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评传 》 我亲历的巴金往事 》
两次杭州之旅(1)
吴泰昌 Wu Taichang
巴金自1930年10月第一次去杭州之后,他去杭州小住的次数难以统计。“文革”结束后,几乎每年去一二次。1995年起,每年有一半的时间在杭州度过。1999年卧病后才再没有去过了。
我有机会两次随巴老去杭州小息。1981年4月1日,上海是阴雨天。巴老启程去杭州。他在当天的日记中记着:“八点半动身去车站,泰昌、小林、小棠同行,九点廿开车,十二点二十到杭。”旅途整整两小时,巴老和我们同在一间软席车厢里,他常对着窗外闭目养神。春天,真正的江南春天,车窗外一片菜花金黄。我离开江南水乡快30年了,童年、少年时期记忆中储存的青山绿水油菜花……已成了一幅幅剥落的油画。猛然见到野外这春的喧闹,我惊喜异常。我拿起随身携带的傻瓜照相机,连向玻璃窗拍照,不知拍下的是那几寸厚的车窗玻璃,还是那玻璃窗之外的鲜活的世界。巴老看我这股傻劲笑了,他看着窗外凝思。我抢着为他拍摄了一张自然的旅行生活照。当我替他拍完照片后,他转过脸来,同我谈起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趣事,有些是我知道的,有些是我第一次听说的。他说现代文坛很复杂,需要很好地清理和研究。首先要摸清、摸准史实情况,再加以细致的分析,否则得不出合理的符合事实的评价。他还具体说到一位老作家的创作情况。巴老知道我平日喜欢现代文学,也知道我喜欢购买收藏这类图书,也写点这方面的文章。他的这番话,对我很有针对性。我和李小棠不时去车厢过道里抽烟、闲聊。车过嘉兴时,只听小林手指窗外对巴老说,嘉兴!我随手替他们父女“咔嚓”了一下。巴金的原籍是嘉兴,自高祖起才定居成都。巴金老友黄源和女婿祝鸿生来车站接巴老。巴老下榻在西湖边的省直招待所新新饭店小楼二楼。我们和巴老同住在一幢楼里。
巴老说来杭州是为了“休息的”,“我的身体好比一只弓,弓弦一直拉得太紧,为了不让弦断,就得让他松一下。我已经没有精力‘游山玩水’了,我只好关上房门看山看水,让疲劳的身心得到休息。”在与巴老相处的六天里,我感到巴老多少得到了点休息,但也没有完全放松。社会活动虽没安排,也到西湖附近去散步,但来看他的友人并不少,每天都有。黄源家离“新新”很近,步行不到十分钟,他和夫人巴一榕几乎每天来看巴老,有时一天来两三次。巴老爱在饭店用餐,能喝点啤酒。
4日上午黄源夫妇约巴老去孤山散步。小林他们早饭后外出了,临走前小林叫我11点左右去陪陪巴老,他们赶回来吃午饭。约11点,我去巴老房间,静悄悄地,只见他一人坐在阳台上,望着雨中的西湖。我走近他的身边,他才发现我。我也搬了一张椅子坐在他对面。当时的氛围,恰如巴老次年写的《西湖》篇首所说:“房间面对西湖,不用开窗,便看见山、水、花、树。白堤不见了,代替它是苏堤。我住在六楼,阳台下香樟高耸,幽静的花园外苏堤斜卧在缎子一样的湖面上。还看见湖中的阮公墩、湖心亭,和湖上玩具似的小船。”我将巴老从凝思和遥远的回想中、从他对妻子萧珊和挚友方令孺的思念中拉回来,问他,写完了吧?他点点头。昨天晚饭后小林、鸿生、小棠和我陪他到孤山散步,途中听说巴老整个下午在写《随想录》。他上午散步回来写完了的,就是那篇《现代文学资料馆》。
倡议成立中国现代文学馆,是巴老晚年最大的心愿,是除写作《随想录》外,“最大一件工作”、“最后一件工作”。倡议成立现代文学馆,他思考了很久。他在1980年12月写的《创作回忆录·关于〈寒夜〉》和《创作回忆录·后记》中透露了这个想法。1981年3月12日《人民日报》副刊发表《创作回忆录·关于〈寒夜〉》,将他倡议成立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想法正式公开了出去。他说:
“我建议中国作家协会负起责任来创办一所中国现代文学馆,让作家们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它发展。倘使我能够在北京看到这样一所资料馆,这将是我晚年的莫大幸福,我愿意尽最大的努力促成它的出现,这个工作比写五本、十本《创作回忆录》更有意义。”“出版这本小书,我有一个愿望:我的声音不论是微弱或者响亮,它是在替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出现喝道。让这样一所资料馆早日建立起来!”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文汇出版社 |
|
|
初看巴金 | 四次文代会期间(1) | 四次文代会期间(2) | 四次文代会期间(3) | 怀念老舍(1) | 怀念老舍(2) | 怀念老舍(3) | 在寓所惊悉茅盾逝世 | “我一生的责任编辑”(1) | “我一生的责任编辑”(2) | “我一生的责任编辑”(3) | 冰心:巴金这个人……(1) | 冰心:巴金这个人……(2) | 冰心:巴金这个人……(3) | 冰心:巴金这个人……(4) | 与沈从文最后晤面(1) | 与沈从文最后晤面(2) | 与沈从文最后晤面(3) | 巴金与《文艺报》(1) | 巴金与《文艺报》(2) | 巴金与《文艺报》(3) | 巴金与《文艺报》(4) | 巴金与《文艺报》(5) | 《收获》在京座谈会(1)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