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交礼仪 》 成就你的君子风范:礼乐人生 》
第29节:礼乐文化与人文素养(8)
彭林 Peng Lin
清朝乾嘉时期有位大学者叫阮元,成就很高,学者奉为“山斗”。晚年,他出了一本文集,叫《揅经室集》。他在文集中回忆到幼时母亲给他讲的道理,他母亲说:为学如同为射。若要想射中,气一定要下沉,不能心浮气躁,要气沉丹田;目标要专注,始终如一;用力要精猛,全身心投入。如果没有射中,要“反求诸己”。可见,乡射礼的基本精神,已经成为一种人生态度和人生哲学,它可以指导你去正确处理一切事情。
另一个例子是,抗日战争的时候,北京有座辅仁大学,因为是德国人办的,所以没有像清华、北大、南开等校那样南迁。校长是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陈校长身在沦陷区,内心的痛楚尤甚。有一天,辅仁大学全校集会,陈校长神色凝重地讲话,他引用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的典故说:古代有三种人,是连运动场都不允许进入的:败军之将、亡国之辈与为人后者。陈校长用“为人后者”来警示大家不要认贼作父当汉奸,全校师生听了无不肃然,场下鸦雀无声。这个故事说明了乡射礼有它非比寻常的人文内涵,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2004年10月22日在清华大学“时代论坛”的讲演)呼唤礼仪与继承传统:
文化之魂与人文传承20世纪60年代,我们史学界的泰斗钱穆先生在台湾接见美国学者邓尔麟时,向他谈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见解。大家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可是,它的“核心”在哪里?在这样一个博大的体系中,起着最深层的影响的东西是什么?钱先生说只有一个字,就是“礼”。他说,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从一个家庭到整个国家,我们所有的行为准则都是由“礼”来笼罩的。我们中国幅员如此辽阔,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各地的风俗差别非常之大。西方人是以风俗来划分国家的,如果按照西方人的观点,这么大的差别,就是不同的国家了。可是在中国,不管你的风俗有多么不同、方言有多大的差别,但是在“礼”这个层面上都是认同的。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行为准则。所以,钱先生说:要了解中国文化,就非要了解“礼”不可。
礼乐文明诞生是伟大的历史进步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近代以来,每当人们对传统文化进行抨击的时候,“礼”总是首当其冲地受到批判。到了“文化大革命”时,对“礼”的冲击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四人帮”说,“礼”就是奴隶制。《论语》上有句话叫作“克己复礼”,江青说“克己复礼”就是复辟奴隶制。江青把礼与奴隶制直接画了等号,它的恶劣影响,直到今天还远远没有肃清,所以,我们今天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为这个“礼”来正名。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谈对礼的认识,那么,我要说“礼”不仅不是反动、落后的东西,恰恰相反,它在中国的诞生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进步。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一谈到礼,就不能不去找它的源头,就一定会从“周公制礼作乐”谈起。
周公辅成王(壁画)
殷周之际,武王伐纣,把商朝推翻了。那时候武王身体不好,几年之后,武王就死了。他的儿子成王年龄幼小,不能亲政,于是就由成王的叔叔周公来摄政。这个周公非常了不得,原本是一次寻常意义上的改朝换代,经过他的手,就变成了天翻地覆的一场体制和思想领域的革命。著名学者王国维(静安)先生在他的《殷周制度论》里说过一句非常著名的话,他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中国古代二千多年文明,政权发生过很多次转移,但大多没有发生本质上的变化,只是天子换了;这中间只有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就是武王克商。拿今天通俗的话来说,殷周革命就是奴隶制变成了封建制。殷商是奴隶制,我们在河南安阳的殷墟可以看到,一个商王死了以后,要杀掉几十个甚至几百个奴隶或者战俘来殉葬。殷墟的王陵区有上千个祭祀坑,一个坑往往埋有十个被杀死的人。处于社会底层的战俘和奴隶,没有尊严可言,他们的价值与牛、羊、猪一样,不过是奉献给神的牺牲。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中华书局 |
|
|
第1节:礼乐人生前言 | 第2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 | 第3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2) | 第4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3) | 第5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4) | 第6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5) | 第7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6) | 第8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7) | 第9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8) | 第10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9) | 第11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0) | 第12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1) | 第13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2) | 第14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3) | 第15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4) | 第16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5) | 第17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6) | 第18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7) | 第19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8) | 第20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9) | 第21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20) | 第22节:礼乐文化与人文素养(1) | 第23节:礼乐文化与人文素养(2) | 第24节:礼乐文化与人文素养(3)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