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史 女人天下 Woman in the world   》 北魏冯氏改革在孝文帝之前(5)      蒋胜男 Jiang Shengnan

  一个强势的太后,同一个仅有皇权名份支撑的儿子,天生就有一对无法调和的矛盾。历史上众多称制太后跟儿子的关系,没有几个能够和平相处的。似乎唯一一个没有撕破脸的就只有辽国的萧太后了,那是后话。
  冯太后和拓跋弘非但不是亲母子名份,连养育关系都没有,情况就更糟糕了。偏还有人翻出当年献文帝生母李夫人死时的情况,明里暗里似乎在说冯太后对此有莫大的牵连。两者间的矛盾越来越深,但是谁也不好意思当面翻脸,率先倒霉的倒是他们身边的人。
  先动手的是拓跋弘,目标是冯太后的男宠李弈。史载冯太后好色,前后有许多男宠。五胡乱华,胡人的男女关系本来就很随便,更何况冯太后青春年少,她才不过二十多岁啊!冯太后这一生,父母早亡,兄妹离散,儿子不是亲生的,唯一能够让她觉得牢靠的感情是和先帝拓跋濬之间的男女感情。拓跋濬已经死了,她的感情仍然需要寄托。所以她的需求,也是奔着男女感情而去,而且她挑的,也基本上都是那种很能干、又有男子气质的朝中重臣。
  拓跋弘本来就觉得母后专权碍了自己手脚,更觉得冯太后对他的态度越来越挑剔是受了男宠挑拨,恰巧李弈的弟弟魏国南部尚书李敷在相州刺史任上时受纳贿赂,为人所告。拓跋弘趁机穷究此事,以法连坐,诛杀了李弈、李敷兄弟两家。
  李弈是冯太后的第一个情人,感情很深,李弈被杀,冯太后内心的怒火不可压抑,立刻展开报复。一时间,拓跋弘发现自己什么都做不了,什么都被太后阻碍了。他心烦意乱,转而向宗教寻求逃避。为了摆脱朝廷上冯太后的执政,拓跋弘忽然宣布自己要将帝位让给叔叔京兆王拓跋子推。冯太后干政,借口无非是拓跋弘年纪尚小,以母亲身份干政。若是年富力强的拓跋子推继位,身为嫂嫂的冯太后恐怕不能再有理由干政了吧。
  冯太后不动声色,接受拓跋弘的辞职,以只有“父传子”的规矩,把候选人改成拓跋弘的儿子拓跋宏。冯太后的候选人得到了比拓跋弘的候选人更多的选票,毕竟“父传子”比“侄传叔”更有理由,而冯太后在朝中上下的支持者也比拓跋弘更多。
  就这样,年仅十八岁的拓跋弘居然成了太上皇,而年仅五岁的拓跋宏则成了新皇帝,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孝文帝,而冯太后也升格为太皇太后。
  冯太后汲取拓跋弘不听话的教训,小拓跋宏自出生开始,她就亲自抚养教育,果然拓跋宏不负所望,又听话又能干,出落得让她极为称心满意。
  太上皇拓跋弘没想到,原本以退位作为对冯太后的反击,反而更加帮助了冯太后,自然是很不甘心。他还年轻,冯太后尚未养老,何况于他。于是以太上皇的身份,和冯太后展开对小皇帝和朝政的控制权之争。不仅朝廷上重要的国务处理都要向他奏闻,他还屡屡颁布诏书,行使大权,甚至亲自率兵北征南讨,举行大阅兵等。平心而论,拓跋弘才能处事都不错,如果没有冯太后的话,也许他也能够成为像拓跋濬一样的好皇帝,做出一番政绩来。只可惜,他遇上的是比他更强的冯太后。而他的皇帝名声,又被比他更出色的儿子拓跋宏所掩盖了。
  两母子的矛盾非但没有随着拓跋弘退位而减少,反而愈演愈烈,终于冯太后不能再忍,派人给拓跋弘送去一壶鸩酒,将拓跋弘毒死于平城永安殿,彻底断绝后患。天子之家无亲情,更何况只是名份母子。拓跋弘死时年仅二十三岁,这一年冯太后三十五岁,正是政治上成熟的年纪。
  从此之后,冯太后诸事顺遂,再也无人敢于逆她之意。她掌握着在千年之后人们都知道很有孝心的孙子拓跋宏,倚仗男宠王叡、李冲的辅佐,以及其他文武大臣的襄助,展开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史称“太和改制”,即为我们今天所称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由冯太后执政时所执行,或者是冯太后政策的延续。冯太后的一系列改革,对于促进北魏由鲜卑族落后的生产方式向汉族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的过渡,即封建化起到了推动作用。尤其是冯太后颁布的“均田令”,20标志着北魏统治者开始转向接受汉族的封建统治方式。这一制度历经北齐、北周,到隋唐约三百年,不仅使北魏社会经济得到发展,而且为后来隋唐社会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矗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目录
西汉吕雉被史家列入了帝王本纪(1)西汉吕雉被史家列入了帝王本纪(2)
西汉吕雉被史家列入了帝王本纪(3)西汉吕雉被史家列入了帝王本纪(4)
西汉吕雉被史家列入了帝王本纪(5)西汉吕雉被史家列入了帝王本纪(6)
西汉吕雉被史家列入了帝王本纪(7)西汉吕雉被史家列入了帝王本纪(8)
西汉王政君葬送的不仅是一个王朝(1)西汉王政君葬送的不仅是一个王朝(2)
西汉王政君葬送的不仅是一个王朝(3)西汉王政君葬送的不仅是一个王朝(4)
西汉王政君葬送的不仅是一个王朝(5)西汉王政君葬送的不仅是一个王朝(6)
东汉邓绥以退为进(1)东汉邓绥以退为进(2)
东汉邓绥以退为进(3)东汉邓绥以退为进(4)
东汉邓绥以退为进(5)东汉邓绥以退为进(6)
东汉邓绥以退为进(7)东汉邓绥以退为进(8)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