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事类 》 話春秋 品兵法:孫子 》
第29節:二十二、 聯軍未必強楚軍
子金山 Zi Jinshan
二十二、 聯軍未必強楚軍
二十二、 聯軍未必強楚軍
衹要是戰爭,就必然是雙方或者更多方,我們再來瞭解一下以吳國為首的三國聯軍的對手——楚軍。
楚國其時實力仍然強於吳國,就是再加上唐、蔡兩國,楚國的兵力也要大於對手許多。尤其是,楚國也不乏名將、忠臣,有些牛人甚至比效力於吳國的孫武、伍員更牛三分。
此人即是前文提到過的左司馬瀋尹戌,瀋尹戌本是王族,因為被封在了瀋縣(在安徽臨泉縣)為尹,所以被人們稱為瀋尹戌,其實應該是姓熊名戌,因為他的祖父即春秋五霸中的威震天下的楚莊王。
瀋尹戌為人正直,嫉惡如仇,楚國的老百姓對其敬愛有加,瀋尹戌本人工作也挺敬業,因表現良好而不斷升遷,官一直做到了楚國的左司馬。
左司馬這個職務是“二卿士”之一,幾與令尹並列,地位也就比令尹稍低一點,與右司馬共同掌管着國傢軍權,在國傢召集部隊對外作戰時,是當然的統帥級別。
前面提到過,瀋尹戌曾說服囊瓦宰了費無忌,正是這件事奠定了他在楚國的聲譽地位。
據《左傳·昭公二十七年》載:伯嚭的爺爺伯州犁當時任楚國左尹,號郤宛,其人“直而和,國人悅之”。
但寵臣費無忌,卻視之為眼中釘,為什麽呢?原來這郤宛也甚得楚平王喜愛,楚平王經常與其談話竟日,留下進餐是經常現象,這就實在令費無忌受不了,不能專寵於平王,費無忌心中難安。
費無忌琢磨了個絶招,嚮楚平王建議:“吾王重愛郤宛,舉國皆知,何不親赴郤宛傢裏痛飲一醉,來嚮群臣顯示吾王對郤宛的厚待?”
難得愛臣如此通情達理,平王大悅,當即稱善。
費無忌便去通知郤宛置席備宴,接待這楚國的無上貴賓:“咱們主上可是極其毅猛,知武好兵,先生最好提前陳兵堂下、門庭,以示與吾王有同好啊。”
郤宛實在,聽從了費無忌的所謂善意告誡,於是便集結了自己的私兵衛隊,接待楚王。結果竟然嚇得楚平王七竅冒起冷氣,渾身陡起米粒,當場驚問郤宛:“你,你……想幹嗎?”
費無忌及時奏言:“危險!吾王有被篡殺之憂,快跑啊!”
就此楚平王大怒,滅了郤宛全族,伯州犁——也就是郤宛自盡,僅走了一個伯嚭,逃到了吳國。
《吳越春秋》載伍子胥介紹此事的原話:“伯州犁,楚之左尹,號曰郤宛,事平王,平王幸之,常與盡日而語,襲朝而食。費無忌望而妒之,因謂平王曰:‘王愛幸宛,一國所知,何不為酒一至宛傢,以示群臣於宛之厚?’平王曰:‘善’,乃具酒於郤宛之捨。無忌教宛曰:‘平王甚毅猛而好兵,子必前陳兵堂下、門庭。’宛信其言,因而為之。及平王往而大驚,曰:‘宛何等也?’無忌曰:‘殆且有篡殺之憂,王急去之!事未可知。’平王大怒,遂誅郤宛。諸侯聞之,莫不嘆息。”
平王善終,昭王繼位,費無忌好像依舊受寵,是瀋尹戌挺身而出,逼囊瓦誅殺了費無忌。這事經楚人口筆相傳,大大地提高了瀋尹戌的聲譽,瀋尹戌成了楚國舉足輕重的人物。
但總歸好人瀋尹戌還要受令尹囊瓦的製約,真正能運籌於帷幄的是囊瓦,瀋尹戌衹能盡一名驍勇善戰的猛將職責。瀋尹戌本來也不是那種坐在後面悠閑喝茶,偶爾氣壯山河地喊上一兩句“兄弟們給我衝啊”的“帥纔”,他喜歡的是揮動長戈、駕馭戰車,身先士卒地衝嚮敵軍。
這點極為重要,主將廝殺瘋狂,士兵必受感染,士氣無疑大增。但瀋尹戌也絶非後世李逵之輩,偏偏還長於謀略,與伍員、孫武一樣,是位傑出的軍事大傢,具體戰場指揮能力,我們後面會同孫武一樣領略其戰場風範。
瀋尹戌不光在軍事上超強,其政治眼光也高人一等。他曾經為囊瓦在郢都增築城垣的事反對過囊瓦,並且提出了自己的守城論:“苟不能衛,城無益也。……國焉用城?”——修明內政,重視農耕,親附民衆,杜絶奢僭,改善與鄰國的外交,加強邊境和交通衝要的守衛,保養好武器裝備等等,這纔是最有效的守國。
真使人不由得驚嘆:一個接近完美的人!
這就是孫武即將面對的一個超強對手!
楚國所能集結於東部的主力部隊,不下十萬,後方的兵力還要超過這個數字,尤其是大後方北部邊境的方城,還屯紮着一支楚國的“特種兵”,一支號稱楚軍的精銳部隊。
方城一直被楚國視作守衛北部邊境的軍事重鎮,即繒關(今河南方城獨樹鎮南一帶),儘管楚平王荒淫無道,導致全國的兵馬缺乏訓練,但方城軍隊卻一直接受嚴格操練,士兵素質極高,實在是楚國精銳部隊之冠。
方城的兵車人馬數量,史書未詳載其數量,從後來所參戰之戰果來估計,應該不下三萬,也就是說,僅方城部隊即能與吳國的遠征軍相抗衡!由此看,吳國的這次出兵遠征,其結果並不那麽令人樂觀無憂,關鍵還是要看主將的臨場發揮。
所幸的是,吳軍主將是兵聖孫武!
具體到地勢,無疑有利於在本土作戰的楚軍,楚軍具有選擇主要戰場的主動權,甚至還能控製戰事規模,因為對自己的城市,是固守還是放棄,畢竟還是楚軍自己說了算,楚軍盡可以精心選擇險要處,來與侵略者决戰。
即將出動的吳軍的唯一幸運處,在於主楚之軍的是名志大才疏、權大智淺的令尹子常,也就是囊瓦,此人令強楚遭到了本可避免的浩劫。
吳軍出動了!按照孫武的部署,殺嚮吳國的盟國——蔡國,而不是楚國。
這是因為,楚國也於同時出動了,由囊瓦為帥,首先出兵徵伐叛變了楚國的屬國蔡國。吳軍這是將磨了數年的利劍用來長途北上防守蔡國?乍看態勢就是如此,吳國如不首先援救自己的盟友,豈不信義盡失,三國聯軍士氣怎存?
吳軍乘舟溯淮水而上,全軍開嚮蔡國。蔡國位於楚國的東北方向,吳軍需北繞一個大大的弧圈。楚軍十萬餘,北出徵蔡,準備迎頭攔住逆流而上的吳軍,最終目標也是蔡國。蔡國與吳國結盟不久,國土並不小於吳國多少,也是舉國動員,組兵守境,但欲抵抗強大的楚軍,還是要依靠吳軍的及時接應,不然必將是亡國之禍。
唐國之軍也於同時出動蔡國方向,看來也是按照闔閭的部署,前來匯合吳軍,然後進行伐楚大業,以期一雪成公被囚三年之恥,奪馬之恨!
其時,四國兩方全面動員,大戰眼看就要爆發,照目前態勢看,主戰場點燃於蔡國是不可避免的了。
事情是這樣發展下去的嗎?
實際上,這是孫武的障眼法,以救蔡為名出兵,既能麻痹楚軍,被楚軍視作不過是像以前那樣的邊境小戰事,又能在諸侯各國那裏有個說得過去的說辭。
其時吳王闔閭目標早定:楚國的都城郢!吳軍是為滅楚而來!
伍子胥、伯嚭的目標更明確,兩個字:復仇!
孫武不然,孫武是在藉吳軍這方平臺,實現自己中興周朝的理想。
孫武所為,就像他在兵書中所說:以戰止戰,讓百姓能得到長期安居。
這次由孫武指揮的嚮蔡國的出動,不過是孫武的迷魂陣而已,疲敵之計而已。是在實踐他自己的理論:“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即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
這是在即將開始的大戰中爭搶戰爭的主動權:“能使敵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饑之,安能動之。”
推崇進攻作戰的孫子認為:“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寡者,備人者也;衆者,使人備己者也。”(《虛實篇》)
在孫子看來,面對楚國的大軍,救援與防守都不是什麽妙策,致力於防備的結果則是防不勝防的,防前則失後,防左則失右,到處設防則兵力分散,到處都是薄弱環節。衹有進攻,“使人備己”,才能擺脫被動的睏境。
孫子策劃的是一場典型的進攻戰。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孫子 序言 | 第2節:一、 孫子出世話春秋 | 第3節:二、 吳國機遇談伍員(1) | 第4節:二、 吳國機遇談伍員(2) | 第5節:三、 輾轉數國逢孫武 | 第6節:四、 安居三載著兵書(1) | 第7節:四、 安居三載著兵書(2) | 第8節:五、 魚腸利刃刺王僚 | 第9節:六、 闔閭治國氣象新 | 第10節:七、 勇士風采皆鬥狠(1) | 第11節:七、 勇士風采皆鬥狠(2) | 第12節:八、 慶忌纔是真英雄 | 第13節:九、 孫子談兵論作戰 | 第14節:十、 吳王面試考孫子 | 第15節:十一、 孫子受命練女兵(1) | 第16節:十一、 孫子受命練女兵(2) | 第17節:十二、 春秋戰爭面面觀 | 第18節:十三、 孫武率軍奪舒邑 | 第19節:十四、 戰事間隙話強楚 | 第20節:十五、 強楚也有難過時(1) | 第21節:十五、 強楚也有難過時(2) | 第22節:十六、 兵法未載持久戰 | 第23節:十七、 闔閭背後造敵人 | 第24節:十八、 孫子兵法初見功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