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代 寫在時空縫隙裏的感悟:人在時空之間   》 第28節:歷史人物的評價應該以事實為依據(1)      葛劍雄 Ge Jianxiong

  但創新的難度也可想而知,例如這部“正史”究竟應該用文言還是白話,就是一種兩難選擇。在被引用的原始文獻和史料幾乎都是以文言寫成的情況下,中間夾着一些白話敘述實在有些不倫不類,看起來也很彆扭。而且如果完全采用白話,總字數會更加龐大。不過,如果真要用文言文撰寫,現有的清史研究者中,恐怕絶大多數人都適應不了。另外,涉及到一些由外國傳入、中國原來沒有相應文言詞彙的事物時,一律要使用文言,又會顯得很滑稽。
  清末去今未遠,一些名人之後還有很大的影響,如何保證新修清史不受到他們的幹擾,並且不受到政治權力、地方勢力、利益集團的幹預,盡可能做到客觀真實,也會有不少難題。
  6歷史人物的評價應該以事實為依據
  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可以體現不同的價值觀念,例如對同一個人的同一件事,不同觀念、立嘗信仰、感情或利害關係的人可以有不同的判斷,不同時代也會有不同的評判標準,這是非常正常的。但無論如何,大傢評價的事實基礎應該是一致的。不能因為價值觀念的不同,就對歷史事實進行隱瞞、虛構、誇大、歪麯、篡改。更不能在毫無事實根據的情況下,僅僅憑概念、猜測、推理來評價歷史人物,或者將莫須有的罪名強加於人。
  姑舉一例:南朝宋大明二年(458年),沛郡相縣人唐賜酒後腹痛病危,並吐出十幾條蟲,他臨終時囑咐妻兒,在他死後一定要剖腹檢查,看腹中究竟有什麽。他死後,妻子張氏與兒子將他腹部剖開,發現裏面的器官都已糜爛。此事傳出後,有的官員認為張氏與兒子滅絶人倫,大逆不道,應處極刑;也有的官員認為他們是遵照丈夫與父親的遺囑行事,而且並非出於惡意,應該無罪;但最終兩人還是被殺。用今天的眼光看,唐賜的態度是科學的,他不甘心自己不明不白地死去,死了也要查個究竟。張氏與他兒子敢於按照他的遺囑,對親人的屍體進行解剖,在一千多年前也是難能可貴的,因此醫史研究者將他們稱之為中國解剖史的先驅,給予高度評價。應該說,從此事發生到今天,無論是當時哪位官員,還是今天的研究者,對事實的真相並無異議,衹是在同一時代就有不同的評價,不同時代更有不同評價。
  另一個例子是所謂“張獻忠屠蜀”。要評價張獻忠當然首先應該查清事實,張獻忠究竟有沒有在四川殺人,殺了多少,是不是將四川人都殺光了。對張獻忠評價的另一背景,涉及對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的評價。以往將張當作造反的盜賊,解放後肯定張為農民起義領袖。但不能因為有了後一個評價就不許討論前一個問題,更不能因此就輕易肯定張沒有殺人。經過研究,多數人肯定張的確殺人較多,而且包括無辜民衆,但並沒有將四川人殺光,而且明朝、清朝方面也在四川殺人,所以清初四川人口銳減不能完全歸咎於張獻忠。如果肯定這一事實,對此事及張獻忠的全部評價還是可以有不同意見:或認為張殺人與盜匪無異,罪不可恕;或以為張殺人總不對,即使是正義的起義;或以為殺人是不得已,不如此不足以取勝;或以為張殺得對,殺得好,殺得還不夠。但如果因為要充分肯定張獻忠,拔高農民起義,就不許討論張是否殺過人,甚至因此就全盤否定歷史事實,或者先給別人扣上立場反動的帽子,那就不是歷史研究了。
  那麽有沒有客觀的歷史事實呢?當然有。否則歷史研究的根據是什麽?任何人、任何歷史事實都是過去曾經存在的客觀事實。無論後人如何復原,如何解釋,歷史人物和歷史事實本身是無法改變的。
  歷史學者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實的復原出現差別,無非出於兩種可能,一是該人該事留下的信息太少,或者自相矛盾,或者有重大遺漏,或者對同樣的記載作出了不同的推理或判斷;一是有人出於某種目的,故意對有關的史料作了隨心所欲的解釋,或者故意不承認其中一部分事實。前者往往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在信息有限,不確定因素太多,或者因時間和空間距離太遠以至我們毫無判斷的把握時,往往無法在兩種或多種可能性中作出决斷,儘管自己認為有一定理由卻無法說服別人,或者雖然不同意對方的意見卻找不到予以否定的充分依據。這種現象是完全正常的,一般來說,在這種情況下對所涉及的歷史人物的評價就應留有餘地,因為誰也不能作出確定無疑的結論。後者卻是不正常的,也是嚴肅的歷史學者所不能容忍的態度。因為這樣做,實際已與偽造、造謠、撒謊無異,無論他們的目的多麽正當,都是不可取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中國的形成(1)第2節:中國的形成(2)
第3節:中國的形成(3)第4節:從天下到世界(1)
第5節:從天下到世界(2)第6節:從天下到世界(3)
第7節:從天下到世界(4)第8節:中國與世界(1)
第9節:中國與世界(2)第10節:秦朝的疆域 西漢的疆域
第11節:“中興”和動蕩:東漢的疆界變遷第12節:舟車萬裏同:唐前期疆域圖
第13節:四海混一遠逾漢唐:元朝疆域的形成第14節:空前的疆域空前的統一:清朝的疆域
第15節:唐朝的長安和洛陽第16節:大汗之城中國首都:大都
第17節:尊重歷史,立足現實(1)第18節:尊重歷史,立足現實(2)
第19節:尊重歷史,立足現實(3)第20節:對中國歷史疆域的敘述應該嚴格按照歷史事實
第21節:古地圖何以絶跡 地圖是誰用的第22節:中國在地圖上的位置 來自外國的製圖知識
第23節:得天下與治天下第24節:杯酒釋兵權之後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