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臺灣現代民歌三十年:遙遠的鄉愁   》 第28節:第二章 盛開(9)      公路 Gong Lu

第28节:第二章 盛开(9)
  同時,以"中國現代民歌"為名的大型演唱會以及相應的座談會也在稍後出現,整合中國現代民歌旗幟下的歌手以及廣播界及文藝界(包括部分音樂界)的參與者,特別是7月的"中國現代民歌"和隨後的座談會,以及12月的"第一屆中國現代民歌之夜",基本上都是陶曉清在策劃與推動。由她負責策劃的《我們的歌》唱片第一、二輯也在洪建全基金會的支持下於10月一起出版,首版三千張在12月初即售罄,隨即再版。
  由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出版的《中國創作民歌係列--我們的歌》,自1977年10月起發行,前後共三輯。幾位校園民歌運動初期的大將都在這裏頭留下了許多佳作,包括楊弦、鬍德夫、吳楚楚、陳屏、楊祖君、朱介英、韓正皓、潘麗莉、任祥等等。
  尤其是吳楚楚,即後來成立飛碟唱片公司並與滾石唱片共同主導1980年代臺灣流行樂壇的音樂人,這位彈得一手好吉他並且嗓音獨樹一幟的歌手,留下的錄音作品極其稀少,而最令人回味的《好了歌》與《你的歌》即是出自《我們的歌》。中興大學法商學院地政係畢業的吳楚楚也是喜歡用現代詩入詞的一位創作歌手,比如《我們的歌》第三輯中的《擺渡船上》與《行到水窮處》都是采用周夢蝶的詩作,而《好了歌》是直接采用了《紅樓夢》中曹雪芹的同名詩。
  吳楚楚在流行音樂界的地位,堪以"梟雄"來稱謂(張釗維語)。2005年第16屆金麯奬的"特別貢獻奬"頒予吳楚楚,其中甘苦是否得到了回報,唯一人知。
  ……
  中國現代民歌在一連串的抨擊炮火中,原本高層文化文藝界中的支持力量漸漸有改變立場的跡象,直到商品化的校園民歌席捲全島大專院校時,以洪建全文教基金會為代表的支持力量都轉嚮離去了。這也是為什麽評論認為商業介入是民歌運動終結的原因,但校園歌麯是民歌運動的傳承這一事實,使高層文化的轉嚮衹是支持力量的變更,並未改變年輕人"唱自己的歌"這一初衷的延續。
  中篇:淡江--《夏潮》 一、我們隔着迢遙的山河 多年來的教訓,使我曉得該把"中國"和"傳統"分開了,該把"現代"和"西方"分開了,我想登高一呼:"中國就是我,現代就是我!" --民歌手 李雙澤 李雙澤1949年生於福建晉江,父親是菲律賓華僑。他幼年隨傢人來臺,在中學時代開始畫畫,學吉他和唱歌。在淡江文理學院數學係畢業之後,曾經分別到西班牙、美國學畫。在西方音樂的熏陶下,他在回臺後每周定期在臺北哥倫比亞咖啡廳演唱西洋歌麯,被譽為"臺灣的鮑勃·迪倫"。
  1973年底,李雙澤認識了頗負盛名的歌手鬍德夫,隨後一起籌劃1974年鬍德夫"美麗的稻穗"演唱會,也就是楊弦首次正式發表作品《鄉愁四韻》的那場民謠演唱會。那時起,李雙澤與鬍德夫就决定一起努力"要寫自己的歌,要唱自己的歌"。據李雙澤《歌從哪裏來》一文中描述那個鼕天與鬍德夫、楊弦在一起的情景: 鼕天的夜晚,洛詩地餐廳麯終客散,門外飄着細雨,這是一段好時光,可以供我們自己演練。不知是誰唱起了楊三郎的《港都夜雨》:"今夜又是風雨微微,異鄉的都市,路燈青青,照着水滴,叫我的悉意;青春男兒,不知自己,要朝哪裏去?"凄凄清清的,確是真實的心聲啊!可悲啊可恥,我們這一代怎麽唱不出自己語言的歌? 在唏噓嘆息聲中,鬍德夫猛然撇出了一把琴音:"打魚兒呀,遊啊遊……"喃喃地,聲音還哽在喉頭。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推薦序一 喚起民歌時代的心中夢想第2節:推薦序二 唱過一個時代第3節:推薦序三 民歌,啊!民歌!
第4節:推薦序四 回到少年中國的路第5節:推薦序五 島嶼的寬度第6節:跋 給孤獨的孩子們
第7節:自序 永遠的未央歌(1)第8節:自序 永遠的未央歌(2)第9節:前言 反省的年代(1)
第10節:前言 反省的年代(2)第11節:前言 反省的年代(3)第12節:第一章 往事(1)
第13節:第一章 往事(2)第14節:第一章 往事(3)第15節:第一章 往事(4)
第16節:第一章 往事(5)第17節:第一章 往事(6)第18節:第一章 往事(7)
第19節:第一章 往事(8)第20節:第二章 盛開(1)第21節:第二章 盛開(2)
第22節:第二章 盛開(3)第23節:第二章 盛開(4)第24節:第二章 盛開(5)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