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著名的政治家左宗棠可以算得上是一个知礼的人,他为官做事素以"节制"为标准。咸丰十年,由于他的表现出色,皇帝将他由帮办军务直接提升为巡抚。这是一个地位很高的官衔,薪金也十分丰厚,但是他时时想着自己过去艰苦的生活,总是勤俭节约,克己奉公,生活得十分俭朴,过着节制的生活。
他平时只穿棉布缝制的衣服,从来不喜欢绸缎之类的高档衣物。有一次,他的夫人为他定做了一件丝绸衣服,早上起来拿过来准备让他试穿。这让左宗棠感到很生气,他说:"今天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夫人感觉到丈夫的不满。左宗棠说:"又不是什么朝祭大典的特殊场合,为何叫我穿这些华丽的衣服?以后只有在特殊的日子和场合,我才会穿这些衣服,你还是先收回去吧!"之后便穿起他那件棉布衣服径直走出门去。夫人满脸委屈,但她十分了解左宗棠的脾气,以后再也不自作主张让他穿华贵的衣服了。另外,左宗棠家里没有什么佣人,他亲自在后院种菜以供家用,平时所吃的也只是粗茶淡饭,从不铺张浪费。他认为只有节俭才符合做人的标准、"礼"的规范。
不过在当时,官场中讲究排场的风气很流行,凡是新官上任,地方上都要为新官建造一所祠堂。当左宗棠到陕甘地区就任总督时,当地官员便给他建造了一所祠堂,以为可以讨得左宗棠的欢心。出乎他们的预料,左宗棠见到祠堂怒火高涨,说道:"蒙皇宠龙恩,微臣才能够得以来此就职,为天下苍生效命,为黎民百姓积福。今日我未曾就职,却已经拿百姓的钱财为自己建祠堂,这让我有什么脸面去见陕甘百姓啊?"他从老百姓的立场出发,关心老百姓的生活,觉得凡事要节制,像这样浪费钱财的非"礼"之事一定要杜绝。于是随即命令废除祠堂名称,将其改为供平民百姓祭祀的神庙,并惩办了最先倡导并主持这件事情的官员。
不但是孔子的后人知道"节制"是为"礼"行事的标准,其实孔子在向别人呼吁行"礼"要节制的时候,自己也在日常生活中履行"礼"的思想。孔子说:"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论语·子罕篇第九》)即是说,用麻料制作的礼帽是古代的礼制,但现在改用黑丝制作礼帽,比用麻料节省了,我便跟随大家也用黑丝制成的礼帽。臣子对君王在堂下致拜,深怀诚意,这是古代的礼制,现在大家都在堂上致拜,虽然很舒服,但我觉得这样显得太过傲慢,有些不合适。所以即使和大家的意见相抵触,我还是坚持在堂下致拜。这里孔子行"礼"的标准也是节俭,有所制约,可见只要想领悟"礼"的内涵一定要将"节制"作为重要的参考标准。
仁以致礼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篇第十二》)这是《论语》中关于"仁"的论述,但其中提到了"礼":"约束我自己来实践'礼',那就是'仁'了。只要一天能这样,便见天下尽归入我心之仁了。为'仁'完全在于自己,哪里是做给外人看的啊!"这里再次将"礼"与"仁"放在一起讨论,可见二者的关系就如同硬币的两面一般,不能分离出来。如果你做到了"礼",那么就可以成"仁";反过来,如果你能实现"仁",你自然就可以达到"礼"。曾子评价孔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篇第四》)"忠恕"实际上就是孔子"仁"与"礼"的一个概括,为人处事只要做到"忠恕"的要求便可以致"礼"而达"仁"了。
"忠恕"的内涵就是"礼"与"仁"的结合,即要想做到"仁"必须合乎"礼",要想合乎"礼",必须根由"仁"。不过有一点要注意,虽然二者关系密切,但仍有先后之别,"仁"是"礼"的本质,"礼"后于"仁"而在。所以要通过"忠恕"达到"礼",必须先以"仁"为本。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篇第三》翻译过来即是,子夏问孔子说:"《诗》里说:'巧笑且倩啊,美目且盼啊,再用素粉来增添她的美丽啊。'这三句指的是什么?"孔子说:"你看绘画,不也是临后始加素色吗?"子夏说:"不是说礼是后起之事吗?"孔子说:"引起我心意的是商。如他那样,才可和他言《诗》了。"这里孔子夸奖了子夏举一反三的优点,但主要还是讲"礼"是有根本的意思。子夏由此悟出为人的品质,必须通过"礼"的方式来达到。所谓为人的品质就是"仁","礼"乃后起而加的文饰,两者的关系犹如以素色间于五彩而益增五彩之鲜明,浑然天成。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