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 联军未必强楚军
二十二、 联军未必强楚军
只要是战争,就必然是双方或者更多方,我们再来了解一下以吴国为首的三国联军的对手——楚军。
楚国其时实力仍然强于吴国,就是再加上唐、蔡两国,楚国的兵力也要大于对手许多。尤其是,楚国也不乏名将、忠臣,有些牛人甚至比效力于吴国的孙武、伍员更牛三分。
此人即是前文提到过的左司马沈尹戌,沈尹戌本是王族,因为被封在了沈县(在安徽临泉县)为尹,所以被人们称为沈尹戌,其实应该是姓熊名戌,因为他的祖父即春秋五霸中的威震天下的楚庄王。
沈尹戌为人正直,嫉恶如仇,楚国的老百姓对其敬爱有加,沈尹戌本人工作也挺敬业,因表现良好而不断升迁,官一直做到了楚国的左司马。
左司马这个职务是“二卿士”之一,几与令尹并列,地位也就比令尹稍低一点,与右司马共同掌管着国家军权,在国家召集部队对外作战时,是当然的统帅级别。
前面提到过,沈尹戌曾说服囊瓦宰了费无忌,正是这件事奠定了他在楚国的声誉地位。
据《左传·昭公二十七年》载:伯嚭的爷爷伯州犁当时任楚国左尹,号郤宛,其人“直而和,国人悦之”。
但宠臣费无忌,却视之为眼中钉,为什么呢?原来这郤宛也甚得楚平王喜爱,楚平王经常与其谈话竟日,留下进餐是经常现象,这就实在令费无忌受不了,不能专宠于平王,费无忌心中难安。
费无忌琢磨了个绝招,向楚平王建议:“吾王重爱郤宛,举国皆知,何不亲赴郤宛家里痛饮一醉,来向群臣显示吾王对郤宛的厚待?”
难得爱臣如此通情达理,平王大悦,当即称善。
费无忌便去通知郤宛置席备宴,接待这楚国的无上贵宾:“咱们主上可是极其毅猛,知武好兵,先生最好提前陈兵堂下、门庭,以示与吾王有同好啊。”
郤宛实在,听从了费无忌的所谓善意告诫,于是便集结了自己的私兵卫队,接待楚王。结果竟然吓得楚平王七窍冒起冷气,浑身陡起米粒,当场惊问郤宛:“你,你……想干吗?”
费无忌及时奏言:“危险!吾王有被篡杀之忧,快跑啊!”
就此楚平王大怒,灭了郤宛全族,伯州犁——也就是郤宛自尽,仅走了一个伯嚭,逃到了吴国。
《吴越春秋》载伍子胥介绍此事的原话:“伯州犁,楚之左尹,号曰郤宛,事平王,平王幸之,常与尽日而语,袭朝而食。费无忌望而妒之,因谓平王曰:‘王爱幸宛,一国所知,何不为酒一至宛家,以示群臣于宛之厚?’平王曰:‘善’,乃具酒于郤宛之舍。无忌教宛曰:‘平王甚毅猛而好兵,子必前陈兵堂下、门庭。’宛信其言,因而为之。及平王往而大惊,曰:‘宛何等也?’无忌曰:‘殆且有篡杀之忧,王急去之!事未可知。’平王大怒,遂诛郤宛。诸侯闻之,莫不叹息。”
平王善终,昭王继位,费无忌好像依旧受宠,是沈尹戌挺身而出,逼囊瓦诛杀了费无忌。这事经楚人口笔相传,大大地提高了沈尹戌的声誉,沈尹戌成了楚国举足轻重的人物。
但总归好人沈尹戌还要受令尹囊瓦的制约,真正能运筹于帷幄的是囊瓦,沈尹戌只能尽一名骁勇善战的猛将职责。沈尹戌本来也不是那种坐在后面悠闲喝茶,偶尔气壮山河地喊上一两句“兄弟们给我冲啊”的“帅才”,他喜欢的是挥动长戈、驾驭战车,身先士卒地冲向敌军。
这点极为重要,主将厮杀疯狂,士兵必受感染,士气无疑大增。但沈尹戌也绝非后世李逵之辈,偏偏还长于谋略,与伍员、孙武一样,是位杰出的军事大家,具体战场指挥能力,我们后面会同孙武一样领略其战场风范。
沈尹戌不光在军事上超强,其政治眼光也高人一等。他曾经为囊瓦在郢都增筑城垣的事反对过囊瓦,并且提出了自己的守城论:“苟不能卫,城无益也。……国焉用城?”——修明内政,重视农耕,亲附民众,杜绝奢僭,改善与邻国的外交,加强边境和交通冲要的守卫,保养好武器装备等等,这才是最有效的守国。
真使人不由得惊叹:一个接近完美的人!
这就是孙武即将面对的一个超强对手!
楚国所能集结于东部的主力部队,不下十万,后方的兵力还要超过这个数字,尤其是大后方北部边境的方城,还屯扎着一支楚国的“特种兵”,一支号称楚军的精锐部队。
方城一直被楚国视作守卫北部边境的军事重镇,即缯关(今河南方城独树镇南一带),尽管楚平王荒淫无道,导致全国的兵马缺乏训练,但方城军队却一直接受严格操练,士兵素质极高,实在是楚国精锐部队之冠。
方城的兵车人马数量,史书未详载其数量,从后来所参战之战果来估计,应该不下三万,也就是说,仅方城部队即能与吴国的远征军相抗衡!由此看,吴国的这次出兵远征,其结果并不那么令人乐观无忧,关键还是要看主将的临场发挥。
所幸的是,吴军主将是兵圣孙武!
具体到地势,无疑有利于在本土作战的楚军,楚军具有选择主要战场的主动权,甚至还能控制战事规模,因为对自己的城市,是固守还是放弃,毕竟还是楚军自己说了算,楚军尽可以精心选择险要处,来与侵略者决战。
即将出动的吴军的唯一幸运处,在于主楚之军的是名志大才疏、权大智浅的令尹子常,也就是囊瓦,此人令强楚遭到了本可避免的浩劫。
吴军出动了!按照孙武的部署,杀向吴国的盟国——蔡国,而不是楚国。
这是因为,楚国也于同时出动了,由囊瓦为帅,首先出兵征伐叛变了楚国的属国蔡国。吴军这是将磨了数年的利剑用来长途北上防守蔡国?乍看态势就是如此,吴国如不首先援救自己的盟友,岂不信义尽失,三国联军士气怎存?
吴军乘舟溯淮水而上,全军开向蔡国。蔡国位于楚国的东北方向,吴军需北绕一个大大的弧圈。楚军十万余,北出征蔡,准备迎头拦住逆流而上的吴军,最终目标也是蔡国。蔡国与吴国结盟不久,国土并不小于吴国多少,也是举国动员,组兵守境,但欲抵抗强大的楚军,还是要依靠吴军的及时接应,不然必将是亡国之祸。
唐国之军也于同时出动蔡国方向,看来也是按照阖闾的部署,前来汇合吴军,然后进行伐楚大业,以期一雪成公被囚三年之耻,夺马之恨!
其时,四国两方全面动员,大战眼看就要爆发,照目前态势看,主战场点燃于蔡国是不可避免的了。
事情是这样发展下去的吗?
实际上,这是孙武的障眼法,以救蔡为名出兵,既能麻痹楚军,被楚军视作不过是像以前那样的边境小战事,又能在诸侯各国那里有个说得过去的说辞。
其时吴王阖闾目标早定:楚国的都城郢!吴军是为灭楚而来!
伍子胥、伯嚭的目标更明确,两个字:复仇!
孙武不然,孙武是在借吴军这方平台,实现自己中兴周朝的理想。
孙武所为,就像他在兵书中所说:以战止战,让百姓能得到长期安居。
这次由孙武指挥的向蔡国的出动,不过是孙武的迷魂阵而已,疲敌之计而已。是在实践他自己的理论:“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即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
这是在即将开始的大战中争抢战争的主动权:“能使敌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推崇进攻作战的孙子认为:“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虚实篇》)
在孙子看来,面对楚国的大军,救援与防守都不是什么妙策,致力于防备的结果则是防不胜防的,防前则失后,防左则失右,到处设防则兵力分散,到处都是薄弱环节。只有进攻,“使人备己”,才能摆脱被动的困境。
孙子策划的是一场典型的进攻战。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