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饮食文化 》 ????與文明 》
6.????路(上)(1)
王仁湘 Wang Renxiang
人類自發現????開始,????可能很快就成了普遍的需求,它也就成了運銷最遠的商品。
最早的運????之路應運而生,????路上的設施也逐漸完善起來。中國歷史上的????路有旱路,也有水路,有山嶺叢林的茶馬古道,也有平川曠野和坦蕩的運河大江。
古代運????的方式,可以用車船,可以使馬騾,更有肩挑與背馱。一條條????路,從????場、????井、????池、碼頭出發,蜿蜒伸嚮遠方,伸嚮炊煙飄起的每一個角落。
古代????路上不僅留下了運????人的汗水,留下了千裏馬的嘆息,還留下了許多難以磨滅的歷史印跡。
隱藏在文字中的古老????路
漢字的發展經過了漫長的歷史過程,數以萬計的漢字,每一個都有它的來歷。方塊漢字的造字原則是表形、表意、形聲,一個字一個音節,絶大多數是形聲字。漢字數量雖多,卻也有不夠用的時候,免不了出現藉用的現象,一字兩用以至於多用,甚或不同字混用通用。
以????而論,就有一些藉用混用通用的字,這些字看起來與????字並不相關,有的研究者卻由它們看出了隱含得很深的秘密。
有一種說法認為,中原之地的食????最先是從西方青藏高原輸入的,河東解池煮????發明的時間,大有可能在羌????輸銷之後。相傳最古的人文初祖伏羲氏,就有可能是古羌族行????入中原定居的部落。直至漢代,隴西地區都還是吃的西海????池的羌????。
華夏文化吸收古羌文化的因素很多,解池曬????的方法,有可能是受羌族取????方法的啓迪。那麽上古造字時以????包商品代表西方,也是可能的。《說文解字》說,鹵指天産的池????,天生曰鹵。而鹵這個字,又有西的含義。古時西、鹵二字通用,那鹵自西邊遠來,指鹵為西,也在情理之中。《漢書·天文志》說“鹹漢,星出西北”,這也具有遠古華夏食????來自西北之義。
在西周金文中找不到“????”字,卻見有“鹵”字。出土西周穆王時(前976~前922)的青銅器“免盤”上有銘文:“賜免鹵百□。”周王一次賞給貴族“免”的鹵????就有“百筐”之多,這說明西周時期大量利用着自然????。
出土銅器中東周初年的“晉薑鼎”也鑄有銘文:“錫鹵□千兩”。此鼎得之於韓城(今屬陝西,東臨黃河)。古文字學家唐蘭解釋說,晉薑鼎說“錫鹵□千兩”,這鹵指的當是河東安邑之????。《說文解字》說:,指河東????池。????從古聲,與鹵一聲之轉。因為古代先有自然形成之????,即,而後有海水煎成之????。味微苦,而????味微鹹。唐蘭認為,“鹵”就是“”,即一種自然形成的????,其味微苦,産於河東安邑的????池。
在金文中,“鹵”和“西”為同一字。唐蘭指出:“古代地處黃河下遊的河東????已被認為是西方,所以‘西’和‘鹵’為同一字。”實際上,更西的遠方也出産池????,也說不定這西與鹵來得更為遙遠。
古代還有其他一些字也與????有關。任乃強先生曾作專題研究,他寫成《說????》一文,下面這些說法就是他的重要發現。
鹹字,從戈,與人、口,示????之味具刺激性。鹹加“心”,為感覺之“感”。加水,則味減,故為減退之“減”。箴、(針)都是取????味刺激之義為字。可以設想,鹹字即古用以表示食????之字。
臨字,在古代作食????的代稱。《漢書·地理志》中說“金城郡臨羌縣”,王莽時稱為“????羌”,即是前代習稱食????為“臨”的一個證明。西海????池(今青海都蘭的茶卡池)有稠濃的????水,羌人汲入皮袋,馱行幾天,水分失去,便自成為????粒。附近縱橫數十裏全是岩????,挖出打碎,便成商品????。古代羌人用牛皮包裝,馱到隴西地區來兌換內地農産和工藝品,從黃河岸的臨羌縣城進入(今為興海縣地),所以秦漢置縣其地,取名臨羌。王莽時漢人已不呼????為臨了,故改稱????羌,存古名之義。
《漢書·地理志》中地名有臨字的,還有很多,不少也都具食????之義。
上一頁
[返回目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1.玄滋素液(1) | 1.玄滋素液(2) | 1.玄滋素液(3) | 1.玄滋素液(4) | 1.玄滋素液(5) | 1.玄滋素液(6) | 1.玄滋素液(7) | 1.玄滋素液(8) | 2.穿井取鹵(1) | 2.穿井取鹵(2) | 2.穿井取鹵(3) | 2.穿井取鹵(4) | 2.穿井取鹵(5) | 2.穿井取鹵(6) | 2.穿井取鹵(7) | 2.穿井取鹵(8) | 2.穿井取鹵(9) | 3.煮海熬波(1) | 3.煮海熬波(2) | 3.煮海熬波(3) | 4.陽光産品(1) | 4.陽光産品(2) | 4.陽光産品(3) | 5.造????者:????丁(1)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