都國是自己的附庸國。但他不來還好,一來卻病死軍中了。楚軍裹屍撤退,吳兵鑒於楚軍發喪,也按照國際禮儀撤退。後來,夫差終將陳國納為自己的附庸國。
  夫差第七年,齊國的“老不死蜥蜴”齊景公終於老死了。吳國想北上去看看情況,就發兵山東,抵達其南部的魯國。魯哀公非常重視,跑到山東南部棗莊地區接待吳人。吳人(可能是伯嚭)故意難為魯國,嚮魯國強拉贊助——徵取一百牢的供禮,給自己的軍隊吃(牛、羊、豬各一頭為一牢。天子纔十二牢)。魯國人震驚,說:“從前我們給晉國的卿,纔不過十一牢。怎麽你們瘋了?要一百牢1
  “我們是王啊,按照《王製》,享受卿的十倍待遇埃”
  “沒這個道理的,天下最大的數,不過十二,一百是打哪兒來的啊?”
  吳國人不理會,閉上眼。魯國惹不起,衹好拿出三百頭牛、羊、豬,交給吳人。吳人出來衹是為了探探路子,如今拿了好處,也就回兵蘇州。
  隨後,魯國攻打老仇傢邾國,而邾國是吳國的小弟,一下子觸怒了吳國。吳王夫差親自率軍攻打魯國,給小弟壓驚,攻下武城、東陽,駐軍泗水邊上。魯人嚮來勇士很多,半夜的時候,拉出七百人的敢死隊,比賽“原地負重跳高”,連續跳了三次,淘汰了三輪,挑出最優等的三百人,組成敢死隊,想摸黑偷襲吳王。夫差恐懼,一宿換了三個地方。但是敢死隊也並沒有出擊,主要是不願把精銳死傷太多,並且國內投降派占了上風,嚷嚷着要請和。於是夫差接受了魯國的請和書,兩國宣佈結盟。
  吳與魯結盟以後,遂把共同的矛頭指嚮北邊的齊國(魯國人跟齊國人,是世代的老冤傢,現在魯國人請吳國人和他一起去打老齊),聯軍直抵臨淄城下。齊國自從齊景公死後,田氏勢大,齊景公的子嗣被立為小傀儡,已經死掉一個了,現在是第二個小傀儡,因為私怨,又被殺了。吳魯聯軍聽到訃告以後,當即在城外改穿白衣服(當時的軍裝是黑衣服)表示禮節性的哀悼,哭了三天(流的全是鰐魚的眼淚),表示對死去的齊國國君的禮儀。哭完,吳軍由海上對齊作試探性的進攻,進攻無效,被齊人打敗。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海戰記錄,時間是公元前485年。
  懸軍千裏的吳軍這次之所以無功而返,主要是軍需物資接濟不暢,於是吳國挖築“邗(念含)溝”,使長江與淮水貫通,南北全長一百五十公裏,從江蘇中部揚州到江蘇北部淮安,被公認為中國最早的人工運河,是後來隋煬帝開鑿大運河江蘇段的基礎,成為我國東部平原的水上運輸大動脈。“邗溝”之水流淌了兩千五百年,作為運輸和灌溉的血管,滋養着東南兒女,繁榮起揚州在內一連串的城市。
  越王勾踐也派出一萬民工、一百船糧食助吳開河,以堅定夫差北進的决心,唆使夫差北上打齊國,自己在南方伺機幹壞事。不過,對於勾踐的不良用心,吳王夫差是有領悟的,他在接見魯國使者“子貢”的時候說:“勾踐苦心勞力,夜以繼日,內修其政,外事諸侯,總想報復我。”吳王夫差不是糊塗蟲,他知道越國的威脅,一直在提防着。但他不聽伍子胥的話去斬滅越國,是存心僥幸,以為隨便越人什麽時候造反,我都可以踏平他的雞卵。同時夫差也是想為自己樹立王者大度,學習齊桓公“服則捨之”,積纍霸主的名譽。
  而這位魯國使者子貢先生,正是大聖人孔子最有出息的學生,他出於保存魯國的考慮,也慫恿吳國攻齊,這樣就解去齊國對魯國的威脅,而不要夫差先南下對付越王。子貢說:“吳王!您畏懼區區越國,是無勇,越國連魯國的實力都沒有,您怕什麽呢?”
  夫差認為言之有理,越國俯首貼耳,我是知道的。
  “為了打消您的顧慮,我這就去趟越國,讓越國幫您出兵,共同伐齊。”子貢說。
  “那固然好。”
  子貢來到越國。越王勾踐誠惶誠恐,親自弓着腰,到郊外迎接子貢,又去子貢休息的招待所問安,嚮子貢虛心求教。
  子貢說:“你們要完蛋啦1
  勾踐一哆嗦:“啊?先生何出此言?”
  “你們時刻想着嚮吳國報仇,給人傢全看出來啦!你們暗中交接晉國、齊國、楚國的事,人傢都知道。你們這還想好嗎1
  勾踐汗流浹背,趕緊闢謠,先說當初自己是多麽愚昧,觸犯吳國,導致吳國來打。又說吳王多麽專橫,殺伐我們的人民,鄙視我們的百姓。但我對吳王還是赤膽忠心,就像兒子對老子,弟弟對大哥。即使我們國傢變成廢墟,田裏衹剩荊棘,百姓成為王八魚鱉,我們也照樣不惜財寶侍奉吳王埃
  子貢不聽他鬍說,告訴勾踐,如今最好的辦法,是拿出實際行動支援吳國,出人、出槍、出錢,幫助他北上山東攻打齊國,如果不勝,吳的兵力將大大削弱;如果勝了,吳必然接着嚮中原進軍,與晉人交鋒。到那時,吳的精兵被消耗於齊、晉之間,您再趁機滅吳,百無遺算。
  勾踐驚嘆,立刻避席而起,還是中原人敢想敢說啊,請贈給子貢以良馬寶劍。子貢不受,臨走說:“夫差這個人啊,貪圖功名而不知厲害。”一句話道破了吳王的弱點。
  勾踐立刻派大夫文種前往吳國表忠心,發出三千兵士供吳王驅使,並把越國的鎮國之寶——屈廬之矛、步光之劍以及二十套祖傳的犀甲,一並獻給吳王,堅决擁護吳王北伐齊國,並且請示出兵日期。連普通吳國兵也都收到了越國人饋贈,軍士們上下歡騰,喜氣盈庭,紛紛要求出徵,唯獨伍子胥深以為憂。
  唉,子貢是把吳國給害了*—當然,他也有自己的目的,就是為了保魯國。
  (六)
  公元前484年,夫差率領傾國之兵北伐強齊,兵甲糧草逆長江出邗溝一直到達淮水,逆淮水支流北入山東,進魯境,會合魯軍,經過魯國首邑麯阜,沿汶水東北進,進入齊境。齊國駐汶部隊嚮東撤退,吳軍跟蹤追擊,攻剋泰安,推進到萊蕪。東退的齊軍,得到臨淄增援部隊的加強,回軍與吳軍先遣部隊相遇於艾陵附近,當即展開緊張劇烈的交戰,是為艾陵之戰之先聲,地點在今山東中部“萊蕪”東北。
  時間正是初夏,浪漫飛花的季節。吳王上軍大夫“胥門巢”指揮的先遣部隊與與齊將“公孫揮”所率小部邀戰。兩傢勝負不分,齊統帥國書急了,鼓聲雷鳴,全員投入戰鬥,以多欺少,吳軍先遣部隊支持不住,大敗後退。
  吳王夫差看見初戰失利,有損軍威,决定對敗將胥門巢軍法從事。衆將勸免。胥門巢被褫去“上軍大夫”職務,改去指揮越軍(不是越南軍),擔任引誘齊軍的任務,先行攻擊。吳齊艾陵大戰正式爆發,各自兵力都在十萬左右,與從前的春秋五大戰役規模相當。
  吳齊兩軍作戰序列
  吳軍齊軍
  統帥吳王夫差統帥中軍元帥國書
  上軍大夫高無丕
  副將伯嚭下軍大夫宗樓
  上軍大夫胥門巢大夫公孫揮、公孫夏、閭丘明
  下軍大夫王子姑曹督戰陳書
  右軍大夫展如
  越軍將領諸稽郢
  魯軍將令叔孫州仇
  兵力吳軍十萬人左右
  越軍三千人
  魯軍兩千人
  吳齊“艾陵之戰”合計二十萬兵力,真夠多啊!同時可以看得出,齊國一方都是“國、高”兩姓舊大傢族的人做統帥,而新傢族的田氏則躲在幕後(是田氏力主與吳人交戰)。田氏偷着捂嘴樂,等着給“國、高”兩傢收屍呢。
  此時,初戰得勝的齊將公孫揮驕傲地叫囂:“士兵們,請各自準備八尺長的繩子,待會兒拴吳國人的腦袋用。”(平常打仗,是把俘虜耳朵割下來,用頭髮編成一串,回去按數目領賞。但耳朵有可能弄虛作假,到了臨近戰國時期,開始割腦袋。但是吳國人是斷發,頭髮短,所以公孫揮準備了繩,要拴吳人腦袋。)公孫揮如此驕傲自信,其他齊國將官卻都不以為然,他們久仰吳人勇猛的威名,都有不祥預感。齊國將官們紛紛交換紀念品,唱起輓歌,準備戰死,心情悲涼,口中含玉(死人在棺材裏纔含玉)。
  來不及多唱多想了!吳、齊兩軍正式展開聲勢浩大的艾陵會戰。
  吳齊兩軍於艾陵附近再次交戰,“胥門巢”攜帶越軍(不是越南軍)嚮齊軍挑戰。齊將“公孫揮”一看又是手下敗將來了,當即帶着拴腦袋繩奮勇出擊,越軍不戰而退。齊軍緊跟追擊,吳上軍迎上來接着廝殺。齊軍元帥“國書”立即飭令“公孫夏”率部馳往增援,公孫夏則遭到吳下軍的迎擊。
  齊國書遂把中軍也全部投入戰場(太早了,大敗筆)。吳王夫差則保留中軍主力,衹以己方上下兩軍頂住對方三軍攻勢。直到看見己方上下兩軍漸有支持不住對方三軍攻擊之勢,纔招令伯嚭率兵馳援。齊軍抽出部分主力,應付伯嚭。(伯嚭的軍隊其實屬於騷擾性的疑軍,他攻擊齊三軍,齊三軍本來與吳上下兩軍在正面激戰,最好的辦法是不要理這個伯嚭疑軍,而齊軍卻調撥主力應對伯嚭。這種抽兵調動在戰場上最是敏感,稍是調動笨拙就會混亂,隊伍裏的士兵就不知該往東還是該往西了,你擠我推,亂成一團。敵人就可以乘隙大破之。)
  吳王夫差乘齊軍抽兵移動的時機,這時纔把自己的中軍主力全員撒出,從側面實施出其不意的突然猛烈攻擊(也夠狡猾,從側翼攻擊正是絶招,容易打亂對方秩序)。
  原已苦戰疲睏的齊三軍,突然又遭受不知從哪裏冒出來的,吳中軍主力強大兵力的潮涌似的夾擊,上下驚恐,陣勢大亂,失去鬥志,雖有部分將領堅持戰鬥,也無力抵抗吳軍急風驟雨的攻擊,終於崩潰而奔散。10萬齊國大軍,除少數脫逃之外,全部被殲於戰常齊軍的革車、甲盾,損失殆盡,被繳獲的戰車達八百乘。光是魯國人手裏,就拿到了三千顆齊軍人頭。被吳人利劍砍掉的腦袋和馬蹄,更不可勝計。
  齊國將領“公孫揮”戰死沙場(就是要拿繩兒捆吳國人頭的),中軍元帥國書及大將閭丘明、公孫夏、東郭書、陳書等將官被俘,後被吳軍所殺;齊下軍將宗樓下落不明。衆將中,僅有上軍將高無丕突圍逃脫。也就是說,齊三軍的指揮將官序列中,衹有一人脫逃,其它人的名單可以全部直接抄到烈士墓碑上去。
  艾陵戰役,齊軍遭受覆頂之災,血流成渠,成為春秋以來列國間戰爭又一次規模最大而又最徹底的殲滅戰,寫下了公元前七世紀到五世紀初,最慘烈的一頁,最驚心動魄的一頁,至今讀來讓人哀惋無比。
  齊國的老牌大傢族在此役死個精光,從而使齊相國“田常”成了最大的贏傢,從此田氏獨攬齊國政權,幾代之後最終篡齊。從齊國角度來看,“艾陵之戰”具有典型的軍事為政治鬥爭服務的色彩。子貢本人也參加了這次會戰,在戰場上出現。都是他最初挑撥齊人放棄進攻他的祖國魯國而去打吳人的。(最初,魯國遭到齊軍的攻擊,子貢為了保衛魯國,對齊國當權的田氏說:打敗孱弱的魯國不能使齊國大牌傢族消耗戰死於疆場,衹有打強吳才能消耗死這些大牌傢族,於是獲得了田氏的贊賞。接下來,子貢又跑去找吳國夫差(上文已述),鼓勵吳王夫差跟齊人交戰,又跑去越國教導越人一起北上幫忙,終於使這場戰爭不可避免地爆發起來。最後,齊、吳都被消耗地厲害,而魯、越兩個分別受齊、吳欺負威脅的小國,卻樂了。子貢在列國繞了一圈,終於起到了“存魯、亂齊、破吳、強晉”的重要作用,幾乎影響了列國未來十年的發展大局。古來遊說君王者,子貢是第一人。當然,孔子仍然看不上自貢,說他太入世,是“器皿”,而不是“思想傢”。子貢不以為意,口頭上承認自己笨:“顔回聞一知十,我衹聞一知二。”並不跟孔老頭子計較。)
  總結這次艾陵戰役,從單兵作戰能力來講,吳兵與山東兵各有千秋。吳越之人水性好,是共識,但不長於射箭。他們體格短小,不利於張弓,他們射箭是剛從上一世紀的巫臣那裏學會的,而且也沒怎麽學好。他們的弓弦,甚至不是動物筋,而是用麻繩做成,能射得遠嗎?但吳人善於利用自己的短小特色,被堅甲,持堅盾,操短劍,冒死而前,靈活犀利,輕銳機敏,的確是笨拙的戰車兵所無從抵禦的。吳兵以短劍為主要兵器,和中原異趣。劍輕便,利於肉搏,易於攜帶,適合長途行軍跋涉。
  齊軍失敗之慘,首先是初戰獲勝,就産生了驕傲輕敵情緒,衹想怎麽拿繩栓人傢腦袋。其次是,當戰況緊張時,齊軍元帥“國書”竟不考慮全局,過早地使用預備隊,把中軍主力全部投入戰鬥。等到吳軍精銳兵力由側面迂回攻擊時,無力扭轉戰局,以致全軍覆沒。
  吳王夫差則表現得難能可貴。首先,他善於合理運用友軍。附屬於吳軍下面的魯、越軍,戰鬥力脆弱,所以初戰失敗。夫差並不震驚於初戰受挫,而是及時地調整力量,讓越軍歸胥門巢帶領,衹擔負誘敵任務,把原越軍將領“諸稽郢”幹脆調為隨從觀戰。說明吳王夫差知己知友,善於用兵(比當年城濮之戰的子玉強,子玉就是被這些面和心不齊的“友軍”搞死的)。
  吳王夫差在當時已具有先進的“預備隊思想”,屬於一種創先。當戰況呈膠着狀況時,齊三軍已經全部投入戰場,而吳國夫差衹投入了上下兩個軍,手上仍握有強大的部分中軍主力,作為預備隊。夫差按住這些預備隊不用,而是以自己的上下兩軍苦苦支撐齊三軍的攻擊。當敵人三軍已經開始疲勞的時候,他纔拋出自己的預備隊。但又不是隨便拋,而是先命伯嚭疑軍誘動敵三軍移動,使得敵三軍序列混亂,乘機再撒出預備隊(部分中軍主力),出其不意地由側面猛擊齊軍,從而藉助預備隊獲得全面的勝利。夫差指揮得非常精彩。
  可以的看出,在兵力部署方面,夫差錯落有緻,把吳軍區分為誘敵、接戰和預備三種力量,完全突破了前人左中右三軍正面作戰的陳規。先以“胥門巢”軟弱的越軍作為誘敵,又以機動部隊(伯嚭軍)騷擾敵人,最後又把預備隊運用得臻於化境。在不很發達的冷兵器時代,他能一日全殲十萬之衆的齊軍,幾乎無脫漏,這不是常人和前人所能做到的。顯示出夫差高度的軍事指揮藝術。
  夫差具有清醒的戰略頭腦,當大勝之後,他能冷靜地控製戰局的發展,斷然止戈,主動議和,然後引得勝之兵回國。這既不結深怨於齊,又考慮了楚、越兩國可能從背後襲擊吳國的危險性,實為深謀遠慮的一着。
  至此,吳王闔廬與吳王夫差兩代人,實現了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的宏偉目標,成為中原一時之赫赫霸主。
  瀟水曰:所謂預備隊,我們知道,在冷兵器時代打仗,全靠胳膊粗力氣大。但是,你胳膊再粗,力氣再大,連掄幾小時兵器,也就乏纍了。這時候,如果敵對一方又冒出一些新兵力來,就有可能打得你抱頭鼠竄。所以,在戰鬥中,預留一些預備隊,或者叫生力軍,不論古代還是現代,對於决定勝負,至關重要。這就叫做後發製人。但是,把預備隊留得多了,就削弱了前期的兵力投入。預備隊留得少了,就不足以應付突發情況,求取最後勝利。而不知道留預備隊,像齊元帥國書那樣,則是後果不堪設想。
  在《三國演義》裏邊,兩軍正在打,或者一軍正在追另一軍,突然冒出一支伏兵來,冷不防暴打敵人,扭轉戰況,這實際上就是在運用預備隊。那衹埋伏起來的軍隊,就是以逸待勞的預備隊。
  (七)
  伍子胥之死,正在“艾陵之戰”後。
  在吳、齊的“艾陵大戰”開戰前,夫差曾派伍子胥出使齊國,打探虛實。但是伍子胥堅信,吳國必定亡在越國手裏。於是他把自己的兒子帶到齊國,托付給了齊國權貴(鮑氏)照顧。可是,他不知道嗎?齊國是吳國一貫要瞄準攻擊的敵國埃伍子胥的作法,就好比美國要和日本打仗,美國國務卿卻把自己的兒子送到日本首相傢裏去避難。不但動搖軍心,甚至有背叛祖國的嫌疑。
  這件事情,很快被夫差知道了。如果從前伍子胥犯顔強諫還是出於忠於主子的,還可以容忍,不至於定死罪;現在則開始背叛主子了——你伍子胥因為意見長期不能被主子接受,於是居然有了異心:違抗王命,交結敵國權貴,動搖軍心,背叛吳人,用夫差的話說是“忠信”出了問題,這問題就嚴重了。於是,夫差遂在伍子胥出差回來以後,賜他寶劍讓他死了——這是據《左傳》上記載。
  《左傳》上寫的非常簡要,而《吳越春秋》把殺伍子胥的過程描述得更加詳細:夫差首先指摘伍子胥交結齊人(敵國),亂了我的“法度”。伍子胥“更年期”的壞脾氣立刻發作,居然當朝“攘臂大怒”(據《吳越春秋》,下同),還把劍解下來了,嚷嚷說吳國不聽我的,吳的“命”遲早要完蛋(“吳國之命斯促也”,很短促的意思),我伍子胥早晚要被越人抓了俘虜!我要先死了倒好,我要求把眼睛挂在國都的東門,親眼看吳國是怎麽喪國的。什麽難聽揀什麽說。
  儘管如此不敬,夫差還是置之未問,未作計較,並沒要殺他。
  在緊接下來的朝會上,夫差賞賜“艾陵之戰”的英雄,提議授伯嚭上等賞賜(因為在攻齊戰鬥中功大)。伍子胥居然又當朝“據地垂涕”(趴在地上大哭),嘴裏還“嗚呼哀哉”地喊,說賞伯嚭是“將滅吳國”!哭得要死要活,實在有點不成體統。夫差見狀,當然又“大怒”,當場批評伍子胥是個“老妖孽”,想“專權”。伍子胥隨即還口:“從前桀殺關竜逢,紂殺王子比幹,今大王誅臣,參於桀紂。”再次把夫差和桀紂相比,湊成繼桀紂之後的第三名!這等於當朝與夫差對着駡起來了,是歷來伍子胥與夫差的衝突中最嚴重的一次。隨後,伍子胥說了句“大王勉之,臣請辭矣”(我走了,你自己看着辦吧!)拍拍屁股就走了。真要把夫差氣個半死。
  回去之後,伍子胥又嚮他的好友“被離”發了很多牢騷。夫差聞言,再次不高興。伯嚭趁機強調伍子胥裏通外國,有背叛主子之嫌,他說:“伍子胥為人剛暴,少恩,猜忌,滿腹牢騷,專愛唱反調。此人不得志於國內,就想倚托於諸侯,自以為是先世老臣,就心懷怨望,還把孩子送到敵國齊人那裏。希望大王您早做處理。”
  夫差遂對伍子胥的“忠信”都發生了懷疑,認為伍子胥要“圖寡人”(打寡人的壞主意,是啊,你老說寡人是桀紂,特別最近還和敵國人交結,是不是想藉力換掉我啊),一氣之下,就送了一口寶劍給伍子胥。當然這個劍不是讓伍子胥拿着玩的,使完了還得拿回去呢。伍子胥抱着寶劍,又大發一通牢騷。夫差聽到這些牢騷,更被氣壞了,“急令”伍子胥“自裁”。
  伍子胥就這麽糊裏糊塗被殺了。去追隨“關竜逢、比幹為友”去了——用他臨死的話說。
  瀟水曰:伍子胥之死這件憾事,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伍子胥之死,有兩大原因。
  第一是次要原因:怪伍子胥個性太強,反復衝撞、作賤、惡比(惡毒地比喻)夫差,動不動就據地打滾,口稱桀紂,多次大鬧朝堂,作為“人臣”,伍子胥一貫的言語和溝通表達方式確實有些過分。如果伍子胥在“艾陵之戰”後一時期能稍微收斂一下,不把夫差逼得那麽狠,夫差絶不要殺他——伍子胥這麽鬧騰了十年,夫差都沒有殺他。
  第二是主要原因:伍子胥交結齊國的事,屬於不審慎,使得夫差對他的“忠信”産生了懷疑。從前他進諫,夫差十年容忍,都沒有要殺他。看來夫差並不要殺諫臣。但現在“忠信”都出了問題,這纔成為伍子胥被殺的原因。
  其實,夫差殺伍子胥,80%原因都不是殺他進諫,而是殺他不“忠信”。夫差殺伍子胥,不單在於“進諫”什麽的,更主要是因為伍子胥已經在行動上表現出於對吳國總體戰略的偏離和實際幹擾,所謂的不“忠信”:我讓你去齊國打探敵人情報,你卻把兒子送到齊國去了。
  伍子胥也是,即便為兒子未來安全考慮,要送到外國,那也不必送到敵國齊國去埃送到任何一個中立國——比如丹麥,不好嗎?非要送去齊國,是不是跟夫差一貫的伐齊國策叫板埃確實是不“忠”了。夫差前後曾伐齊多次。在攻破越國以後,這是夫差的一貫國策。他不會不知道。
  事後,在王孫駱的勸說下,夫差迅速後悔了。王孫駱說:“假如伍子胥沒有‘忠信’,有背叛主子之嫌(指交結敵國齊人)。是不可能被先王選為重臣的。”夫差也開始醒悟,覺得伍子胥是兩世老臣,積功於吳,若說他私通敵人,不忠信於我,實在屬於瞎說和污衊。自己是冤枉伍子胥了。夫差對於殺伍子胥的事極端後悔,《吳越春秋》說:“吳王中心悷然(凄惻),悔殺子胥”。同時他也意識到了伯嚭的煽風點火,導致了自己的一時魯莽,錯殺了伍子胥。於是他對王孫駱說:“豈非宰嚭之讒子胥?”意思是我認定伍子胥不“忠信”,豈不是伯嚭的讒言所至。於是他打算殺掉伯嚭,以懲他讒害伍子胥不“忠信”的罪。但王孫駱說:“伯嚭畢竟也是頗有能力。殺了伯嚭,吳國等於又失去了一個伍子胥,還是算了吧。”於是放下伯嚭不殺。但伯嚭此後在吳國政治中的影響力和出鏡率,明顯低了。
  可是,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麽夫差總是不肯接受伍子胥的進諫呢?害得老伍都急成那樣了。
  這是因為,伍子胥“滅越”之論頗不足以服人。也就是說,夫差把越國當做附庸對待而不加以除滅,未必就是錯誤的,未必就招致什麽災禍。綜觀春秋歷史,附庸是一種最常見的國際關係形式,沒有什麽錯。楚國一直把陳、蔡作為附庸,時而滅掉它,時而又使其復國,都沒有導致楚國怎麽樣,憑什麽夫差就不能把越國當作附庸而暫不兼滅呢。
  但夫差也有失誤,他應該派重臣到越國,控製越國的朝廷和外交,監控勾踐,把勾踐傀儡化,這就叫羈縻政策。這是夫差的失誤。可惜伍子胥羅嗦了半天,卻未見他建議用羈縻政策製越。
  伍子胥整天羅嗦越國的事,實際沒抓住重點,他更應該提醒夫差的是:節制戰爭,避免以好戰而亡國;同時愛惜民力,發展經濟,以支持長期徵戰。吳國文化落後,地方狹小,唯有迅速發展經濟,把自己從落後的蠻夷狀態全方位提升,才能保障持續的戰爭勝利。否則,在爭霸戰中一再耗損元氣,即便不斷獲勝,也將發生腎虧。當戰爭越引越遠越大,最終將無力支持戰爭,無力維持霸業,以至於無力保傢衛國。到最後,即便不是越國,隨便哪個諸侯,用一個手指頭一捅,都足以使吳國斃命。所以,後人——譬如吳起,正是把吳國最終的失敗歸結為“屢戰屢勝”:吳國對外擴張戰爭推得太快,國力虛耗於戰爭中,攤子鋪得太大,經營能力跟不上業務增長速度,終於消化不良,倒閉破産。這和“紂之百剋而卒無後”是一個意思,紂王百戰百勝,終於消耗太大,被周人乘機幹掉。吳起並沒有把吳亡的原因歸結為對越政策不當。
  歸根結底,經濟是爭霸的基矗晉、楚能夠百年爭霸而不倒,靠的就是地大物博的經濟實力。吳國走上了軍國主義路綫而忽視了經濟國力提升,是最大的結癥,伍子胥倒一句也沒有針砭過,光是聽他羅嗦越國的事。倘若有雄厚的經濟基礎,讓越國當附庸,也無妨。否則,滅了越國也終會被它鬧獨立而失去它。滅越還是以越為附庸,並不是問題的關鍵。
  不管怎樣,為吳國兩代人貢獻了畢生熱血、青春和才智的伍子胥先生,在幫助闔廬奪得王位,五戰及郢,西破強楚,又幫助夫差南服越人、北威齊晉之後,終於含恨九泉了。臨死,他要求,在他的墳上種上梓樹,因為梓木是做棺材的最佳木料,將來吳國亡國的時候,要等着有好些梓木用呢!你們誰種梓樹誰就發財!(呵呵,伯嚭說他“心生怨望”,確實不假。)
  據說,伍子胥的屍體跑到大海以後,靈魂並沒有消散,而是憤恨異常——他還不知道夫差已經後悔並且一度曾想殺伯嚭以告慰他——他仍然氣得不行,經常驅水為濤,以溺殺人,表達自己的憤恨(人傢河邊居民招誰惹誰了)。從此,“海門山”一帶潮頭,洶涌高數百尺,越錢塘,過漁浦,朝暮再來,其聲震怒,雷奔電激,聞百餘裏。有的時候還可以看見“復仇男神”伍子胥乘着素車白馬,現在潮頭之中。這就是所謂“錢塘江大潮”的成因。當地老百姓因為水患,都怕死了伍子胥,立伍子胥的廟,想安慰安慰他,我在蘇州太湖一帶,還聽說有伍子胥廟。這些廟,大概可以止住迅猛的濤浪吧。
  當然也有不信邪的,後代有一位地方大員,曾招募五百人,手持強弩,以射潮頭。每來一排浪,就發出一排箭,據說很管用,以後伍子胥就不敢驅海水搗亂了。
  (八)
  伍子胥死後,地球繼續良好地公轉,並沒有發生他所預言的大災難。兩年以後,公元前482年,吳國形勢繼續一片大好,吳王夫差開挖了魯西地區第二條運河,從盟國魯國嚮西到達中原宋國的邊界,從而涉足中原“巴爾幹”地區,為參加在那裏舉行的諸侯會盟作準備。夫差欲與晉定公一爭高下,壓服晉人,乃至最終“霸中國以全周室”。
  這個偉大的計劃被年輕的太子——“太子友”視為南轅北轍,吃力不討好。太子友不敢切言直諫,而是拎着一個彈弓子跑到滿是露水的花園裏溜達(彈弓子的歷史比弓箭還早,據說弓箭是從彈弓子改版過來的):“父王,適纔我在後園拿着彈弓子。一隻蟬正在樹梢吸風飲露地高鳴,它自以為安然無事,其實有一隻螳螂正攀緣着枝條,揮舞着前鋸,嚮它摸來。螳螂志在必得,見利而喜,可是它背後有一隻覓食的黃雀,徘徊跳躍,正在伺機啄食螳螂。這衹黃雀,盤算着嘴邊的美味,卻不曉得我挾持弓彈,正在瞄準它的翅膀。我專心緻志,尋找下手的機會,不料一個趔趄,跘倒在下邊的土坑裏,滾得渾身是泥。我衹貪圖前邊的利益,卻忽視了身後的禍患。”
  這個動物寓言含義明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嘛。同時期希臘的奴隸伊索也有一個“蚊子戰勝了獅子”的類似寓言:蚊子叮了獅子的臉,獅子氣急了,亂抓自己,結果把自己抓死了。蚊子驕傲自負地往回飛,卻撞上了蜘蛛的網,被蜘蛛吃了。但是這些寓言故事沒有在吳王夫差那裏獲得共鳴。夫差曉得背後越國的威脅,但他實在是太富於risk-taking(冒險)精神了,硬是啓動境內全部輕銳,盡出府庫積蓄,暴師千裏,北上爭霸。
  吳三軍乘坐各類運輸、戰鬥船衹,沿邗溝、運河北上。
  俗話講,“春雨貴如油”,這時候的江南正開始忙於春耕。水面齊嶄嶄的青苗,很是善解人意地,欣欣然伸展開葉莖,吮着春雨,嚮人們展示着這一年的希望。而這時候的越王勾踐,正在四百裏以南的紹興郊外列軍訓話:“現在,夫差擁兵十三萬,個個身穿犀牛皮甲(精裝啊,奢侈!一隻犀牛值多少錢啊!一般都用牛皮)。但是夫差仍然貪心不足,還想擴軍。寡人不在乎兵員多寡,衹要求你們有知恥之心。我不要求你們有匹夫之勇,但是必須軍紀嚴明,旅進旅退,進則思賞,退則有罰。曉得了嗎?”
  越王勾踐目前回國已經九年了,他擴充軍隊,製造武器,修築城廓,加強訓練,造就了一支士氣高昂的軍隊,並且弄了一個“寡婦山”,把犯了錯誤的年輕寡婦拘到山上,讓當兵的花兩個錢兒,上去爽一爽,既給國傢創收,又能以娛軍士。這是有史記載的我國最早的軍妓,始作俑者是“忍者”勾踐(並且當時已經有了性病,根據《黃帝內經》記載)。
  但是勾踐還不知道他這支軍隊鬥志如何。文種想了個鬼點子教他:“咱們把王宮點着了,然後驅趕士兵去救,看看他們賣不賣力氣。”(文種這傢夥沒正經,該死!淨出餿主意)果然士兵爭搶救火,把身上塗上泥巴,衣服浸上水,紛紛跳入火海找死。好啊,這是一隻“赴矢石如渴得飲”的軍隊藹—撲嚮敵人的箭雨就像饑渴的人撲在汽水上一樣。
  數月以後,消息傳來:吳國夫差大軍貫穿江蘇,北上山東,又嚮西抵達河南東部,水路兩千裏,在黃池與諸侯約齊,準備爭霸中原(黃池就是河南東部的封丘縣,歷史名城。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皇袍加身,也在這裏)。
  看看夫差跑遠了,越國突然對吳發動襲擊。越軍五萬人兵分兩路,先鋒一路泛舟於波濤滾滾的大海,從淮河入海口逆流而上,切斷吳軍歸路,率先抵達蘇州郊外。吳太子友堅守蘇州不出,但是手下大將因為與越人有殺父之仇,私自率部署五千人出戰,好在獲得勝利,活捉了越軍正副統帥,吳人大喜。但是隨後,勾踐親自率領的越軍主力軍從陸路北上,也抵達蘇州,直接兵臨蘇州城外。吳越軍力對比立刻扭轉,吳人留在本國的都是老弱。但吳人受剛纔小勝的鼓舞,再次帶領老弱兵卒全員出擊,與越軍邀戰,被越軍主力包圍殲滅。太子友和兩名副將在城外被俘,被按在菜板子上用斧子砍了。(他應該據城而守,守城比攻城占很大優勢,守上一年半年不成問題。但是他卻貪功出擊,身死兵亡。)
  消息傳到兩千裏外的中原“黃池之會”上,吳人大駭。吳王聽說自己的王儲死了,苦心經營多年的城外旅遊景點“姑蘇臺”也被可惡的越人燒了搶了,內心無比焦灼痛苦。夫差立刻封鎖消息,殺死帳下七名副官(這七人也夠倒黴的,就因為不小心聽到了後方傳來的噩耗,就被殺了,以免擾亂軍心),然後夫差迅速召集心腹議論對策。
  “越國人背信棄義,偷襲了我們,我們是趕緊回去營救,還是留在這裏爭霸?”夫差問。
  大夫“王孫雒”(念落)答道:“如果我們不能爭到霸主地位,回去的話,越人就會更加有恃無恐,我們國人也會士氣潰散,齊、宋諸侯,也會趁機報復,紛紛從背後掩殺我們,我們就完全沒命了。眼下當務之急是在黃池爭霸,執諸侯各國之權柄而反擊越國。”
  “那我們怎麽爭霸呢?”
  “我們這幾天跟晉人爭第一,爭來爭去,都想搶先歃血,卻沒有個結果。打嘴皮子仗有什麽用?以我之見,必須連夜挑戰,跟晉國人動真傢夥。晉國人服了,我們就是霸了。”
  夫差點頭,於是激勵士卒,高懸賞賜,後陳刑罰,把這幫剽悍強壯、慣於徵戰的吳軍連夜拉了出來,在黃池野外布陣。據《吳越春秋》記載,吳王夫差的帶甲悍卒三萬六千,布成方形大陣。左翼軍全穿紅色甲裳,駕紅色戰車,揮紅旗,腰懸箭袋,露出紅色羽毛箭尾,遠望似火;右翼軍穿黑色甲裳,駕黑色戰車,揮黑旗,腰懸箭袋,露出黑色羽毛箭尾,遠望似墨;中軍穿白色甲裳,駕白色戰車,揮白旗,腰懸箭袋,露出白色羽毛箭尾,遠望如茅草的白花。(好不闊氣的軍隊啊0如火如荼”成語就出在這裏,荼就是茅草的白花。而且三萬六千吳卒每人都持扁諸之劍,握犀牛皮長形盾牌。這得花多少錢啊!好不威風闊氣。)
  吳王夫差手執銅鉞,頭頂戰旗,居最中,號令這幫如火如荼的三軍兒郎,士兵銜枚,戰馬絡首,撲滅竈火,在漆黑的夜裏,全軍鴉雀無聲地嚮晉人的營壘迫近。當雞鳴三聲,晉國人伸着懶腰起床出來,衹見三萬六千紅、白、黑的大軍方陣擺在門前。吳王親擂戰鼓,三軍隨同振呼,聲震屋瓦,天地失色。晉人哇呀大驚,趕緊關上營壘,收縮不敢出頭,哪來的天兵天將埃
  過了好半天,晉國人爭吵一通,决定讓周天子派來的大夫“董褐”(因為是天子腳下的,面子大),仗着膽,躬着腰,跑到吳軍那裏說說好話。董褐來到吳軍陣前,說:“好好的會盟,怎麽來這麽一出啊?”
  吳王夫差立在戰車上,面色冷峻:“周天子卑弱,諸侯拒絶納貢,以至天子無力祭祀上帝鬼神。周天子依靠晉國,可是晉人不仁,伐滅同姓諸侯,辜負天子。天子之使臣來吳國求助,冠蓋不絶於道路。所以我們帶劍挺鈹,奉天子之命,與楚昭王相逐於中原,楚人敗績。齊人攻打兄弟之國(指魯國),我們不忍其惡,艾陵一戰,齊人喪師。而今我們吳人懸師中原,襄助天子,欲霸諸侯以全周室,是以列萬人軍陣,以示我心。”
  大夫董褐一聽,明白了,回去就對晉國人講:“我看吳王夫差是真急眼了。他臉色青黑,眼泡發紫。一般來講,吃肉的貴族,哪有臉色黑暗的?估計是他的老窩出事了吧,多半太子死了,所以纔這麽絶望地布下大陣,臉色都黑了。我們不如讓他一馬,他立刻就會班師回去的。”
  晉定公點頭,讓夫差先行執牛耳,塗牛血於嘴角,晉定公跟隨其後。夫差有了盟主的面子,又被周天子賜弓弩、胙肉(牛肉幹兒),算是成為霸主,然後率師回國。但回國又不能倉皇急奔,倉皇急奔會被齊國的復仇軍偷襲。吳王夫差於是嚮附近的宋國發難,燒了宋都北門,嚮諸侯顯威以震懾諸侯,然後這纔全身而退。
  在外邊浪跡一年的吳國軍回到老傢,已經是當年的鼕天,老傢被越軍燒搶,地皮像颳過一樣,傢傢都有死人。真是“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了。
  (九)
  “越王勾踐背信棄義,反復無常,狼子野心,前恭後倨,居然擁衆叛亂1——吳王夫差驚訝的不是爬蟲一樣的謙卑的奴虜——越人,敢於叛亂,而是:越人的戰鬥力和破壞力居然如此氣勢磅礴,還砍了自己的太子。這是怎麽回事?
  其實,一個國傢要想獲得持久的勝利,是要具備對手所沒有的competitiveadvantage(核心競爭力)。在我們看來,吳越兩國經濟水平、文化模式、人種政體沒有太大差異。吳國衹是開化早了五十年,吳國能做到的,越國也可以做到,衹是一個時間問題。越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二十年時間過去了,足以迎頭趕上吳國。
  而且越國身後還有楚國提供軍事技術,嚮其出售先進的“核武器”——弩機。強弩力達十二石,射逾六百步,所射無脫。楚人甚至發明了雙孔連發弩,一次可射出兩支箭,殺傷力加倍。楚人以前被吳王闔廬攻破,當然深恨吳人,慫恿越人攻吳。楚大夫申包胥(還記得吧,哭秦庭的那個)甚至親自跑到越國給越王勾踐打氣,說我們楚國支持你們,努力吧,膽子再大一點。
  於是越國人不再顧慮了,膽子和步子都大了,如火如荼的復仇行動在越國上下蓬蓬勃勃地展開。(越人敢於這麽幹,也是因為吳國連年北上爭霸,國力遭到極大消耗和削弱,越人才敢於這麽鬧事。)
  到了黃池之會後第三年,公元前478年,吳國遭受空前幹旱,倉廩空虛,市無糧米,民怨沸騰。勾踐决定乘機攻吳,親率境內全部士兵出徵,計有習流(水軍)二千人,俊士四萬人,君子軍六千人,諸禦一千人(諸禦是近衛親軍)。他半路上每走兩三天,就殺幾個“罪人”(即那些搬道具搬得不快的奴隸)以警示全軍。越軍上下肅然。
  越王勾踐還看見了一隻青蛙擋住車路,鼓着嘴,揚着脖,一副憤怒青年的樣子,臉上還戴着兩個安全氣囊。勾踐敬佩這個小動物的勇敢,就從車上站起來,扶着車軾給它敬禮:“勇敢啊!真是勇士埃”三軍將士一看越王敬重一隻蛤蟆,無比憤愧,有人甚至自剄以死,獻出自己的頭顱給越王,以示其勇武。三軍爭着以勇為榮,人人願死——這大約就是所謂“十年教訓”吧,作政治思想工作。至於“十年生聚”,就是生孩子、聚糧食。
  接着,越王勾踐說:“有父母在堂而沒有弟兄的,都來找我一趟,特別是父母年邁的。”
  好些人都過來了。
  “你們為我轉戰江湖,如果你們死了,老父老母我給你們養着1(唉!我還以為是要放他們回去呢!敢情還是去死埃Sigh!)
  五萬越軍北上四百裏,攻入江蘇吳國境內。吳王夫差倉促帶領不足五萬人,迎戰於笠澤地區。兩軍夾峙在如今蘇州南部的“吳淞江”上,吳軍在北岸,越軍在南岸。越軍采取了渡江作戰中最為有效的辦法:
  越大夫范蠡把越軍兵力分成三股,左右兩小股夜半渡江,從上遊和下遊發動佯攻,使勁吵吵。對岸的夫差立即分兵,馳往兩頭堵擊——一頭往上遊,一頭往下遊(導致自己大營空虛)。越王趁吳軍主要兵力發生移動,立飭中軍主力,以六千“君子軍”(嫡係主力,身披兕甲)為先鋒,口中銜枚(以求寂靜),偃旗息鼓,在暗夜的掩護下,迅速涉江,秘密接近吳軍大營,對吳大營突然進行猛烈攻擊。空虛的吳營倉促應戰,被打得崩潰四散。
  聽說大本營被襲,吳兵主力趕緊從上遊和下遊往回跑,想回來援救,卻被上遊和下遊那些先已經渡過河來佯攻的越軍追擊,將其擊破。(一般來講,屁股最沒秩序,從後面追着打,雖然所用兵力不多,卻能有大效。)
  “笠澤之戰”,越軍打了個漂亮的渡江樣板仗,被後代兵傢所多次模仿。此役應該是范蠡指揮。吳軍的失利,固然是因為敵人戰術靈活,吳軍自己連年興師動衆,輕銳盡死於齊、晉之間,留下的都是殘弱者與老也不死的兵油子,這也是他緻敗的原因。
  其實按理說,軍力已鈍的夫差應該選擇堅守城池,避免剛纔這樣的大會戰,派小股部隊在城外遊擊越軍,待其糧睏自行退去後再發動反攻。但夫差卻發動了“笠澤之戰”,進行江河防禦,與越人决戰,結果大喪其師。要知道,江河防禦難度很大,歷來是兵傢忌諱。古往今來,包括“蔣委員長”的長江防禦,都鮮有成功者。
  看到吳國打敗了,楚國跑來趁火打劫。當年,楚軍出動,吞滅了吳國的附庸——陳國,把陳國變成自己的一個縣。吳軍不能救。
  陳國,作為大舜的遺民的封國,從此消失了,衹留下一個“陳”字,變成了百傢姓裏的一個字眼。
  又過了兩年,公元前475年,吳國這一年又是災年,越軍趁機再度動員,大舉伐吳。吳王夫差這時候也已四十出頭了,在位二十幾年。他離開蘇州,在“沒溪”整頓隊伍,據溪而守。范蠡率領越人舟師,繞道太湖橫山包圍吳軍側背,展開攻擊。吳國上軍猛將胥門巢在戰鬥中陣亡,中下兩軍更加動蕩,吳王夫差和王孫雒等見勢不利,無力輓回頽勢,衹得收兵,嚮國都蘇州撤退。
  越軍渡過“沒溪”,鬥志昂揚,坐着船乘勝猛追吳軍,一直劃到蘇州城墻的水門外,吳下軍奉命停下來,再度與越人接戰。經過反復搏鬥,下軍將領“王子姑曹”戰死(是夫差的另一個兒子)。有這個兒子捨命保衛老爹,纔使夫差得以把中軍全部撤進城內。(慘啊,夫差也有今天!)
  上軍將胥門巢、下軍將王子姑曹都死了,如今就剩夫差這個光桿中軍司令了,而此時越軍又開始攻城了。
  (註:蘇州城是當年伍子胥在吳王闔廬時代修築的,叫做“吳王闔廬大城”,周圍四十七裏,水陸城門十六個,在列國中是很大的了,異常堅固巍峨,內外兩重城墻——內層城墻圍起的面積很小,是王宮所在的內城,叫uptown。大城與內城之間的城區主體是老百姓居住的downtown。在蘇州城外,伍子胥還挖了50-150米寬的護城河,出於軍事防禦需要,城內也有一道護城河,連通南北嚮和東西嚮的許多小河,形成縱橫交錯的水網化城市。蘇州城墻的城門上,建有巍峨的城樓。其中“閶門”氣通閶闔;“胥門”姑胥擁翠;“婁門”江海揚華;“盤門”竜蟠水陸。盤門是我國唯一保存至今的水陸古城門,二千五百多年來,滄海桑田,鬥轉星移,依然屹立。
  總設計師伍子胥還研究了很多風水迷信,為了西破強楚,西設“破楚門”;越在東南,故南立“蛇門”,以製越國,蛇門上有蛇形木雕,低頭俯首,表示崇拜毒蛇的越國嚮吳王稱臣。而吳國的圖騰是竜,所以南門內城上修竜角,接受外城的毒蛇叩首*—唉,都是精神勝利法埃誰會想到,毒蛇會最終把竜給咬死了呢。)
  吾生也晚,未能躬逢春秋盛事,對於越人圍蘇州,衹能藉遙想來揣度。
  越人該怎麽攻打蘇州城呢?
  最原始的攻城手段應該是火攻了,把箭桿紮上廢麻,澆上動物油,點着火後射嚮敵城,這是古代的火箭,或者點燃柴堆,藉風勢燒敵城門。但是城門本身包着青銅,可以防火,城上守軍又拼命往下潑涼水,阻擋敵人靠近城門。
  無法越過城墻,就要用強力去破壞它。最古老的方法是使用攻城錘。公元前八世紀,亞述人造出了破城門的羊頭撞捶。最大的羊頭撞錘,錘頂有金屬保護層,錘梁有鐵甲,長達53米,裝在輪子上,由一千名士兵運輸。盛矣哉。這種東西在十六世紀意大利人手裏發展成為“狗的頭,雞的身,蛇的尾,老鷹爪,竜耳朵,大鵬翼”的攻城巨獸,腦袋比城墻還高。這個奇特外貌的傢夥如果忽地把它的恐竜腦袋伸到城墻上方,你會嚇一大跳的。
  中國的攻城錘則一般比較小,安裝在車輛上,叫做衝車。范蠡派出弓箭手,弓箭手在盾牌手的掩護下,推進到城墻底下,站定了,往城上放箭。這麽做當然射不死多少人,但可以壓製城頂的吳人,趁機越軍推着衝車,貓腰疾跑到城門下面,用衝車的衝錘猛撞城門。守軍則用滾木擂石回敬他們,紛紛往下砸去,打得越人滿頭是包。
  范蠡揮舞着小旗,逼着更多的弓箭手往前去補充,同時讓一些豁出命去不要的越軍,在弓箭的掩護下,冒死架雲梯上城。但守城的也不傻,城頂設有撞車,撞車上也懸挂着撞錘,一推,好像敲新年鐘聲似的,把搭上來的雲梯撞下去。一串串附着活人的羊肉串,被從城頭撞倒下去,摔成肉餅。
  范蠡急了,說:拋石機伺候!
  三軍閃開,上百人拖拽出一部看上去類似大老鼠夾的怪物,擺在城下。這東西發射的拋石可以擊毀敵人的防禦設施。據《范蠡兵法》記載:“飛石重十二斤,為機發行三百步。”
  拋石機是利用杠桿原理造成的,拋桿一端係繩索,另一端挂石頭,人力拉動繩索,石頭作角加速運動,加速到一定程度時,石頭飛嚮敵陣。“發行三百步”,如果兩步折合一米,射程就是150米。在冷兵器時代,這可以算是威力很大的中程導彈了。
  曹操與袁紹的官渡之戰,也曾使用拋石車,石彈在空中飛行呼呼作響,所以又稱“霹靂車”。後來,蒙古軍攻打襄陽,架拋石機數百具,晝夜發射,落下的石彈,幾乎將襄陽城填平。其中最大的拋石機,能發射百餘斤重的石彈,需要數百人同時拽放。拋石機成為蒙古軍東徵西戰的主要攻城武器。
  范蠡動用拋石機,夫差一下子慘了,姑蘇城裏下起了隕石雨,老百姓都躲在防空洞裏,上厠所也不敢出去。一出去,世界全變了,房子像被狗啃過似的,頂上透着亮,而血乎乎的大石頭下面傳出瘸腿野狗悲哀的叫聲。
  每次空襲來臨,夫差就給砸得直不起腰來。但是一旦空襲結束,夫差立刻組織戰士登上城頭修復工事,誓死堅守。就這樣,夫差整整抵抗了三年,快趕上“特洛伊”戰爭了。(其實,夫差也可以往城外拋石頭,但是城外開闊,越軍容易躲避,城中狹小,夫差沒處跑。)
  這場悲哀的守城戰,一直硬扛到了第三年的末尾,吳軍彈盡糧絶,路有死屍,巷多哭聲,傢睏人絶,疲敝不堪,無力戰鬥。西施女士在《浣紗》一戲中對當時場景做了慘痛的回憶:
  忽聽城外人聲慘,
  (快板)
  剎那間好一似地覆天翻。
  那吳王領三軍伐齊未返,
  因此上越國兵就反無遮攔。
  耳聽得四野中三軍吶喊,
  連天的烽火膽戰心寒。
  敗殘兵怎敵得雄獅百萬?
  吳國土改作了越國的江山。
  內侍臣掌紅燈城樓觀看,
  叫越兵切莫把百姓傷殘。
  從今後卸甲胄幹戈手輓,
  纔是我紅粉女得報仇還。
  遠望着長空中參橫鬥轉,
  我衹得到後殿且去安眠。
  為國六百多年的吳國如今氣數已荊夫差突然卻聽說城外有人來看他。原來,晉國那邊趙武(趙氏孤兒)的重孫子“趙無恤”很關心夫差的處境,趙無恤說:“從前我爹跟吳國人黃池會盟,發誓‘好惡同之’,生死互救。現在吳王睏厄,我不能坐視不救。可是我的‘趙傢軍’又不足以與越軍周旋。”於是趙無恤派出一介傢臣,千裏迢迢去看望被圍困中的吳王,算是盡盡心意。
  傢臣來到越軍,徵得了越王勾踐同意,進城去看夫差。夫差這時候可慘了,攬鏡自傷,四十幾歲的人,明顯地老了,夕陽返照在他寬闊的額頭上,像古代的雕塑。夫差穿着三年沒換的舊袍子,接待了趙無恤的傢臣,宮裏擺放的奢侈品也都是三年前舊的了。雖然頭頂的空襲還在繼續,但是夫差談笑自若,說:“寡人能力有限,不能與越國共處,使得貴傢主憂慮,有辱您前來問候了。請替我嚮貴傢主表示感謝吧。另外,順便問一句,史黯這個人怎麽樣?”
  史黯是晉國占星術專傢,他在四十年前,從星象上預言了吳國必亡於越。趙傢傢臣說:“史黯是個老實人,群衆關係好,也不亂說別人壞話。”
  夫差點點頭,看來史黯的預言也不是亂放空炮了,看來吳國真是沒有機會了。夫差不再心存最後的希望。到了第三年鼕天,越軍日強,吳軍日削,長年纍月的攻擊,使得孤城蘇州內的軍民士卒,基本打光了,沒有補充了。最後戰士離散,城門失守,越軍遂乘隙長驅直入。
  夫差連夜突圍,西上姑蘇山。越王緊隨趕到,圍山三層,跟當初吳王在會稽山圍勾踐一樣了。夫差沒辦法了,也嚮越國請和,派王孫雒下山脫光了膀子跟勾踐說。勾踐在這個關鍵時刻也猶豫了,想同意講和。范蠡趕緊力諫:“我們大清早上朝處理國事,天天加班到深夜,都是為了什麽?跟我們爭奪三江五湖之利的,不是吳國又是誰?我們謀劃了二十年,一朝放棄,怎麽可以呢!天與不取,反受其咎,當年吳王就是犯了這樣的錯誤埃”勾踐說:“我是沒法對他的使者講啊,不忍心吶。”“那就交給臣下我辦吧1於是勾踐拒絶請和,命范蠡繼續攻擊。范蠡提着戰鼓,發號施令,指揮三千越軍整頓進發,欲攻擊姑蘇山,並且對吳國使者王孫雒說:“王大夫,你趕快回去吧,我們已經開始打仗了。”
  王孫雒一看沒戲了,哭泣着往山上返回。但勾踐看着王孫雒哭泣而去,心甚憐之,派人追上去說:“我把吳王封到浙江定海的舟山群島,管理一百傢民戶吧。”舟山群島就是黃藥師的桃花島。
  王孫雒把勾踐的口信(當“桃花島島主”的事)傳給吳王夫差,夫差聞訊苦笑一下,說:“吾老矣,不能侍奉君王了。”他謝絶了越國人民的好意,隨後以三層絲帕掩面(以示羞見先王和伍子胥於地下),伏劍自殺了。一世梟雄,撲倒在他戰鬥了二十餘個春秋的熱土上。一場處心積慮的王霸之戰,勝人一籌或者功虧一簣,英武睿智或者終身大錯,都伴隨着公元前473年的最後一縷鼕日的寒風,放棄在歷史的潮流中去吧。
  持續二十餘年的吳越爭戰,以吳國的滅亡畫上句點。從周平王公元前770年東遷起,到公元前473年吳王夫差自刎,整個三百餘年的春秋時代也就此結束。夫差的敗亡,在於“屢戰屢勝”:它沒有註意經濟積纍,在戰爭中耗光了傢底,有點像擴張太快一味燒錢但沒有盈利模式的網絡公司。
  當然,夫差也有缺點,被時人認作“吝嗇而又心軟”。人如果吝嗇,就不願意賞賜賢能之人,心軟就不能懲罰姦人。這是夫差失敗的個性原因。同時也再次證明了他不是狠人或者暴君。他的問題恰恰在於不夠狠暴,而是過於心軟。總之他跟項羽有點像了。項羽“玩印不授”(吝嗇)、“婦人之仁”(心軟)。而且項羽也是在蘇州起傢。夫差、項羽,兩個都是失敗的英雄。雖然不成功,雖然國破身死為天下笑,但作為一個人,夫差更有正常的情感,和項羽一樣是性情中人。衹是這樣的人,往往是吃不開的。
  勾踐則心機隱忍,任性無常。看他臥薪嚐膽咬牙切齒的樣,暗通太宰伯嚭的陰謀,以及後來兔死狗烹的狹隘,着實讓人不敢恭維。但他在最後安置夫差的問題上,也還算差強人意,給夫差一個百戶長當當,對得起夫差當年對他網開一面了。當然,另一種說法是,越王勾踐反復催促夫差自我了斷,夫差看看沒有機會了,遂自殺倒地。但哪種說法為對,因為年代久遠,以及秦始皇老大爺的燔書,都無從查考了。
  吳越爭霸的這一段歷史,將中國古代南方赤子們的剛樸直烈,格外地張揚。隨着時光濤聲鼓來鼓去,一切歸於平靜,歷史剩給我們的是闔廬、夫差、勾踐、伍子胥、專諸等等幾截微小的故事,但也是千年永遠說不盡的故事。這正如魯迅的名言:“人類血戰前行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當初用了大量木頭,結果卻衹剩一小塊”。當然,小矮子潘長江也講過:“濃縮的都是精華”。
  如今,我在武漢的“湖北省博物館”,看到了兩千五百年前勾踐佩戴過的寶劍——“越王勾踐自作用劍”。劍身有蛇鱗一樣精美的菱形暗格,這種暗紋製作技術至今無法破譯,懷疑是化學外鍍技術,而化學外鍍技術是近代西方纔出現的,難道我們當時的古人就掌握了?寶劍的尾部是圓錐體底座,座內內空,有極其規整的同心圓刻紋,是現代的車床技術都無法實現的。春秋時代的先人真是不可思議。
  在博物館的勾踐劍對面四步遠,陳列的是“吳王夫差自作用矛”,與勾踐先生的“自作用劍”擠眉弄眼,面面相覷。夫差的矛頭上,也有精美的菱形暗格,閃爍着公元前六、五世紀之交,那徹地連天的陽光,和猩紅欲滴的血影。如今漩動於空氣中的,這兩柄來自遠古的世界級兵器珍品,依稀照耀着當年的吳越勇士,在他們主人死後,平靜地同室安息了。它們仿佛兩把飛梭,編織着時光,飄搖而下,撞擊着2500年後的站在展覽廳裏的一介書生的我的目光。
  吳王夫差矛
  瀟水曰:自刎,或叫“自剄”,表現得甚為壯烈,是吳越人專利的自殺方法。勇敢的人選擇自刎,怯懦的選擇自縊。春秋第九衹大蜥蜴吳王夫差的自殺方式,是自刎,開啓了一個時代的先河。以前是自縊的多。自從吳越相繼稱強,自剄之風漸漸流佈於諸侯。到了戰國時期,無論何國人自殺,都喜歡抹脖子了。而同時期的古希臘人,則喜歡喝毒藥。
  (十)
  臥薪嚐膽的勾踐,經過二十二年的辛酸歲月,徹底洗雪了當年會稽之敗的恥辱,成為一時間的“獨孤求敗”。他乘勝北進,重走夫差的英雄路,北上山東半島,與魯哀公結盟,與齊、越諸侯在山東勝縣聚會,會上接受周元王賜給他的胙肉(牛肉幹),繼夫差之後,被命為諸侯伯長。越王勾踐從此號稱霸王,越軍橫行江淮間,雄視天下,勢力達到鼎盛。但他也不能長期保持對中原的占領,衹得將土地分賜楚、魯、宋,隨後撤退回東南。
  綜觀大國爭霸,必須有雄厚的經濟實力為後盾,單靠軍國主義是不行的。不論吳王夫差還是越王勾踐,他們的霸業都仿佛曇花一現,這主要是因為吳越的經濟基礎落後,文化底子薄,支撐不了長久的用兵。夫差北上艾陵、黃池,與齊晉爭霸,兩下子折騰,就弄得精銳盡死,連年饑荒,大米漲價,最後被越人打得沒有還手之力,可見它經不起長期徵戰,甚至不夠保傢衛國。
  越軍在江淮地區混了一陣,返回浙江老窩。途中行至太湖,范蠡望着美麗的大自然,柔和溫婉的湖水,就給好朋友文種寫信道:“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滅,謀臣亡。越王勾踐之為人,脖子細長,嘴巴像鳥,看人像鷹,走路像狼,可以履危,不可與安,可與同患,難與處安。所謂大名之下,難以久居,您跟我都趁早離開他吧。”
  據說每個人的心中,都有想與別人不平等的願望。范蠡智商很高,一直是君王之師,勾踐對他言聽計從。而今以後,他則要摧眉折腰,改成早九晚五、十天一休息的上班族,天天看“主子”勾踐的臉色過日子。他不肯。說白了,范蠡自視甚高,兼以恐懼“兔死狗烹”的自然規律——當初是專傢、師友和救命稻草,現在則要變成下級、潛在的造反傢和功高震主者,終於他嚮勾踐遞交了辭職報告:“大王,為人臣者,當君王遭受恥辱時,就應死去。當年,您被睏於會稽山,我理應領罪而死,如今大事已濟,我請求自行流放吧。”
  勾踐樂得除去一個潛在威脅,假意輓留,軟硬兼施,說:“你留下來,我跟你分國而治;你要走,我殺掉你全家,呵呵!——開玩笑的說。不過你不許走。”
  范蠡不理睬,駕一葉扁舟,出三江口,進入蒼茫迷蒙的浩浩太湖,一去到天盡頭,再無蹤影,成為一個地道的無政府主義者。
  勾踐看看范蠡不回來了,也覺得很無聊,就劃出會稽山周圍一百裏作為范蠡的封邑,養活范蠡的老婆和孩子,還精雕細刻了范蠡銅像,放在座位一側,開會議事的時候,給它空出一個席位。
  勾踐那得來不易的勝利,在於他能夠把自己放在低卑的位置上去敬信群臣,集合衆謀。當然,這一特點隨着越王的成功而潛自逆轉。不久,魯哀公被“三桓”欺負,跑到越國來訴苦,請求越王干涉。越王勾踐想出徵北上,卻有顧慮。想了半天,纔發現自己的顧慮是:我一旦外出,大夫文種圖謀不軌,在國內造反,豈不完蛋。於是勾踐衹好拒絶魯請。魯哀公悻悻地退下,流亡於越國一年多,哀傷地死在越國了。
  勾踐有點惱慍,都怪文種搗亂,害的我沒有北上履行霸主的職責。雖然文種沒有搗亂,但他具備搗亂的條件。於是勾踐招來文種,讓文種談自己對自己的認識(這招狠,進行自我批評)。
  文種說:“我是個忠臣,而且勇敢、誠信。”
  “有沒有缺點呢?”
  “缺點嗎?主要是在現在的勝利形勢下,我放棄了世界觀的改造,沒有竪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至於多次頂撞您,拂逆過你的心思,真是死罪死罪。如果我竪立了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當初范蠡勸我,敵國滅,謀臣亡,我就應該主動隱退……今天勞動大王親自來提醒,我都知道了,不用說了。”話說得情真意切,挂滿淚花,但是勾踐沒有動搖自己的意見。倆人無言而散。
  文種回到傢裏,吃飯之前也不禱告。他老婆就衝他發火了,駡他不敬神、貪心不足、糊裏八塗。文種說:“老婆,不要吵啦,你不知道,我都快死的人了。求你別吵吵了。”
  次日,越王果然派人送來寶劍,說:“當初您教會寡人九種攻吳戰略,我衹用了三種,還剩六種。你去地下教我的先祖吧,讓他們在地下跟吳王搏鬥。”
  文種抱起寶劍,凄涼苦笑:“想不到,堂堂的楚國前大夫,現在遭到了區區越國國王的暗算。唉,以後會有人想起我的,類比於我的,特別是朝代更替的時候。”說完,伏劍而亡。
  春秋第十大蜥蜴——“臥薪嚐膽蜥蜴”勾踐,沒了范蠡和文種的輔佐,自己折騰得也挺好。他一度泛海攻齊,占據齊地琅琊(山東諸城縣東南),還建立起七裏臺觀,以望東海。據說,越國在最鼎盛的時候,土地之博,至有數千裏;人徒之衆,至有數百萬人(當時全中國兩三千萬人)。秦國函𠔌關以東的廣袤大地,都歸他號令,對於不聽號令的遙遠的秦人,他也曾舉師撻伐。
  勾踐死後五十年,越國開始走下坡路,不斷發生內亂,爭權鬥爭愈演愈烈,連着三個國君未得好死,國都也從山東琅琊遷回吳國,控製面開始縮減。又傳五十年,到第七代越王“無疆”,無疆四處興兵,北伐齊,西伐楚,給自己竪敵,給自己掘墓,加速了滅亡。終於在公元前334年,楚威王擊破無疆,斬之。吳越江山,盡被楚齲楚國成為縱橫五千裏的南中國雄國(可以說中國的統一,有一半是楚人完成的)。
  越人後來的路子,是嚮南遷徙,浸入浙南、廣東、福建,和當地的“百越”一起,最終被秦始皇收編,又被劉邦整編,稱為東粵、閩粵及南粵。
  范蠡同志二三事:
  越國的大功臣范蠡我們要再給他些鏡頭。范蠡本不是越國人,他來自楚國,打小長在安徽宣城的一個窮睏家庭,沒有父母,跟大哥和大嫂一起過着貧苦的生活。范蠡小的時候還很弱智,一會兒癲狂,一會兒清醒,當時的人都認為他神經不正常,沒人理他。他還經常像氣功大師那樣入定,入起定來,好像盲人一樣,什麽都看不見,什麽也聽不見。據他宣稱,他曾經拜“辛文子”為師,研習治國治軍的方策,獲得了聖賢的聰明(但這是否屬於他“入定”時的幻覺,就難說了)。總之他是一個典型的布衣,在當時,布衣從政,是沒戲的,政壇都被大傢族霸占。
  范蠡因此也很苦悶,索性又使出小時候的招術,披發佯狂,不與於世,行為怪異,類似現在流長發的小青年。范蠡倜儻負俗,被視為狂人。而當地的楚國地方官就是文種,被范蠡怪異的行為所吸引,派人去探訪,得到回報說:“此人患有瘋癲病,是個狂人。”
  文種不以為然,說:“吾聞士有賢俊之姿,必有佯狂之譏。”硬說范蠡是大智若愚。於是親自前去拜訪。范蠡蹲在狗洞裏,看見文種的車馬過來,就“汪汪”地衝着文種狂吠。下屬趕緊掀起衣服擋住文種,加以保護。文種說:“我聽說,狗見了人就會叫,他叫,是認可我是人。不要怕他。”於是下車給范蠡施禮。
  范蠡並不以為禮,“汪汪”叫着跑開了(可能是得了“狂犬脖)。
  次日,范蠡清醒過來,對兄嫂說:“今天有貴客要來了,您把衣帽藉我用用吧。”(是夠窮的。)
  過了一會,文種果然又來了。范蠡這回也不抽風了,進退有節,揖讓有禮,一副彬彬君子的儀容(看來他的病是間歇性的)。
  文種與范蠡一見如故,“終日而語,疾陳霸王之道,志合意同”,結為終身好友。文種聘范蠡為僚屬,朝夕在一起。倆人沒事兒的時候算了一卦,發現霸王的徵兆出現在東南方,於是拋棄了官職,相邀來到吳國。但伍子胥在朝中勢大,他倆難有作為,而且伍子胥總想打楚國,他倆犯不着替伍子胥賣命,徵伐自己的故國,於是又離開了吳國,來到越國。
  越國也並不好混,當時的越國大權臣名叫“石買”,能言善辯,嚮越王允常(勾踐的爹)進言說:“賣弄風姿的女子不講貞節,自我誇耀的士人不守信用。這種周遊列國的賓客,自己找上門來,大概都不是賢人。如果他是和氏璧,誰都會搶着買的,可是這兩個爛貨,周遊諸侯卻得不到任用,可見沒有真纔實學,希望君王明察。”
  允常於是不用他倆。但文種畢竟以前在文明先進的楚國當過官,在越國人眼裏是老美,所以文種還是得到了一個差使。而范蠡因為有抽風病的前科,越王就不願意用他,他衹好在楚、越一帶閑遊。
  文種於是對越王說:“《易經》上說,‘具有超出世俗之才的人,必定有不能適應世俗的毛帛”。於是范蠡也被錄用了,但是官還不大。後來到了越王勾踐時期,倆人費了好大勁,想扳倒權臣石買。正好趕上太湖大戰潰敗,石買被嘩變的軍士殺死。范蠡和文種的地位隨之隆起。
  經過二十年風雨滄桑,政壇磨難,他倆幫助越王勾踐成為霸主。勾踐沒法報答他倆的大功,衹好把文種賜死,范蠡則跑到太湖上獨來獨往,看着似錦江山,和身邊的西施小姐互相唱答。
  有些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人污衊說,當初西施被“獻”往吳國的途中,跟護送她的上級領導——范蠡同志,發生了兩性關係,並且生下了一個小孩兒。又有一種傳說,吳王自刎而死的時候,吳人把一腔怒火都潑在西施身上,用錦緞將她層層裹住,沉入揚子江心。據說揚子江有美人魚,又稱西施魚,一日數易其色,肉細味美,婦人食之,可增媚態,是西施沉江後幻化而成的。當然,更多的人則相信,西施在吳王夫差敗死後,被范蠡從亂軍中找到。於是西施守着心上人范蠡一起跑到太湖,逍遙江湖,唱隨邀遊,成為一對神仙伴侶。
  范蠡在船上唱道:整頓山河心事了,(西皮倒板)
  西施接唱:五湖煙水任逍遙。
  范蠡:浮雲富貴誰能保?
  西施:功成身隱是英豪。
  范蠡:遠望群山顔色好,
  西施:桃花千樹逞新嬌。
  范蠡:雲水光中來放棹,
  西施:一行白鷺上春潮。
  范蠡離開勾踐以後,修訂了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很快離開偏僻的太湖,北上去齊國的海邊耕耘農田。可能是海邊魚賤米貴,范蠡很快就賣糧食發了財,被齊國領導人表彰,想讓他當官。但范蠡認為這並非好事,因為齊國田氏專權,國君連死好幾個,並不安穩。於是他散掉傢財,移居中原與山東交界的定陶(據說是全中國的交通、貿易樞紐站,是當時中國的地理中心)。范蠡利用地理優勢,在定陶這裏當倒爺,自稱陶朱公,低進高出,倒騰天下貨物,賺取什一之利。不久他又傢資巨萬,成為名聞遐邇的大富翁。陶朱和山西南部????池販????的猗頓,並稱當時的大款。
  范蠡是怎麽折騰怎麽都發,從楚到越,從越到齊,從齊到陶,換了三個地方,越換越發。他還善於治國治軍,建築占卜,務農經商,幹什麽什麽成,並且寫了兵書《范蠡兵法》。這一切都得歸功於他對自身careerpath的良好設計。每當一個職業達到頂峰,不等進入頽勢,他就另換一種職業,更上層樓,不斷找到屬於自己的新的奶酪。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青銅時代的蕨類戰爭 引子:人之初第一章 三皇神跡(46億——約5000年前)
第二章 黃帝蚩尤(約5000年前)第三章 堯風舜雨(5000-4000年前)
第四章 虛無之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第五章 商祖烈烈(公元前1600—前1046年,青銅時代)
第六章 大周天子(公元前1046—前771年)附錄
青銅時代的恐竜戰爭 引子 (關於上一本書)第一章 笑傲諸侯(770 B.C. --700 B.C.)
第二章 傾國二姬(700 B.C.—685 B.C.)第三章 大哉強齊(685 B.C.—645 B.C.)
第四章 江漢新貴(B.C.770—B.C.645的楚國)第五章 獻公之恨(B.C.768—B.C.650的晉國)
第六章 秦晉之好(B.C.650—B.C.645)第七章 晉文踐土(B.C.645—B.C.628)
第八章 獨霸西戎(628 B.C.—620B.C.)第九章 趙氏孤兒(B.C.620—B.C.607)
第十章 問鼎中原(B.C.607—B.C.590)附錄
青銅時代的蜥蜴戰爭 第一章 強哉驕,大晉風流(600B.C.-580B.C.)第二章 鄢陵舞蜥(580B.C.-575B.C.)
第三章 悼公再霸(575B.C.-555B.C.)第四章 禍起蕭墻(555B.C.-545B.C.)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