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政 》 龙象之争——中国、印度与世界新秩序 》
第28节:第二章、走进中国(14)
戴维-史密斯 David - Smith
世界上最大的市场
2006年3月,中国总理温家宝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讲话时,承诺将解决中国存款过多的问题,并促进居民消费的增加。这标志着中央政府决定调整经济增长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他说:我们将致力于解决居民认为增加消费不能满足他们以后基本需求的后顾之忧。消费的数量部分反映了代际差别,老年人相比于年轻人更加节约。同时,在某些地区缺乏消费的基础设施,在城市和大城镇以外的地区,商店是很少的。很多中国家庭刚开始使用电,还有很多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居民至今还没有用上电。
尽管中国人喜欢储蓄,但是当他们一旦养成消费的习惯后,也会大笔花钱的。他们给人的印象往往是一群不够成熟的消费者,很容易被西方产品的精美包装设计所吸引,常常毫无顾忌地花高价买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
当中国农村人口仍然过着缺乏保障的低水平生活时,城市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却完全不知道贫穷为何物了。《新经济学家》博客曾做过一次有关《中国工人能否买得起中国商品?》的网上调查,其中有一位署名为"常"的中国人这样写道:
我来自于中国东北一个中等收入(中国的标准)的家庭,那里不及北京和上海富裕。我家里有两台彩电、一台台式电脑、一套音响设备、一个电冰箱、一台DVD……我父亲比较酷,去年他买了台数码摄像机和笔记本电脑。我父母用现金在中国南方买了一栋别墅,因为中国人不习惯抵押借贷。我还没有工作,正在学校攻读博士学位,我没有给家庭带来收入。⑧
一些调查数据显示他没有夸大其词。
世界经合组织2005年有关中国的报告引用的数据显示,中国平均每100个家庭中拥有46台电冰箱、94台彩电、12台个人电脑、28部空调和59台洗衣机。芝加哥大学传播交流博物馆的数据显示,早在1993年,中国拥有电视机的数量(2.3亿台)就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了。到2005年,中国拥有的彩色和黑白电视机的数量将超过家庭的数目,这意味着有的家庭拥有不止一台电视,而有的村庄则可能只有一台屏幕画面不断闪烁的黑白电视机。2006年2月中国官方数据显示,中国的移动电话使用者数量已经超过了4亿,占总人口数的三分之一,每个月要发送340亿条短信。
尽管中国呈现出一派消费繁荣的景象,但是仍任重而道远。经济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当国家变得越来越富裕时,家庭用于基本生活花费的比重会有所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更高的奢侈品消费的比重,在中国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1997年中国家庭的一半开支是用在食物上,六年后,食物消费的比重已经降低到40%。
甚至连沃尔玛的成长也要感谢广大的中国消费者。沃尔玛是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商,它的成功与中国有很大的相关性,因为中国生产的产品确保了沃尔玛的市场供给。1996年,沃尔玛在中国深圳开设了第一家超市;10年后,它在中国大陆已经拥有56家连锁店。沃尔玛发现了中国消费者与美国3 700家超市的消费者的不同之处。一般来说,中国家庭规模较小,他们更喜欢新鲜食物而非冷冻食品,他们每周会购物3~4次,而美国人则喜欢一周或两周"大购"一次。然而,沃尔玛要想占领中国市场,还存在很多阻力。它已经受到指责,因为它没有国际上的同行行动迅速。2006年时,法国零售商家乐福在中国的分店已经是沃尔玛的4倍了,英国乐购也迎头赶上。然而,至今为止,外国零售商加起来也只占了中国食品市场的一个零头,其中大部分被当地的零售集团、小商店以及街道零售店占领,比如物美(和沃尔玛发音有些相似)和联华集团。然而,包括西方名牌产品在内的进口产品销售发展很快。根据Retail Forward咨询公司的分析,中国在2005年已成为世界第七大零售市场,它还会继续发展壮大,到2010年将会超过意大利和法国。
寻觅奢侈品
对于那些过去在中国经营不善的外国公司,他们对中国市场最深的感触是,这个国家快速增长的中产阶级最钟爱的是西方名牌。对于城市中那些不断扩大的有教养人群而言,外国名牌产品对他们来说有一种本国产品不能替代的魅力。"在其他市场上,名牌产品代表高质量,它帮助人们做出选择,"亚洲萌芽品牌顾问公司的咨询师多丽丝·侯说,"而在中国,名牌能够提升个人的社会地位。"⑨消费者认为名牌代表更高的质量,除了食物外,他们非常渴望名牌产品,而且倾向于购买他们知道的名牌。德国名车、日本名牌电器,法国、意大利和美国的流行名牌对中国新一代消费者都很有吸引力。甚至在食物方面,诸如墨西哥玉米肉卷快餐、必胜客、肯德基、麦当劳等西方名牌也涌入中国,其中麦当劳更是以平均每年一百多家的速度在中国扩张,到2006年在中国已经有700家分店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导言:中国、印度和世界新秩序(1) | 第2节:导言:中国、印度和世界新秩序(2) | 第3节:导言:中国、印度和世界新秩序(3) | 第4节:第一章、历史回顾(1) | 第5节:第一章、历史回顾(2) | 第6节:第一章、历史回顾(3) | 第7节:第一章、历史回顾(4) | 第8节:第一章、历史回顾(5) | 第9节:第一章、历史回顾(6) | 第10节:第一章、历史回顾(7) | 第11节:第一章、历史回顾(8) | 第12节:第一章、历史回顾(9) | 第13节:第一章、历史回顾(10) | 第14节:第一章、历史回顾(11) | 第15节:第二章、走进中国(1) | 第16节:第二章、走进中国(2) | 第17节:第二章、走进中国(3) | 第18节:第二章、走进中国(4) | 第19节:第二章、走进中国(5) | 第20节:第二章、走进中国(6) | 第21节:第二章、走进中国(7) | 第22节:第二章、走进中国(8) | 第23节:第二章、走进中国(9) | 第24节:第二章、走进中国(10) | |
| 第 I [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