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断代 》 太平天國史 》
捲四十一 志第二十 典籍
羅璽綱 Luo Xigang
一總說
太平天國重視教育宣傳,在起義後不久,就開始出版教育宣傳的書籍。它把書籍分送給人民〔一〕,並且采用一切辦法來傳播這些書籍,曾有人在天京看見:用小船裝滿書籍,從江上漂送到清軍的小艇隊中間去〔二〕。這樣地廣大宣傳,就必須有大量的印刷。當時除了在天設立鎸刻衙、鎸刻營、刷書衙之外,並且,每剋復一個地方,就在該地建立印刷的機構〔一〕。軍隊裏面也設有管理印書事務的人員〔二〕,使在進軍途中得以到處印刷,以供宣傳之用,一九五五年還在山西臨汾縣北劉村一個農民傢中發現北伐軍經過臨汾時印刷的幼學詩刻板〔三〕。因此,各種印刷品自然也就「汗牛充棟,人人習見」〔四〕了。
太平天國出版物的種類很多,從上帝教義、規章制度、詔旨、論檄、革命歷史、會議紀錄、歷書、年圖、奏議、論文、個人專集以至刻印經過刪改的或選錄的古書等等。
在建都天京後,對那幾部在初刻本中帶有濃厚的儒傢思想的天條書、太平詔書等都大加刪改。並設立刪書衙,從事刪改四書、五經。後來就是對於自稱崇奉的基督教的舊約、新約也予以同樣處理。
太平天國出版的許多著述都很通俗易懂。貫徹反對脫離群衆的封建貴族式的「古典之言」,提倡「切實明透,使人一目瞭然」的文體的主張。太平天國撰寫的革命史,采用白話演義小說的體裁。民歌型的詩歌在太平天國最為流行,太平天國的許多重要典籍都用詩歌寫成,或者其中穿插有不少詩歌。太平天國出版的著作,通過廣泛地采用民間文學的形式,表達了強烈的反封建的革命內容,具有勞動人民的本色。此外,太平天國還刪定新字典、采用簡單的標點符號,以幫助人民閱讀。
太平天國現存印書,除太平天日一種為銅板外,其餘都是木刻本。字體多為橫輕直重的明體字,闌上橫書刊行年月,裏封面大部分有雙鳳朝陽、二竜捧日、或萬字回文等圖案,刻印別具風格。書用毛邊紙印刷,均為綫裝或用黃絲綫,也有用「黃紙、或紅紙、白紙、緑紙、宛如地攤上所賣何文秀綉荷包式樣」〔一〕。太平天國書籍的印刷和裝訂,都是采取民間最喜見樂聞的式樣,以迎合勞動人民的愛好。
太平天國出版品中,有出版年代可考的,現存最早的為太平天國辛開元年所刻的太平禮製和幼學詩,最晚的為壬戌十二年印行的太平天日。在太平天國旨準頒行的書籍中,在首都有一個旨準頒行詔書總目。據太平天國辛酉拾壹年新歷捲首所列旨準頒行詔書總目共有二十九種,其名如下:
天父上帝言題皇詔
天父下凡詔書貳部
天命詔旨書
舊遺詔聖書
前遺詔聖書
天條書
太平詔書
太平禮製
太平軍目
太平條規
頒行詔書
頒行歷書
三字經
幼學詩
太平救世誥
建天京於金陵論
貶妖穴為罪隸論
詔書蓋■頒行論
天朝田畝制度
天理要論
天情道理書
御制千字詔
行軍總要
天父詩
欽定制度則例集編
武略書
醒世文
王次長兄親目親耳共證福音書據欽定前遺詔聖書和重刻天朝田畝制度捲首的詔書總目二十九部,則無天父詩,而有天父聖旨,高列在第三部。又天兄聖旨也是旨準頒行詔書,其捲首的詔書總目也是二十九部,有天父詩,而無天父聖旨。據此,截至辛酉十一年春,太平天國旨準頒行詔書共三十一部,在上列的旨準頒行詔書總目裏,還應該加上天父聖旨、天兄聖旨兩部。
太平天國印書並不衹上面所列的三十一種,在辛酉十一年春以後還有刊刻,而在辛酉十一年以前所刻的書,就是在封面刻有「旨準頒行」的資政新篇也不得列在這個旨準頒行詔書總目內。究竟太平天國共印有多少部書籍,今天還沒有考得出來。據英國教士艾約瑟說,庚申十年五月,有幾個從天京奉命到蘇州的高級官員對他說那時候太平天國出版的書籍已有五十多部〔一〕。
這些書籍,在太平天國失敗後,除了密藏的以外,都給清朝統治者燒光了。但當時流傳到海外去的,卻還保存在外國的圖書館、博物院。自辛亥革命後,海外太平天國文獻的庋藏,始漸為國人註意。一九一九年八月,中國資産階級史學開創者梁啓超往遊荷蘭來丁大學藏書樓,發現該樓藏有壬子二年刻本頒行詔書一册,據壬子二年刻本鈔寫的天條書、太平禮製、太平條規、太平詔書各一册,囑我國駐荷蘭公使命人鈔錄回國,以供研究太平天國史用,現藏於湖北省圖書館〔一〕。一九二五年,程演生在法國巴黎國立東方語言學校所屬東方圖書館攝照天父下凡詔書第一部、頒行詔書、天命詔旨書、鈔錄太平詔書、天朝田畝制度、建天京於金陵論、貶妖穴為罪隸論、天父下凡詔書第二部,共八部,編印刊行,叫做太平天國史料第一集。約與程演生同時,俞大維在德國普魯士國立圖書館又攝照九種,即:太平詔書、天條書、太平禮製、幼學詩、太平條規、天父下凡詔書第一部、頒行詔書、天命詔旨書、三字經,張元濟增補入太平天國詩文鈔改編本內〔一〕。一九三四年,蕭一山把倫敦不列顛博物院所藏太平天國欽定頒行的書籍二十二部,即:天父上帝言題皇詔、舊遺詔聖書、新遺詔聖書(四種聖書都衹影印樣本)、天條書、太平詔書、太平禮製、太平軍目、太平條規、太平天國癸好三年新歷、太平天國辛酉十一年新歷、幼學詩、太平救世歌、詔書蓋■頒行論、天朝田畝制度、天情道理書、御制千字詔、行軍總要、天父詩、醒世文、王父次兄親目親耳共證福音書、欽定士階條例、幼主詔書,並加揚州發現的欽定英傑歸真一部,共二十三部編為太平天國叢書第一集。一九三六年,王重民就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所藏太平天國頒行書籍與柏林、巴黎??倫敦所藏查對多十一部,其中除英傑歸真一部已在國內發現外,計得十部,即:天理要論、太平天國甲寅四年新歷、太平天國戊午八年新歷、太平禮製、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國己未九年會試題、開朝精忠軍師幹王洪寶製、資政新篇、欽定軍次實錄、誅妖檄文、太平天日,編為太平天國官書十種。
在國內,當時密藏起來幸存的太平天國書籍,解放前,極少發現。據柴萼梵天廬叢錄說其友殷萼亭在南京夫子廟前冷攤購得太平天國實錄一册,殷死後八年去藉閱,已不知給何人取去。據我所知,衹有一九三四年,收售古籍的舊書店在揚州收購得欽定英傑歸真一種,和同這一年,我在北京頭髮鬍同舊書攤上訪得太平軍人手寫本天條書一種。到解放後,由於人民政府保護革命文物的政策,舊遺詔聖書、幼學詩、太平救世歌、欽定士階條例、太平軍目、欽定敬避字樣、資政新篇、建天京於金陵論、欽定軍次實錄等都陸續發現了。一九五九年,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就根據前人所輯,和國內發現的太平天國書籍,編為太平天國印書,列為太平天國文獻第一集,於一九六一年影印出版。其目如下:
太平詔書
天條書
太平天日
太平禮製(辛開元年新刻)
幼學詩
太平條規
太平軍目
天父下凡詔書(第一部)
頒行詔書
天命詔旨書
太平天國癸好三年新歷
三字經
太平救世歌
天條書(重刻本)
舊遺詔聖書
創世傳
出麥西國傳
利未書
戶口册紀
太平詔書(重刻本)
天父上帝言題皇詔
天朝田畝制度
建天於金陵論
貶妖穴為罪隸論
詔書蓋璽頒行論
天父下凡詔書(第二部)
太平天國甲寅四年新歷
天理要論
天情道理書
御制千字詔
行軍總要
天父詩
太平天國戊午八年新歷
醒世文
太平禮製(戊午八年新刻)
資政新篇
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國己未九年會試題
開朝精忠軍師幹王洪寶製
王次長兄親目親耳共證福音書
太平天國辛酉十一年新歷
誅妖檄文欽定士階條例
欽定英傑歸真
欽定軍次實錄
幼主詔書
欽定敬避字樣
一九八三年,我們又繼太平天國印書後,將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院藏新遺詔聖書一捲,欽定舊遺詔聖書六捲,欽定前遺詔聖書七本,武略一部,近代史研究所藏建天京於金陵論刻本一種,太平天國手寫本天條書一部編為影印太平天國文獻六種。一九八四年,王慶成同志從倫敦英國圖書館訪得天父聖旨、天兄聖旨歸,於是增編為八種。綜計這兩部影印本,除其中重刻本、手寫本不算外,共印太平天國印書四十六部。其見於太平天國辛酉十一年新歷捲首所列「旨準頒行詔書總目」二十九種上的,今所缺衹欽定制度則例集編一種;其不見於這個「旨準頒行詔書部目」上的,今得太平天日、欽定士階條例、欽定敬避字樣、幼主詔旨、資政新篇,英傑歸真、誅妖檄文、軍次實錄、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國己未九年會試題、開朝精忠軍師幹王洪寶製、天父聖旨、天兄聖旨十二部。太平天國印書雖還有缺佚,沒有發現的當不多了。但是那一種很重要的稱為「詔書」的太平天國革命史,當時在天京親見的人記述它,後來又有人在南京夫子廟冷攤上購得它,今尚未發現,希望有一天找得到。
總之,太平天國印書印刷數量的驚人,內容涉及的範圍的廣阔,在中國農民起義史說來都是空前的。這些書籍,都是太平天國革命最寶貴的文獻,也是研究農民起義頂峰階段最珍貴的寶庫。
二典籍目錄
茲將太平天國現存的及有名目可考的書籍從它的內容分為十類:甲、宣傅教育類二十三部,乙、規章制度類八部,丙、兵類五部,盯禮類三部,戊、歷書類四部,己、文告類二部,庚、奏議類一部,辛、論文專集類八部,壬、史類二部,癸、刊刻古書類二部,共五十八部〔一〕,著錄於下:
甲
宣傅教育類
天父上帝言題皇詔
這部書現存三種本子。一、太平天國癸好三年初刻本,書封面署「太平天國癸好三年新刻」,捲首旨準頒行詔書總目共有十四部,其葉數行款不詳,美國議會圖書館收藏〔一〕。二、太平天國癸好三年重印本,書封面署「太平天國癸好三年新刻」,捲首旨準頒行詔書總目共有十五本,書內首行及書口並題「十全大吉詩」,第半葉四行,行七字,每首占半葉,每句為一行,共十首,五葉,眉端標其一其二以為目次,倫敦不列顛博物院收藏。三、太平天國甲寅四年再版本,書封面署「太平天國甲寅四年新刻」,其葉數行款不詳,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收藏〔二〕。
這一部詩,是勸人們真心對天王洪秀全方得升天享福的道理。第一首詩道:「三星共照日出,禾王作主救人善,爾們認得禾救饑,乃念日頭好上天」,「三星共照日出天」暗藏「洪」字,「禾」「乃」合為「秀」字,又第二首詩有兩句道:「人字腳下一、二、三,一直不出在中間」,暗藏「全」字,這六句詩一開頭就說明洪秀全奉天命作主救人的使命。洪秀全自稱為「禾王」,又自稱為太陽,所以又說「爾們認得禾救饑,乃念日頭好上天」,叫人們認識他的使命,真心擁護他方得升天享福。
天父下凡詔書第一部
這部書現存兩種版:一、初刻本書封面署「太平天國壬子二年新刻」,每半葉九行,行二十二字,共十六葉,德國普魯士國立圖書館、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收藏。二、重刻本書封面亦署「太平天國壬子二年新刻」,第半葉十行,行二十三字,遇天父提行擡一格,行二十四字,共十四葉,法國國傢圖書館、法國東方圖書館(屬國立東方語言學校)收藏。初刻本凡天王都稱「秀全」,或簡稱「全」,重刻本則一律改稱「朕」。又初刻本誤字,如「假辨帶妖壯」句,「辦」誤為「辨」,「此城易功」句,誤「攻」為「功」等,重刻本亦多改正。
這一部書,是說太平天國辛開元年十月二十九日在廣西永安州審訊叛徒周錫能的案件。
原來太平軍中,有一個叫周錫能的,經東王楊秀清准許他回博白去團集兄弟姊妹。周錫能在博白招得一百九十多人後,就叛變革命,投入永安州新墟清朝欽差大臣賽尚阿營。十月二十一日,賽尚阿派遣周錫能帶朱八、陳五回永安州作內應,並企圖行刺太平天國的領導者。這一個姦謀給楊秀清偵知,他就假托天父下凡,指出周錫能姦情,周錫能認罪伏誅。
當審判周錫能謀反案件之日,正是太平天國被睏在永安州,情勢十分危急的時候,楊秀清假托天父下凡,粉碎了敵人外攻內應的險謀,並趁機宣揚萬事有天作主,這對於當時革命群衆有莫大的鼓舞作用,故此書記載得很詳細。文章中有些細節,寫得也很生動。
天父下凡詔書第二部
書封面署「太平天國癸好三年新鎸」,法國東方圖書館收藏,原刻本葉數、行數不詳。
這一部書,是記太平天國癸好三年十一月二十日東王楊秀清假托天父下凡杖責天王,命天王免石汀蘭、楊長妹、朱九妹姊妹四個女官在天朝宮殿任職事;並記二十二日楊秀清登朝,以「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的道理反復勸諫天王事。書中極力描寫楊秀清事君之忠,與天王納諫如流之德。
但是,從這一部書中,卻可以看出楊秀清假藉天父下凡遂行私意的行動。楊秀清之所以要免石汀蘭、楊長妹、朱九妹姊妹四個女官在天朝宮殿任職,是因為他想要得到在天朝宮殿任職的朱九妹,石汀蘭、楊長妹不過是陪襯而已,後來果然就把朱九妹套到自己手中來〔一〕。於是天父下凡這個在革命初期曾經作為團结群衆的工具,這時卻轉化為楊秀清遂行私意的手段。
同時,書中又反映了天王、楊秀清、韋昌輝三人間的矛盾。後業天京事變,在這裹也可以看出端倪來。
天父聖旨
缺書封面。詔書總目兩葉。現所見為倫敦英國圖書館藏本,衹存捲三,首行題「天父聖旨捲之三」,每半葉十行,每行二十四字,共三十四葉。王慶成同志攝照歸國。
查太平天國旨準頒行詔書總目十三部、十四部、十五部、二十部、十一部、二十四部、二十八部內都沒有天父聖旨一書。刻於庚申十年秋的王次長兄親目親耳共證福音書和刻於庚申十年十月的太平天國辛酉十一年新歷其捲首詔書總目也未列有此書。再查欽定前遺詔聖書和重刻天田畝制度捲首的詔書總目二十九部,始見有天父聖旨一書,列在第三部,而取消了天父詩。此書約於太平天國辛酉十一年初刊出,這年春,英國水師提督何伯、參贊巴夏禮訪問天京,得此書攜歸上海。時人趙烈文從何伯、巴夏禮的隨員王韜手得見第二捲,第一捲已失,他沒有說到第三捲,大約那時還在印刷中。今據趙烈文能靜居士日記所述,與現存第三捲核對起來,天父聖旨分為三捲,第一捲起戊申年三月楊秀清開始假托天父下凡,至金田起義前;第二捲從庚戌年金田起義至太平天國癸好三年鼕;現所見這一捲是第三捲,從太平天國甲寅四年正月,至丙辰六年七月初九日,楊秀清被殺前十八天止。
這捲天父聖旨記下了幾件太平天國重要史事。如甲寅四年正月二十七日記天父下凡,降聖旨宣佈「歷代史鑒」,「勸懲分明,大有關於人心世道」,不準毀棄。這與前一年四月,楊秀清假托天父下凡,宣佈「孔、孟之書不必廢,其中有合於天情道理亦多」,同一主張,都是為反對洪秀全焚燒孔、孟書,和「毀書古書」事而發。二月十三日天父因楊秀清處理鼕官又正丞相陳宗揚、鎮國侯廬賢拔都犯夫妻同宿罪,楊秀清據禁令將陳宗揚夫妻斬首示衆,而對廬賢拔衹科以革職帶罪立功的處分,下凡宣佈楊秀清犯徇私枉法罪,命女官打五十板,以示儆戒。女官遵天父聖旨,打了楊秀清五十板。楊秀清專橫霸道,敢於欺壓韋昌輝、石達開、秦日綱等,卻不敢不在群衆面前低頭,認罪受杖。這件大事,與後來洪秀全不得不撤消兩兄王爵,不得不鑄義王印送安慶迎石達開歸,其後不得不罷黜洪姓,不得不封李秀成為軍師等等事件,都是說明了太平天國的民主勢力。又如甲寅四年六月初一日,天父「因凡間子女,或有輕視聖旨,泥執約書」,故下凡宣佈「約書有訛當改」,這是後來洪秀全修改舊遺詔聖書、新遺詔聖書,另刊欽定舊遺詔聖旨、欽定前遺詔聖書的根據。如甲寅四年八月二十四日天父下凡命楊秀清先鋪排夫妻團聚事,他「自有分排」。這是本年鼕取消夫妻同宿禁令,準矛男女成傢前假托天父的命令。如乙榮五年六月二十八夜,楊秀清以理東王府事的天官正丞相曾水源和東殿吏部一尚書李壽春在府門聽聞女官說「東王若升天,爾們為官的都難了」這句許不嚮他報告,就假托天父下凡把這兩人殺死。這是楊秀清要篡奪天王寶座,首先要東王府官員死心塌地嚮他效忠,同時也要朝官不敢不唯命是聽的舉動。這些都是太平天國史上的大事。
這捲天父聖旨最後一天下凡是丙辰六年七月初九日早「詔日:『秦日綱幫妖,陳承瑢幫妖,放煷(火)燒朕城了矣,未有救矣。』午時,天王御驾至九重天府,天父復勞心下凡,降聖旨雲:『朝內諸內臣不得力,未齊敬拜帝真神。』詔畢,天父回天。」案楊秀清被天王誅死在七月二十七日。這一天,離二十七日衹十八天,據天父聖旨所記,已是「山雨欲來風滿樓」了。如果確有此事,楊秀清早以無情的鐵腕把「幫妖」的頭頭和夥黨鎮壓了,有嫌疑的分子清洗了,加強了種種方面的控製了。而況以具有非凡統治力的楊秀清,不論對敵人,對內部,他偵探的嚴密與準確是驚人的,何至於被人暗算,裹通外應,深夜開城門,放了韋昌輝三千軍隊進城,照預定計劃把各要害地方都分佈了,所有通達東王府的街道都占據了,一直到了把東王府包圍,還睡在夢裏!
雖然這一日天父下凡聖旨是經過洪秀全刊刻時全部改寫的,所說秦日綱、陳承瑢幫妖的話,實是洪秀全給他自己後來殺秦日綱、陳承瑢提出根據,並非那一日天父下凡原詔。又考李秀成自述原稿說楊秀清「逼天王親到東王府封其萬歲」。一篇深悉太平天國歷史的太平軍人供詞粵匪起手根由說太平天國打垮了江南大營後,「此時楊秀清起不良之心,欲接天父(王)之位,請天王至他自己府內」逼天王封他為萬歲。張汝南金陵省難紀略、知非子金陵續記等清方記載也都相同。而遍查這部天父聖旨,竟無衹字記及。這顯然是洪秀全因後來恢復了楊秀清名譽,尊崇楊秀清而刪掉的。
天兄聖旨
倫敦英國圖書館藏,共二捲。一九八四年王慶成同志攝照歸國。黃紙封面,黃絲綫裝訂,封面封裹都沒有印書名、刊刻年份〔一〕。第一捲首行題「天兄聖旨捲之一」。第二捲首行題「天兄下凡聖旨捲之二」。每半葉十行,每行二十四字。每一捲共五十五葉。第二捲共四十九葉。
第一捲首有旨準頒行詔書總目兩頁
,共二十九部,最後一部是王次長兄親目親耳共證福音書。此書當出版於庚申十年秋以後。
第一捲起戊申年(清道光二十八年,一八四八年)九月首次下凡,迄庚戌年(清道光三十年,一八五○年)六月十九日下凡。第二捲起庚戌年七月初五日下凡,迄太平天國壬子二年(一八五二年)三月十五日下凡。在這最末一次下凡後四個多月,蕭朝貴就在進攻長沙時犧牲了。
太平天國編有一部接太平天日後,到剋復南京止的史書,今尚未發現。而這部天兄聖旨記蕭朝貴自戊申年九月在平在山,因蕭朝隆有罪當責等
事,首次假托天兄下凡而指示洪秀全,直到太平天國壬子二年三月進攻桂林時為鼓勵將士下凡止,前後數十次下凡事,卻提供了至可寶貴的史料。尤其是庚戌年十月初一日金田團營以前,楊秀清裝重病躲在幕後,一切由蕭朝貴假托天兄下凡主持更為重要,使我們看出不少重要的情況。
這些重要的情況,如記戊申九月間天兄首次下凡回答洪秀全問誰當軍師的問題,記庚戌年七月二十九日天兄下凡宣佈衹有兩個軍師在此,並故意用反語迫洪秀全承認衹有楊秀清、蕭朝貴才能扶得他,來套取軍師權位。根據這兩次天兄下凡記事,與王次長兄親目親耳共證福音書所記洪秀全上天預詔說「主是朕做,軍師亦是朕做」,及天父聖旨所記甲寅四年二月十三日天父下凡說「爾東王為天下萬郭軍師,大權盡歸掌握」的話,可見太平天國政體以主和軍師組成,在天朝本身文獻中是有着條條的證明的。由於這種政體,以主為最高的君王,而實權則掌於軍師,所以早在起義前兩年天兄首次下凡時洪秀全就提出來討論,到將起義時蕭朝貴便要迫洪秀全作出决定。誰來當軍師,决定於實力在誰的手。在金田起義前兩年天兄還說:「馮雲山、楊秀清、蕭朝貴俱是軍師也。」並把馮雲山列在楊、蕭之前。而到兩年後,金田將起義時,便要把馮雲山甩開。這也可以看出金田起義前,楊、蕭與洪、馮之間的鬥爭。以往史傢都贊美馮雲山能謙讓,今讀天兄聖旨,知實力掌握在楊、蕭手,雖不欲讓亦不可得了。
楊秀清假托天父降托,蕭朝貴假托天兄降托,直到太平天國辛開元年三月十八日已經建國了,這一日,蕭朝貴在廣西武宣縣三裏假托天兄下凡審訊陳來還說:「爾把天父、天兄降托秀清、朝貴是假的麽?」這可見拜上帝會衆是有不相信楊、蕭這個把戲的。所以楊、蕭耍這處把戲來抓權,別人也耍這個把戲來套權,己酉年十二月十九日天兄在平在山下下凡,十二月二十九日在貴縣下凡,庚戌年正月初二日在貴縣下凡,八月初七日審訊李來得都是記這些事。天兄聖旨還隱隱地記有有楊、蕭從要擁戴洪秀全的貴縣珠堂人之手爭奪回桂平,和命人對石達開說不要「信人挑唆」,以及命令洪秀全、馮雲山去各處玩耍,使不得主持起義事,楊秀清假裝患重病,躲在幕後操縱,洪、馮蒙在鼓裹等等。所有這些事件,都表明金田起義前內部的鬥爭。
關於起義籌備情況,從以前記載得來的印象,是早已完備的,金田起義,是照預定的計劃發動的。今讀天兄聖旨,始知不是的。金田起義打造軍器,購買火藥,主要是靠韋正、石達開、鬍以晄三人傢財。天兄聖旨未記石達開加入拜上帝會的時間,所記韋正傢於清道光二十九年己酉正月十五元宵節還為韋正捐監生舉行慶祝。到這年八月二十八日,天兄到金田下凡,纔動員得韋正父韋元玠願意傾傢財謀起義。鬍以晄加入拜上帝會比韋正還遲,己酉年十月十五日天兄下凡纔動員他「認實天王、列王,頂天報國」,到道光三十年庚戌正月纔要變賣田産。拜上帝會到道光三十年正月還沒有公積金,所以道光二十九年秋黃為政、吉能纔被捕下平南縣獄,須要天兄到處下凡,動員會衆科炭籌款去營救。至於公積糧食,拜上帝會是直到道光三十年六月還是沒有的,會衆前來平在山聽令,須要到那些比較富有的會員傢去吃飯。根據這些情況看來,金田起義的籌備是很不夠。作為起義的主持者楊秀清、蕭朝貴是深知的。所以蕭朝貴經常假托天兄下凡,根據這種情況指示會衆。他不但以「守分待時」、「各莫驚慌」、「切不可同人爭架」來教育,還以「遵守天條」、「修好鏈正」,並且一再說「要勤耕若種」來教育。
當時地主階級是在加緊嚮拜上帝會壓迫的。道光二十九年己酉秋,會員黃為政、吉能纔在平南縣被捕。這年十二月,貴縣那幫村會衆與六屈村地主戰鬥。道光三十年庚戌二月,貴縣有五個會員被地主捉去,平南縣地主去衙門控告鬍以晄等。形勢迫人,使拜上帝會作了起義的决定。天兄聖旨捲一記庚戌年二月二十七日天兄在平在山下凡說:「太平事是定,但要謹口根機不可被人識透也。」「太平」,是起義的隱語,「太平事是定」,就是說起義事是决定要幹的,但不是馬上發動,不要說出,以泄漏根機。六月二十日天兄在舊合下凡,又再叮囑說:「千祈不好泄漏天機,不好講太平事先。」八月上旬,桂平縣白沙墟會員林鳳祥傢因耕牛被地主搶去事引起兩場戰鬥,第一場拜上帝會五人,地主方面四五十人,第二場拜上帝會五十八人,地主方面二百多人,拜上帝會都打勝,後來調有一百八十多人在白沙,派人前來請令。天兄命令他們衹留十多人在白沙便得,不要聚集一百八十多人,還吩咐他們回去「切不可作過當事」,就是說,除自衛外,切不可惹禍。
但地主階級的逼迫,卻一天緊過一天。到九月初十日,形勢更加緊迫。天兄於這一夜三更下凡,諭韋正說:「八面煷(火)起,起不復息,要打疊。」九月十五日天兄下凡說「現吊近處預防,不用遠吊」,如果敵人來侵害,「各兄弟不可臨陣退縮,不妨同他廝殺。」衹要「百人、千人、萬人共條心,總不妨,朕自有鋪派也。」天兄聖旨捲二又記庚戌年九月二十五日天兄在洪山下凡事說:「天兄欲令賴金英轉囑天王等作事慎密,有天作主,爰降聖旨諭賴金英日:『金英,爾說星兄(稱洪秀全)、山兄(稱馮雲山)放草(心),萬事有天父主張,天兄擔當也。爾說星兄千祈秘密,不可出名先,現不可扯旗,恐好多兄弟不得團圓矣。近處團方,現匝住馬。密諭遠方兄弟預備,多買紅粉,聽信一到,就好團圓也。』」這一天,距十月初一日金田團營衹五天。在五天前,還是密諭遠方會衆預備,多買火藥,等候聽信,然後前來金田團集,而近處會衆,除調來作預防的外,「近處團方,現匝住馬」,又命令洪秀全「千祈秘密,不可出名先,現不可扯旗」,以訪預備未完,力量不足,扯起旗來,致使各地會衆被清軍攔阻不能到來團集。據此知道當時形勢雖已極為急迫,但仍衹做預防敵人來攻的佈置。再據幼贊王蒙時雍緻叔上國等傢書述他參加起義說「於九月十三日花州團營,侄於是月十八日由花黃水之紫微村張五傢起行赴花州,十月初一日打大仗」的話,這就十分清楚十月初一日金田團營並非預定計劃,也不是各地會衆都到了金田的大匯合,而是臨急為對抗地主階級的進攻,倉卒地把調來預防的近處會衆,和急調「近處團方」的會衆趕來集合起來抗拒敵人的。李秀成自述原稿論金田起義事說:「拜上帝人與拜上帝人一和(夥),團練與團練一和(夥),各爭自氣,各逞自強,因而逼起」,正是說明這種情況。這也可知金田起義斷不是在道光三十年庚戌十月初一日金田團營打大仗之日,而是從花州迎接洪秀全回金田打大勝仗之後,於十二月初十日「恭祝萬壽」之日纔宣佈的。
此外,天兄聖旨記蕭朝貴妻為楊嬌,本姓黃,桂平縣平在山一帶人,世所傳蕭妻為洪秀全同胞妹洪宣嬌是錯的,實無洪宣嬌其人。林鳳祥的籍貫是一個有爭論的問題,天兄聖旨記明為桂平縣白沙人。李秀成自述原稿說衹有馮雲山、楊秀清、蕭朝貴、韋昌輝、石達開與秦日綱六人深知「天王欲立江山之事」,此外,「並未有人知」。今讀天兄聖旨知秦日綱於道光三十年庚戌六月二十日,即宣佈金田起義前半年,始同從廣東到來的洪秀全家屬洪仁達等在舊合由天兄下凡把他們的靈魂超升上天堂。他加入拜上帝會還遲於蒙得恩、鬍以晄。又如韓山文太平天國起記說馮雲山在桂平縣被捕下獄,洪秀全回廣東營救他,其後雲山得釋,彼此往返不相值,到道光二十八年戊申十月終於在廣東花縣會面。據天兄聖旨戊申年九、十月間洪秀全在廣西桂平縣平在山附近蕭朝貴父親蕭玉勝傢教楊宣嬌讀天父詩。韓山文所記的時間是有錯的。諸如此類地方,有的可以解决問題,有的可以訂正記載的錯誤。
天命詔旨書
書封面題「太平天國壬子二年新刻」,每半葉九行,行二十二字,共十四葉,法國國傢圖書館、法國東方圖書館收藏。這一個本子,封面雖題刻於太平天國壬子二年,但書內所刊天王詔旨有收到癸好三年正月二十八日的,可知此本乃是後來增補的重刻本。又德國普魯士國立圖書館也收藏有一部,其行款葉數與法國所藏兩部都同,惟葉六下「辛開七月十九日」,法國藏本「開」作「亥」,葉十四上「臣下有稱及談及後宮姓名位次者,斬不赦也」,法國藏本「名」誤作「各」,則不是同一刻版可知〔一〕。
這一部書,是記錄最關重要的天父、天兄下凡聖旨,和天王詔旨而成。捲首有天王詔說明編纂本書的原因和目的說:「戊申歲三月,天父上主皇上帝下凡,顯出無數神跡權能憑據,載在詔書。是年九月,天兄救世主耶穌下凡,亦顯出無數神跡權能憑據,載在詔書。今恐通軍大小男女兵將未能熟知天父聖旨命令,及熟知天兄聖旨命令,緻有誤逆天命天令也,故特將詔書尋閱天父天兄聖旨命令最緊關者,記錄鎸刻成書,庶使通軍熟讀記心,免犯天令,方得天父天兄歡心也。後將朕令附尾,亦無非使爾等識法忌法之意」。太平天國把宗教作為革命鬥爭的工具,利用天父天兄的神跡權能來組織和鼓舞群衆,天父在這一篇詔旨裹面,是說得十分明白的。
舊遺詔聖書
新遺詔聖書
欽定舊遺詔聖書
欽定前遺詔聖書
舊遺詔聖書、新遺詔聖書封面都署「太平天國癸好三年新刻」。欽定舊遺詔聖書、欽定前遺詔聖書封面所署亦同,但案捲首所載旨準頒行詔書總目共二十九部,最後一種王次長兄親目親耳共證福音書係庚申十年所刻,故這兩種欽定本實是庚申十年以後刊刻,其封面所署年代,乃是沿用舊遺詔聖書、新遺詔聖書頒行的年代。
舊遺詔聖書即舊約,新遺詔聖書即新約。英國教士麥都思記所見舊遺詔聖書創世傳二十八章說:「本書僅係郭士立博士譯本舊約創世紀首二十八章之重刊」〔一〕。夏鼐同志曾在倫敦不列顛博物院將新遺詔聖書馬太傳福音書,與該院所藏清嘉慶十八年(一八一三年)在印度的塞拉姆浦爾刊刻的馬什曼(Marshman)譯本耶穌基利士督我主救者新遺詔書,清道光十九年(一八三九年)新加坡堅夏書院刊刻的馬禮遜譯救世主耶穌新遺詔書每半葉十行,每行二十六字本,另一部無出版年月及地點的每半葉十九行,每行三十八字馬禮遜譯本,並與倫敦福漢會一八五四年刊刻的郭士立譯救世主耶穌新遺詔書等譯本校封,作出太平天國刊本即用馬禮遜譯本,稍有列改,郭士立譯本亦依據馬禮遜譯本,更改處更多,而二者同出於馬禮遜新加坡堅夏書院版新遺詔書,似無疑問的結論〔二〕。
太平天國於癸好三年二月十四日(陽歷三月十九日)攻剋南京,在此建立首都,就趕急刻印舊遺詔聖書,三月二十六日(陽歷四月三十日),便把印成的創世傳二十八章本送給來訪的英國公使文翰〔三〕。新遺詔聖書刻印比舊遺詔聖書稍後,也刻於癸好三年。由於付刻匆促,洪秀全後來纔得細改,並在有關的地方加以眉批,於庚申十年七月後重刻,稱為欽定舊遺詔聖書、欽定前遺詔聖書。
在國內,上海圖書館藏有舊遺詔聖書四捲:創世傳捲一,共五十章,七十六葉;出麥西國傳捲二,共四十章,六十四葉;利未書捲三,共二十七章,四十五葉;戶口册紀捲四,共三十六章,六十六葉。創世傳有封面,署「太平天國癸好三年新刻」。北京大學圖書館也藏有舊遺詔聖書創世傳一捲。
至於新遺詔聖書、欽定舊遺詔聖書、欽定前遺詔聖書三種國內都還沒有發現。
在國外,
倫敦不列顛博物院藏有舊遺詔聖書二捲:創世傳捲一兩本,二十八章本共三十九葉,五十章本共七十六葉;出麥西國傳捲二共四十章,六十四葉。新遺詔聖書一捲,首葉題「馬太傳福音書捲一」,共二十八章,四十七葉。欽定舊遺詔聖書六捲:創世傳捲一,共五十章,七十六葉;出麥西郭傳捲二,共四十章,六十四葉;利未書捲三,共二十七章,四十五葉;戶口册紀捲四,共三十六章,六十六葉。復傳律例書捲五,共三十四章,五十六葉;約書亞書記捲六,共二十四章,四十一葉;欽定前遺詔聖書分訂八本,每本前首列全書目錄一葉。全書第一本封面有墨筆題記「前遺詔八本,缺第三」八字。其目如下:
第一本
馬太傳福音書捲一,二十八章,四十七葉。
馬可傳福音書捲二,十六章,二十九葉。
第二本
路加傳福音書捲三,二十四章,四十九葉。
第三本
約翰傳福音書捲四,缺。全書封面題記「前遺詔八本,缺第三」,就是指這一本。
第四本
聖差言行傳捲五,二十八章,四十八葉。
第五本
聖差保羅寄羅馬人書,十六章,二十一葉。該書從這一部起都不記捲數。
聖差保羅寄哥林多人上書,十六章,二十葉。第十六章第二十四節最後一句「正所願也」恰排滿第二十業後半葉最後一行〔一〕。
聖差保羅寄哥林多人下書,十三章,十三葉。
第六本
聖差保羅寄伽拉太人書,六章,八葉。
保羅寄以弗所人書,六章,七葉。
保羅達非利比人書,四章,五葉。
保羅達哥羅西人書,四章,五葉。
保羅達帖撒羅尼迦人之首書,五章,五葉。
保羅達帖撒羅尼迦入之後書,三章,三葉。
第七本
保羅寄提摩太首書,六章,六葉。
保羅寄提摩太後書,四章,四葉。
保羅達提闍之書,三章,三葉。
保羅寄非利門之書,一章,二葉。
聖差保羅寄希伯來人之書,十三章,十五葉。
也哥伯之書,五章,六葉。
第八本
彼得羅上書,五章,六葉。
彼得羅下書,三章,四葉(與上書葉數連接作七、八、九、十)。
約翰上書,五章,約翰中書,不分章,約翰下書,不分章,三書接連排,共七葉。
猶大士之書,不分章,二葉。
聖人約翰天啓之傳,二十二章,二十四葉。
以上所記不列顛博物院藏舊遺詔聖書、新遺詔聖書、欽定舊遺詔聖書、欽定前遺詔聖書係據膠捲和夏鼐新舊遺詔聖書及欽定前舊遺詔聖書校勘記著錄。
北京圖書館近年入一本新遺詔聖書馬太福音書影印本。封面署「太平天國癸好三年新刻」,共四十七葉。捲首旨準頒行詔書總目共十五部。本書最後一葉花紋圖案很好看,與所見太平天國印書圖案不盡相同,所以北京圖書館館藏革命歷史文獻簡目稱它為新遺詔聖書馬太傳福音圖。據題記這是坎培拉澳洲國立圖書館所藏太平天國書籍的一個影印本。原書是剋理麟神父在一八五三年送給上海倫敦布道會的十七種太平天國書籍的一種,由法國公使布而布隆自天京帶回來的。上海倫敦布道會所藏有關太平天國的書籍於一九六四年由澳洲重國立圖書館購得。
太平天國刻印的這四部基督教經籍,譯文艱澁,捲帙繁重,對人民群衆是不會有什麽影響的。但對研究洪秀全怎樣利用宗教為太平天國政權服務,為宣傳他個人上天受命、下凡作主服務,卻是最重要的材料。
天條書
太平軍手寫本一册,一九三四年我在北京頭髮鬍同書攤上訪得,現送歸中國革命博物館保藏。封面寫有「沿途拖得賊經書一本」九個字。「拖」字是「拾」字的誤寫。從這一個反革命分子的題記,說明了這是一部太平天國的手寫本。太平天國建都天京後,掌握有大量的印刷力量。不需要手鈔。這一册手寫本,應該是在廣西戰爭時期,或者是從廣西進軍兩湖時期鈔的。據校勘結果,與德國普魯士國立圖書館藏的初刻本相同,而與倫敦不列顛博物院藏的癸好三年重刻本不同,也可以說明這一點。
德國普魯士國立圖書館收藏有初刻本一册,書封面署「太平天國壬子二年新刻」,每半葉九行,行二十二字,共十二葉。
倫敦不列顛博物院、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法國國傢圖書館、美國議會圖書館都藏有重刻本,書封面亦署「太平天國壬子二年新刻」,每半葉十行,行二十三字,遇上帝提行擡一格,行二十四字,共九葉,據捲首旨準頒行詔書總目列有癸好三年頒行的天父上帝言題皇詔、舊遺詔聖書、新遺詔聖書,可知為這三部書出版後重刻,其封面所題年代,乃是沿用最初刊刻的年代。
天條書是上帝教的祈禱書。其十款天條係將摩西十誡修改並增加內容而來。它包括了上帝教的宗教儀式和戒條。
天條書初刻本,博徵儒傢言論,保存中國封建思想和禮俗。重刻本則將所引儒傢言論刪去,而對喪禮也作了大改變。從天條書的重刻本與初刻本的不同,可以看出太平天國宗教思想的發展與變化。
太平詔書
這部書現存兩種版本:一、初刻本書封面署「太平天國壬子二年新刻」,每半葉九行,行二十二字,共十九葉,德國普魯士國立圖書館、倫敦不列顛博物院、劍橋大學圖書館、法國東方圖書館收藏。二、重刻本書封面亦署「太平天國壬子二年新刻」,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四字,共十四葉,倫敦不列顛博物院、法國國傢圖書館、美國議會圖書館收藏。重刻本雖署為太平天國壬子二年新刻,但據捲首旨準頒行詔書總目所列最後一部書為太平救世歌,是癸好三年刊刻,可知重刻本是癸好三年太平救世歌出版後刊刻的本子。
這部書收金田起義前天王撰的原道救世歌一首,原道醒世訓、原道覺世訓論文兩篇,匯編起來,叫做太平詔書。這是一部太平天國的基本理論,也是一部綱領性的文件。初刻本標題仍作歌訓,重刻本歌訓都改作詔。初刻本多引儒傢書,重刻本則力加刪改。其最富於儒傢傳統思想的百正歌則全部刪去。
三字經
書封面題「太平天國癸好三年鎸刻」,共十八葉,捲首旨準頒行詔書總目共有十三部〔一〕。德國普魯士國立圖書館、法國國傢圖書館、倫敦不列顛博物院、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美國議會圖書館都有收藏。這年三月,便送給英國公使文翰。
這部書,三字一句,共三百五十二句,敘述拜上帝會的宗教歷史,與天王奉天命下凡救世的使命,最後勸入拜上帝,守天條,修好煉正,以享天福的道理。這是一部太平天國的幼學讀本。
御制千字詔
這部書現存兩種版本:一、初刻本書封面署「太平天國甲寅四年新刻」,葉數不詳,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藏〔一〕。二、太平天國戊午八年修改本,書封面亦署「太平天國甲寅四年新刻」,捲末有「戍午遵改」朱戳,共十四葉,倫敦不列顛博物院、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收藏。
這部書用一千一百零四個不同的字,組成四言文二百七十六句,用來教兒童識字,同時也簡要地敘述了太平天國的革命歷史,與三字經都同是太平天國的幼學讀本。本書為天王親撰,所以叫做「御制千字詔」。
幼學詩
這部書現存三種版本:一、初刻本書封面署「太平天國辛開元年新刻」,共十四葉,現還保存有封面刻板一塊,中國革命博物館收藏;在國外,德國普魯士國立圖書館、法國國傢圖書館、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美國議會圖書館都收藏有刻本。二、太平天國壬子二年刻本,書封面署「太平天國壬子二年新刻」,共十四葉,上海圖書館收藏;在國外,倫敦不列顛博物院也藏有一册。三、太平天國癸好三年刻本,其內容都與壬子二年刻本相同,倫敦不列顛博物院收藏〔一〕。
這一部書,內收敬上帝、敬耶穌、敬肉親、朝廷、君道、臣道、傢道、父道、母道、子道、媳道、兄道、弟道、姊道、妹道、夫道、妻道、嫂道、嬸道、男道、女道、親戚、心箴、目箴、耳箴、口箴、手箴、足箴、天堂五言詩共三十四道,敷說宗教的和倫常的道理。如朝廷道:「生殺由天子,諸官莫得違」,妻道說:「妻道在三從,無違而夫主」,男道說:「乾剛嚴位外」,女道說:「幽間端位內」,目箴說:「群邪先誘目,目正自無牽」,手箴說:「被牽將手斷,節烈真堪誦」等等,都反映出洪秀全的君主專製思想,和他受着封建倫常道德的嚴重影響,以及他的清規戒條。這和他在天父詩上寫的「生殺由天子」,「衹有臣錯無主錯」,「一句半字都是旨」,「遵旨得救逆旨刀」的詩句,在建都天京後下的「咨而臣工,當別男女,男理外事,內非所宜聞,女理內事,外非所宜聞」,在天朝宮殿照壁貼的「眼邪變妖眼當挖,不挖妖眼受永罰,挖去妖眼便升天,天公憐而無眼瞎,足邪變妖足當刖,不刖妖足諸福減,刖去妖足得升天,天公佑而足無蹶」等教人耳、目、口、鼻、手、足的箴言,其思想意識完全一致。或謂洪秀全建都天京後,脫離群衆,深居宮中,養尊處優,思想起了轉變,於是開始嚮封建轉化,那不是事實。
醒世文
書封面署「太平天國戍午八年新刻」,共八葉,倫敦不列顛博物院、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都有收藏。
這一部書,每句七字,共二百四十四句。開首兩句說:「普天大下衆軍民,一體齊聽醒世文」,接着就敘述上帝的恩德、權能,與天王洪秀全奉天命起義救人的事蹟,然後分別告誡官員、兵士、人民,與勸諭妖兵、鄉勇。這是一部嚮廣大群衆宣傳的書籍。
太平救世歌
這部書現存三種本子:一、癸好三年刻本,書封面署「太平天國癸好三年新刻」,捲首旨準頒行詔書總目共有十三部,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四字,共十一葉,中國革命博物館收藏。倫敦不列顛博物院藏本,書封面亦署「太平天國癸好三年新刻」,但捲首旨準頒行詔書總目共有十五部,其刻後於中國革命博物館藏本。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法國國傢圖書館都有收藏,書封面也署「太平天國癸好三年新刻」,惟旨準頒行詔書總目共有多少部不詳。二、甲寅四年刻本,書封面署「太平天國甲寅四年新刻」,行款格式、葉數都與癸好三年刻本同,惟字句微有不同,北京圖書館收藏。三、改稱「太平救世誥」本,書封面亦署「太平天國癸好三年新刻」,共十一葉,版刻亦與癸好三年刻本同,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收藏〔一〕,案太平天國把太平救世歌改稱為太平救世誥始自乙榮五年〔二〕,則可知這一部本子斷不是癸好三年新刻的。
這部書以東王楊秀清名義頒布,首楊秀清序,次歌三首,自述奉上帝命下凡扶天王起義救世的經過,及勸人「棄邪歸正」,「個個修好,人人煉正」,以合天心,共享天福的道理。
天情道理書
蕭一山太平天國叢書影印己未遵改本,書封面署「太平天國甲寅四年新刻」捲首旨準頒行詔書總目共有二十八部,最後一部為戍午八年刻的醒世文,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四字共五十一葉,又序文二葉,捲末葉有「己未遵改」朱戳。近年英國倫敦大學東方與非洲學院圖書館又從教會檔案中發現戍午遵改本,捲首旨準頒行詔書總目共有二十四部,最後一部是乙榮五年刻的行軍總要,而沒有列入丁巳七年刻的天父時,與御制千字詔戍午遵改本,建天京於金陵論戍午遵改本的旨準頒行詔書總目同。至於正文內容,兩種本子完全相同〔一〕。又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亦藏有一部,未詳其版本〔二〕。
這一部書,首敘天父、天兄大權能,大慿據,大恩德,天王、東王暨列王教導之恩,接着,就歷敘自金田起義以來顯明易見的事件以為鑒戒,末附東王楊秀清褒奬弟妹詩五十一首。
案捲首侯相序說:「世人被鬼迷懞,陷溺已深,沉淪已久,恐仍有信道不真,嚮道不篤者,東王以是軫恤情殷,救援念切,故本侯相奉命曉論我們一班兄弟姊妹,務須去邪從正,返樸還淳,修煉成人,同歸真道」。又說:「願我們兄弟姊妹依賴是書,益知自勵,堅耐心腸,修好煉正,斯無負天父、天兄、天王、東王及列王無邊之厚恩矣」。據此可見這部書是侯相奉東王楊秀清命為教育革命隊伍,使奮勵堅忍,修好煉正,更好地為革命鬥爭而作的。天父詩
書封面署「太平天國丁巳柒年新刻」,共五百首,二百九十三葉,倫敦英國圖書館藏。
這一部書,是一部詩歌集子,裏面收有:一、天父下凡時,如第一至第十首除第七首外,都見於天命詔旨書(第六首天命詔旨書原作「黃以鎮逆令雙重」,此書把黃以鎮改為杜而景),這些都是太平天國最重要的政治詩,對當時太平天國的革命鬥爭發揮大作用。另外還有幾首是關於太平天國領導人的家庭私事的,如第一百零八首、第一百零九首是天父在桂平縣平在山下凡教導蕭朝貴妻楊宣嬌的詩,第一百十首、第一百十一首也可能都是這一次天父下凡的詩。又如第一百十二首、第一百十三首、第一百十四首又是另一次天父在桂平縣石頭腳下凡教導天王洪秀全後宮的詩。二、天兄下凡詩,如第一百十六首天兄在桂平石頭腳下凡教導天王洪秀全後宮的詩。三、根據上帝教教義敷說的天父、天兄的教訓。四、天王洪秀全的詩,其中有一部分是教育廣大革命群衆的,如第七十七首「心有些惡害死而,心有些邪上帝知,心有些假天難瞞」,第七十八首「身寧受刀,莫犯天條」,第一百零五首「他人有難而救他,而若有難天救而,見人災病同己病,見人饑寒同己饑」等詩句都見於天情道理書的引證,而以教育後宮的詩為最多。至於如同第四百二十三首「苑內遊行真快活,百烏(烏)作樂和車聲」的宮苑遊觀詩卻是少見的。在天王洪秀全的詩中,是有洋溢着英雄氣概的詩篇的,如第三百八十九首「閻羅妖鬼都難飛,打得服服畏天威。天父天兄手段高,閻妖低頭鑽地龜」,便是一首表達農民革命集體的力量,具有創造一個新天地的氣魄的理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好詩。這一部詩集,便是這四類詩匯編起來的。但前三類天父下凡詩、天兄下凡詩和根據上帝教教義敷說的天父、天兄的教訓詩還不到十分之一,而十分之九都是天王洪秀全的詩,所以這一部詩集,主要是天王洪秀全的詩。
從洪秀全這些詩中,最可以看出他的性格和思想。洪秀全青少年時的性情是活潑而友善的,他常常用詼諧的話嚮人開玩笑。自道光丁酉年(一八三七年)患了那場精神病愈後,完全改變,寡言鮮笑,出言嚴厲,每易傷人,性情暴烈如火。這種性格,在他的詩中充分地反映出來。另詳洪秀全傳中。
洪秀全是個專製的人君。天父詩二百五十三首道:「生殺由天子。」三百七十八首道:「衹有臣錯無主錯。」四百十八首道:「遵旨得救逆旨刀。」二百零四首道:「逆我旨者有哭矣,遵我旨者有福矣。」百二十三首道:「幾多因為一句話,五馬分屍罪不赦。一言既出馬難追,天法不饒怕不怕9歷史上儘管有不少暴君,但同洪秀全這樣暴露自己思想的卻是少見。
洪秀全對後宮的專製,也出了情理之外。天父詩一百九十七首道:「起眼看主是逆天,不止半點罪萬千。低頭垂眼草(心)虔對,為得丈夫敬倒天。」二百三十七首道:「看主單準看到肩,最好道理看胸前,一個大但看眼上,怠慢而王(主)怠慢天9他規定後宮看他單準看到肩,最好看到胸前。如果大膽看到眼上,那就犯慢主慢天的罪。三百四十三首道:「不打不駡還過得,惹打惹駡要歡虔。不歡不虔逆雙重,莫怪滿天盡亮(火)延9後宮惹他打、惹他駡的時候,必須歡喜虔敬受打受駡,如果敢不歡不虔,就要犯雙重的罪。他處治後宮的罪是很重的,三百五十五首道:「手不雇主該斬手,頭不雇主該斬頭。」二百零七首道:「內言內字不準出,敢傳出外五馬分。」五馬分,就是五馬分屍。中國封建王朝對後妃還沒有這種嚴刑峻法。洪秀全對後宮的專製,是可以排在暴君之列的。
這部天父詩,作為研究洪秀全的精神狀熊和他的專製思想行為看,是無比的重要的。
王(次長)兄親目親耳共證福音書
書口題「福音敬錄」,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四字,共九葉,倫敦不列顛博物院收藏。書封面未署刊刻年代,據捲首王長兄洪仁發、王次兄洪仁達本章為太平天國庚申十年七月三十一日上奏,得到天王批準鎸刻,又考太平天國辛酉拾一年新歷捲首旨準頒行詔書總目二十九部,最後一部便是此書,可知此書係在庚申十年秋後頒行。
這一部書,是專記天酉年(卽清道光十七年丁酉,一八三七年)三月初一日,天王洪秀全死去兩日復甦事,以證明天王洪秀全曾上天受命,下凡救世,確為真命天子。
幼主詔旨
書封面未署頒行年月,書口題「十救詩」,每半葉七行,行十五字,共五葉,捲首天王詔旨一葉,倫敦不列顛博物院、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收藏。
這部書,首先是天王詔旨一道說:「朕命幼主寫詔書,頒婿萬信脫迷途,遵此十救詔習煉,上天常生福長悠,欽哉9接着就刻幼主詔書,卽十救詩媽別崽、姊別弟、哥別妹、嫂別叔、哥別嬸、爹別媳、孫別婆、男別女、最緊喙、最緊心十首。這十首詩說的是隔離男女和清心慎言的道理。考幼天王供曾提到這一部書,他說:「九歲時就給我四個妻子,就不準我與母親姊妹見面。老天王做有十救詩給我讀,都是說這男女別開不準見面的道理,我還記得幾首。我九歲後想着母親姊妹,都是乘老天王有事坐朝時偷去看他」。可見此書雖題為幼主詔書,而實在卻是天王洪秀全做來教育他的兒子幼主洪天貴福和他的女婿金王鍾萬信等的訓言。
天媽天嫂辨正
庚申十年(一八六○年)六月,幹王洪仁玕在蘇州贈給來訪教士的書中有此書〔一〕。原書今未發見。考天王洪秀全在欽定前遺詔聖書的批解中,論述天媽、天嫂多處。所謂天媽,說是上帝的妻,所謂天嫂,說是耶穌的妻。這一部書,大約就是敷陳這種神話,為神化洪秀全而作。
天理要論書
封面署「太平天國甲寅四年新刻」,共二十五葉,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收藏。這部書是太平天國截取那個署名「尚德者纂」的倫敦傳教會派遣來遠東傳教的教士麥都思著的天理要論一書前八章而成。其章目如下:有上帝第一章,獨有一上帝第二章,論上帝名第三章,上帝乃靈第四章,上帝永在第五章,上帝無變第六章,上帝無不在第七章,上帝無所不能第八章。
麥都思原書共二十四章,洋紙鉛印,因篇幅過多,故太平天國刻本僅截取前一部分;對原書間有修改,如第一章第一節「且有天地之間,先有上帝為極大權能,造化萬物,管理萬靈者也」,校對原書前兩句作〔且天地之內,必有上帝〕,第五句「萬靈」作「萬人」〔一〕。
乙規章制度類
天朝田庫制度
這部書初刻本尚未發現。現存兩種版本:一、甲寅四年重刻本,書封面署「太平天國癸好三年新鎸」,而捲首旨準頒行詔書總目共二十一部,最後一部天理要論卻是甲寅四年刻,所以這部本子實甲寅四年重刻本,其行款格式葉數都不詳,法國東方圖書館收藏。二、庚申十年後重刻本,書封面亦署「太平天國癸好三年新鎸」,據捲首旨準頒行詔書總目共二十九部,最後一部王(次長)兄親目親耳共證福音書為庚申十年七月後刊刻,所以這一部本子實是庚申十年後重刻本,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四字,共八葉,倫敦不列顛博物院收藏。庚申十年後重刻本曾根據當時的官製對甲寅四年重刻本作了一些修改。
天朝田畝制度是中國歷史上農民革命的第一個土地綱領。它規定改革土地制度的方針,並提出社會組織、兵役、禮俗、教育、選舉、司法等方面的改革方案。這些改革都是以土地制度的改革為基礎而提出的。其中土地制度包括廢除地主階級的土地占有製的內容,雖然它的分田法是一種不能實現的農業社會主義的空想,但卻表現了在封建壓迫下的農民大衆對土地的革命要求,鼓舞了農民的鬥志,在當時的革命鬥爭中,實際上是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欽定制度則例集編
原書今尚未發見,旨準頒行詔書總目二十九部著錄書名。
欽定功勞部章程
原書今未發見,太平天國己未九年經天王旨準鎸刻頒行。這是一部針對當時官員人等「動以陛遷為榮,幾若一歲九遷而猶緩,一月三遷而猶未足」的情況,而製定的國傢銓選章程。它的目的是使「國傢以法製為先,法製以遵行為要,能遵行而後有法製,有法製而後有國傢」,以救當時「越隊求榮」,「私鎸印信,私給官鐫」等等目無法製的弊膊一〕。太平刑律原書今未發見,辛酉十一年印行〔一〕。
欽定士階條例
書封面署「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國辛酉年新鎸」,半葉八行,行二十字,共三十三葉,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收藏。在國外,倫敦不列顛博物院也收藏有一部,缺第五、第十七、第十八三葉。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藏本為初印本,不列顛博物院藏本第三葉第八行、第九葉第一行都多「天父天兄天王」六字,第十二葉後半面第六行改「新遺詔聖書」為「前遺詔聖書」,這是一個挖版重印本。
這一部書,首載幹王洪仁玕等敬獻試士條例請旨遵行本章及天王禦批,次載正總閱李春發、副總閱黃期陛等序,然後分條刊載科場士階條例三十六條,凡科舉制度、試場條例,以至品級、章服的制度都有詳細的規定。
九種規章
據太平天國辛酉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一八六一年三月七日)天王詔旨說:「茲在已有規章外再增六種,共成九種。而等不可背棄天父、天兄、朕及幼主,須知天父、天兄、朕及幼主普照四方,慈和萬物,直至萬世」〔一〕。在此九種規章中,大約有一種是婚姻條規,天王在另一道詔旨裏說:「朕曾頒發婚姻條規」〔二〕。其他八種未詳。此九種規章係各種分刻,抑係匯刻,原書今未發現,不能斷定。
太平天國辛酉十一年稅務局頒行稅率(TariffPublishedbytheBoardRevenue)英國皇傢學會會員,下議院議員塞剋斯曾得一副本,已詳食貨志。原書今未見。
海關稅則
塞剋斯亦得一副本,已詳食貨志。原書今未見。
丙兵類
太平軍目
書封面署「太平天國壬子二年新刻」,共三十四葉,中國革命博物館收藏,缺封面。蕭一山太平天國叢書影印倫敦不列顛博物院藏本。法國國傢圖書館、德國普魯士國立圖書館、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都有收藏〔一〕。
將中國革命博物館藏本與倫敦不列顛博物院藏本校勘,其內容、形式、頁數都相同,惟旨準頒詔書總目中國革命博物館藏本共十三本,倫敦藏本則為十五本。第八葉第七行中國革命博物館藏本作「左營前旅帥統下」,倫敦藏本作「右營」,第二十四葉第三行第一、第二、第三字中國革命博物館藏本作「兩司兩」,倫敦藏本作「兩司馬」,同葉第八行第九、第十字中國革命博物館藏本作「伍東」,倫敦藏本作「伍南」,第二十五葉第十一行第十三、十四、十五字中國革命博物館藏本作「左貳西」,倫敦藏本作「右貳西」,案應以應以倫敦藏本為是,中國革命博物館藏本這三個字都是刻錯了的。但第二十二葉第十六行中國革命博物館藏本作「右營前壹卒長統下」,倫敦藏本作「左營」,案應以「右營」為是,這卻是中國革命博物館藏本正確,而是倫敦藏本刻錯了的。從這兩個本子的對勘中,可知它們在內容、形式、葉數等雖都相同,但卻是兩個不同的刻本。
考太平軍製采取自周禮「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五師為軍」的制度。這部書就是記載這種編製名目和各級旗製。
據張德堅賊情匯纂捲四說太平天國初定軍目,「以一軍為例,全刻五百兩句司馬,前列軍帥、師帥、旅帥、後列卒長,每一卒長之下列兩司馬四人,尚無東西南北之分,及剛強伍長、衝鋒伍卒諸名色,千篇一律,滿紙皆卒長、兩司馬字樣,不右其軍製者無不開捲茫然。嗣俘得續改軍目,眉目較前清楚。」今所見的便是續改本子。至於初定軍目,卻還沒有發現。
太平條規
書封面署「太平天國壬子二年新刻」,每半葉六行,行二十二字,共五葉。倫敦不列顛博物院藏有甲、乙兩本。乙本版式略大,紙張亦好,並有手寫批註數則,惟於行營規矩脫一行〔一〕。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法國國傢圖書館、德國普魯士國立圖書館都有收藏。
這部書載定營條規、行營規矩各十條,為太平天國軍隊的基本軍律。
行軍號令
原書今未發見。太平天國甲寅四年秋,東王楊秀清頒發〔一〕。案乙榮五年新刻的行軍總要就是輯錄楊秀清九種行軍號令而成,未知此書內容與行軍總要有何不同。
行軍總要
書封面署「太平天國乙榮五年新刻」,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四字,共二十六葉,又捲首序文二葉,倫敦不列顛博物院收藏。
這一部書共輯錄東王楊秀清九種行軍號令——陸路號令、水路號令、點兵號令、傅官號令、查察號令、防敵要道、禁止號令、體惜號令、試兵號令而成。把它「刊刻頒行,使軍中將士循讀習傅」,以達到「好整以暇」,「萬戰萬勝」的目的。
這是一部太平天國行軍號令。把這一部書和太平條規、太平軍目合併起來進行研究,就可以對太平天國軍隊的組織和軍律、號令,得到全部的瞭解。
會議輯略
原書今未發見,曾國藩日記及許瑤光談浙著錄書名。太平天國壬戌十二年夏天會議後刊刻。
這一年五月,大軍正在快要攻剋鬆江進取上海的時候,敵人卻從安慶進犯了天京。天王詔命班師回救。大軍回到蘇州,忠王李秀成在五月十一日、六月二十五日召開大會二次,會議全局戰略,在會議後,刊刻會議輯略一書。此書捲首有李秀成序文宣揚三解京圍的軍威,論述「如欲奮一戰而勝萬戰,先須聯萬心而作一心」的當前形勢,把要戰勝敵人,必須先內部團结一致的會議精神着重地指示出來〔一〕。
丁禮類
太平禮製
這一部書,現存兩種本子:一、辛開元年刻本,書封面署「太平天國辛開元年新刻」,每半頁八行,行二十二字,共七頁,德國普魯士國立圖書館收藏。二、壬子二年刻本,書封面署「太平天國壬子二年新刻」,行款、格式、頁數都與辛開元年刻本同,倫敦不列顛博物院、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法國國傢圖書館、美國議會圖書館都有收藏。兩本字句略有不同,如王長女條,辛開元年刻本作「長天金」、「二天金」、「三天金」、「四天金」,壬子二年刻本改為「天長金」、「天二金」、「天三金」、「天四金」。東長女條,辛開元年刻本作「長東金」、「二東金」、「三東金」,壬子二年刻本改為「東長金」、「東二金」、「東三金」。西長女條,辛開元年刻本作「長西金」、「長西金」、「三西金」,壬子二年刻本改為「西長金」、「西二金」、「西三金」。
這部書內載天王、東王、西王、南王、北王、翼王的子女的呼稱,丞相以下至兩司馬的呼的呼稱,丞相以下至兩司馬的子女的呼稱,女丞相、女檢點、女指揮、女將軍的呼稱,軍師以下妻的呼稱,以及天王與東、西、南、北、翼五王的傢族、親戚相互間的呼稱。
太平禮製(續編)
書封面署「太平天國戊午八年新刻」,共八頁,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收藏。這一部太平禮製,與辛開元年頒布的那一部不同,而是根據當時情況重新製定的。據封面所署這部禮製是戊午八年新刻,但書中已載有幹王洪仁玕、英王陳玉成、忠王李秀成、贊王蒙得恩、侍王李世賢、輔王楊輔清、章王林紹璋等的呼稱,和他們的世子、女兒的呼稱。考洪仁玕於太平天國己未九年三月十三日纔到天京,四月初一日始封幹王,陳玉成、李秀成等封王都在洪仁玕之後。這些都是戊午八年後的事件,不可能預先頒布在戊午八年刊刻的禮製裏面。這些地方都是後來補增入去的。現在這一部本子,實是戊午八年後補增重刻本。
欽定敬避字樣
現存白棉紙鈔本,後附錄有天朝太平天國點將錄、天朝欽定文確、對聯三種文件,上海圖書館收藏,封面為冷金黃色粉箋,刊刻年代已破佚,據所存「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國」十字看,當是辛酉十一年後刊刻。案趙烈文能靜居士日記清同治三年七月初五日記,及上海新報甲子年八月十七日轉載香港新聞都記到這部書,
可知當時曾經刊刻頒行。考王彝壽越難志記清鹹豐十一年十二月(相當於太平天國辛酉十一年十二月),浙江紹興守將周文嘉以各局文牒不合式,乃頒發字樣。但核其內容,還不是這部欽定敬避字樣。據考此書頒行於太平天國壬戌十二年秋鼕間,而這部鈔本的附件鈔有癸開十三年的片斷,則鈔成於癸開十三年後半年〔一〕。
在這部書裹,嚴格地規定天父、天兄、天王、幼主以至洪秀全的兩個小兒子光王、明王所用的尊崇的稱謂,命令他人不得使用,如有犯諱,即「蹈故違之咎,緻幹罪戾」,嚴重地反映了封建的特權思想。
這一部說明每一個應敬避的字,和一些代用的字,因此,對研究太平天國的書籍和文件是有用的。
戊歷書類
太平天國癸好三年新歷
封面正中題「太平天國癸好三年新歷」,兩旁分題「頒行天下」四字。歷書首載東王楊秀清、西王蕭朝貴、南王馮雲山、北王衛昌輝、翼王石達開獻歷本章及天王禦批二葉,次刻十二月建、幹支、二十八宿、時令等二十四葉,德國普魯士國立圖書館、倫敦不列顛博物院、劍橋大學圖書館、法國國傢圖書館都有收藏。
太平天國甲寅四年新歷
封面正中題「太平天國甲寅四年新歷」,兩旁分題「頒行天下」四字。歷書首載東、西、南、北、翼五王獻歷本章及天王禦批,次刻十二月建、幹支、二十八宿、時令等共二十六葉,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收藏。
太平天國戊午捌年新歷
封面正中題「太平天國戊午捌年新歷」,兩旁分題「頒行天下」四字。歷書首載東、西、南、翼四王獻歷本章及天王禦批,已刪去北王衛昌輝銜名,次刻十二月建、幹支、二十八宿、時令等二十六葉,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收藏。
太平天國辛酉拾壹年新歷
封面正中題「太平天國辛酉拾壹年新歷」,兩旁分題「頒行天下」四字。歷書首載諸王獻歷本章及天王禦批二葉,獻歷諸王除東、西、南、翼四王外,加上幹王洪仁玕、英王陳玉成、忠王李秀成、贊王蒙得恩、侍王世賢、輔王楊輔清、章王林紹璋七王,次載己未九年十月初七日、十四日天王兩道改定歷法詔旨七葉,然後刊刻十二月建、幹支、二十八宿、時令以及萌芽月令等三十八葉,倫敦不列顛博物院、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都有收藏。
己文告類
頒行詔書
這部書現存三個版本:一、初刻本,書封面正中題「太平天國左輔正軍師東王楊右弼又正軍師西王蕭奏準頒行詔書」,在其上橫署「太平天國壬子二年新刻」。每半葉九行,行二十二字,遇上帝天父字樣擡出一格,行二十三字,共十二葉,荷蘭來丁大學藏書樓、德國普魯士國立圖書館都有收藏〔一〕。二、修改本,書封面中題「太平天國禾乃師贖病主左輔正軍師東王楊右弼又正軍師西王蕭奏準頒行詔書」,在其上橫署「太平天國壬子二年新刻」,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四字,共十葉,法國國傢圖書館、法國東方圖書館、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都有收藏。三、癸好三年刻本,書封面中題「太平天國傅天父上主皇上帝真神真聖旨勸慰師聖神風雷禾乃師贖病主左輔正軍師後師殿中軍兼右軍東王楊奏準頒行詔書」,在其上橫署「太平天國癸好三年新刻」,其道葉楊秀清列銜仍與修改本同作「禾乃師贖病主左輔正軍師東王」,而與初刻本衹作「左輔正軍師東王」不同,其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四字,亦與修改本同,藏處不詳〔一〕。
這部書內,匯刻以左輔正軍師東王楊秀清、右弼又正軍師西王蕭朝貴名義頒布的奉天討鬍檄布四方諭、奉天誅妖救世安民諭、諭救一切天生天養中國人民諭三篇檄文。前一篇申明民族大義,鼓舞革命義憤,後兩篇勸人丟邪神,拜上帝,這是太平天國起義三篇最重要的文告。
修改本雖署太平天國壬子二年新刻,但據捲旨準頒行詔書總目共十四部,所列舊遺詔聖書、新遺詔聖書、三字經三種都是癸好三年刊刻,所以這一部修改本實是癸好三年的刻本。初刻本有諭三合會的話,有「有明」字樣,修改本都刪去。其署明為「太平天國癸好三年新刻」的本子,楊秀清的列銜,比修改本又增加二十四個字的稱號,並把西王蕭朝貴銜刪掉。
誅妖檄文
書封面題「誅妖檄文,旨準頒行」八大字,右小字一行題「欽命文衡正總裁開朝精忠又副軍師頂天扶朝綱幹王洪製」,額橫署「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國辛酉十一年鎸」,每半葉八行,行二十字,共十三葉,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收藏。
這一部書,內收幹王洪仁玕撰的兩篇檄文:第一篇是太平天國辛酉十一年(清鹹豐十一年)當清帝鹹豐死後擬出師北伐的檄文。第二篇是太平天國庚申十年(清鹹豐十年)與英王陳玉成、忠王李秀成、贊王蒙得恩、侍王李世賢、輔王楊輔清、章王林紹璋會銜勸諭清朝官兵人等棄暗投明、共出迷途以保永福的檄文〔一〕。太平天國後期采取招降政策即始此。
庚奏議類
資政新篇
書封面署「太平天國己未九年新鎸」,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四字,共二十五葉,上海市文物管理季員會收藏。在國外,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也收藏有一部。兩本內容相同,劍橋本為初印本,上海市文管會本為重印本,曾將初印本改正了幾個字,如第二葉後半葉第一行,劍橋本作「自國而至萬國」,上海市文管會本改為「自國而至萬郭」;第四葉後半葉第十行,劍橋本作「上則親臨以隆其事」,上海市文管會本改為「主則親臨以隆其事」;第六葉前半葉第四行,劍橋本作「必得聖神感化而然也」,上海市文管會本改為「必得上帝聖神感化而然也」等等〔一〕。
辛論文專集類
建天京於金陵論
此書為太平天國癸好三年刻。法國東方圖書館藏有甲寅四年重印本。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有戊午八年修改刻本。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院、劍橋大學圖書館都有收藏,惟未詳其版本。
法國東方圖收館藏甲寅四年重印本,見程演主編太平天國史料第一集排印,封面題:「太平天國癸好三年新鎸」,但捲首所列旨準頒行詔書總目共二十一部,其最後一部為甲寅四年所刻的天理要論,故知為甲寅四年重刻本,其行款、格式、頁數均不詳。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戊午八年修改重刻本,捲首旨準頒行詔書總目共二十四種,捲末有「戊午遵改」朱戳,共二十九頁,每頁二十行,每行二十四字。今將戊午刻本與程氏甲寅排印本對勘,如馬之澐文「間乎陵城,兵不浹旬」,改為「洵乎金陵,固甲乎天下,為古今來一大都會也。我師攻金陵城,兵不浹旬」。如汪鶴年文「王者必先度形勢」,改為「開國者必先度形勢」。黃恩沛文「身居天位者無不定萬世之鴻規也」,改為「真主禦世自定萬世之鴻規也」。並校出程氏甲排印本錯誤頗多,有把撰文人互易的,如林一環撰的文換為徐雨叔撰,徐雨叔撰的文換為林一環撰。有把撰文人名字弄錯的,如瀋世祁誤為「瀋世初」,吳煥誤為「吳囗」。又第二十六篇撰文人甲寅排印本闕,今查戊午刻本為汪保邦。
這一部書,內收保震川、吳容寬等四十一人撰的建天京於金陵論四十一篇。據何震川論文說:「今建都既成,天下大定,天王降詔,咨於群臣」。案商議事件叫做咨(見說文),書經舜典:「咨十有二牧」,右傅襄公四年:「訪問於善為咨」,天王在建都南京之後,咨於群臣,就中叫群臣討論建都南京的得失。又案貶妖穴為罪隸論一書,係因天王降詔敗直隸省為罪隸省,群臣作論闡明天王的用意,故該書首列天王詔旨,然後纔是群臣的論文。建天京於金陵論既係因「天王降詔,咨於群臣」而作,則捲首應先列天王詔旨,今無此詔旨,這是有問題的。考天王主張建都河南,而東王楊秀清則主張建都南京。此書四十一篇論文,篇篇都是擁護建都南京的。其中如袁名傑論文說:「若河南為天下之中,四達之地,土厚水深,而要不若天京雄踞東南,足以壯天威而成王業者也」,瀋世祁論文說:「湖北、河南、金陵皆為天下之中,然湖北、河南皆有水患,惟金陵地勢崇隆,民情富厚,且天下糧食盡出於南方。……萬邦來附,為適中之地,宜建天京者也」,並議論建都河南,不如建都南京的好,明白地反對天王的主張。這正反映也楊秀清的權力壓倒一切,衆人望風承旨,一律擁護他的主張而反對天王的主張這一事實。那麽,既然如此,為什麽楊秀清死後,到戊午八年還再印這部書呢?這當是由於當時革命形勢發生了變化,與癸好三年初剋南京時不同,自從丙辰六年秋天京事變後,武昌、九江相繼失陷,天京又再被圍,太平天國已經從攻勢轉變為防禦,沒有再行北伐的力量和遷都河南的可能。而宣傳建天京於金陵為天父、天兄的主張,出自天命,對當時保衛天京,卻鼓舞鬥志的作用,所以纔把它重印罷了。
貶妖穴為罪隸論
此書為太平天國癸好三年刻。法國東方圖書館藏甲寅四年重印本,書封面署「太平天國癸好三年新鎸」,捲首旨準頒行詔書總目共有二十一部,最後一部為甲寅四年刻的天理要論。英國劍橋大學藏己未九年修改本,書封面亦署「太平天國癸好三年新鎸」,共十八頁,捲末頁有「己未遵改」朱戳。倫敦不列顛博物院也藏有一本,其版本不詳〔一〕。
這一部書,內收何震川、吳容寬等三十二人撰貶妖穴為罪隸論三十二篇,捲首有天王詔旨一道,說明因清朝僭都北燕(即北京),「妖有罪,地亦因之有罪」,故貶北燕為「妖穴」,並貶直隸省為「罪隸使。又說明「天下萬郭帝無二,京亦無二,天京而外,皆不得僭稱京」。最後還說明待誅滅清朝後,「方復其名為北燕」,並更「罪隸省之名為遷善使。何震川、吳容寬諸人的論文,便是發揮天王這一道詔旨的指示,對清朝進行聲討的。
詔書蓋璽頒行論
書封面署「太平天國癸好三年新刻」,每半頁十行,行二十四字,共十五頁,倫敦不列顛博物院、劍橋大學圖書館都有收藏,法國東方圖書館也藏有鈔本一部。
這一部書,內收吳容寬、鐘湘文等二十五人撰的詔書蓋璽頒行論二十五篇。這裏所說的「詔書」是泛指太平平天國政府印行的各種書籍;「蓋璽」,就是蓋天王的金璽。這是太平天國的一種制度,凡經天王旨準印行的書籍上一律都要蓋上天王的金璽。它的目的是「昭信實而壯觀瞻」,並使未經旨準不蓋璽的書籍不得流傳。
欽使記題記
原書今尚未發見。趙烈文能靜居士日記著錄書名,並記它的內容說:「欽命記題記一本,其取士程文,其題目皆具節令,凡七節,有雲太兄升天節記,太兄暨朕登極節記,東王升天節記等類。末有幼主與天王並稱」。又云:「此書庚申所刊」〔一〕。
案應試又的程式叫做程文,以為應試者的法式〔二〕。又案太平天國己未九年十月初七日天王改定歷法詔旨記每年六節說:「每年正月十三日是太兄升天節,二月初二日報爺節,二月二十一日是太兄暨騰登極節,三月實三日是爺降節,七月二十七日是東王升天節,九月初九日是哥降節。每年六節各註明該月日頂頭,永遠如是」。這六個節都是太平天國的紀念日。其第七節未詳,照所知六節來看,應當也是有歷史意義的紀念日。
據此,知這部欽命記題記,是一部太平天國頒布的科舉作文的程式。但由於其題目都是太平天國的重要歷史紀念日,就必然對這幾次重大歷史事件有所論述,給我們瞭解太平天國歷史提供重要的說明。
英傑歸真
書封面署「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國辛酉年新鎸」,每半頁八行,行二十字,序三頁,本文四十六頁,共四十九頁,三十年代初在揚州發現,蕭一山太平天國叢書曾影櫻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也藏有一部。
這一部書,為幹王洪仁玕撰,可說是一部對封建迷信和封建思想進行批判的論文。在書中,洪仁玕假設回答一個投降的清朝官員張某詢問太平天國禮法等問題,進行反復論辯,以見太平天國的革命宗旨與制度的精神面貌。
欽定軍次實錄
書封面署「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國辛酉年新鎸」,天試文狀元幹殿文正總提昱天安劉闥等序三頁,本文三十三頁,共三十六頁,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收藏。在國外,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也藏有一部。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藏本說:「辛酉拾壹年正月二七日,軍經寧郭郡,主將楊雄清殷勤迎於十裏之外,且送至十裏外之九眼橋,依依敬別,足見該員斯文主將,大有慧眼在為,因吟以勸慰之」。劍橋大學圖書館藏本則將「主將楊雄清」改為「衆天將天兵」,又刪去「足見該員斯文主將,大有慧眼在為」十四字,而詩仍是勸慰個人並未改作勸慰「衆天將天兵」。這當是到重印時因楊雄清發生了問題,而不得不把詩題刪改的。故太平天國歷史博館藏本為初刻本,而劍橋本為修改重印的。
這一部書,是太平天國辛酉十一年春天,幹王洪仁玕奉旨到安徽、浙江兩省催兵,在路上寫的詩文,並錄有幾首天王做的詩歌,由劉闥忠等匯抄成册,到這年八月班師回京時刊刻印行的。又洪仁玕與幼贊王蒙時雍、殿前忠誠貳天將李春發會銜頒發的戒浮文巧言諭也附載在捲末。
這是一部洪仁玕的詩文集,反映了他的政治思想和宗教思想,如論韃妖耗中國財、論史等篇闡述他的反對清朝統治的政治思想,論創世真經、闢邪崇正論等篇暴露出他所受那一個作為資本主義侵略工具的基督教的深重影響。這一部書與資政新篇、英傑歸真都是研究洪仁玕思想的重要文獻。
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國己未九年會試題
書封面未署刊刻年代,每半頁十行,行二十四字,共二頁,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收藏。這是一捲太平天國己未九年幹王洪仁玕奉命總典會試時,揭題後,他因見獵心喜,用會試題寫的太平天國考試式的文章。
會試題為「天父上帝聖旨:三星共照日出天,禾王作主救人善,爾們認得禾救饑,乃念日頭好上天」,即取天父上帝言題皇詔第一首為題。次為洪仁玕寫的文章。在篇末還有洪仁玕的自註。
開朝清忠軍師幹王洪寶製
每半頁十行,行二十四字,共十四頁,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收藏。這是一部幹王洪仁玕的文集,內收喧諭京都內外大小官員兵士人等一篇、剋敵誘惑論一篇,兵要四則一篇,此外還收有一些有關宗教的短文。
壬史類
太平天日
書封面題記:「此書詔明於戊申年鼕,今於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國壬戌十二年欽遵旨準刷印銅板頒行」。這就是說,這部書是在戊申年(清道光二十八年,一八四八年)鼕,即金田起義前兩年寫成,而到太平天國壬戌十二年(一八六二年)刷印銅板頒行的。每半頁八行,行二十字,共三十六頁。現存本缺第二頁,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收藏。
這一部書,專記丁酉年(清道光十七年丁酉,一八三七年)天王洪秀全病死去復蘇及後來入廣西進行革命活動等事跡。這是一部金田起義前,天王洪秀全和馮雲山密謀發動革命和創立拜上帝會的最重要的記載。今天所見太平天國自己編印的革命史衹此一部。
詔書
太平天國「詔書」這一個名詞有兩種意議:一種是廣義的,就是對旨準頒行的一切書籍的稱謂,旨準頒行詔書總目中所指的「詔書」便是屬於這一頭;另一種是狹義的,就是對編印的太平天國革命史的稱謂。
這一種叫做「詔書」的太平天國革命史,據當時人記載,有一部記事,起清道光十七年丁酉(一八三七年)天王洪秀全大病死去復蘇事,迄清道光二十七年丁未(一八四七年)天王洪秀全帶領馮雲山等搗毀廣西象州甘王廟事止。核其內容,與太平天日相同。太平天日以「詔書一」三字起頭,所謂「詔書一」,就是太平天國革命史第一部。「詔書一」取名為太平天日,可能是在壬戌十二年旨準用銅板刷印時定的。另一部記事,起清道光二十八年戊申(一八四八年),迄太平天國癸好三年(一八五三年)二月剋復南京止,蓋接上一部記事,記敘金田起義和建國初期的歷史。前部份記事,出馮雲山手,後部份記事,出盧賢拔、曾釗揚、何震川諸史官手。這種叫做「詔書〕的太平天國革命史,天王詔旨曾經說過〔一〕,李秀成自述原稿也說到它,當時在天京的汪士鐸、謝炳、張汝南等也得親見其書。其第二部,曾有人在南京夫子廟前冷攤上訪得,後不知下落〔二〕。
太平天國編印的革命史,係采用勞動人民易讀易曉的白話演義小說體栽,記敘轟轟烈烈的革命鬥爭,光輝燦爛的起義史跡,以嚮人民作教育宣傳。其性質與目的,是與封建皇朝所編的專記帝王起居言行,為封建統治者一姓興亡作鑒戒的「實錄」完全不同的。
癸刊刻古書類
改定四書五經
原書今未發見。太平天國建都天京後,設立刪書衙,刪改四書、五經。李圭記他所見改定四書說:「『國』改『郭』,一作『國』,……又稱歷史代帝王均為相。有所謂改定四書曰:『孟子見梁惠相,相曰:叟,不遠千裏而來,亦將有以利吾郭乎?』諸如此類,不勝枚舉」〔一〕。李圭所舉的一段四書改文,衹是字句上枝節的修改,其實太平天國刪改四書、五經主要的地方並不在此。張汝南記刪改的內容說:「始以四書、五經為妖書,後經刪改準閱,惟周易不用。他書涉鬼神喪祭者削去。中庸鬼神為德章、書金滕、禮喪服諸篇、左傳石言、神降俱刪。孟子『則可以祀上帝』,上帝上加『皇』字,詩『蕩蕩上帝』,『上帝板板』,皆加『皇』字。論語『夫子』改『孔某』,『子曰』改『孔某曰』」〔二〕。汪士鐸論述太平天國刪改儒傢書籍的主要精神也說:「刪論語去祭祀及大而無當不可行於後世語」。又說:「改四書、五經刪鬼神、祭祀、吉禮等類」,一再盛贊為「此功德不在禹下」,和「此功不在聖人下」〔一〕。案太平天國刪改四書、五經,是站在「獨一真神唯上帝」的一神教立場來刪改鬼神、祭祀、吉禮等迷信的,並非對儒傢綱常倫理進行刪改,已詳序論反孔節中,所以給這個具有法傢思想的汪士鐸所贊揚。
這部書在太平天國癸好甲寅年間曾經刊行,故時人得看見。一八五三年(即太平天國癸好三年)鼕,在上海出版的英文北華捷報也有得見太平天國改正的大學、中庸兩書的報導〔二〕。一八五四年(即太平天國甲寅四年)六月,英國海軍艦長麥勒西等探訪天京。太平天國給他們贈送了六種印書和舊約三篇。麥勒西回信道謝,說太平天國「由於疏忽」,沒有把「新出版的四書」送給他們,要求「彌補這一不足」〔三〕。當時刊刻的數量大約很少,故反革命大頭子曾國藩直到清鹹豐八年(即太平天國戊午八年)纔盜劫得改正四書一部,還特地遠寄給他的夥黨劉蓉去看〔一〕。這就可知太平天國對這部書還是控製着的,與其他旨準頒行各書不同
,也不列在旨準頒行詔書之內。因此,到辛酉十一年頒行的欽定士階條例上還有對士子敷衍說的「真聖主御筆改正四書、五經各項,待鎸頒後再行誦讀」的話。
武略
倫敦不列顛博物院藏,照回膠捲,未見書封面,亦未見捲首旨準頒行詔書總目。查醒世文刊於太平天國戊午八年,其捲首詔書總目在醒世文之前列有武略書,而太平天國戊午捌年新歷捲首詔書總目還未列有武略書,可知武略是太平天國丁已七年十月獻戊午八年新天歷蓋璽後,戊午八年印醒世文前印的。每半頁十行,每行二十字,全書總目一頁半,孫子十五頁半,自始計至用間十三篇,吳子全書十一頁,自圖國至勵士六篇,司馬法全書六頁,自仁本至嚴位四篇,用衆篇刪掉。
考武略係一部據清朝康熙年間編纂的武經三書刻印的古兵書。清朝康熙時,因考試需要,書坊從宋朝元豐中編纂的武經七書內,把六韜等四種抽出,專印孫子,吳子、司馬法三種,稱為武經三書。太平天國刻印的武略,就是據武經三書來刻印的。
武經三書是洪秀全親自刪改的。太平天國印武經三書,不照原書名,而改武經為武略,與洪秀全刪改詩經,不照原書名,改為詩韻同例。這是因為我國古代讓為凡道義法製不可變更的叫做「經」,晉朝張華博物志說:「聖人製作曰經」。中國封建社會尊崇孔丘為聖人,所以把儒傢著作稱為「經」,而把老聃、壯周等著作稱為「子」,顯著地劃分高低的界綫。洪秀全是個被地主階級咒詛為「自聖公然衊古聖」〔一〕的人物,從他刪改武經三書的地方看來,他對古代一切都采取或貶低、或否定的態度,他自然不肯以「經」字許給古人的著作,所以他就把武經改為武略,同樣,也把他刪改的詩經改為詩韻。
洪秀全刪改武經,除整篇刪掉司馬法用衆篇外,有個別字句刪改的,有整段刪掉的。他的刪改,反映出他的思想。如改孫子九變篇為八變,刪掉「君命有所不受」,又刪掉孫子地形篇論將帥根據戰場實情可以不從君命,反映出他的君主專製思想更甚於封建帝王。如改司馬法仁本「入罪人之地,無暴神衹」,為「入罪人之地,無留該殺」,反映出他打倒偶像行動的堅决。如改吳子圖國「順俗而教」的方略,為「順時而教」,反映出他要順應時代潮流革舊維新的革命思想。如孫子作戰篇說「則諸侯乘其弊而起」,洪秀全改為「則或有乘其弊而起」。吳子勵士篇「脫其不勝,取笑於諸侯,失權於天子矣」,洪秀全把它全刪掉。司馬法仁本篇說「天下既平,天子大屺,春蒐秋獼,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戰也」,洪秀全改為「天下既平,天子大屺,春靜蒐秋獼所以教戰也」。如司馬法仁本篇「遍告於諸侯,彰明有罪。……然後塚宰徵師諸侯」,洪秀全改為「遍告於各省,彰明有罪。……然後塚間徵師於各使。洪秀全不但把諸侯的事刪掉,他還把「諸侯」改為「各使,這些地方,都充分地反映出洪秀全反對分裂,厲行中央集權的思想。如吳子述吳起見魏國君魏文侯,洪秀全把魏文侯改為「魏文相」,把一國的君主貶低為「相」。不僅如此,吳起嚮魏文侯處稱為「臣」,稱魏文侯為「主君」,洪秀全把「臣」改為「卑」,把「主君」刪掉,改用一「有」字以連接下下文,他衹許吳起與魏文侯有尊卑之分,而不許吳起嚮魏文侯稱臣,反映出洪秀全貶低歷代帝王國君和中國封建社會的聖經賢傳的一貫做法。綜觀全書,洪秀全在武經三書中刪掉最多的就是中國封建社會歌頌的古聖先賢的事跡,如孫子同間篇刪「昔殷之興也」一段四十六字,吳子序刪「昔承桑氏之君」一段六十二字,末段「於是文侯身自布席」一段五十五字,吳子圖國篇刪「故成湯討桀而夏民喜」句下二十七字,「古之明王」句下十五字,「昔齊桓募士五萬以霸諸侯」句下四十三字,「武侯嘗謀事」一大段一百十一字,吳子料敵篇刪開首四十五字,司馬法仁本篇刪「先王之治」句下六十字,「王霸之所以治諸侯者六」句下六十一字,司馬法天子之義篇刪「夏後氏正其德也」句下七十一字,「戎車,夏後氏曰鉤車」全段六十九字,「有虞氏不賞不罰而民可用」句下三十七字,「古者」句下四十二字。洪秀全之所以敢於「上掩乎孔、孟」〔一〕,敢於「自聖公然衊古聖」,做出「黃巢、闖、獻所不敢」〔二〕做的革命事業,為中國農民起義最偉大的領袖,也是世界史上農民起義最偉大的領袖,正是出於這種敢於否定中國封建社會所歌頌的古聖先賢的革命精神。這是一方面,從另一方面看,洪秀全卻存在一種唯我獨尊的心理,不肯低首下心,不肯委麯求全,也給太平天國革命帶來無可補救的後果。洪秀全之所以堅决拒絶從天京作戰略撤退唯一救亡良策,就是由於唯我獨尊的心理使然。在太平天國文獻中,同武略這樣反映出洪秀全多方面的思想的還是少見的。此外,從洪秀全的刪改中,還可以看出太平天國的重要史實,如孫子始計篇說「法者,麯製、官道、主用也」,是指軍隊編製、統轄、供應等制度。洪秀全不顧孫子本意,改為「法者,十誡、十斬、十除也」,十誡,即十款天條,與十斬、十除都是太平天國的刑律,這給我們留下一條太平天國刑律最寶貴的記載。又如司馬法仁本篇說「不加喪,不因兇,所以愛夫其民也」,洪秀全把這一節刪掉,這是因為太平天國以死為升天,為「喜事」,與庚申十年後刻印的欽定舊遺詔聖書刪掉了癸好三年初刻印的舊遺詔聖書中記載約色弗慘哭哀涕為父守孝的地方,都同是證實太平天國視「喪事」為「喜事」是建都天京後規定的最堅強的證據。
這部武略,是太平天國武科考試的兵書。欽定士階條例規定武士子必須「攻習真聖主欽定武略」,凡省試覆式,默寫武略一節,天試覆試,也要默寫武略一節〔一〕。
三版本修改
太平天國的書籍,特別是作為宣傳教育用的書籍,在癸好三年以後的版本有了修改。在癸好三年以前的版本,保存有濃厚的儒傢思想,與上帝教義抵觸的地方還多,到了癸好三年以一的刻本把它刪掉,以求合於一神教的上帝教義〔二〕。
太平詔書是太平天國的綱領性文件,妝刻本與改正本不同的地方有三項:第一,初刻本所引孔、孟的學說,詩、書的文句,改正本或全刪去,或稱古語。原道醒世訓引禮運「孔丘曰,大道之行也」一節共一百三十四字,改正本刪去;又引易經同人卦也刪去。原道覺世訓引中庸、詩、書文三句都刪去。又引孟子、詩經改正本雖同有,但改作「古語雲」。他如原道救世歌「賢否俱循內則篇」,改正本作「賢否俱宜侍養虔」;「盍歌麟趾詠振振」,改正本作「不犯天法得超升」;「孝經當明」,改正本作「孝道當明」;「蓼莪詩句讀」,改正本作「孝順條當守」;就是經史二字,改正本也避免不用,而代以「前代」二字。第二,初刻本所引古事,凡為儒傢所常稱道而不合於上帝教義的,改正本都刪去。原道救世歌第二不正忤父母節有「歷山號泣天為動,烏為耘衹象為耕,尊為天子富四海,孝德感天夫豈輕」四句,改正本刪去。第三不正行殺害節有「是以先代不嗜殺,德合天心天眼開,寵綏四方惟剋相,故能一統受天培,夏禹泣罪文獻洛,天應人歸無可猜」六句,改正本刪去。第三,初刻本由古道今或以今溯古的,改正本不作上帝,則作天王自己。原道救世歌「自古君師無異任,衹將正道覺斯民,自古善政無異德,衹將正道淑其身」,兩「自古」改正本上句作「天命」,下句作「天生」;「古來善正修天爵,富貴浮雲未足奇」,「古來」改正本作「天生」;「請觀桀、紂君天下,鐵統江山為酒亡」,改正本作「天父上帝最惡酒,切莫鬼迷惹滅亡」。原道醒世訓「王者不卻衆庶,故能成其德」,改正本作「上帝廣生衆民,故能大其德」。這些都是改作上帝的。原道救世歌「過而能改方無過,古人所以誨諄諄」,改正本下句作「予今苦口誨諄諄」,這卻是改作天王自己說的。這三點不同,都顯著的表示出太平天國書籍改正極力避免牽引儒傢以定一尊於獨一真神的上帝教。
又如天條書是太平一國的信仰、行動最重要的一部文件,初刻本在序言中「方順孝得父母乎」下有商湯、周文事一段,「又有妄說拜皇上帝是從番」下,有中國有史鑒可考一大段,援引儒傢所常稱道的故事,博徵儒傢的言論;在規定的喪禮方面,雖不準做佛事,但「大殮、成服、還山」等做法,還保存着中國的舊禮俗。到了改正本,不但是把初刻本所引儒傢故事及它的言論盡刪去,而且,又另製定了一種新喪禮,以「死」為「升天」,乃「頭頂好事,宜歡不宜哭」,把「大殮、成服、還山」與下柩時喝唱等做法,一律廢除,即棺柩也不許用,完全改變了中國的舊喪禮。
太平天國經籍初則援引儒傢經典,到建都天京後則把它刪掉,這原是自然的發展。因為天王藉基督教來發動革命,人們指為「從番」,所以他就援引儒傢經典來證明中國自盤古至夏、商、周三代都敬拜上帝,以排除阻力。到建都天京後,草創漸定,「萬樣更新」,已再沒有「從番」的顧忌了,而為求定一尊於獨一真神唯上帝,卻必須把以前所援引的儒傢經典刪掉,並成立刪書衙,把四書、五經中凡與獨一真神的上帝教思想有抵觸的都加以刪改。太平天國不僅對儒傢書籍如此,就是對於所宣稱崇奉的舊約、新約也加以刪改,而在一些着重地方,並經天王加以批解,牽引經文,為自己的政權作憑據。這種把古代稱為經典的書籍中與自己的信仰抵觸的地方加以刪改,而對可以利用的地方則加以牽引的做法,表明太平天國刪書的目的是為當前的革命鬥爭服務。
四文學革命
太平天國出版的書籍,多用語體文。這是太平天國的一個進步的文化政策。中國從漢朝以後,文體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為封建統治服務的古文,就是封建統治者模仿三代古文體裁寫的文章;一種是語體文,就是人民為着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而用當時語言寫的語文。古文到公元前一百多年漢武帝時候,政府頒下的文章爾雅的詔書律令,連在政府裏工作的小吏都不能瞭解〔一〕,古文到這時候實際上已經成為死文字了。而人民的語體文,卻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朝着嚮上發展的路,在詩歌、戲麯、小說各方面盛開着種種鮮花。封建統治者對新生的語體文學,采取歧視的態度,對已成為死文字的古文,卻用富貴利祿鼓勵讀書人去鑽研,使衹有極少數人能掌握這一種工具,利用這一種工具為封建統治服務,而絶大多數的人民卻看不懂、聽不懂,然後纔得遂行它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
從漢代以來,不論是漢、魏、六朝的駢體文,唐、宋的古文,明、清的八股文,形式和內容雖有不同,但用的都是死文字。而八股文以反正虛實淺深扇扇立格,代聖賢立言,這樣,便連作者的思想也被束縛住了。古文到八股文時代,已經到了僵化的地步。
在太平天國革命前兩個世紀以來,除了八股文仍為科舉程式之外,其為封建統治階級當作正宗文學的,是桐城派古文。桐城派古文是以程、朱派理學為內容,以所謂神味格律為外形的一種封建文學。它在思想與格律上,與八股文基本是相通的。封建統治階級勉強把它叫做「古文」,而把八股文叫做「時文」,但是,都同是一樣的僵死的文學。
太平天國革命反對封建統治,在文化思想方面,它的矛頭就勢必指嚮這種為封建統治服務的封建古文,而在形式上就提倡富有生命力的人民語言的語體文,在內容上就提倡具有思想性戰鬥性的人民紀實文學,以為當前革命鬥爭服務。太平天國癸好三年建都天京,就頒布反對封建古文、提倡語體文的命令。太平天國這些重要文獻今天已經看不見了,有一個叫做張汝南的,記他在天京親見天王所寫教育群衆的詔旨和太平天國嚴禁封建古文的佈告與提倡語體文的實踐說:「其批示皆以韻句,或四言數句如箴頌,或五言數句如歌謠,或七言數句,短者如絶句,長者如古風。惟純以俗語,不用故實;故實謂之妖話,悉禁之」。又記所見太平天國編寫的革命史說:「敘事如間書,用『話說起』及『話分兩頭』『按下不提等語」〔一〕。從張汝南的記事中,可以看出太平天國反對封建古文的明確主張與提倡語體文的實踐。張汝南說太平天國「故實謂之妖話,悉禁之」,案「妖」,是太平天國指斥反革命的說法,「故實謂之妖話」,就是說將「古典之言」即封建古文視為反革命的東西,必須把它禁絶。這就可見太平天國打倒封建古文主張的明確與立場的堅决。張汝南說天王的詔旨「純以俗語,不用故實」,就是說天王的詔旨是用語體文寫的。又說太平天國編寫的革命史「敘事如間書」,就是說太平天國的史書是用白話演義小說的文體來寫的,所以其中用「話說起」及「話分兩頭」「按下不提」等說書的口語來敘述事實。這又可見太平天國提倡語體文,不僅見於主張,而且是已經實踐了的。我們知道,封建皇朝用古文寫的詔書律令衹是給官吏士子看的,它是特意要勞動人民看不懂聽不懂的,而太平天國的文書卻「純以俗語」,使國傢的方針政策得以下達到廣大人民中間去。封建皇朝編寫的史書,用的是爾雅古文,或用金匱石室藏於宗朝,或藏於皇史宬,而太平天國編寫的革命史,卻用白話演義小說文體,把它嚮廣大人民作教育宣傳。這就可見太平天國為什麽要提倡語體文和提倡語體文是為誰服務的了。
太平天國這種主張,據現存的太平天國刊刻的書籍看來,在金田起義後,就已經開始實行了。而作為一種革命政策來提出與推行,則在初建都天京的時候。封建古文有它的根深蒂固的社會基礎,太平天國反對封建古文,也正同反對其他的反革命勢力而進行的鬥爭一樣,表現出鬥爭的尖銳性與長期性。因此,天王要親自領導這一鬥爭。現存的太平天國辛酉十一年用幹王洪仁玕、幼贊王蒙時雍、殿前忠誠二天將李春發名義頒布的戒浮文巧言諭,便是天王指示這一鬥爭的許多有關文獻裏面的一篇。這篇文告說:
照得文以紀實,浮文在所必刪,言貴從心,巧言由來當禁。……是以前蒙我真聖主降詔,凡前代一切文契書籍不合天情者,概從刪除,即六經等書亦皆蒙御筆改正,非我真聖主不恤操勞,誠恐其誘惑人心,紊亂真道,故不得不亟於棄偽從真,去浮存實,使人人共知虛文之不足尚,而真理自在人心也。況現當開國之際,一應奏章文諭,尤屬政治所關,更當樸實明曉,不得稍有激刺,挑唆反間,故令人驚奇危懼之筆。且具本章不得用竜德、竜顔及百靈承運、社稷、宗廟等妖魔字樣。至祝壽浮詞如鶴算、龜年、嶽降嵩生及三生有幸字樣,尤屬不倫,且涉妄誕。推原其故,蓋由文墨之士,或少年氣盛,喜騁雄談;或新進恃纔,欲誇學富。甚至舞文弄墨,一語也而抑揚其詞,則低昂遂判;一事也而參差其說,則麯直難分。倘或聽之不聰,即將貽誤非淺,可見用浮文者,不惟無益於事,而且有害於事也。本軍師等近日登朝,荷蒙真聖主面降聖詔:「……要實敘其事,從某年月日而來,從何地何人證據,一一敘明,語語確鑿,不得一詞嬌豔,毋庸半字虛浮,但有虔敬之意,不須古典之言,故朕改『字典』為『字義』也」。本軍師等朝奏欽遵之下,不勝敬凜。為此特頒喧諭,仰合朝內外官員書士人等一體周知。嗣後本章稟奏以及文移書啓,總須切實明透,使人一目瞭然,纔合天情,纔符真道。切不可仍蹈積習,從事虛浮,有負本軍師等諄諄諭戒之至意焉。
這一道文告,對文學革命的形式和內容都提出極明確的指示。在形式方面,提倡人民語言的語體文,提出「使人一目瞭然」的目標,反對「古典之言」,使勞動人民都能讀能寫。在內容方面,提倡人民紀實文學,提出「言貴從心」、「文以紀實」的目標,反對封建貴族文學,指出「浮文」「巧言」對政治的嚴重危害性,尤其是那些充滿封建性和迷信性的浮詞濫調必須一概掃除,使文學能為人民大衆和當前的革命鬥爭服務。這篇文告,不過是一篇告諭官員書士的文件,它又衹是傳達天王的指示,是還沒有包括太平天國文學革命的全部內容的。但是,衹從這一文件看來,就已看出了太平天國所提出的文學革命的形式和內容,都確定了革命的對象和革命的方向。
為了貫徹文學的種種改革以有利於革命,太平天國還作了一些有關文學改革的工具幹王洪仁玕等會銜通令戒浮文巧言喧諭方面的工作和刪改古代文學的示範工作。據現存文獻考出的有三種:
一、刪定新字典太平天國反對「古典之言」,所以改「字典」叫做「字義」,並刪削字典音註,把嚮來字典裏面博引經史詩文所註的「古典之言」全部刪去,衹留音某二字,及說文作某解數字,又改說文為其文〔一〕,刪編成一部新字典,使人易查易解。
二、製定標點符號太平天國應用的標點符號有四種:(甲)句號「。」,用在一句話完了之後的地方;(乙)頓號「、」,用在文句中並列的語匯之間的停頓的地方;(丙)人名號「│」,加在人名右邊;(丁)地名、國名、朝代名、宗派名號「□」,加在地名、國名、朝代名、宗派名右邊。天王對人名號和地名號的使用方法,還有兩句詩特地加以解釋說:「一直是名讀某名,雙直地名讀出聲」〔二〕。
三、刪改古代文學名著詩經太平天國改詩經為詩韻〔三〕。詩經是中國古代一部著名的詩歌集子,其中有封建貴族的雅、頌,也有人民用自己的語言歌謳的國風,但其中卻包涵有封建迷信,所以太平天國要利用這一部名著,就由天王親自動手去刪改,作為對古代文學名著的批判接受的示範。
太平天國的出版物,就是在它所提出的文學革命的形式和內容的原則指導之下産生的。因此,翻開太平天國的出版物一看,首先就是一種一目瞭然、明白如話的文體擺在眼前,試看天父下凡詔書第一部記天父審問巡查黃文安一段話說:
天父問黃文安曰:「黃文安,爾昨晚周錫能與爾說有何話」?黃文安對曰:「小子問周錫能如何脫身回來。周錫能與小子說曰他是假辦妖壯〔一〕投入新墟妖營,今在妖營脫身回來。小子又問他那些還有多少妖兵。周錫能與小子說曰那些妖兵不多,約後日初三來開仗。小子又問他既在那妖營回來,有知得那妖頭有如何詭計麽?周錫能曰那妖魔無有詭計可設。但得知那妖頭今欲用人投營,誘惑我們軍心。又說他前投在妖營時,受了妖封六品頂戴。又說妖計不願與聖兵對戰,欲以銀錢買和。小子所得周錫能之話如此」。
這種文體,是用人民的口語寫的,接近了今天的語體文,確實是做到了太平天國對寫作所要求的「明白曉暢,以便人人易解」〔一〕,和「切實明透,使人一目瞭然」的目的。
同時太平天國的出版物在新的文體形式裏面,又包涵着這一個掀天動地的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鬥爭的偉大內容。當金田起義的號角一響,四面八方的農民就奔集到太平天國的旗幟下,匯集成為一股巨大的洪流,為着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嚮腐朽的封建社會進行猛烈的衝激。現實的革命鬥爭反映到文學上來首先就是這無敵的人民的巨大力量。天王打服閻羅妖詩道:
閻羅妖鬼都難飛,打得服服畏天威。
天父天兄手段高,閻妖低頭鑽地龜。
這一首詩,歌唱出上帝的天威,也就是歌唱出人民力量的強大。天父、天兄把閻羅妖打服得像一隻鑽地的地龜蟲一樣,極力描繪出一幅人民力量強大無比的圖畫,表達了農民革命集體的力量,具有創造一個新天地的氣魄。
在革命戰爭中,革命者是藐視敵人,赴湯蹈火,履險如夷的,銅關鐵卡,無堅不摧的。這一種大無畏的戰鬥精神,也就反映到文學上來。天情道理書中有一首果然忠勇詩道:
我們弟妹果然忠,勝比常山趙子竜;
起義破關千百萬,直到天京最英雄。
癸好三年春,誥四民安居樂業諭記金田起義以來,直到天京,所到之處的情況說:
抗王師者前徒倒投順之戈,凜天威者聞風喪妖人之膽。
辛酉十一年鼕,進軍上海檄警告外國侵略者說:
自諭之後,倘有不遵王化,而轉助逆為惡,相與我師抗敵,則是飛蛾撲火,自取滅亡!
外國侵略者果然如同飛蛾撲火那樣嚮太平天國撲來,於是太平天國英雄們就迎頭痛擊,把他們打得死的死,逃的逃,龜縮在上海,不敢見仗。太平天國反封建、反侵略的輝煌業跡,記載在詩文上。這些千秋不朽的名句,充分反映了革命者的本色,也作為戰鼓和號角鼓舞了革命英雄的鬥志。它是生長在農民革命土壤上的紅花,是我國文學遺産寶庫中永遠不朽的花朵。
當然,太平天國的文學革命,還存在着不少缺點,如不夠深入,不夠徹底,語文還在粗樸階段,並且應用許多隱語和避諱文字等,但是,它在中國文學史上卻是具有重大意義的。它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站在人民立場提出反對封建古文,提倡語體文,提出反對浮文巧言的封建文學,提倡文以紀實的人民文學,無論在語文的形式方面,或思想內容方面,都反映了人民的要求,並且實踐了它的主張。它在近代中國文化啓蒙運動上應居於先導的地位,是不待論的。
五代用字、改字、新造字、隱語與方言
在太平天國的文書中,常有代用字、改字、新造字及隱語、方言。茲分條標釋於左〔一〕
一、代用字
甲皇上帝、耶穌、天王、聖、神等代用字
天凡用以添字代。聖凡用以勝字、盛字代。上除上帝可用外,餘以尚字代。老除上帝外,餘都以考字、邁字代。神除上帝外,餘以辰字代。主
除上主皇上帝、救世主、真主、幼主、贖病主、主將、主宰的主可用,餘都以司字、專字、柱字代。華凡用以花字代。基凡用以居字代。督凡用以總字、統字代。耶凡用以乎字、也字代。穌
凡用以蘇字代。君王唯上帝、基督、洪秀全的父母、洪秀全及洪天貴福可稱此君王二字,楊秀清、蕭朝貴的兒子可稱君字,凡王姓可改汪或改黃或用為字代。
乙避天王、天王父、天王子及各王名諱的代用字
火凡用以煷、夥、夥、炎等字代。洪凡用以鴻、宏字代。秀凡用以綉、綉字代。全凡用以銓、詮等字代。鏡洪秀全父名,凡用以鑒字代。福
或用衣旁、或用復、復、馥等字代。光明唯洪秀全兒子光王、明王可用,其餘若取名字,加水旁,作洸囗字樣。清凡用以菁字代。朝凡用以潮字代。貴改用桂字。雲凡用以蕓字代。山
凡用以珊字代。正凡用以政字代。昌凡用以瑲字、菖字代。輝凡用以暉字代。達凡用以闥字代。開凡用以偕字、來字代。曾凡用以永字代,賊情匯纂說洪秀全有一個兒子名曾,後死不復諱。
丙其他
德凡用以得字代。竜凡用以隆字代。榮凡用以容字代。師先師、後師、軍師可用此字,餘用司帥、司長、司傳、出司,不得泛用師字。竜
凡用以宥字代。溫凡用以吞字代。高凡用以交字代。仙凡用以先字代。
二、改字
甲年月日幹支所改各字
年改歲。月改期。日改旦。後因寫年月日不能強記遵行,此三字漸廢。醜改好。卯改榮。亥改開。天酉單是清道光十七年丁酉洪秀全死去復蘇那一年稱為天酉,以志天恩,餘仍用丁酉。
乙其他
國太平天國改作國,其他列邦及人地名都以郭字代。魁凡寫魂、魄、愧、魏等字都從人,寫作■、魂、■、■、■字樣。韃加犬傍作■字。
三、新造字
太平天國後期濫行封爵,字書上的字用完了,就造了許多新字供封爵之用。從殘存的一些幼主封爵詔旨和册簿中,便看見不少。那些新字衹是作為封爵的稱號,沒有多大的意義,本書不錄。現將見於文獻中的幾個字著錄於後。
■欽定敬避字樣在■、■二字下解釋說:「有金玉之分」。案天王、幼天王的印,金製的作■,玉製的作璽。這是新造的字。
■欽定敬避字樣在君王兩字下說:「凡王姓可添用此■字避之」。李秀成自述原稿說:「後列王封多,又無可改,王加頭上三點,以為■字之封,人心格而不服」。案此字為小王二字連寫,即作小王解,其讀音未詳〔一〕。
■天情道理書說:「戊申歲三月,天父大開天恩,親身下凡,出頭作主,托東王金口,教導兄弟姊妹乃■天下萬郭人民」。又說:「至金田團營,時維十月初一日,天父大顯權能,使東王忽然復開金口,耳聰目明,心靈性敏,掌理天國軍務,乃■天下弟妹」。考張曉秋粵匪紀略說太平天國改「埋字為■」。案魯迅三閑集述香港恭祝聖誕釋「豈可開口自由,埋口自由」聯語說:「埋猶言合」。我家乡廣西貴縣說傷口痊愈後為「埋口」,埋也作合解。又考天父下凡詔書第二部說:「好得我四兄乃埋牽帶,方得成人」。張汝南金陵省難紀略記東試題說:「乃埋世人水深長」。張德堅賊情匯纂捲九記太平天國講道理說:「天王、列王皆天父差下凡間為太平真主,乃埋(賊中以此二字作救字解)世人」。知「乃■」原作「乃埋」。粵方言埋作合字解,賊情匯纂說作救字解是大錯的。因不懂粵方言的人照埋字本義作埋葬解,如張汝南便解作「餓死埋之地獄」。太平天國為防誤解起見,故把「埋」改為「■」,「乃埋」改為「乃■」。「■」是合共兩字合成的新字。其取義就是合共起來。
■天父詩四百零三首說:「一樣不■是不虔,詐盲詐啞是瞞天」。四百一十首說:「萬樣不論論道理,頭光髻■好道理」。案此字為正心二字連寫,據上引兩首詩看來,其義應作正解,其音亦應讀作正。
四、隱語
高老指上帝。禾王指洪秀全。禾乃指楊秀清。小天堂指天朝。山山即出字。真草即真心。反草即變心。變妖即逃亡。升天
死叫做升天。雲中雪即刀。紅粉即火藥。長竜即擡槍。順子即短刀。矛桿即挑子。招衣即號衣。先鋒包又名紅粉包,即火彈。泥籠稱清兵營盤。化關就是臀部,打臀部叫做打化關,厠所叫做化關房。運化
即大便。潤泉即小便。
五、方言
咁粵方言,讀如敢,作這樣解。天父下凡詔書第一部說:「天父咁大權能,我等跪謝天恩」。天父詩四百十七說:「因何逆旨咁瞞天」。
冇粵方言,讀如母,作沒有解。魯迅三閑集述香港恭祝聖誕釋「冇乜所謂」聯語說:「冇猶言無」。李秀成自述原稿說:「又冇才情」。
乜粵方言,讀如物,作什麽解。魯迅三閑集述香港恭祝聖誕釋「動說冇乜所謂」聯語說:「乜猶言何」。天父詩四百二十說:「人有乜福福在爺,心不就爺享乜福」。李秀成自述原稿說:「並無是乜才情」。
畀粵方言,音比,作給解。本古代漢語,見於書經、詩經,今保留於粵方言中。太平天日說:「主有時戰餓,其天母及衆小妹摘高天甘果畀主食,其色甚黃,其味甚香」。天父詩一百五十七說:「行營面不畀人見,因何賤樣不脫完」。
不好粵方言,作不可解。天條書說:「第二天條不好拜邪神」。
好得粵方言,作幸虧解。天父下凡詔書第二部說:「今日我們一班弟妹,真真好得我四兄乃埋牽帶,方得成人」。
識得粵方言,即懂得。東王楊秀清答復英人三十一條質問英人五十條誥諭說:「爾各國拜上帝咁久,有人識得上帝面何樣色否?」
知到粵方言,即知道。李秀成自述原稿說:「除此六人外,並未有人知到天王欲立江山之事」。又說:「後有人奏聞到,天王知到此事」。
崽粵方言,讀如宰,作兒子解,十救詩說:「媽別崽,崽別媽」。又作小孩解,如娃崽。
飛子粵方言,叫票為飛,如買戲票為買飛,領物的票為領飛,所以太平天國叫憑證為「飛子」。馬壽齡金陵癸甲新樂府領飛子說:「三更傳將令,四更領飛子,五更不許發,天明詰姦宄」。周邦福蒙難述鈔說:「真長毛給我黃布條四個。小長毛嚮我說:『各人帶在面前』,條上寫的『翼殿右參雜聽使』,名曰飛子」。
契爺粵方言,即義父。李秀成自述原稿說:「張國梁與嚮帥拜為契爺」。
龜婆粵方言,叫鴇母為龜婆。太平天日記洪秀全斥六烏廟神詩說:「龜婆無怪作傢婆」。
千祈粵方言,等於古代丁寧語千萬。天命詔旨書說:「衆兵將千祈遵天令」。天父詩三百二十一說:「千祈千祈莫講偏,講偏一句是瞞天」。
少何粵方言,作少有解。李秀成自述原稿說:「自成知情之事,具(俱)一全登,少何失漏」。
頂頸粵方言,一般指兩人爭論,互不服氣說,有時也指後輩不服教訓,頂撞長輩說。天命詔旨書記天兄下凡諭衆人說:「倘教導之後,爾各人尚有犯天條者,尚有不遵令者,尚有忤逆頂頸者,尚有臨陣退縮者,爾莫怪我高兄發令誅爾也」。
硬頸粵方言,不聽教訓叫硬頸。天父詩十七說:「硬頸不聽教,二該打」。
拗頸粵方言,執拗不聽從叫拗頸。天父詩三百六十七說:「大話大聽細細聽,因何拗頸不遵從」。
對緊粵方言,即對着。「緊」是說明動作正在進行的詞尾。一個動詞加上「緊」這個詞尾,就表示動作正在進行。例如國語說:「我吃着飯」,粵方言說:「我食緊飯」。天命詔旨書記天王詔令說:「各軍各營衆兵將,各宜為公莫為私,總要一條草(心),對緊天父天兄及朕也」。
拜隘粵方言,抑鬱悲傷狀。天父詩六十三說:「不用拜隘不用愁」。
番生粵方言,即復蘇。天王打死六獸夢兆詔說:「見四虎俱死,單二烏狗一條已死,有一條番生,朕用手擒住復打」。
定疊廣西潯州、梧州一帶方言,即把事情辦妥的意思。天父詩四百二十六說:「千祈定疊莫慌忙」。李秀成自述原稿說:「過到金山,齊兵定疊」。
和儺廣西潯州、梧州一帶方言,儺讀如挪,作共同商量,大傢同意,融洽無間解。天情道理書記天王詔旨說:「高天萬人衹條心,各煉和儺好酌斟」。李秀成給侄容椿子容發諄諭說:「爾等已過紹郡,可與陸主將和儺斟酌,好守紹郡,計剋寧波」。
鋪排廣西潯州、梧州一帶方言,作安排解。天命詔旨書記天王詔令說:「此是前時行營、坐營鋪排如是,今宜聽東王調遣」。
鋪派廣西潯州、梧州一帶方言,一般作佈置解。李秀成給侄容椿子容發諄諭說:「一切已面囑該員協力助攻,聽爾鋪派,早成大功,國之幸也」。李秀成此處鋪派一詞用於軍事,則含有調遣的意義。
一齊大齊廣西潯州、梧州一帶方言,都同作大傢一起解。天父詩二百二十說:「一齊及好一齊好,一齊不及一帶了」。李秀成給宿衛軍大佐將陸順得諄諭說:「以便率衆官兵大齊歡呼,敬拜天父」。
落跪廣西潯州、梧州一帶方言,即跪下。李秀成自述原稿說:「各大齊落跪」。
正將廣西潯州、梧州一帶方言,即方纔把。在動詞上加個「正」字,是表明時間的關係,便如「正畀我」,就是「方纔給我」。李秀成自述原稿說:「第五重用英王陳玉成,第六方是秀成也。英王死後,正將英王之事,交與我為」。就是說以前英王負擔的職務,並不是他做,是到英王死後,方纔交給他做。曾國藩不懂這個方言,妄改為「英王死後,主將英王之事,交與我為」,便與李秀成的原意不同了。
到步廣西潯州、梧州一帶方言,一般作到達目的地解,也可用作到來解。李秀成自述原稿說:「得翼王帶曾錦兼、張瑞謀等引軍到步助戰」。又說:「今我主死國亡,我亦被擒到步」。
包荒廣西潯州、梧州一帶方言,作包容解。本易經用語,今保留於潯、梧方言中。李秀成諭李昭壽書說:「本主將事事包荒」。
橋水廣西貴縣方言,作計謀解。王次長兄親目親耳共證福音書說:「是上帝教朕橋水,使世人同聽而不聞也」。張汝南金陵省難紀略記天王詔旨說:「神爺試草橋水深,如何吃粥就變心」?
修悠廣西貴縣方言,作從容不迫、閑暇自得解。十全大吉詩說:「升天享福正修悠」。
〔說明〕我是廣西貴縣城區人。貴縣城區是個商業區。城區說的是貴縣方言,商行則說粵方言,城區的本地人和商行交往也說粵方言。但這種粵方言是比較復雜的,因為到來做生意的人並不衹廣州人,廣東各縣的方言就有些不同。我這裏說的粵方言,就是根據我在貴縣聽到和說的來說的,是會與南海、番禺說的純粹廣州話的口音有些不同的。又我這裏說的廣西潯州、梧州一帶方言,有些是我聽潯州、梧州的同學說過的,有些是根據李秀成自述原稿的,李秀成廣西梧州府藤縣人。至於貴縣方言,則是我在貴縣聽到,而未在其他地方聽過的。說到方言,必須廣訪周咨,調查研究,而我衹憑聽聞,接觸面又很狹窄,一定會有差錯,敬請讀者教正!又廣州係語說他為渠,說睡為睏,說即時為登時等等,查字書都說是「俗謂」,當不是衹廣州係語如此,不能作為粵方言論,所以本書不列在方言內,並此說明。
六附禁毀反革命書籍
太平天國法律,定有「凡一切妖物、妖文書一概毀化,如有私留者,搜出斬首不留」的條例。所謂「妖物」,是指封建統治的衣冠牌匾等等,「妖文書」則是指反革命的書籍。
反革命對革命是懷有刻骨的仇恨的。有一個叫俞萬春的,他在清嘉慶年間,隨他父親鎮壓廣東瓊州黎民起義,知黎民是受了水滸傳的影響,給官府苛徵暴斂,遂聚衆起義。道光初,又隨他父親在署廣東連縣任上,見破獲結會起義案,有舉首領宋大哥事。於是在道光六年(一八二六年)着手寫了二十年纔成的一部最反動的蕩寇志來抵製水滸傳〔一〕。金田起義時江蘇反動統治者趕急把它在蘇州刊刻,在長江南北的城市鄉村間到處散播,妄圖從反動的文藝宣傳上抗拒革命。庚申十年(一八六○年),太平天國解放蘇州,搜出該書版片,立刻燒毀〔一〕。
又有一個叫汪坤的,寫了一部盾鼻隨聞錄,肆意捏造假事,拚命誣衊太平天國。此人是蘇州人,把此書在蘇南傳布。太平天國解放蘇州後,也嚴令查禁,藏者依律治罪〔二〕。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序一 劉大年 | 序二 𠔌霽光 | 序三 | 序四 邢鳳麟 | 自序 | 凡例 湯錫竜 | 第一部份 捲一 序論 | 第二部分 捲二 紀年 | 第三部份 捲三至捲二十一 表 | 捲二十二 志第一 上帝教 | 捲二十三 志第二 天朝田畝制度 | 捲二十四 志第三 資政新篇 | 捲二十五 志第四 政權 | 捲二十六 志第五 政體 | 捲二十七 志第六 食貨 | 捲二十八 志第七 官爵 | 捲二十九 志第八 兵 | 捲三十 志第九 刑律 | 捲三十一 志第十 志第禮製 | 捲三十二 志第十一 天歷 | 捲三十三 志第十二 科舉附招賢 | 捲三十四 志第十三 外交 | 捲三十五 志第十四 地理 | 捲三十六 志第十五 交通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