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 翁帆編譯楊振寧文集:曙光集   》 三四十年後大傢一定認為這是羅曼史(1)(圖)      楊振寧 Chen Ning Yang    翁帆 Weng Fan

  ——楊振寧、翁帆接受臺報專訪
  這個婚姻把自己的生命做了延長
  婚後首次來臺的楊振寧和翁帆於7月5日接受本報專訪。專訪之後,楊振寧偕翁帆中午參加吳大猷科普著作奬頒將典禮,並做《21世紀的科學發展》專題演講。
  穿着碎花洋裝的翁帆掩不住的青春氣息,她是楊振寧的伴侶,也是他的“耳朵”。配戴助聽器5年的楊振寧坦然地說,到了這年紀,聽力不行,“你們得大聲點兒”;若是不清楚,他衹消望妻子一眼,翁帆會握着他的手,用略帶潮汕腔的普通話把問題重複一次。以下是訪談內容:
  問:兩位結婚快兩年了,結婚對你們各自的人生,最大改變是什麽?
  楊振寧:我們是不同時代的人,婚後,我們從彼此學習到一些自己以前沒經歷過的事情。我們年紀差很多,媒體有非常多討論,不過有一點大傢都沒註意到:一個人到了八十多歲,不可能不想到他的生命是有限的,跟一個年紀很輕的人結婚,很深刻的感受是,這個婚姻把自己的生命在某種方式上做了延長。
  假如我沒跟翁帆結婚,我會覺得三四十年後的事跟我沒關係;現在我知道,三四十年後的事,透過翁帆的生命,與我有非常密切的關係。下意識裏,這個想法對我有很重要的影響。
  翁帆:振寧講過:“有些事我看不到了,可是再過三四十年,你幫我看。”我們心底難免有點傷感,但大傢都曉得這是一個事實,每個人都會經歷。對我來說,婚後經常要旅行,參加一些會議和活動,這跟我以前的生活不一樣,因為我結婚前還在念書。
  問:楊振寧的過去,翁帆沒有參與,會造成隔閡嗎?或反而可以分享不重疊的人生?
  楊振寧:我認識很多人,有的認識很多年,像這兩天翁帆和我會看到很多人,我都會預先嚮翁帆介紹,這個人多少歲、做什麽研究。我想人相處了以後,年齡差別沒什麽重要性,重要的是,每個人都不一樣。
  透過跟翁帆的接觸,我也認識很多和她同年紀、在潮州長大的中國年輕人,幫助我對中國今天的各種現象多一些瞭解。
  問:會不會在價值觀上因為世代差距有不同看法?
  楊振寧:像吃東西,畢竟我在美國住了快60年,而她最近纔長期接觸外國生活。
  翁帆:我發現他吃中餐和西餐的量不一樣,西餐吃得較多,中餐通常吃一點就說飽了。
  楊振寧:又比如說她對中國的補藥,相信的程度比我大了很多很多。
  翁帆:中國人普遍覺得人參是好的,廣東人喜歡煲湯,裏頭會放些藥材。這些我相信對身體有好處。他一邊喝,一邊說不相信。不過衹要他肯喝,我還是會煲給他。
   “我走了,翁帆可再婚”
  問:你們談論科學嗎?跟諾貝爾奬得主生活在一起是什麽感受?
  翁帆:我想他首先是一個人。當我們生活在一起,我很少去想他是什麽得主或什麽人物,衹把他當作丈夫一樣來相處。
  楊振寧:我可以解釋得更清楚一點。比如說我看電視或看電影,瞭解的速度不如一般人,一方面是我的耳朵有點問題,不過不衹是這個。我跟翁帆看電影,她會覺得:喔,原來楊振寧這人並不怎麽聰明。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翁帆編譯楊振寧文選《曙光集》出版(1)翁帆編譯楊振寧文選《曙光集》出版(2)
楊振寧文選《曙光集》前言翁帆:楊振寧文選《曙光集》編前言(圖)
翁帆:楊振寧文選《曙光集》編後言鄧稼先(1)(圖)
鄧稼先(2)鄧稼先(3)
鄧稼先(4)父親和我(1)
父親和我(2)(圖)父親和我(3)(圖)
父親和我(4)(圖)父親和我(5)(圖)
父親和我(6)(圖)楊振寧:保守的革命者(1)
楊振寧:保守的革命者(2)楊振寧:保守的革命者(3)
歸根反思(1)歸根反思(2)
歸根反思(3)歸根反思(4)
CCTV的訪問(1)(圖)CCTV的訪問(2)(圖)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