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二月蘭 February Lan   》 第28節:物以稀為貴      季羨林 Ji Xianlin

  至於肉類,吃回憶似乎是一片空白。我老娘傢隔壁是一傢賣煮牛肉作坊。給農民勞苦耕耘了一輩子老黃牛,到了老年,耕不動了,幾個農民便以極其低價錢買來,用極其野蠻辦法殺死,把肉煮爛,然後賣掉。老牛肉難煮,實在沒有辦法,農民就在肉鍋裏小便一通,這樣肉就好爛了。農民心腸好,有了這種情況,就昭告四鄰:"今天肉你們別買!"老娘傢窮,雖然極其疼愛我這個外孫,也衹能用土罐子,花幾個製錢,裝一罐子牛肉湯,聊勝於無。記得有一次,罐子裏多了一塊牛肚子,這就成了我專利。我捨不得一氣吃掉,就用生了銹小鐵刀,一塊一塊地割着吃,慢慢地吃。這一塊牛肚真可以同月餅媲美了。
  "白"、月餅和牛肚難得,"黃"怎樣呢?"黃"也同樣難得。但是,儘管我衹有幾歲,我卻也想出了辦法。到了春、夏、秋三個季節,莊外草和莊稼都長起來了。我就到莊外去割草,或者到人傢高粱地裏去劈高粱葉。劈高粱葉,田主不但不禁止,而且還歡迎;因為葉子一劈,通風情況就能改進,高粱長得就能更好,糧食打得就能更多。草和高粱葉都是喂牛用。我們傢窮,從來沒有養過牛。我二大爺傢是有地,經常養着兩頭大牛。我這草和高粱葉就是給它們準備。每當我這個不到三塊豆腐高孩子背着一大捆草或高粱葉走進二大爺大門,我心裏有所恃而不恐,把草放在牛圈裏,賴着不走,總能蹭上一頓"黃"吃,不會被二大娘""(我們那裏土話,意思是"駡")出來。到了過年時候,自己心裏覺得,在過去一年裏,自己喂牛立了功,又有了勇氣到二大爺傢裏賴着吃黃面糕。黃面糕是用黃米面加上棗蒸成。顔色雖黃,卻位列"白"之上,因為一年衹在過年時吃一次,物以稀為貴,於是黃面糕就貴了起來。
  我上面講全是吃東西。為什麽一講到母親就講起吃東西來了呢?原因並不復雜。第一,我作為一個孩子容易關心吃東西。第二,所有我在上面提到好吃東西,幾乎都與母親無緣。除了"黃"以外,其餘她都不沾邊兒。我在她身邊衹呆到六歲,以後兩次奔喪回傢,呆時間也很短。現在我回憶起來,連母親面影都是迷離模糊,沒有一個清晰輪廓。特別有一點,讓我難解而又易解:我無論如何也回憶不起母親笑容來,她好像是一輩子都沒有笑過。傢境貧睏,兒子遠離,她受盡了苦難,笑容從何而來呢?有一次我回傢聽對面寧大嬸子告訴我說:"你娘經常說:'早知道送出去回不來,我無論如何也不會放他走!'"簡短一句話裏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傷啊!母親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遠方,盼望自己兒子回來啊!然而這個兒子卻始終沒有歸去,一直到母親離開這個世界。
  對於這個情況,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並不深刻。到上了高中時侯,自己大了幾歲,逐漸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籬下,經濟不能獨立,空有雄心壯志,怎奈無法實現,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願:一旦大學畢業,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養母親,然而沒有等到我大學畢業,母親就離開我走了,永遠永遠地走了。古人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話正應到我身上。我不忍想像母親臨終思念愛子情況;一想到,我就會心肝俱裂,眼淚盈眶。當我從北平趕回濟南,又從濟南趕回清平奔喪時候,看到了母親棺材,看到那簡陋屋子,我真想一頭撞死在棺材上,隨母親於地下。我後悔,我真後悔,我千不該萬不該離開了母親。世界上無論什麽名譽,什麽地位,什麽幸福,什麽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即使她一個字也不識,即使整天吃"紅"。
  這就是我"永久悔"。
  1994年3月5日一個老知識分子心聲
  按我出生環境,我本應該終生成為一個貧農。但是造化小兒卻偏偏要播弄我,把我播弄成了一個知識分子。從小知識分子把我播弄成一個中年知識分子;又從中年知識分子把我播弄成一個老知識分子。現在我已經到了望九之年,耳雖不太聰,目雖不太明,但畢竟還是"難得糊塗",仍然能寫能讀,焚膏繼晷,兀兀窮年,仿佛有什麽力量在背後鞭策着自己,欲罷不能。眼前有時閃出一個長隊影子,是北大教授按年齡順序排成了。我還沒有站在最前面,前面還有將近二十來個人。這個長隊緩慢地嚮前邁進,目地是八寶山。時不時地有人"捷足先登",登不是泰山,而就是這八寶山。我暗暗下定决心:决不搶先加塞,我要魚貫而進。什麽時候魚貫到我面前,我就要含笑揮手,嚮人間說一聲"拜拜"了。
  幹知識分子這個行當是並不輕鬆。在過去七八十年中,我嘗夠酸甜苦辣,經歷夠了喜怒哀樂。走過了陽關大道,也走過了獨木小橋。有時候,光風霽月,有時候,陰霾蔽天。有時候,峰回路轉,有時候,柳暗花明。金榜上也曾題過名,春風也曾得過意,說不高興是假話。但是,一轉瞬間,就交了華蓋運,四處碰壁,五內如焚。原因何在呢?古人說:"人生識字憂患始",這實在是見道之言。"識字",當然就是知識分子了。一戴上這頂帽子,"憂患"就開始嚮你奔來。是不是杜甫詩:"儒冠多誤身"?"儒",當然就是知識分子了,一戴上儒冠就倒黴。我衹舉這兩個小例子,就可以知道,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們早就對自己這一行膩味了。"詩必窮而後工",連做詩都必須先"窮"。"窮"並不一定指是沒有錢,主要指也是倒黴。不倒黴就做不出好詩,沒有切身經歷和宏觀觀察,能說得出這樣話嗎?司馬遷《太史公自序》說:"昔西伯拘羑裏,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司馬遷算了一筆清楚賬。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儼然成為古人第2節:值得回憶的花第3節:神奇的絲瓜第4節:幽徑悲劇
第5節:二月蘭第6節:不可接觸者第7節:寫完聽雨第8節:清塘荷韻
第9節:重返哥廷根第10節:饑餓地獄中第11節:我的老師們第12節:十分剛強的人
第13節:學習吐火羅文第14節:使我畢生難忘第15節:邁耶一傢第16節:八十述懷
第17節:一場春夢終成空第18節:至今大惑不解第19節:我的大學生活第20節:有勇氣承擔
第21節:沒有絲毫歧視第22節:北京終於解放了第23節:難得的硬漢子第24節:永遠不應忘記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