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佳人 紅閨春夢   》 第二十七回 美蘭姑屈身酬知己 老甘誓抵掌快論文      西泠野樵 Xi Lingyeqiao

  話說陳小儒在杭州接着祝伯青等人的書信,並知王蘭放了浙省學政,甚為歡喜。又見王蘭的另信,要請甘誓到他任所,笑道: "者香也愛上這老兒,但是甘老脾氣古怪,不知他肯去與否?且到南京再議。"忙寫了回書,交與來足而去。自己因起程日期在即,又奉熊公的催行文書,不敢逗留。
  次日,走辭各親友,帶了方夫人等揚帆東下。此番小儒是實任寧藩,一至蘇州本境,那沿途的地方官得了信,都趕來迎接,加倍趨蹌。小儒入城謁過巡撫,無多耽擱,一路專行。這日,已至南京,早有江寧府屬各官以及本衙門書役人等,出城十裏來接。小儒進了城,先封了公館住下。來日即去稟見熊公,擇吉好準備接印任事。
  晚間,即將王:蘭的信取出,與甘誓商議。甘誓笑道: "老夫耄矣,無能為也。況浙省乃人才萃聚,豈可輕言衡文。可煩代辭工學政罷。"小儒道: "又盤先生毋庸過謙,不可負了者香諄諄請駕之意。者香仰企已久,所以奉邀同往衡文,品評優劣,可以服衆。你如執意推辭,者香又要怪我從中有意阻撓,明許暗卻了。"甘誓屈不過小儒相勸,衹得應答。小儒即吩咐人,代甘誓收拾行裝。不一'日,王蘭已至南京,先去拜會小儒,知甘誓應許同行,好生歡喜,忙備了敦請關聘,親自送去。又在南京耽擱了數日,與甘誓同往浙江去了。
  小儒擇定吉日,接了藩篆。因舊任交代未清,一時不能讓出衙門,仍與方夫人等在公館內居住。這日,方夫人正坐在房內,忽見小婢進來回道: "外面有男女二人自稱從揚州來的,就是那年老爺在江都任上承審的瀋傢夫婦。據說還帶了他女兒蘭姑來,現在瀋傢妻子伍氏在外說要見太太,有話面稟。"方夫人沉吟道: "瀋傢夫婦來此何事?又帶了他女兒來,其中必有原故。"忙立起出房,傳話叫伍氏進來。
  少頃,伍氏來至上房,趨步嚮前叩見,方夫人命攙他起身,又叫他旁邊坐下。方夫人笑道; "你閤家到南京來做什麽的?"伍氏道: "前次在場州蒙大人搭救我全家性命,回來即設立長生祿位,終日叩祝。如今大人果然高升極品,是以小人夫婦帶了女兒過來叩賀。再者還有下情,面求太太作主,小人夫婦感恩不淺。我女兒自從受了祝自新羞辱,雖蒙大人昭雪,我女兒每說女子傢如白玉一般,不可稍有瑕疵,致人議論。日前被祝自新拉拉扯扯了一番,雖未遭其污辱,究竟有男女授受之別,即如那白玉有了一點瑕斑相似。他願終身念佛看經,誓不適人,奉養小人夫婦死後,即削發為尼。後來被我們再三苫勸,他纔回心,說除非與我有大恩的人,我衹當報恩去侍奉他,那怕為奴為婢都無怨悔。仔細想來,衹有人人救我閤家性命,又代我女兒昭白節操,是他的恩人。故而帶了他來親見夫人,要求太太念我女兒一點真心,收在跟前,或為侍妾,或為使婢,衹要我女兒情願,小人夫婦無不從命。"
  方夫人聞說,搖首笑道: "這件事怕的不能,一來我傢老爺性情拘謹,又知你傢本是書香舊族,焉能屈待了你女兒;二來地方官私買本地民女,有幹例禁。不如我代你女兒留意訪一個門楣相合,好好人傢,完他的終身便了。"伍氏道: "小人夫婦亦曾說過,他說若將他送至太太府中,以遂他報恩之念,他還願意。若是要另適他人,他拚着一死都不應允的。衹求太太可憐小人夫婦衹生了一個女兒,他若執意不肯適人,叫小人夫婦怎生對得過他。太太若怕私買民人子女至於例禁,我倒有個萬全的法則。待至夜靜,悄悄的擡入府中,神不知鬼不覺的。況府中婦婢甚多,外人那裏認得清楚。"
  方夫人見伍氏諄切央告,又聞他女兒是個賢淑的人,不如且將他接至府中,相機而動。 "若我傢老爺願意收他,也是好事。我本久有此意,代丈夫買妾,因我時發宿疾,又有一雙兒子、一個女兒,正好節養身體"。想定主見,對伍氏笑道: "你且將你女兒送到我府中來,你夫妻也在我府中住幾時,等我傢老爺回來,慢慢商議,自有道理。"伍氏聽了,喜不自勝,忙立起謝了退出,收拾送女兒進府。
  原來蘭姑自受了祝自新的羞辱,又帶纍父母身受官刑,雖經小儒判雪此案,心內終覺以此為憾。矢志茹素涌經,侍奉父母天年過身,他即祝發空門,以修來世。瀋若愚與伍氏嚮來珍愛他如掌上明珠相似,膝前又單生他一人,將來還望招個女婿,好靠半子收成。何忍他茹素誦經,了此一世。瀋傢夫婦再三婉勸,蘭姑暗忖道: "我父母年紀已老,又衹生我一人。我若執意如此,豈非反傷了父母之心!"遂道: "女兒身體發膚皆受之父母,既然父母立意做主,若女兒决然不從,即是不孝。要望父母依我一件心事,不是女兒老臉,如要我適人,除卻我曾身受其恩,藉此作報答之舉方可;若不允我,拚着一死,也不敢遵父母的命意。"伍氏見蘭姑改了口,忙道: "這孩子又來呆氣了,在父母面前有話但說無妨,你怎麽說我怎麽行,斷不拂你之願。"蘭姑含羞道: "女兒當日若非陳公昭雪清白,女兒也是一死,就是父母亦受陳公大恩。不如將我送到陳公衙署,那怕作奴作婢都無後悔,正可報得前恩,又可遂父母心願。"伍氏笑對瀋若愚道: "不信這孩子倒很有點貝.識,能使陳公收了作個偏房,你我還愁沒有靠背麽?強如與個平等人傢,我們又可藉此報恩,衹怕陳公不行,豈非空說。"若愚道: "既然蘭姑執定主見,料想不能輓回。莫如你我來日親送他至南京,把這番話面求陳公的夫人。據聞這位方夫人是個大賢大德的人,定然成全我女兒的終身。"夫婦計議已定,即雇了船,收拾一切,帶了蘭姑嚮南京迸發。先尋寓所住下,瀋若愚與伍氏即來面見方夫人,商議此事。
  伍氏此時見方夫人應允,好生喜悅。忙忙的出來尋着瀋若愚,將方夫人的話說了一遍。兩人回到寓所,叫蘭姑換了一套衣裙,雇乘小轎,瀋若愚夫婦又親自押轎,一路奔陳府而來。到了府前尋着雙福,央他去通報。少頃,方夫人傳話出來,請瀋姑娘到上房去。蘭姑在宅門口下轎,早有兩個丫鬟領着他母女至上房。蘭姑到了後堂,擡頭見方夫人笑嘻嘻的站在階上,那一種端莊美麗的態度,令人見之可敬可愛,急急趨步上階,輕攏翠袖,盈盈下拜道: "民女蘭姑叩見夫人。"說着,拜了四拜。方夫人忙用手扶起,見蘭姑面似春花,腰如弱柳,輕盈嫻雅,體態天然,真乃比花花解語,較玉玉生香。
  方夫人扶着蘭姑進了中堂,命他坐下,蘭姑再三謙遜。方夫人細問一切,見他語言婉轉,徐急自如,心內大為喜愛。擡眼見伍氏仍站立一旁,笑道: "你去罷,你女兒交代我就是了。"伍氏滿面堆笑道: "蒙太太恩典擡舉他,怕他年幼不諳禮儀,失了規矩。"方夫人道: "不用你多慮,他的禮儀是不錯的。"伍氏應着退出。方夫人叫備茶果與蘭姑飲食,又細談衷麯,甚為投機。暗想"此女既賢且淑,我傢老爺若收納了他,保無爭寵擅權之事。況且閨房中得此伴侶,亦可不寂寞了"。
  少時點齊燈燭,方夫人又擺酒款待蘭姑。正對酌間,忽見使婢上來道: "老爺回來了。"衹聽窗外靴聲禿禿而入,蘭姑知是小儒,忙起身侍立。小儒見夫人的身畔立一麗人,容光煥映,忙問:"是誰?"方夫人將伍氏來意細說,蘭姑不慌不忙趨立堂中,端然下拜,·叩謝日前拯救之德。小儒聽了,方纔明白,使婢扶起蘭姑。回頭對方夫人笑道: "明日要收拾搬進衙門,今夜發行各處文札,不回上房來了。你可與瀋姑娘談談罷。"說着,換了便服出去。
  方夫人復邀蘭姑入座道: "我們今夜可暢談'番,明日你也隨我們至衙門裏玩幾天。"兩人淡談說說,直至四更,方夫人即與蘭姑同宿了。次早料理各物,蘭姑坐了一乘小轎,隨着方夫人大轎進衙,整整忙亂數日,方安置停妥。方夫人又掃除了一間套房,讓蘭姑居住。小儒時常閱看公件,不進上房。方夫人與蘭姑日則同食,夜則同寢,竟是一刻離不得他。
  一日,小儒偶然回後閑話,蘭姑見小儒入內,即退回套房?方夫人笑道: "我有件事要與你商量,你須看夫妻面上不可推卻。"小儒笑道: "什麽大事,說得如此莊重。你且說着我聽,可行則行。"方夫人又將蘭姑受了祝自新羞辱,立誓茹素看經,不肯適人。瀋若愚夫婦因膝下無子,衹此一女,要靠他半子收成,再四勸說,他方應允。 "我前日已在你面前,言過大概"。又將蘭姑要嫁有恩的人一席話細說。小儒大笑道: "此事休怪我不從,可知私買民間子女大幹法紀,而且瀋傢亦是書香後裔,焉能屈辱他女兒。明日你可把他母親叫來,開導一番,領他女兒回去,好好擇配人傢。若說他女兒立志不行,你既與他相契,亦可勸他回轉念頭為是。"
  方夫人道: "我也這麽說,我豈不知幹着例禁的事。無如近日藉言套間他數次,他說本意修行,以侍父母天年,爭奈父母不許,衹得依了父母之命。今日內外人等,沒一個不知我父母送我到南京來,以報人人舊德。若再回去,定為旁人恥笑。太太如可憐我,即遂了民女志願,不然惟有以死自明。那時求太太念我父母年老,照看着他們些罷。你看這件事何以處置,方纔穩當?否則即有性命之虞,行止好在我已說過了,聽你的便。"小儒俯首,半晌不語,遂起身道: "都是你們惹出來的事,我卻不管,我衹不行罷了。"說畢,匆匆出外。
  方夫人笑道: "我好意勸他納妾,他反怪我多事。我也知道他心內未嘗不願,嘴裏卻說不出來。"即命僕婦人等收拾裏間套房,做新姨娘的寢室。衆人答應,自去料理。晚間小儒進來,方夫人又勸他收納蘭姑, "若恐外人知覺,好在他未進衙門就來了,旁人衹認作我傢早買下來的,前思後想毫無幹礙"。小儒見方夫人再三相勸,日前又見過蘭姑的人材,心內亦着實憐愛他。
  笑道: "你今日勸我收他為妾,足見好意。不可日後想了退悔起來,那時即遲了。"方夫人啐道: "你休亂說,難道十數年夫妻,你尚不知我嚮來不是個妒忌的人。我是好意,你反打趣我。我倒怕你將來寵愛新人,要欺負我兩人。"正在說笑,衆僕婦來回: "新房已收拾齊備。"方夫人又揀了來日是個上好吉日。
  次早喚到伍氏,說明此事。伍氏火喜道: "一切皆憑夫人作主。"方夫人命人代蘭姑開臉,撥了兩名丫鬟給他使用。又命僕婦扶了蘭姑出來,叩見小儒夫婦。爿:有合衙男女傢丁,上來叩見新姨。是夕小儒宿在蘭姑房內,恩愛綢繆,不必細說。小儒因瀋若愚是個舊傢,與方夫人商議,即立了蘭姑為側室。並接了若愚、伍氏入衙,以禮相見,若愚分外歡喜。過了數日,若愚與伍氏辭別回傢,小儒送了他們一千兩銀子,以作養活生計。瀋傢夫婦千恩萬謝,又叮囑了女兒一番,各事總宜柔順為上。從此蘭姑有了着落之所,原意報恩而來,朝夕侍奉小儒絲毫不怠,又事方夫人如生母一般,敬上馭下,處置得宜,小儒更加喜愛。方夫人本與他相合,尤無庸交代。
  且說王蘭由南京同甘誓起程,在路非止一日。這日,已抵浙江地界,早有本境地方官前米迎接。王蘭到了杭州,即入考院,先行牌示各府州縣準備開考,即由省中考起。杭州府與各縣將考取的文童名册呈送,王蘭定於三日後考試。到了這一天,各縣文童齊集,點名給捲已畢,隨即扃封考院,懸示文題。衆文童皆欲於風檐寸晷中,各逞奇才。
  王蘭回後少歇,嚮甘誓的閱捲房內來,將至門首,衹聽甘誓在內高聲朗誦。伺候的傢丁欲入房通報,王蘭忙搖手止住,躡足聽甘誓念道:
  "因報之事,信有之否?"藩曰: "信然。"曰: "審如此,君宜遇事無恐。"因出詔。藩覽之,無動色,曰:"某與兼信為報也。"佑曰: "慎勿出口,吾已密論,持百口保君矣。"德宗得佑解,怒不釋,亟追藩赴闕。及召見,望其儀形,曰: "此豈作惡事人耶!"乃釋然,除秘書郎。
  王蘭突入,大笑曰; "又盤先生所讀何書?如此津津有味。 "甘誓起身讓坐道: "我因獨坐無聊,隨手取了一本《舊店書》解悶,正看到德宗欲罪李藩一節,苟非杜佑素重李藩,雖百李藩不能得一生也。是以竊嘆人生之機遇,都有一定之理。"二人又閑話半晌。
  吃了飯,見各房幕友紛紛遣人送諸考童文捲,與甘誓細加品評,即定甲乙。甘誓口吟手披,頃刻數百本文捲,均已閱過。
  將佳者另置一旁,再行挑選,以定額數,其餘叫人取過。王蘭暗暗嘆服,果然名下無虛。甘誓將頭本文捲遞於王蘭道: "此生文字大佳,不愧壓捲。我已妄議首列,未知是否?"王蘭接過,連稱"豈敢",道: "老先生賞識,自必不差。"
  原來出的文題,頭地是:其斯之謂與子曰賜可與言詩已矣。
  二題是:少之時。詩題是:三畫連中。王蘭展開念道:
  其斯之謂與子曰賜可與言詩已矣悟聖言所謂未若者,可與之言詩矣。夫可也未若之旨,即詩所謂切磋琢磨之意也。賜不泥詩以言詩,子所以許其可言耳。今必謂斯理甚遠,而泥跡以求,兒幾乎如說詩者之以辭害志矣。若乃學以進而益上,堪思妙悟之解人;而理以講而愈明,恍若篇章之詔我。夫乃嘆因委窮源,賢者之感通倍捷,而揚風忔雅,聖人之稱許良殷也。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詩也,為衛武公作也。賜也聞子可也未若之言,而會及此詩,不恍如起予之子夏可與言詩乎!何也?以引詩者之悟及其斯也,斯豈有盡藏哉。如切如琢,有磋磨以進之,不啻無諂無驕,有樂與好禮以進之。天下之理何限,無在不可作斯觀也。彼拘乎詩者,其果可有此神悟與?斯豈有定象哉!切琢見為深,加之以磋磨而持循更密,猶之無諂無驕見為至,加之以樂與好禮,而功力並純,兩間之理無窮,何在不可作斯論也。彼滯乎詩者,其果可有此捷獲與?其斯之謂與,賜不誠善會淇澳之詩與?吾思賜在聖門,言語素著,屢中共服其纔,然嫻於詞令者,未必通乎篇什也。敏達無慚,從政曾邀其譽。然明乎事體者,未必工於謳吟也。乃由斯觀賜,抑何其不囿乎詩,而白能麯證夫詩乎!抑何其不離乎詩,而自能善体夫詩乎!夫子曰:詩豈易言哉,今而後賜始可與言矣。以為十五國貞淫奢儉,詩亦有難言之真。我初不料賜可言詩也,迄於今而始信其可矣。雖斯道之精微靡盡,賜當不僅於言詩畢其修,而即此觸類能伸,已可入談經之席。三百篇好惡性情,詩亦有難言之隱。我初不意賜可言詩也,迄於今而始識其可矣。雖斯理之旨趣難窮,賜當不止於言詩畢其業,而即此旁通無礙,已可為風雅之宗。子許賜可言詩,非以賜能悟及其斯乎!要之相通在意旨之微,早自旁參夫比興,而默契在言詮之外,豈徒致力於披吟。異日者性道得聞,多識能悟,其不僅可與言詩者,何莫非由斯之所推驗也夫。
  王蘭看畢,微點了點頭,又看第二藝,念道:
  少 之 時
  即少以觀君子,先毋忽乎其時矣。夫時不皆少,而君子所自重者,則在少時也,而謂可忽此少時乎!嘗思蒙養為入聖之始,從可知吾人之德業,未有不於少時基之也。蓋人實重乎始生,而品貴端於早歲。雖曰後生可畏乎,而正難忘此知識之初啓也。君子有三戒,豈獨於少見之戰!然何不可先於少見之哉!人有精明白詡,而韶華易邁。忽驚心於歲月之如流者,而非所論於少也。人有閱歷幾經,而荏苒不知,倏緻慨於光陰之忽逝者,而亦非所論於少時也。若即少時以觀君子,君子亦等夫人之少時,猶是乎少,即猶是乎時也。而即君子以驗少時,君子若迥異夫人之少時,不忽乎時,先不忽乎少也。則盍觀君子少之時乎。人豈常有少時戰?正惟其不常有少時,而不及恃者此少時,恃其所不及恃者,亦惟此少時,則一思夫少之時,覺人人所不多得之少時,實人人所不容縱之少時也。吾思夫時,吾難忘夫少矣。人不皆有少時哉?正惟其皆有少時,而不可遏者此少時,遏其所不可遏者,亦惟此少時,則一想夫少之時,覺人人所必欲至之少時,正人人所必當惕之少時也。吾念夫時,吾益難恝夫少矣。志學問於十五,陳俎豆於幼年,此吾之少時也。然不得以吾之少時,而遂賅君子之少時也。夫時序易遷,安得常值夫稚幼,而君子則慎乎其初焉。芄蘭之刺,刺之於少時;角雋鰈之歌,歌之於少時。即其少以覘其時,豈漫同夫少不更事也哉!求益而志在速成,難言而情深就見,此人之少時也。然不得以人之少時,而遂例君子之少時也。夫時華不再,安得習處乎童蒙,而君子則重乎義始焉。岐嶷之目,負之於少時;聞望之隆,决之於少時。即其少以憶其時,不早鑒夫少成若性也哉。進觀戒之在色,知君子於少時已能卓然自守矣。
  賦得三畫連中
  得中字五言八韻
  妙義詮王字,連三一畫中。
  日徵祥瑞似,民集義歸同。
  帝諦銀鈎轉,君群鐵筆工。
  問奇高士酒,載浯古人風。
  天地人相證,殷周夏可通。
  紛紜生萬育,篆籀建殊功。
  造化參乾象,推敲協泰鴻。
  史傳繁露小,聖治沐恩隆。
  王蘭看完道: "此生筆底清勁可嘉,在愚見尚嫌力單而冗,未卜老先生以為何如?"甘誓道: "近日文格愈變愈薄,專以描頭畫角,堆垛詞采為能事。若前代大傢之文,工於行氣,不尚纖巧。今人反目為太率,皆由於世風日下之故。茲觀此二作,所欠者魄力未能十分充足,所以疲冗。不知此生腕底甚靈,不事穿鑿,有古大傢風度。其首藝融洽分明,頗見揣摹;次藝風檣陣馬,行氣如虹。若再加二三年造詣工夫,此生必成名手。非是老朽妄自誇詡,在他人衡文,必以疲冗見棄。然而衡文首貴乎行氣,次尚詞華。此生有此手筆,將來斷不屑居人下,我早為公門培植一佳桃李矣。"王蘭聽了佩服之至,果然老手衡文,另具一副眼目,不然兒屈抑此生文字,遂决意定為第一。又將其次的文捲看了數本,皆品評不謬,即照甘誓所定甲乙填寫榜文,擇於次日張挂。
  那一班新入泮的渚生,齊來謁見宗師。王蘭方訪知取第一的,係杭州仁和縣人,姓陳名仁壽,字介臣,今年十七歲,相貌
  清奇,人亦純雅。又細詢他的傢世學問,陳仁壽一一回明,乃是陳小儒的從堂兄弟,傢世甚貧,衹有老母在堂,尚未授室。平日學藝不趨時尚,悉取法於古。王蘭分外歡喜,很勉厲了他幾句。
  晚間與甘誓言及,甘誓亦喜, "足見傢學淵源,不愧小儒之弟。我卻無心物色了他,藉此可聊盡我與小儒一番契合之情"。杭州各縣考竣,王蘭又起馬往別處考試。不須細贅。
  再說小儒到藩司新任以後,公餘之暇,即與一妻一妾盤桓。況又妻賢妾慧,閨房甚為和樂。一日,接到他兄弟仁壽入泮的信,自是喜悅非常。原來小儒自幼隨父在江寧府署,所有親族火半未能認識。前次回鄉考試,仁壽尚幼。即春間假請祭祖之時,仁壽正赴縣小考,又未能會面。今日聞得他入了泮,又接到王蘭、甘誓的私書,說他兄弟是個發品,若再加以培植,定成大器。即差了兩名能事傢丁,帶了銀兩趕赴杭州,囑仁壽到南京來讀書,帶去的銀兩紿他母親養活,省得仁壽既要讀書,又謀菽水,即分了精進之功。
  小儒打發來人去後,又想起前番祝伯青等人有信緻慧珠姊妹,不知他們可曾收到否?我欲月內發書入京詢候他等,若慧珠等有回書正好附寄,即叫雙福至聶傢問信。雙福去了多時,回來將慧珠等人的信,附封在內。次日,遣足專行入都,未知衆人信中所言何事,且聽下回分解。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一回 千裏關山欺二竪 六朝金粉擅雙珠
第二回 偕友尋芳桃葉渡 論詩共醉菊花天第三回 樂春遊麯詞聽麗口 行酒令笑駡出深心
第四回 捏虛詞密現喪心計 痛遠別合譜斷腸詩第五回 報前仇風波起邗水 賦佳句月夜宴平山
第六回 嬉春閣雙美彈棋 捷秋闈三元及第第七回 遊舊跡萋菲遇衆惡 宴新令花月集群芳
第八回 拔窮途路逢美二郎 平海寇羽報連三捷第九回 鬧闈場害人反害己 護名葩全始復全終
第十回 狐假虎威狐謀終遜 石出水落石性常堅第十一回 慶壽筵醉綰同心結 鬧喜酒爭補洞房詩
第十二回 陳大令判聯碧玉環 祝詞林訪舊紅文巷第十三回 序壽文老眼無花 論星數揮毫起草
第十四回 甘老術妙著青囊 馮郎金盡遭白眼第十五回 智以紿貪猶煩撮合 散而復聚頓解相思
第十六回 見彼美陡起不良心 藉世交巧作進身計第十七回 鬍塗蟲受贓枉斷 陳鐵面執法雪冤
第十八回 沐皇恩雙開孔雀屏 聯夜宴小試鴛鴦令第十九回 看新娘衆公子解橐 憎禿婦兩親母爭鋒
第二十回 衆傢宴闊敘別離情 半山亭珍重凄惶淚第二十一回 鬧家庭偏傷愛日情 浪閨闥共恥中風苒
第二十二回 盜財帛奴僕齊心 施火劫天公有眼第二十三回 朝南海悔過禪關 遊西湖宣淫佛寺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