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史 》 盛世之毁——甲午战争110年祭 》
朝鲜半岛——同光兴盛时的东北亚形势(1)
许华 Xu Hua
似宜以毒攻毒,以敌制敌之策,乘机次第与泰西各国立约,借以牵制日本……至俄国所据库页岛绥芬河图们江一带,皆与各国接壤,形势相逼迫,若贵国先与英德法美交通,不但牵制日本,并可杜俄人之窥伺,而俄亦必随即讲和通好矣!
——李鸿章劝朝鲜历史王朝开国
该条约表面上看来似甚平凡,但使清国承认对于其一贯视为属国的朝鲜,日清两国具有同等的权利,则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之点。约在十年以后,清国违反此约,以至于发生日清战争。
——《日本大本营陆军资料汇编》
众所周知,甲午战争是从朝鲜燃向中国大陆东北地区、辽东半岛和胶东半岛的,战争的结果,则是日本帝国不仅侵占了朝鲜半岛,还破天荒地通过停战条约侵占了兵力未到的台湾岛。为什么会爆发这样的战争,并形成这样的结局呢?这得从朝鲜半岛和台湾岛对中国大陆的战略意义说起。实际上,就本书读者而言,充分理解这两处的国际战略地位,比了解战争过程更为重要。%%%1.中国大陆的水陆门户
——台湾岛、朝鲜半岛对西方围堵、肢解中国的战略地位
在空军、核武器和导弹还没有出现的晚清时代,在中国和其他被殖民侵略国家,国防主要靠陆军和有限的水师。其中,陆军的主要兵种是步兵和骑兵。步兵的主要兵器是大刀、长矛、弓箭,骑兵则多一个马匹、毛驴和骆驼之类的坐骑。这样的陆军只能在很短距离内进行类似肉搏战的冷兵器战斗。水师方面,郑和下西洋时那种大型海船,早已因海禁而腐烂,并令人难以理解的没再赶造,运载工具主要是内河航行的中小型人力木船和帆船。这样的船只不能承受海洋中的大风大浪,在近海航行都有问题,更谈不上进行远洋作战。实际上,晚清的水师也只是用于在内河、大湖进行作战——如镇压太平天国之类的内战。水师的枪械则与陆军大同小异。
工业革命之后,从遥远的欧洲经非洲好望角和印度洋入侵亚洲的殖民军,或从大西洋和太平洋入侵东方的欧洲列强和后来的美国,都是从海上来的。殖民者海军倚仗的是煤炭火力驱动的蒸汽机船,以及射程和威力远远超过弓箭的新式火枪和火炮。这些被称为“坚船利炮”、用优势武器装备的海军,是西方殖民侵略的最根本手段——甚至几乎是唯一的重要力量。
最初侵略中国沿海的殖民军,虽然不论在兵力数量上和火力上都比较有限,但倚仗兵器优势对付少量的反击绰绰有余。然而,随着清朝政府开始关注海防,在修筑了炮台的地方,即使仅仅用土枪和土炮进行抗击,小规模的殖民地海军也很难占到便宜。例如英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就未能攻破林则徐防守的虎门。
寻找大清帝国海防薄弱环节或者收买汉奸进行突破,成为殖民者有效的进攻战术,而这种战术对海岸线漫长、容易收买各级奸细、各级政府国防意识和能力都很有限的中国而言,无疑是很容易实现的。坚船利炮武装起来的殖民者海军,依靠舰船相对于陆军——尤其是炮台(李鸿章最喜爱的东西)——的高度机动性能,沿着海岸线航行,很容易找到防守的薄弱环节和登陆的码头。然后利用洋炮射程远于土炮、火力更猛烈的优势,进行远距离打击,先摧毁有限的防备,再实现强行登陆。
但是,强行登陆或者偷偷登陆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就能够长期占据。这倒主要不是由于洋枪洋炮的威力局限,而是因为用海军进行大规模远程侵略有一个致命的弱点:由于装载能力的限制,任何一支强大的海军舰队,其兵力和武器、弹药、粮草、燃料都是有限的,难以进行大规模的持久作战。只要受侵略国家的中央政府甚至仅仅是地方政府,有基本的勇气和兵法知识组织反抗力量进行围剿,侵略军就很难长久立足。
于是,建立用于长期侵略大清帝国的根据地,对海外殖民侵略者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这样的海军基地,不是随便就可以得到的,需要一些基本条件,其中最关键的是:
(1)有利于发挥海军的优势。这意味着基地必须有海上通道和能够建立军港。
(2)地盘要足够大。便于依靠当地资源长期驻扎,及拓展势力。
(3)不容易被受害国家的反击所破坏。
距离大陆有足够距离的岛屿,或者是从大陆上不易攻克的半岛,是这种海军基地的最佳选择。
日本列岛、菲律宾群岛、琉球群岛、台湾岛和朝鲜半岛——尤其是后两者——都是符合或比较符合最佳条件的岛屿和半岛。继日本和菲律宾之后,在台湾和琉球群岛建立殖民者海军基地,可以充分利用海军优势,从多方位对中国大陆进行攻击:
向北方,可直接进击中国东北,甚至从天津登陆,迅速打击帝国首都北京。也可先登陆朝鲜半岛,然后以此为中转站,从陆上或海上进击中国东北。
向中间,可直接登陆山东半岛,北攻北京、南攻江浙;也可以利用海军优势进击上海吴淞口,深入长江这个当时几乎唯一可以贯穿整个中国大陆的主动脉,进攻中国大陆的经济心脏地带。
还可以作为南方香港的战略后方,支援从香港发起的对珠江方向的进攻。甚至可以作为从越南方向向云南、广西发动的侵略战争的牵制性、辅助性进攻。
实际上,从这两个地方可以对中国东南沿海漫长海岸线上的无数地点实行快速登陆,对任何一个沿海省市进行剽劫。因此,台湾素称“七省门户”。
朝鲜的战略意义,则除了可以从水路进击中国大陆之外,还可以跨过鸭绿江从陆路直接进攻东北,从陆海两路夹击北京地区——这在甲午战争中体现出来。
显而易见,一旦在台湾岛或朝鲜半岛建立军事基地,西方列强就可以克服海船和舰队因装载能力有限而只能速战和对中国战争持久性的矛盾必然导致的补给问题,以此为根据地,从沿海地区、长江流域、东北地区和其它众多地方对中国大陆进行长期的、随心所欲的侵扰。
此外,对于偏好于侵略思维、习惯于对外侵略的西方列强而言,这些基地还可以起到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遏止中国发展海军,使中国成为困守大陆的“睡狮”, 只能被动防御和坐以待毙,而无力对侵略者的大本营(本土)进行反击——正是这个重大的战略意图,促使列强密切注视中国的海军发展动态,并注定列强迟早要动手摧毁左宗棠竭力创建的福建水师,和李鸿章满以为龟缩起来就可以苟全性命的北洋舰队。
【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的一个最重要意图,就是摧毁并长期遏制中国发展足以自卫反击的海军力量。自称深知兵法、富有实战经验的李鸿章,以及几乎整个晚清王朝的所有帝王将相们,居然无一人看出这个最为根本的战争意图?%%%2.《江华条约》
——李鸿章促使朝鲜“开国”
1873年,日本外务卿副岛种臣来华交换《日中修好条约》时,派人询问总理衙门,朝鲜是否为清朝属国?中国是否过问其政事?如果是,希望清廷同意日本与朝鲜的通商事宜。
当时清政府已被鸦片战争打得害怕国际纠纷,遇事回避,大臣毛昶熙为图省事,做了这样的回答:朝鲜虽然是大清藩属,内政外交却任其自主,清廷不干预。【当时的国际关系界限模糊,历史性关系巨变往往在一念之间。】
得到这样的答复,日方窃喜。经过一系列策划之后,1875年(光绪元年)8月,日本军舰“云扬号”未经许可开到朝鲜领海,到军事要塞汉江口进行测量,遭到江华岛朝鲜守军炮击。日舰立即反击,打死朝军30余人,占领炮台,还火烧永宗城,抢走火炮等军械。
次年1月,日本当局任命参议陆军中将黑田清隆为特命全权办理大臣,元老院议官井上馨为副办理大臣,前往朝鲜釜山,“问江华岛之罪”,胁迫朝鲜签订通商条约。并派陆军卿山县有朋到下关,准备在“问罪”失败之后出兵。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得之不易的“康乾盛世”(1) | 得之不易的“康乾盛世”(2) | 西学东渐(1) | 西学东渐(2) | 内外交困(1) | 内外交困(2) | 内外交困(3) | 借师助剿 | 师夷长技——同光兴盛之“求强”的洋务运动 | 中流砥柱——同光兴盛之左宗棠(1) | 中流砥柱——同光兴盛之左宗棠(2) | 中流砥柱——同光兴盛之左宗棠(3) | “求富”的洋务运动——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一) | 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1) | 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2) | 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3) | 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4) | 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5) | 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6) | 欧美列强——列强形势及其对华扩张形势(1) | 欧美列强——列强形势及其对华扩张形势(2) | 欧美列强——列强形势及其对华扩张形势(3) | 东洋帝国——同光兴盛时的日本(1) | 东洋帝国——同光兴盛时的日本(2)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