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论语》感悟 》
第29节:学习之道(3)
于丹 Yu Dan
孔子的思想体系从何而来?很简单,他是从人身上学到的。可是,他是简单的学吗?他是综合感悟,最后形成自己的体系。可见,这个世界上,其实是法无定法,师也未必有常师。
你需要向不同的人去学习东西。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几个人走在一起,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怎么跟他学呢?无非见到好的东西就跟他学,见到不好的东西就在心中警戒自己一下,以免犯同样的错误。
向书本学,不如向人世学。如果有这样一种学的悟性,处处皆可学。子贡问孔子:孔圉这个人为什么得到"文"的谥号?孔子回答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孔子说,这个人聪敏勤勉而又好学,不以向比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的谥号叫"文"。
一个人内心有智慧,敏感多思,而且愿意好好去学,甚至乐意向比自己差的人去请教问题。这是一种难得的态度。
这种态度后来被孔子的学生曾子进一步表达过。曾子说:"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论语·泰伯》)
什么意思呢?曾子说,一个人他自己是有能力的,还向没什么能力的人请教;一个人他自己是很有学问的,还向学问少的人去虚心求教;一个人生命中是有格局的,但是他看起来好像什么都没有;一个人自己本来已经是很充实的了,但是他看起来却是虚怀若谷;一个人保持一种谦逊的、空灵的、虚静的、安闲的状态,就算有人冒犯他,他也不计较-从前我的一位朋友便是这样的一个人。
我们想一想,一个人越是剑拔弩张,凌厉过人,是不是越容易受到冒犯?只有一个宁静的人,才可以做到"犯而不校(较)"。这样好学而又虚心、充实而又宁静的状态,是曾子羡慕的境界。历代《论语》注者都说曾子所说的这个朋友是指颜回。颜回就是一直能够这样做的人。
在这两段话里,都牵扯到一个概念,就是"不耻下问"。其实,什么是"下"呢?我们不去说知识、地位、阶层,简单的"高"与"下"就是年龄,比如说大人就一定有资格、有权力训诫小孩子吗?孩子的视点难道不能够给我们提供另一个坐标吗?在今天,我们可以换一个逻辑起点,未必要叫"高下",不过是换一个思维的角度,换一种思考的方式。
1975年,七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举行过一次盛大的聚会,有很多媒体来采访。其中一个问到这些获奖者的问题是:你们这些杰出的人物,到底是在哪一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的?结果大家认为最有价值的答案是什么呢?是幼儿园。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孝敬之道(1) | 第2节:孝敬之道(2) | 第3节:孝敬之道(3) | 第4节:孝敬之道(4) | 第5节:孝敬之道(5) | 第6节:孝敬之道(6) | 第7节:孝敬之道(7) | 第8节:孝敬之道(8) | 第9节:孝敬之道(9) | 第10节:孝敬之道(10) | 第11节:孝敬之道(11) | 第12节:孝敬之道(12) | 第13节:孝敬之道(13) | 第14节:孝敬之道(14) | 第15节:智慧之道(1) | 第16节:智慧之道(2) | 第17节:智慧之道(3) | 第18节:智慧之道(4) | 第19节:智慧之道(5) | 第20节:智慧之道(6) | 第21节:智慧之道(7) | 第22节:智慧之道(8) | 第23节:智慧之道(9) | 第24节:智慧之道(10)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