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一回合的爭論中,玄奘算是勝利了。但是,佛道之爭並沒有因此而停止。正文譯完,又出現了譯不譯序的問題。玄奘不肯翻譯《老子·河上公註》。成英強調說,《老經》很玄秘,沒有序註,無法理解。玄奘卻說:"(河上公)序實驚人,同巫覡之淫哇,等禽獸之淺術。"翻譯了,會給鄉邦臉上抹黑。道士們沒有辦法,報告了朝中宰輔。中書馬周詢問玄奘,玄奘把印度的宗教哲學的教義和教派提綱挈領地介紹了一下,連順世外道(lok?yata)也介紹了,結論是"若翻老序,彼(印度)必以為笑林"。當時中書門下同僚都同意玄奘的意見,"遂不翻之"。這一回合,玄奘又勝利了。
羨林按:《老子·河上公註》成於何時,出自何人之手,是有爭論的。有人主張:該註當出於東晉以後,是葛洪一係門徒所作。有人主張:此註産生於西漢而非東漢末期湯一介,《釋氏采稽古略》,頁111~124。。從《註》的內容來看,與其說它出於道傢,毋寧說它出於道教。道傢與道教應該嚴格區別開來。後漢興起的道教,衹不過是打着老莊的旗幟,而教義則是偷梁換柱,攙進了許多後漢出現的東西。二者主要的區別是,道教十分強調養生成神,長生不死。《河上公註》正是這樣。玄奘稱之為"同巫覡之淫哇,等禽獸之淺術",是完全合適的。他之所以堅持不翻這個《註》,是有道理的。我在上面引用的《佛祖統紀》二九中,玄奘明確說:"老子立義膚淺。"他是根本瞧不起道傢這一位祖師爺的,礙於皇帝的面子,不得不翻。現在道士們想硬逼他翻道教的《河上公註》,他堅决不肯,是在意料中的。
總之,翻老為梵這一段公案,大體上即如上述。本文翻了,"序胤"未翻。至於本文的梵文譯本是否傳至印度,則是傳去的證明,我們沒有;沒有傳去的證明,我們也沒有,目前衹好暫時缺疑了。法國學者伯希和(Paul Pelliot)有一篇文章:Autour d'une traduction sanscrite du Tao T? king,T'oung Pao通報,SérieⅡ,13。但此文未能見到。
現在順便談一談《集古今佛道論衡》捲丙中玄奘對於印度佛教以外的哲學宗教的評價問題。他說:"彼土尚道",就是說,印度人崇尚哲學宗教。那裏的宗教信仰共有九十六傢,被稱為"九十六種道",比如《分別功德論》二說:"聞阿難於九十六種道中等智第一。"25,34b。《那先比丘經》中幾次提到"九十六種道"或"九十六種經道"。32,694a;703c;705b。玄奘說:"九十六傢並厭形骸為桎梏,指神我為聖本"。他們都"不拔我根","不能出俗"。所謂"神我",梵文是?tman,阿特芒。玄奘的評論完全符合實際,足見他對印度當時哲學情況是理解的。他說,這九十六傢,"上極非想,終墜無間"。"無間",梵文是avīci,就是我們常說的"阿鼻地獄"。玄奘還講到:"至如順俗四大之術,冥初六諦之宗。"所謂"順俗",梵文原文是Lok?yata,就是我們常說的"順世外道",《續高僧傳》四《玄奘傳》用的正是"順世"二字。這是印度古代極為難得的唯物主義者。所謂"四大",就是我們常說的地、水、火、風。順世外道認為,這四者是構成宇宙萬有的本質。所謂"六諦",亦稱"六句義",梵文是s·at· pad?rtha。《翻譯名義集》五:"毗世,此雲勝異論,即六句義。""毗世",梵文是Vais′es·ika,印度古代六派哲學之一,常用名詞是"勝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