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曾两次废黜太子允礽。第一次,康熙十四年十二月立,四十七年九月废。第二次,四十八年三月立,五十一年十一月废。此后便拒绝再立新的太子,但是却在暗中观察各皇子情况。康熙也暗中征求亲信们的意见。
胤禛(雍正)的属人戴铎于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做出这样的建议:……论者谓处庸众父子易,处英明之父子难;处孤寡之手足易,处众多之手足难。何也,处英明之父子也,不露其长,恐其见弃,过露其长,恐其见疑,此其所以为难。
……我主子天性仁孝,皇上前毫无所疵,其诸王阿哥之中,俱当以大度包容,使有才者不为忌,无才者以为靠。……
至于左右近御之人,俱求主子破格优礼也。一言之誉,未必得福之速,一言之谗,即可伏祸之根。主子敬老尊贤,声名实所久著,更求刻意留心,逢人加意,素为皇上之亲信者,不必论,即汉官宦侍之流,主子似应于见面之际,俱加温语数句,奖语数言,在主子不用金帛之赐,而彼已感激无地矣。贤声日久日盛,日盛日彰,臣民之公论谁得而逾之。见《文献丛编》第3辑“戴铎奏折”,转引自《雍正传》第41~42页(冯尔康著,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戴铎的建议实际是为胤禛争夺储贰所拟的一整套策略。其中包括:如何得到父皇的好感;如何妥善处理好兄弟关系;如何联络百官,尤其是康熙的亲信重臣,以为自己制造舆论。使这些人都能在父皇面前说胤禛的好话,帮助他获得皇帝位。
按照这个策略,胤禛对于康熙“左右近御之人”,会“破格优礼”。曹寅正是胤禛“敬老尊贤”的对象,果然,在《红楼梦》中对此做了隐写。第三回有这样一段描述:(雨村)有日到了都中,进了神京,雨村先整了衣冠,带了小童,拿着“宗侄”的名帖,至荣府门前投了。彼时贾政已看了妹夫之书,即忙请入相会。见雨村相貌魁伟,言谈不俗。这段话关键一句是雨村“拿着‘宗侄’的名帖”,此处戚序本有夹批曰:此帖妙极!可知雨村的品行矣。这条批语是让读者思考这个印着“宗侄”的名帖。
接着在“见雨村相貌魁伟,言谈不俗,且这贾政最喜读书人”处,甲戌本有批曰:君子可欺其方也,况雨村正在王莽谦恭下士之时,虽政老亦为所惑,在作者系指东说西也。这里关键性的一个词是“王莽谦恭下士”。
批书人将雨村比作王莽。王莽是何许人呢?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汉元帝皇后侄。西汉末,以外戚掌握政权。汉成帝时封他为新都侯。公元五年,王莽毒死平帝,自成假皇帝。次年立年仅2岁的刘婴为太子,号“孺子”。公元八年王莽称帝,改国号为新。公元8~23年在位。公元23年,被攻入长安的绿林军所杀。他是历史上著名的谋权篡位者。
作者在书中将雨村与王莽相比,正是为了向读者透露,雨村实为奸人。他为人不仅奸猾可恶,而且具有政治野心。
何谓“谦恭下士”?
所谓“士”,按照《现代汉语词典》,是指介于大夫与庶民之间的阶层。但经常指“士大夫”阶层,即泛指官僚阶层,有时也包括还没有做官的读书人。古代等级制度十分严格,地位低者必须对于地位高者表示“谦恭”,地位高者对于地位低者则往往是态度傲慢。“谦恭下士”则是指地位高于“士”的大官僚,对于“士”表现出谦虚而有礼貌。这被认为是一种很难得的优秀品质。
“王莽谦恭下士”,是说王莽在他还没有篡夺皇位时,对于比他地位低的“士”表现得很谦恭。但一旦篡夺了皇位,便立即表现出阴毒的真面目。批书人正是将雨村比作像王莽一样的人。但文中说雨村对贾政“谦恭下士”,显然是一种“谬误”。雨村只是个穷儒,而贾政是接近皇帝的四大家族中的高级官员。雨村拿着名帖去找贾政,求贾政帮助,只能被称做攀附权贵,怎能说是“谦恭下士”呢?——显然,批书人在这里不是指小说本身,而是指在小说背后所隐写着的历史。所以这条脂批最后点出“在作者系指东说西”。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