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論語》心得 》
第29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9)
傅佩榮 Fu Peirong
光靠明白道理是不夠的,還需要相稱的行動配合。這就是“敬”與“恭”。敬是自我要求,以謹慎的態度與合宜的規範來約束自己。恭是待人的禮儀,由於尊重別人而表現虔誠的心意。做到這兩點,則人際關係必然和諧。孔子曾說:“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mò)之邦行矣!”(《衛靈公》)為何可以走遍天下?因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衹要是人,都有自我意識,都希望別人以平等之心視我為主體,彼此互相尊重。
因此,“四海兄弟”一詞並非對客觀事實的描述,也非主觀願望可以肯定的境界。它是種人生理想,源自我們明白“人類承受共同的命運”,再加上努力奉行“敬”與“恭”的準則,然後心中豁然開朗,可以欣賞人與人之間不分國界及地域,甚至不分古代與現代深相聯繫的親密關係。若是接受此一理想,大同世界豈非順理成章的結果?
然而,大同世界從未實現過,人類由於種族、血統、信仰、生活習慣的歧異,也從未停止爭戰。世界的未來仍在一片昏矇之中,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似乎衹成了個人求其心安的手段,具體的成效微乎其微。
不必奢言世界大同,不必涉及政治上的中國統一,衹須想到飽受儒傢教化的臺灣地區,竟然也被省籍意識所造成的情結,睏擾了四十餘年,並且尚無完全化解的跡象,我們就不禁疑惑:四海之內,真是兄弟嗎?的確,若不先在觀念上與行動上找到正確的指引,單憑幾句動聽的格言,是無濟於事的。不願給別人添麻煩
孔子與顔淵、子路談論志嚮的一段話,值得傳誦千古,原因是三人搭配得既自然又完美。首先,子路的“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敞之而無憾”(《公冶長》),代表“外王”的志業。其次,顔淵的“願無伐善,無施勞”,代表“內聖”的工夫。既然內聖與外王都兼顧了,孔子還能說什麽呢?畢竟是至聖先師,他標舉天下大同的理想:“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以上所述大體清楚,唯有顔淵的志嚮可以引申。所謂“願無伐善”,是說“但願做到不誇耀自己的長處”。那麽,“無施勞”呢?一般譯為“不表白自己的功勞”。這兩句話的意思十分相似,區分不夠明顯,值得再作考慮。如果真如所譯,則似乎預設了一個前提,就是:顔淵有許多長處與功勞,因此他必須經常提醒自己不要誇耀或表白。以此為志嚮,進而暗示了顔淵自視甚高。這又不合我們在《論語》所見的謙謙君子。
“無伐善”的問題較少,因為顔淵確有許多長處,為孔門衆弟子所不及,如子貢就承認自己“何敢望回?”孔子也多次公開表揚顔淵之德性、固窮、好學、力行、安貧樂道等等過人的美德。既然有首座大弟子的成就,理當努力“無伐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 | 第2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 | 第3節:傅佩榮《論語》心得(3) | 第4節:傅佩榮《論語》心得(4) | 第5節:傅佩榮《論語》心得(5) | 第6節:傅佩榮《論語》心得(6) | 第7節:傅佩榮《論語》心得(7) | 第8節:傅佩榮《論語》心得(8) | 第9節:傅佩榮《論語》心得(9) | 第10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0) | 第11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1) | 第12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2) | 第13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3) | 第14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4) | 第15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5) | 第16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6) | 第17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7) | 第18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8) | 第19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9) | 第20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0) | 第21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1) | 第22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2) | 第23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3) | 第24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4)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