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论史评 》 史通 》
內篇探賾第二十七
劉知幾 Liu Zhiji
古之述者,豈徒然哉!或以取捨難明,或以是非相亂。由是《書》編典誥,
宣父辨其流;《詩》列風雅,卜商通其義。夫前哲所作,後來是觀,苟夫其指歸,
則難以傳授。而或有妄生穿鑿,輕究本源,是乖作者之深旨,誤生人之耳目,其
為謬也,不亦甚乎!
昔夫子之刊魯史,學者以為感麟而作。案子思有言:吾祖厄於陳、蔡,始作
《春秋》。夫以彼聿修,傳諸詒厥,欲求實錄,難為爽誤。是則義包微婉,因攫
莓而創詞;時逢西狩,乃泣麟而絶筆。傳者徒知其一,而未知其二,以為自反袂
拭面,稱吾道窮,然後追論五始,定名三叛。此豈非獨學無友,孤陋寡聞之所致
耶?
孫盛稱《左氏春秋》書吳、楚則略,荀悅《漢紀》述匈奴則簡,蓋所以賤夷
狄而貴諸夏也。案春秋之時,諸國錯峙,關梁不通,史官所書,罕能周悉。異乎
炎漢之世,四海之傢,馬遷乘傳,求自古遺文,而州郡上計,皆先集太史,若斯
之備也。況彼吳、楚者,僻居南裔,地隔江山,去彼魯邦,尤為迂闊,丘明所錄,
安能備諸?且必以蠻夷而固略也,若駒支預於晉會,長狄埋於魯門,葛盧之辨牛
鳴,郯子之知鳥職,斯皆邊隅小國,人品最微,猶復收其瑣事,見於方册。安有
主盟上國,勢迫宗周,爭長諸華,威陵強晉,而可遺之者哉?又荀氏著書,抄撮
班史,其取事也,中外一概,夷夏皆均,非是獨簡鬍鄉,而偏詳漢室。盛既疑丘
明之擯吳、楚,遂誣仲豫之抑匈奴,可謂強奏庸音,持為足麯者也。
蓋明月之珠,不能無瑕;夜光之璧,不能無類。故作者著書,或有病纍。而
後生不能詆訶其過,又更文飾其非,遂推而廣之,強為其說者,蓋亦多矣。如葛
洪有雲:“司馬遷發憤作《史記》百三十篇,伯夷居列傳之首,以為善而無報也;
項羽列於本紀,以為居高位者,非關有德也。”案史之所書也,有其事則記,無
其事則缺。尋遷之馳鶩今古,上下數千載,春秋已往,得其遺事者,蓋唯首陽之
二子而已。然適使夷、齊生於秦代,死於漢日,而乃升之傳首,庸謂有情。今者
考其先後,隨而編次,斯則理之恆也,烏可怪乎?必謂子長以善而無報,推為傳
首,若伍子胥、大夫種、孟軻、墨翟、賈誼、屈原之徒,或行仁而不遇,或盡忠
而受戮,何不求其品類,簡在一科,而乃異其篇目,各分為捲。又遷之紕繆,其
流甚多。夫陳勝之為世傢,既雲無據;項羽之稱本紀,何求有憑。必謂遭彼腐刑,
怨刺孝武,故書違凡例,志存激切。若先黃、老而後《六經》,進姦雄而退處士,
此之乖刺,復何為乎?
隋內史李德林著論,稱陳壽蜀人,其撰《國志》,黨蜀而抑魏。刊之國史,
以為格言。案曹公之創王業也,賊殺母後,幽逼主上,罪百田常,禍千王莽。文
帝臨戎不武,為國好奢,忍害賢良,疏忌骨肉。而壽評皆依違其事,無所措言。
劉主地居漢宗,仗順而起,夷險不撓,終始無瑕。方諸帝王,可比少康、光武;
譬以侯伯,宜輩秦繆、楚莊。而壽評抑其所長,攻其所短。是則以魏為正朔之國,
典午攸承;蜀乃僣偽之君,中朝所嫉。故麯稱曹美,而虛說劉非,安有背曹而嚮
劉,疏魏而親蜀也?夫無其文而有其說,不亦憑虛亡是者耶?
習鑿齒之撰《漢晉春秋》,以魏為偽國者,此蓋定邪正之途,明順逆之理耳。
而檀道鸞稱其當桓氏執政,故撰此書,欲以絶彼瞻烏,防茲逐鹿。歷觀古之學士,
為文以諷其上者多矣。若齊冏失德,《豪士》於焉作賦;賈後無道,《女史》由
其獻箴。斯皆短什小篇,可率爾而就也。安有變三國之體統,改五行之正朔,勒
成一史,傳諸千載,而籍以權濟物議,取誡當時。豈非勞而無功,博而非要,與
夫班彪《王命》,一何異乎?求之人情,理不當爾。
自二京板蕩,五鬍稱製,崔鴻鳩諸偽史,聚成《春秋》,其所列者,十有六
傢而已。魏收雲:鴻世仕江左,故不錄司馬、劉、蕭之書,又恐識者尤之,未敢
出行於外。按於時中原乏主,海內橫流,逖彼東南,更為正朔。適使素王再出,
南史重生,終不能別有異同,忤非其議。安得以偽書無錄,而猶罪歸彥鸞者乎?
且必以崔氏祖宦吳朝,故情私南國,必如是,則其先徙居廣固,委質慕容,何得
書彼南燕,而與群鬍並列!愛憎之道,豈若是邪?且觀鴻書之紀綱,皆以晉為主,
亦猶班《書》之載吳、項,必係漢年,陳《志》之述孫、劉,皆宗魏世。何止獨
遺其事,不取其書而已哉!但伯起躬為《魏史》,傳列《島夷》,不欲使中國著
書,推崇江表,所以輒假言崔志,用紓魏羞。且東晉之書,宋、齊之史,考其所
載,幾三百篇,而偽邦墳籍,僅盈百捲。若使收矯鴻之失,南北混書,斯則四分
有三,事歸江外。非唯肥瘠非類,衆寡不均;兼以東南國史,皆須紀傳區別。茲
又體統不純,難為編次者矣。收之矯妄,其可盡言乎!
於是考衆傢之異說,參作者之本意,或出自胸懷,枉申探賾;或妄加嚮背,
輒有異同。而流俗腐儒,後來末學,習其狂狷,成其詿誤,自謂見所未見,聞所
未聞,銘諸舌端,以為口實。唯智者不惑,無所疑焉。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原序 | 內篇六傢第一 | 內篇二體第二 | 內篇載言第三 | 內篇本紀第四 | 內篇世傢第五 | 內篇列傳第六 | 內篇表歷第七 | 內篇書志第八 | 內篇論贊第九 | 內篇序例第十 | 內篇題目第十一 | 內篇斷限第十二 | 內篇編次第十三 | 內篇稱謂第十四 | 內篇采撰第十五 | 內篇載文第十六 | 內篇補註第十七 | 內篇因習第十八 | 內篇邑裏第十九 | 內篇言語第二十 | 內篇浮詞第二十一 | 內篇敘事第二十二 | 內篇品藻第二十三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