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 中國人史綱   》 十 中國第三個黃金時代      柏楊 Bai Yang

  第三個黃金時代,始於本世紀(十七)八十年代,終於下世紀(十八)七十年代,距七世紀第二次黃金時代,恰恰一千年,這是一個漫長的等候。
  但大黑暗並沒有過去,那沉重的污染不會這麽容易一下子消失。衹不過被滿洲人強勁活潑的新的生命力,暫時驅逐到一旁,猶如一個淫雨季節中,忽然出現幾日晴天一樣。
  滿洲人仿效明王朝的模式,建立了一個絶對專製的極權體製,整個中央政府,不過是皇帝發號施令的傳達室。全體官員,不過是皇帝私人的秘書和傳命兵。中央各部,每部設兩個部長(尚書),一滿一漢。常務副部長(左侍郎)二人,政務副部長(右侍郎)二人。也是一滿一漢。六個部名義上雖各有職責,事實上每個部都握有直接給皇帝上奏的權力,誰也管不了誰,所以各部等於有十二個部長,也等於有十二個皇帝的秘書,一切都由皇帝裁决。而各部的任務,也衹限於辦理皇帝交辦的事情,不能像十一世紀宋王朝之前那些王朝的中樞機構一樣,可以主動地對地方政府頒發命令。清政府的體製跟明政府的體製至少有一點完全相同,那就是有權對地方政府頒發命令的衹有一個人,就是高高地坐在寶塔尖上的皇帝。最特別的是,清政府的皇帝不僅是中國元首,也是滿洲民族的最高奴隸總管。全體滿洲人包括最高級的官員宰相在內,都是皇帝的奴隸——這是滿洲民族最特殊的社會結構,奴隸們在主子面前,唯一的天職是俯首帖耳。這種權力高度集中的現象,固然容易敗壞。但是歷史上極少出現的英明君主,忽然接連着出現時,政府的功能卻可充分發揮。
  中國傳統的宮廷制度,在清政府手中獲得重大改革,嬪妃宦官以及宮廷費用,都大量減少。清王朝皇族來自遼東(遼寧省)簡單樸實的社會,帶到宮廷中的是一種比較簡單樸實的婚姻形態。皇帝除了皇后一人外,嬪妃不過十人左右,雖然仍是多妻制度,但比起從前那種三宮六院七十二禦妻和數萬名宮女的陣營,是一個可驚的進步,我們試就下列若幹項目。加以比較:
  註意宮女宦官的人數,九千人和一百三十四人,十萬人和五百人。再註意宮廷的每天開支,一萬兩和三十五兩,這是太大的懸殊(明王朝如此浪費的揮霍下,我們回溯朱由檢經常表演的“減膳”、“撤樂”、“避殿”小動作,會感覺到他實在是聰明得太過度了)。明王朝的宦官組織,有四十二個機構。福臨入關後,曾一度沉迷於這種奢侈的享受,僅把四十二個機構改組為十三個機構,稱為“十三衙門”,宦官的權力幾乎跟明王朝時代同樣膨脹,於是不久就發生宦官巨頭司禮大監吳良輔跟漢人宰相劉正宗稱兄道弟,買官賣爵的現象,使那時仍具有新興活潑氣質的滿洲貴族,大為震駭。一六六一年,福臨逝世,他的母親博爾濟吉特太後,跟輔政的大臣們合作,把吳良輔處斬,劉正宗免職,撤銷十三衙門,另設立一個內務府,專管宦官和皇宮事務,由滿洲貴族擔任內務府大臣,宦官數目大量縮減,不再使他們居於領導地位。
  這一些改革,産生兩種後果:
  其一,宦官時代從此成為陳跡,無力再現。下下世紀(十九)末期,雖有一、二宦官如安得海、李蓮英之輩,很有勢力,但性質上是個別的,不能結成一個集團。
  其二,清王朝壽命二百九十六年,共有十二個皇帝,十二個皇帝中,將近三分之二的皇帝都很能幹,瞭解並努力完成他們的責任,三分之一也都屬中等的才智,像明王朝那樣一連串草包惡棍型的君主,清王朝一個也沒有。中國還沒有一個王朝,包括周王朝、西漢王朝、東漢王朝、唐王朝在內,出現過這麽多具有很強能力,而又肯辛勤工作的帝王。
  對當時的漢民族而言,滿洲人徵服中國,是中國第二次亡國。但滿洲人在文化上是一個非常落後的民族,連文字都沒有,滿洲文字是努爾哈赤時纔創造出來的,並不能普遍。因為對滿洲人來說,滿洲字和漢字,都是新文字,而漢字擁有海洋一樣的文化背境,滿洲字則衹限於日常口語。結果滿洲人迅速的漢化,像掉到海裏的人非喝下海水不可一樣,他們沒有選擇的餘地。在建州衛時期,滿洲人即已流行漢語。入關之後和漢人更廣泛地接觸,漢語就更普及。玄燁大帝精通漢文,跟一個漢民族的高級知識分子一樣,更精通儒傢係統的各種經典。他以後的每個皇帝都是如此。他的孫兒弘歷僅中國詩就寫了五萬餘首,以數量而言,在全世界恐怕都要占第一位(可惜他的詩是一種帝王體的打油詩,不堪入目),所以,事實上沒有多久,滿洲人就以土生土長的中國人自居,這跟蒙古帝國的統治階級深拒閉固的情形,恰恰相反。
  不過,民族的界綫仍劃分的十分森嚴。本世紀(十七)時,漢民族人口已達八千餘萬,滿洲民族人口衹三百餘萬,滿洲人以絶對少數統治絶對多數,以一個落後的部落統治一個文化深厚的古老帝國,有隨時被消化掉了的危險,當然十分戒懼。它嚴厲地禁止滿漢通婚,並盡可能排除漢人擔任高級軍官。在行政管理上,它不能不用漢人,但在滿洲人的眼睛裏,漢人衹是乞丐,由滿洲人賞碗飯吃而已,連他們的奴隸都不如,也不賦給漢人權力。就在本世紀(十七),漢人宰相見了滿人宰相,漢人部長見了滿人部長,都要下跪。會議的時候,滿人宰相部長昂然上座,漢人宰相部長跪在他們的旁邊,滿洲人不開恩叫他們起來,漢人不敢起來。有時候滿洲人談得高興,忘記開恩,年老的漢大臣跪得太久,甚至僕倒在地。滿洲人的想法是,用強大的壓力,培養漢人對滿人的順服奴性,直到永遠。
  滿洲民族所承受的中華文化,跟五世紀北魏帝國鮮卑民族所承受的中華文化,完全相同,主要的是儒傢係統的文化,而清王朝承受的更為狹隘,衹是儒傢係統中的理學的部分。所以,雖然王朝政權和統治者改變,而構成大黑暗的意識形態和社會基礎不變,科舉八股和酷刑詔獄不變,祖先崇拜和服喪三年不變,反對任何改革的情結不變。也就是,醬缸不變。舉一個例子作為說明,監察部委員(御史)謝濟世註解四書之一的《大學》時,采用另一古書《禮記》原文,而沒有采用理學大亨朱熹的見解,第五任皇帝胤礻真就勃然大怒,判决謝濟世死刑。後來好不容易免死,但仍罰做苦工。在這種背景下,人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都被醬死。
  第三個黃金時代,帶給中國的不是第一個黃金時代那種澎湃的學術思潮,也不是第二個黃金時代那種英雄們氣吞山河的氣概,而僅僅是一百年的和平與秩序。這本是人民最低的要求和政府最低的功能,但它在中國已絶跡了很久。但比起明王朝和更早的蒙古帝國統治時代,這一百餘年間的中國人民,好像活在天堂。
  第三個黃金時代的最偉大的成就,在於滿洲人的清政府為中國開闢了廣袤的疆土。東西漢兩個王朝和唐王朝都曾為中國增加了一百七十萬平方公裏的面積,但不久就行失去。而清政府為中國增加的領土,超過從明王朝承襲下來的中國領土的四倍。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柏楊歷史研究叢書總序第一章歷史舞臺
一 空中·馬上二 河流·湖泊
三 山四 沙漠·萬裏長城
五 城市六 地理區域
七 演員第二章神話時代
一 開天闢地二 五氏
三 東西方世界第三章 傳說時代
一 黃帝王朝二 姬軒轅
三 伊祁放勳與姚重華四 東西方世界
第四章 半信史時代一 紀元前二十三世紀
二 紀元前二十二世紀三 紀元前二十一世紀
四 紀元前十九世紀五 紀元前十八世紀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10]   XI   [XII]   [XIII]   [X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