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书信 一个农民的生存实录:农民日记   》 第28节:农民日记(26)      侯永禄 Hou Yonglu

  我们拥有许多被誉为农民作家或自称农民作家的写作者,这些人当中甚至还有几位赫赫有名,但在他们出版的著作中,能看到的农村和农民,多是变形的、脱离现实的、促狭的、片面的我们能看到作家们的文采和文笔,却看不到真实、真情、真心。他们只想为读者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对于能否带读者真正进入那片广阔、艰难的土地,他们也许从来都没有想过。
  我这样的观点也许过于狭隘,也可能我没读懂作家们在农村题材文学作品中煞费的苦心。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我们的阅读已经跨进了一个准小资、伪精英的时代。在经历了言情文学、痞子小说、青春文学、通俗历史等几轮阅读热潮之后,出版界陷入一片混乱、茫然的状态,没有人能预测到下一本将要火起来的书是什么,自然也更没有人愿意去做一本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可能盈利的图书。这是一个讲究赚钱的时代,盈利是唯一目的。那些坚持人文理想的出版单位一个个入不敷出,而那些靠商业出版赚得盆满钵满的人,让他们去出版一部名字带有"农民"的作品,还不如把他们杀了算了。
  所以,我要记住这本书的名字,我要阅读它。有可能我不喜欢它的内容或写法,但我会恭敬地把它陈列在书架上,我曾为书架上收藏的那些优秀的图书感到内心的充实,而这本书或许会提醒我不要忘记别的一些什么。在一册册包装精美、藏掖着精神光辉的图书中,这本书会像进城的老汉站在高楼大厦下一样,会有些土气,有些不合时宜,但它的分量,与其他任何一本书相比,都不会逊色。
  为带着泥土芳香的《农民日记》鼓掌(广州日报)
  2005年春节,75岁的侯永禄老人去世了。这位老人土生土长在陕西合阳县路井镇路一村。1940年他有感而发,写下了第一篇日记。从那天起,他一写就是60余年。此时,他已"著作等身",日记累积达200万字。2007年1月,他的《农民日记》正式出版,用居家度日的柴米油盐,见证了渭北农村的沧桑变迁。(1月28日《华商
  报》)
  尽管我们没有看到凝聚老人毕生心血的日记,但足以想象其中记录他60年心路历程的酸甜苦辣,它不单是老人留给自己子孙的精神财富,也是整个陕西农村,甚至是中国农民生活的真实记录,他的日记,不仅仅是看似流水账的生存日志,更是一首原汁原味的劳动之歌和生活之歌,它用普通农民的生命之火,在我们心底烙下抹不去的岁月。对于研究中国农民生存现状、研究中国农村发展变化的历史等方面,其史料价值不可小觑。
  一位农民老人,毕生写日记,也从中看出了侯永禄老人的精神追求。尽管他身为农民,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劳作,但是他的心灵深处,却有一股旺盛的生命之火在燃烧,他用自己满是老茧的手,记录下了自己的生活经历。这对于其他的农民做出了好榜样。
  当然,《农民日记》能出版,还需要社会更开放的心态和观念。为侯永禄老人的《农民日记》的出版作出努力的,有他的儿女们及他的长孙,还有为其出版的出版社和编辑们。据说,出版社的编辑看到日记手稿时,首先感受到的是惊讶。在最近出版的《农民日记》中,编者写了这样的话:"我们难以置信,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竟然坚持写了60年的日记他用居家度日的柴米油盐,见证了60年间不同时代背景下,一个家庭、一个村庄、一个民族的命运"
  这部充满泥土芳香的《农民日记》的出版是一种福音,值得我们拍手叫好!
  秦尘:戏子王朔的200万字与看戏农民的200万字(网友博客)
  打开今天的扬州晚报读书版,有意思的是将王朔与农民侯永禄放到了一块。不知道是编辑有意为之还是偶然相遇,反正颇为有趣,恁地生了几分聊意。
  王朔这早就不是新闻对象的新闻对象假着博客猛地炒作了一把,吸引看客的不是他的新作品有多么精彩,而是这厮的泼皮与揽财样。王朔可谓集2006国内文坛之大成,开2007国内文坛之端。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中国青年出版社
第1节:《农民日记》序(1)第2节:《农民日记》序(2)第3节:农民日记(1)第4节:农民日记(2)
第5节:农民日记(3)第6节:农民日记(4)第7节:农民日记(5)第8节:农民日记(6)
第9节:农民日记(7)第10节:农民日记(8)第11节:农民日记(9)第12节:农民日记(10)
第13节:农民日记(11)第14节:农民日记(12)第15节:农民日记(13)第16节:农民日记(14)
第17节:农民日记(15)第18节:农民日记(16)第19节:农民日记(17)第20节:农民日记(18)
第21节:农民日记(19)第22节:农民日记(20)第23节:农民日记(21)第24节:农民日记(22)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