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义说部 西漢演義   》 第二十九回 張良復為韓報仇      甄偉 Zhen Wei

  卻說攔住張良者,乃項伯所使也。伯恐棧道難行,預先差心腹人,暗於關津隘口,迎接張良,不意果在此處接着。其人備道項伯奉迎之意,良曰:“項公如此遠慮,可謂極厚友道矣。”隨叫入城見了項伯,深謝差人遠接,遂更換衣服,近晚出城,打聽霸王消息。因訪問各路諸侯還國如何?又問韓王曾來見霸王否?有人傳說韓王姬成來見霸王,因是來遲,又見張子房隨漢王入褒中,聽信讒言,將韓王殺了,昨日靈柩發回本國去了。張良聽罷,衹是暗暗叫苦,慌忙回到項伯傢,一夜不睡,淚如雨下。等到天明來辭項伯,要回本國。項伯曰:“一嚮因國事不閑,未得請教,今專人接先生來傢,正欲朝夕問候,如何方到,就欲相別?”良曰:“昨因更衣出外,訪問韓國本主,不意因為張良從漢王入褒中,被霸王殺了。良聞此信,恨不能死,急欲回國葬本主,就安置傢小停當,一月內就來相見。”伯口:“雖是如此,某何忍遽別?”良曰:“明公若留良一日,是增良一日之罪矣!”項伯見良去意甚急,不敢苦留,遂資發盤費,當日辭別就行。伯曰:“我一月內差人遠迎先工,不可失信!”良曰:“當差心腹數人接我,不可使人知道,尤見明公始終交情也。”伯曰:“謹領尊命。”
  張良同原帶數人,星夜奔回韓國來,見了韓國諸公子,遂致祭於韓王,放聲大哭,以頭觸地曰:“良實不忠,致使項羽誤害我主,不世之仇,良當為我主報之,雖肝腦塗地,亦不惜也:”言罷又哭。諸公子勸解,遂回本傢省問傢小,停當數日後啓行。
  來到中途,果見項伯差人遠接,臨晚進城,徑投項伯傢來,相見禮畢,遂在書房中安歇。伯見良來,甚喜,因問:“先生今往何處去?”良曰:“故主已死,殘軀多疾,欲效老子玄默之術,學莊周放蕩之遊,羨箕山之巢許,愛首陽之夷齊,罷名利,喜觀雲水,避是非,樂處山林;倘遇蹈隱高人,得聞妙語,使性學復明,身心無病,是我之實心,乃良之至願也。至如佩王鳴鸞,乘軒衣冕,宰正百官,儀刑四海,折衝樽俎之上,卻敵談笑之間,今日賜官獬豸,他年圖畫麒麟,不足以動良之念也。”項伯聞張良之言,知他無仕進之心,遂留閑住數月,以盡故舊之情。
  子房往了十數日,一日,項伯入朝未回,子房信步閑行,來到後花園內,衹見墻高數仞,門闊三尋。花等池邊,薔蔽叢裏,見一座小樓,槐蔭遮枕席,鬆影蔭階除,子房看樓匾,題曰:“萬卷書樓。”嘗聞古語雲:“欲窮千古事,朝暮伴書樓。”子房登樓閑玩,衹見左壁一帶書架上,盡是石刻竹簡;右壁一帶書架上,盡是各處進來文策,揭開觀看,有六國諸侯諫議奏章,蓋因項伯是尚書令,以此進來各處文策,先與項伯看過,方敢封進,正本俱留在內,副本項伯留看。子房從頭揭過,其中或有一偏之見,或有不通之說,或有私相標榜,或有因而嫉害,或有迎合上意,子房看了,皆不喜,臨後揭開一策,語言超衆,立意深遠。子房看了一遍,嗟嘆不已,又驚又喜!驚者恐項王任用此人,喜者喜其得見此奇特之士,若使歸劉作破楚大元帥,韓仇可報,漢業可興,項羽從此休矣。展開表曰:
  臣聞治天下之道,貴審天下之勢,貴識天下之機。勢者明強弱,察虛實,知利害,詳得矢,然後天下可得而理也;不然則雖強勝一時,不過恃其勇力,終必敗己,未足以與其勢也。機者辨興亡,定治亂,窮幾微,明隱伏,然後天下可得而圖也;不然,則草莽倥忽,苟簡得國,終難久安,未足以會其機也。今陛下雖霸關中,人心未服,根本未立,民畏其強而已,懼其威而已,格其面而已;然強可弱也,威可抑也,面非心也,三者乃陛下之所恃,使一旦餒而下振焉,天下不可一朝居也!欲望長治,豈可得乎?此臣之所以寒心,而為陛下憂也。且劉邦昔居山東時,貪財好色,今入關中,發政施仁,財物無妄取,婦女無所幸,約法三章,收束人心,奉民悅服,恨不得為關中主也。陛丁入關,不聞善政,而惟見殺戮,聽讓邪之言,蹈亡秦之弊,殺子嬰,掘驪山,燒阿房,大失民望,蓋不知勢之可立,機之可察,而弊端惡孽,隱伏於天下而未動耳!劉邦一倡,諸候從風,不期強而自強,不期勝而勝,陛下之所恃者,皆為劉邦得之矣,就如近日燒絶棧道,使陛下不疑其東歸,三秦不為嚴備,然後收用巴蜀之民,復取關中之地,此正審天下之勢,識天下之機,劉邦免得我心之所同然耳,而陛下茫然莫之知也。左右將士,惟知用武,而承順風旨,陛下惟在獨勝,而以為天下無敵,然不知敗亡之機,已萌於不測之中,此臣不顧衆人之俏已,而敢為陛下言之也。為今之計,莫若益兵嚴備,巡哨邊關,收回章邯等三人別用,另選智勇之士,阻塞關隘,更取劉邦傢屬,拘於輦轂之下,昭布仁義,整飭兵馬,訓練行伍,內求賢相,外訪元戎,製服諸侯,通行周政,如此則劉邦不敢東嚮,而社稷有磐石之固矣。臣誠惶誠恐稽首頓首,謹言。
  子房又看一遍,大驚曰:“此人是磻溪子牙、莘野伊尹,真大將之才,天下之奇士也!我若得此人,着數句言語,管教他棄楚歸漢,但此人不知在否?”隨將文策仍放舊處,移步下樓,復到書房中閑坐。
  衹見項伯朝罷歸來,謂曰:“賢弟客情不慣?”子房曰:“疏散之人,忘心世故,安得客情不慣。”項伯遂置酒相款。酒至半酣,於房曰:“聞兄有花園,可一遊乎?”項伯曰:“今日正欲與賢弟遊玩。”遂令傢童導引,行至花園內,子房曰:“此園景物鮮好,足娛心目。”來到小樓邊,項伯遂邀上樓。子房來到樓上,詐看文字,佯問曰:“此許多文策,何人所作?”項伯曰:“六國奏策,未得舉行,因放在此。”子房又揭到一策,因問曰:“此是何人所作?”項伯曰:“魯麟周鳳,未遇其時!此人乃淮陰人,傢貧乞食,人多賤之,範增屢次舉薦,霸王不用,止與執戟郎之職。前進此文策,霸王扯碎其文,欲要問罪,被我勸免。”子房再不揭看,尋思此正是鴻門會上之人,心中暗喜,遂下樓來。
  子房在項伯傢,又住數日,因思韓仇何日得報?漢王何日東歸,霸王強暴,百姓受害,在此飽食終日,是何道理?忽心生一計,次日辭別項伯,要尋僻靜去處。修真養性。項伯苦留曰:“賢弟來此,未及一月,如何便要相別?”良曰:“此是繁華之地,非某養性之所,明公若是見愛,放我歸韓,尋個深山窮𠔌,埋名隱姓,求師訪友,練真悟道,得力長生之客,於心足矣,嘗聞雲林夫人云:‘玉醴金漿,交梨火棗,當與山中許道士,不與人間許長史。’似這等言語,若不棄其塵世之榮華,焉能得物外之仙木乎?”項伯知良不可以富貴動心,乃與相別。子房便辭了項伯,出離鹹陽。不知何處去?且看下回分解。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一回 勝秦師異人被虜第二回 不韋風鑒識異人
第三回 安國君剖符立嗣第四回 智異人竊通朱氏
第五回 不韋竊異人還國第六回 呂政立暗絶秦嗣
第七回 始皇命徐福求仙第八回 張良使力士擊車
第九回 趙高矯詔立鬍亥第十回 芒碭山劉季斬蛇
第十一回 會稽城項梁起義第十二回 範增獻策立楚後
第十三回 章邯劫寨破項梁第十四回 項羽殺宋義救趙
第十五回 楚項羽九敗章邯第十六回 秦趙高權傾中外
第十七回 項羽聽諫伏章邯第十八回 收酈生智藉張良
第十九回 望夷宮二世被害第二十回 劉沛公還軍灞上
第二十一回 範增觀象識興衰第二十二回 項伯夜走救張良
第二十三回 賀亡秦鴻門設宴第二十四回 項羽殺嬰屠鹹陽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