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评论 》 正說三國 》
第28節:真假“空城計”
盧盛江 Lu Chengjiang
南北朝到唐,還可以找到幾個“空城計”。《資治通鑒·宋紀》記載,劉宋元嘉七年(430),“魏兵攻濟南,濟南太守武進蕭承之帥數百人拒之。魏衆大集,承之使偃兵,開城門。衆曰:‘賊衆我寡,奈何輕敵之甚!’承之曰:‘今懸守窮城,事已危急,若復示弱,必為所屠,唯當見強以待之耳。’魏人疑有伏兵,遂引去。”這是蕭承之的“空城計”。
573年,北齊祖鋌剛出任北徐州(今安徽風陽東北)刺史,陳國軍隊就突然進犯。祖鋌不但不部署防守,反而大開城門,讓部隊全部下城在街巷裏靜坐,又令全城居民連雞犬也不得出聲。陳軍來到城下,什麽也看不見,聽不見,大惑不解,以為人走城空。正納悶間,忽聽全城一片震天吶喊,陳軍大驚,以為中了埋伏,頓時慌作一團,紛紛潰退。這是在《北齊書·祖鋌傳》中記載的事。
《舊唐書·張守圭傳》中記載,玄宗開元十五年,吐蕃人進攻瓜州,守將王君煥戰死,張守圭被派任瓜州刺史。他一到任,便領着人修復城墻,沒等修好,吐蕃人又突然打到城下。衆人驚慌失色,張守圭卻很鎮定,說,敵衆我寡,不能硬拼,必須用計謀對付他們。於是登上城樓,置酒作樂,大宴將士。吐蕃人見狀,竟不戰自退,張守圭隨即縱兵追擊,把吐蕃人打得大敗。
說了上面這麽些故事,便可以說說《三國演義》中寫的諸葛彈琴退仲達的“空城計”了。
這個“空城計”當然也有來歷。東晉王隱撰《蜀記》記載了郭衝說的諸葛亮隱沒不聞於世的五件事,其中第三件事便說,諸葛亮屯於陽平,派魏延率主力東嚮作戰,自己衹留下一萬兵馬守城。狡猾的司馬懿卻避開蜀軍主力,率二十萬兵馬徑直撲嚮陽平。待消息報來,魏軍距城已經衹有六十裏了,離城和主力會合或讓魏延回軍救援,都來不及了。這時,衆人驚惶失措,諸葛亮卻“意氣自若,敕軍中皆臥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開四城門,掃地卻灑。”司馬懿疑心有伏兵,便“引軍趣北山”。
不過,裴鬆之早就對這個“空城計”做過辨析,說明不可能有此事。理由是,諸葛亮初屯陽平時,司馬懿還在宛城為荊州都督,不可能與諸葛亮交鋒。後來他由此攻蜀,又值霖雨,也沒有打成,在這前後,就再也沒有在陽平交兵之事。何況,司馬懿率兵二十萬,就算懷疑有伏兵,也不至於退走,他可以就近駐紮設防。還有,諸葛亮也不會讓魏延統重兵單獨行動。《三國演義》寫諸葛亮的“空城計”,根據的顯然是一個不可信的傳說。
就是說歷史上曾經有過許多“空城計”的真實故事,但卻衹有諸葛亮的“空城計”是假的。有意思的是,那麽多真的“空城計”並不為很多人所知曉,諸葛亮那個假“空城計”卻幾乎傢喻戶曉,婦孺皆知。這不能不驚嘆《三國演義》出色的藝術創造。
第78講王雙其人與孔明二次伐魏戰績(略)
第79講死諸葛走生仲達(略)
第80講《後出師表》是諸葛亮寫的嗎
傳為諸葛亮的《後出師表》,見於《三國志·諸葛亮傳》註引《漢晉春秋》。說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利,引咎責躬,厲兵講武,當孫權破曹休,魏兵東下、關中虛弱之時,他上此表請求再次伐魏。因為他第一次北伐時有一篇《出師表》,因此這一次的被稱為《後出師表》。
這篇《後出師表》是否為諸葛亮所寫?歷來看法不一。
東晉的習鑿齒把它收進《漢晉春秋》,當然認為它是可靠的。但南朝裴鬆之註《三國志》引這篇《表》時卻註明:“此表,《亮集》所無,出張儼《默記》。”他持論謹慎,不言其非,也不言其是,不過,他客觀記述的情況,卻能啓發人們去懷疑《後表》的真偽。所以,清人錢大昭在《三國志辨疑》中就懷疑《後表》是後人偽撰的,他認為,習鑿齒把它收進《漢晉春秋》欠考慮,陳壽《三國志》不載此文“極有卓見”。
近年有人提出,《後出師表》應是諸葛亮所寫。因為張儼與諸葛亮同時稍後,對諸葛亮的生平事跡很熟悉,如果《後出師表》為人偽撰,張儼不會不加辨別就把它收進《默記》。至於陳壽,因為不敢犯司馬氏之諱,所以不敢把駡他們為魏賊的《後出師表》收入《三國志》本文。
但較多的人恐怕還是認為《後出師表》不是出自諸葛亮之手。比較而言,這一種意見理由充分一些。
《後出師表》所說的很多事情與史實不合。比如,它列數曹操的幾次失利,如睏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祈連、僵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除南陽、烏巢、潼關幾次遇險史書有記載,另幾次都沒有確切依據。又比如,《後表》說劉繇、王朗各據州郡,連年不徵不戰,坐使孫策據有江東,這和史書記載的情形也不合。
這或者可以解釋為史書缺載或誤載,或諸葛亮誤記,但有一件事卻不可能誤記,即趙雲之死。趙雲是建興七年(229)死的,他在第一次北伐中雖然失利,但未大敗,更不至於喪生,他還被貶為鎮軍將軍,這是退軍以後的事。這是《三國志·趙雲傳》和註引《雲別傳》明確記載的。但上於建興六年(228)十一月的《後表》卻說趙雲和另外七十多名戰將都已經死了。這個明顯的漏洞很難作別的解釋。
更主要的是,《後出師表》的行文不像出自諸葛亮之手。《表》是上給後主的。諸葛亮這時儘管攬蜀漢大權於一身,他也清楚地知道後主窩囊無能,但後主畢竟是他的君主,而且他受劉備臨終之重托,因此,他對後主一嚮是恭謹的,雖時時苦心勸諫,但措辭總是誠懇委婉,《前出師表》就是這樣。不像這篇《後表》,開頭就直說後主無能,當面指問:“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計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這不是臣下對君主的口氣,更不像諸葛亮說的話。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話說三國 |
|
|
第1節:桃園結義的由來之迷 | 第2節:關羽是怎樣從人變成神的 | 第3節:三國人眼中的曹操 | 第4節:曹操殺人如麻 | 第5節:曹操挨駡何時了 | 第6節:三英戰呂布之謎 | 第7節:張飛呂布這兩個對頭 | 第8節:孫堅何以成了油滑的小醜 | 第9節:大鬧石榴園到煮酒論英雄 | 第10節:古城聚義純屬虛構 | 第11節:千裏走單騎之謎 | 第12節:曹操殘暴的另一面 | 第13節:曹操的禦人之術 | 第14節:諸葛亮身世之迷 | 第15節:諸葛亮羽扇的來歷 | 第16節:諸葛亮長於奇謀嗎 | 第17節:揭密歷史真實上的張飛 | 第18節:《三國演義》委屈了魯肅 | 第19節:周瑜賺蔣幹,演義成真計 | 第20節:周瑜不曾打黃蓋 | 第21節:赤壁之戰曹軍失敗的原因 | 第22節:馬超起兵顛倒了因果 | 第23節:守戶之犬劉璋 | 第24節:蜀中四英是怎麽回事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