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戏剧
太平天国禁演戏剧,定有「凡邪歌邪戏一概停止,如有聚人演戏者全行斩首」的法律〔一〕。
到太平天国后期,苏南和浙江都大演戏剧。浙江武义演剧庆祝天王生日〔一〕。镇守将领「每做寿辄演剧」〔二〕。江苏溧阳「演戏歌唱无虚日」〔三〕。江苏吴县周庄「昼夜演剧」〔四〕。浙江嘉兴新塍镇「二里桥花鼓戏场,锣鼓喧天,声闻数里」〔五〕。又连演昆剧,「举国若狂」〔六〕。除演剧外,还演皮影戏〔七〕。嘉兴濮院镇乡官开印酒,「日中用奏演曲,夜以影戏娱宾客」。〔一〕。苏州忠王府内便有「戏台两三座」,使李鸿章叹为「平生所未见之境」〔二〕。在安徽庐州英王陈玉成军中也有演徽剧的记载〔三〕。
太平天国当时上演的剧本今未见。一九七六年,江苏省金坛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戴王府遗址梁枋上发现戏剧画十一幅。金坛戴王府是一九七三年金坛文物管理委员会会同南京博物院和镇江地区文物普查组,对遗址作了调查研究,通过召开君众座谈会和现场观察,情况与文献资料完全相符才确定下来的。到一九七六年维修时,金坛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在仔细铲除了大柱表面层的青灰漆和中层的黑漆后,其贴木的一层(与梁枋彩绘属同一层次)呈现出红底漆描的金蟠龙。这不同层次的漆色,说明了不同时代这座房屋的使用者。这里最初是戴王府的王殿,太平天国失败后,清朝改作为「忠义祠」的奠堂,到了国民黑手里曾经做过第一区公所,所以最外层涂的是代表国民党旗的青灰漆,中层涂的是奠祭死者的黑漆,而里层的金龙盘柱才真正是戴王府的彩绘。戴王府除大柱绘金蟠龙外,其他所有梁枋柱椽布满彩画。戏剧画就是绘在梁枋上的〔一〕。这个鉴定,经过认真严肃的调查研究,特别是不同层次的漆色作了铁定不移的说明,是确凿可信的。我已在关于太平天国不准绘人物的问题一文中专题讨论过了,此处不赘,请读者参阅该文。现将其中辨认出来而没有不同看法的四幅戏剧画记述于下〔二〕:
一、连环计,是徽剧中继承昆剧梳妆掷戟加以改革的剧目,演吕布、董卓中王允连环计。董卓是东汉末年暴戾的军阀,专断朝政,司徒王允安排貂蝉使计,促使吕布刺杀董卓。此画中心为一亭,亭上挂匾曰凤仪亭。亭旁,头插雉尾的武将为吕布,右旁角为董卓,作势尽力掷戟刺吕布。吕布作侧身状,一手紧握戟头,一掌摇晃阻拦。貂蝉则独立亭内冷眼注视。清戏文画中的凤仪亭,一般都以吕布窥貂蝉梳妆为中心内容。这里却以吕布与董卓的矛盾掷戟为中心,貂蝉不在梳妆而在观战,这是突出计谋一面,一扫旧时英雄美人戏的舞台形象,显有改革。
二、空城计,徽剧传统剧目。通常的场面安排为诸葛亮在西城敞开城门,坐城楼焚香操琴暗观动静,使司马懿兵临城下望而生疑不进而退。此画上只有高巍的城楼,门额上大书「西城」二字,楼上空无人影,不见诸葛亮出场,却突出三个战士在敞开的城门前洒扫,旁若无人,脸相作俊扮,不是明、清戏中的丑扮。这又是作了改革。
三、尉迟恭访贤,徽剧传统剧目。演义小说上说唐代薛仁贵在青年时投军,虽屡立战功,却受腐朽残暴的张士贵的压制,欺上瞒下窃取战功。老将尉迟恭操虑国事,深入军营访贤,巧见白袍小将对月长叹作揖,查明原委后,提拔了薛仁贵。图右角望月作揖的白袍小将即薛仁贵,激愤感慨,赏玩节棍,表现求贤心切的老将即尉迟恭。在军帐旁,有三名守营战士相倚而坐,半睡不睡的眼皮,含喜地作交谈状,深刻地勾划了战士关心国家大事的神气。太平天国提倡「举选上德」〔一〕。天朝田亩制度颁布举贤制度。军师杨秀清亲自提拔李秀成。后来选拔蒙得恩、陈玉成、李秀成、李世贤等担任国务,也都是由朝臣保举。这齣历史演义戏尉迟恭贤,正是体现了这一制度的思想。
四、太白醉写,徽剧传统剧目。它不同于昆剧的吟诗脱靴,也不同于京剧金马门。它的来源是古代民间文学警世通言中的李谪仙醉草吓蛮书。原故事的主题是宣扬唐玄宗爱才以及佛教因果报应「侮人还自侮」等。此图上形象与警世通言情节完全不同,文学故事中太师杨国忠磨墨,太尉高力士脱靴的背景是在玄宗御榻前,李白「坐锦墩草诏」的时候,并无宫女在场,现在画上既没有玄宗坐廷,却有彩女旁立,突出的是李白傲视权贵的形像,成为画面的中心。高力士在一旁低着头屈着腰为李白脱靴,杨国忠在另旁俯身捧砚,大灭权贵的威风。这一齣戏的主导思想,正是太平天国的农民民主思想。洪秀全不得不顺从军民对石达开的推戴而封他为义王,不得不革掉长兄安王洪仁发、次兄福王洪仁达两人的王爵,不得不封李秀成为军师等等事实,都在这里通过艺术的真实,反映了历史的真实。
根据这四幅戏剧画,可以看见太平天国戏剧的一些情况:第一、太平天国演徽剧,四幅戏剧画都是徽剧剧目。在太平天国时期,正是徽剧盛行时代,著名的有大春班、老阳春班等。太平天国的戏剧艺人,据记载溧阳侍王府演员多皖人,都参加革命多年,他们还到城外热闹场所演出,使广大群众同欢乐〔一〕。第二、太平天国对徽剧有所取裁。太平天国用兵,专以智取,在军中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为用兵典范,所以在这四幅戏剧画里面,就有连环计、空城计两幅三国演义著名的用计戏剧。在天京事变后,天王洪秀全破坏军师负责制,专制独裁,任人唯亲,而革命群众则要求农民民主,要求任人唯贤。金坛戴王府约建于壬戌十二年(一八六二年)冬。尉迟恭访贤、太白醉写两齣,正是表达革命群众的要求,反抗洪秀全对太平天国政权的破坏。可见太平天国对徽剧传统剧目,是有所取裁的,在一定程度上,做出了一些「推陈出新」的改革,以为当前革命服务。总之,太平天国戏剧,不演调情求欢,而演计取的策略,不宣扬帝王淫威,不丑化劳动者,而歌颂反抗精神;不宣扬个人,而突出普通战士的作用。这与戏剧艺人亲身参加革命变革实践,产生了思想艺术上的转变分不开的。太平天国革命,要创造「新天新地新人新世界」〔一〕,在文化上,就要创造为农民革命战争「有用」〔二〕的「革故鼎新」〔三〕的一代艺术。江苏金坛发现的戴王府的戏曲彩画,标志了太平天国革命时期戏剧的演变,展开了剧目新貌,为中国近代戏曲史增添了新的一页。
据戏剧界中人传说,太平军中,有一个用昆腔演出的同春班,在太平天国失败后,以民间职业剧团的恣态在江南还演出四十六齣连台本洪杨传。慈禧太后听说这个戏班文唱武打都好,命调到北京来进宫演唱。当时帝党与太后党正在争闹,事为帝党所知,说同春班演的是为「长毛」张目的坏戏,宣传叛乱,要把他们抓起来治罪。有一个在内廷供奉的演员,通过太监李莲英,由慈禧取消进宫演唱,放他们回江南。他们在南返前,为报搭救的恩,就把洪杨传的全部台词送给那人。后来那人删来改去,就把四十六齣连台本戏删改成十六本,叫做铁公鸡,连本质都改变了。本来是演唱农民起义历史的好戏,从此便成为给清皇朝歌功颂德、给清朝钦差大臣向荣和将军张国梁碑立传的反革命戏剧了〔一〕。这个传说:记下了受过革命薰陶的演员们,在太平天国失败以后,还在为革命工作,也说明了在阶级斗争当中,反映在文艺战线上斗争的激烈。
二音乐
甲总说
太平天国重视音乐,在官制方面,天朝宫殿设典天乐三百员,典天锣四十八员。东王府设典东乐二百四十员,典东锣三十二员。北王府、翼王府各设典北乐、典翼乐各一百员,典北锣、典翼锣各二十四员。燕王府、豫王府各设典燕乐、典豫乐各一员。侯第设侯典乐一员。一九八一年,在江苏常熟发现一颗「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国苏福省水师主将楫天义正典乐」的官硬一〕。这颗印,说明太平天国驻守地方的军中也设有典乐的官员。
在礼制方面,天王凡礼拜及朝夕上食,必鸣钲六十四声,奏乐三次。其鸣锣的制度,侯、丞相四十八声,检点、指挥三十六声,总制、监军二十四声,军帅二十声,师帅十六声,旅帅十二声,卒长十声,两司马八声。自天王至指挥皆得奏乐〔二〕。
在建筑方面,天朝宫殿前建筑有两座宏伟富丽的鼓吹亭,高出宫墙外,上盖琉璃瓦,四柱盘五色龙,东西相对,各王府也都建有两座鼓吹亭,以作乐队奏乐的场所。
关于当时奏乐的情况,英国翻译官富礼赐天京游记叙他参观天朝宫殿事说:「忽然间,声音杂起,鼓声、钹声、锣声与炮声交作—是天王进膳了;直到膳毕各声始停」。周璐溧炎记略记江苏溧阳太平天国事说:「食必用乐」。俞功懋控穴纪略记浙江嘉兴太平天国事说:「每餐必鼓吹」。可见天京以至各地,朝夕上食必奏乐,已成为每天的生活了。富礼赐又记天京干王府事说:「府前街上有二亭,亭内常奏音乐不断—乐声有时细微至不足扰耳,但有时嘈响不堪。有一次我在干王府住了四天,但音乐之声中断者至多不过半小时」,那就不只朝夕上食时奏乐了。
太平天国这样重视音乐,在革命战争当中,必有所创制。而文献荡然,难于稽考。兹就时人所记和今天调查所得分述于下,或许可以窥见太平天国音乐的一斑吧。
乙鼓吹曲
鼓吹乐是中国古乐的一种,用鼓、钲、箫、笳等乐器合奏。近世民间流行的吹打,以唢呐、管子、笛、笙和锣、鼓等为主要乐器,间或辅以丝弦,与古代鼓吹乐有渊源关系,为人民喜爱的一种音乐,凡婚嫁喜庆及迎神赛会都奏此乐。
太平天国天朝宫殿和王府奏乐的亭叫做鼓吹亭,说明奏的是鼓吹乐。当年天朝宫殿奏的鼓吹乐,今未见。考俞功懋探穴纪略记有浙江嘉兴所奏的鼓吹曲说:
每餐必鼓吹,掠得乐工,各置一部。即以粤西省,桂平县,紫荆山,金田村,拜上帝,得天书,起旗倡事,以及冯云山,已被捉,天赐放回,一夜间,大顺风,天助过湖等语,亦称向大人、张军门、陆总督编为十字令,朝夕侑食,亦不改调也。
案俞功懋是反革命分子,他被俘掳入太平军中,怀着阶级仇恨,记叙太平天国事,所记太平天国这个鼓吹曲,已将原来词句改变。如太平天国自称「金田起义」〔一〕,而「起旗倡事」,乃俞功懋站在反革命立场的用语。又如太平天国叫清朝统治者做「妖」,叫清朝钦差大臣向荣做「向妖头」,叫清朝江南提督张国梁做「张妖头」,叫清朝两江总督陆建瀛做「陆妖头」,而「向大人」等等,乃俞功懋对向荣等的称呼。但是,他这段记事,却记下了太平天国鼓吹曲的有关情况。他记明「每餐必鼓吹」,又记明「不改调」,就是说朝夕都奏同一曲调。而尤其重要的是扼要地记叙了这个鼓吹曲的内容,一方面气势磅礴地宣传自己的胜利,另一方面威风凛凛地揭露敌人的惨败。在太平天国的文献上,作为教育课本用的天王御撰千字诏是有宣传自己的胜利的,檄文也常有揭露敌人的惨败的,但都不能与这个鼓吹曲相比。这是由于课本和檄文都不能起到音乐的同等作用。太平天国就利用这种为人民所喜爱的音乐,抛弃了那些旧内容的曲目,而代之以革命历史,把自己的艰苦奋斗,英勇向前,起义建国,战胜敌人的辉煌功绩,以及敌人一败涂地,走投无路,陆建瀛的叩头乞降,向荣的自缢,张国梁的投水等等丑态,谱为鼓吹曲,每餐必奏,宣扬革命的胜利,灭敌人的威风,以鼓舞军民对革命必胜的信心。
丙锣鼓曲谱
江苏溧阳县戴埠镇一带,一直流传着当地群众喜爱的一整套太平天国时期的锣鼓谱。一九七六年七月,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进行调查和作了乐谱记录〔一〕。
溧阳于太平天国庚申十年三月为侍王李世贤克复,在此建立侍王府,西通安徽,南入浙江,作为一个重要的军事据点。当时溧阳在太平天国治理下,熙熙攘攘,同乐太平〔一〕,「食必用乐,演戏歌唱无虚日」。因此,在这儿流传有太平天国时期的锣鼓曲谱。兹照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的记录著录于下。
乐队操着十多种不同音响的打击乐器,其中有些乐器,独具音色,在今天一般民族乐队里已不常见。计有如下整套乐器:
(一)鼓:
板鼓—与京剧板鼓同,在大小鼓组通用。高音鼓—近似京剧堂鼓,声音清脆柔和,在小鼓组用。大鼓—声音洪亮,浑劲有力,在大鼓组用。
(二)锣:
大锣—当地称黑脐锣,是大鼓组主要节奏乐器。
月锣—即京剧堂锣,小鼓组用两副,是主要乐奏乐器。
小锣—即民间俗称汤锣的一种,直径约三寸,如小碟,置手心中敲击,小鼓组用四副。
(三)钹:
抓钹—当地叫做「铹」,外沿约三寸,在钹碗上无眼穿击,用手指抓紧钹碗敲击,声音沉厚,大鼓组用四副,是主要节奏乐器。
齐钹—比抓钹大,沿页较薄,碗顶有眼穿紧,在小鼓组用。
(四)昭君:
当地叫做「长喇叭」,主要配在钹音位上,用以加强节奏,有独特效果。这是一种很古老的吹奏节拍的乐器。
(五)其他打击乐器有木鱼、云板、撞铃等,各配在大小鼓组,忽密忽疏起点缀作用。
整个锣鼓谱在乐曲结构上,有头有尾,有段落设计。它虽仍是番式结构,但与一般民间常见的番式不同,以大鼓、大锣、抓钹等为基本乐器,组合成大鼓组敲奏六番点子;又以高音鼓,月锣及小锣、齐钹为基本乐器,另组合成小鼓组,敲奏大鼓组六番间的称为「双节隔」的段落点子。此起彼落,互相呼应,在段落设计上作了精巧的安排。
就以整个乐曲开始来说,也是讲究的。高吭的昭君长鸣后,紧接着滚鼓雷动声起,这是多么气势的乐曲开始,见下谱例:
这套打击乐曲在使用乐器上,由于有独特的组合方法,因此各段在音量上与音色上,有变化,有对比,丰富无穷。这首先是按锣鼓声高低的音律组成大小鼓两个乐组,大鼓组音宏大雄壮,小鼓组音清脆嘹亮,虽轮番演奏,却各具特色。见下谱例:
其次在原有节奏音型上,采取变换乐器的方法,便乐曲在音色上进一步得到变化,这样使熟悉的节奏突然变换成新的音响,取得新的效果。同时为避免单调,尤其是在乐曲每番结尾上,把基本鼓点子都做了统一规律的变化,当地乐手们称这种变化叫「雨夹雪」。这就是使这么大的打击乐曲丰富多采,不显得冗长的根由所在。
总之,这个打击乐曲,单就音乐的艺术表现,值得探讨和研究的方面也是很多的。它可以说是在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音乐遗产中又添了一曲新声。
太平天国印书封面一(据本志记述排列)
太平天国印书封面二
太平天国印书封面三
太平天国印书封面四
太平天国印书封面五
太平天国印书封面六
太平天国印书封面七
太平天国印书封面八
太平天国印书封面九
太平天国印书封面十
太平天国印书封面十一
太平天国印书封面十二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