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 陳丹青最鐘愛作品:紐約瑣記   》 第28節:美術館(6)      陳丹青 Chen Danqing

  不過有一種看畫方式,可謂奢侈。大都會館素描部允許經由申請(或走後門)調出藏件,坐在專室獨個兒細細品味。1993年經朋友提攜,登記淨手之後,米開朗琪羅和安格爾數件真品居然將信將疑捧在掌中了。看是早在展廳看過的,此刻私會,什麽感覺?記得脫口而出一句比喻,自以為貼切,衹是不好意思寫在這裏。
  芬奇的幾幀素描曾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百年展來過華盛頓。搭朋友車趕去瞻仰,上午到館,黃昏纔輪到我們進場,裏面擠得好比在京滬搭公共汽車。哪裏是人在看畫,分明是芬奇派代表遠赴美國接見20世紀的黎民百姓。出場,路過美國風景畫館。大概正值另一專展開幕酒會在即,入口處用屏風擋着,一陣陣飄來剛出爐的,照例以乳酪為主的西式點心的馥鬱香氣。從屏風縫中張望,但見一排酒瓶閃光,像馬奈晚年那幅畫。
  食物的濃香!那就是我對是次大展和芬奇手跡最清晰、最感動的回憶。
  美術館是一座座龐大的露天墳墓。多少埃及木乃伊、羅馬石棺、中國陶俑,還有波斯古塚的瓷磚畫,離開自己的千年洞穴,隆重遷葬美術館。揚言燒毀所有美術館的達達派、未來派團體的原始文件,博伊於斯及其同志們刻意走嚮社會大衆的種種觀念作品和影像資料,統統被投下巨額保險,被燈光照亮着,得其所哉的樣子,死在美術館裏。
  美術館又是藝術傢連綿不絶的靈感場、輸血站、臨時抱佛腳的地方。塞尚會畫到一半,雇輛馬車到盧浮宮去:“我得瞧瞧他們是怎樣畫袖子口的,否則一切又得從那裏重新畫起。”當畢加索被邀請去盧浮宮看看自己的畫同經典對照的效果,他破例起個大早,全過程鄭重其事。同行看同行,心思不難揣度。80年代初,“波普”式微,“極簡”途窮,美術館推出了一戰前後現代主義、表現主義的密集專展:年青一代涌進展廳,臉上分明寫着大徹大悟,故作鎮定,不服也得服的諸般表情。不久,在畫廊和雙年展就看到備受刺激的當代畫傢奮勇離經,又難以叛道的新作品:更大、更極端、更空洞,也更加變化多端。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第1節:藝術教育(1)第2節:藝術教育(2)第3節:藝術教育(3)第4節:繪畫的觀衆(1)
第5節:繪畫的觀衆(2)第6節:繪畫的觀衆(3)第7節:繪畫的觀衆(4)第8節:我的畫室(1)
第9節:我的畫室(2)第10節:我的畫室(3)第11節:我的畫室(4)第12節:我的畫室(5)
第13節:我的畫室(6)第14節:我的畫室(7)第15節:我的畫室(8)第16節:藝術與良心(1)
第17節:藝術與良心(2)第18節:藝術與良心(3)第19節:藝術與良心(4)第20節:藝術與良心(5)
第21節:藝術與藝術傢第22節:藝術與自由第23節:美術館(1)第24節:美術館(2)
第   I   [II]   頁

評論 (0)